吉林舊城垣是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 , 由副都統(官名,職位次於將軍)安珠瑚監督修造的。當初,城牆分為內外兩層:內城為松木牆,牆高八尺。只有東、西、北三面牆,每面各有門一個,南面因為面臨松花江,所以沒有修牆。北面的城牆長二百八十九步,東、西兩面牆各長二百五十步。在松木牆之外,又修一道儲水的壕溝。外邊的城牆叫作「邊牆」, 是用土修的,也同內牆一樣,只有東、西、北三面和三個門,邊牆的外周為七華裡零一百八十步(南面沒計算在內)。
乾隆七年(1742) 城牆重修一次,形式沒有變動。
同治六年(1867) 又重修一次,這次變動很大:取消了內層的松木牆,把原來的外牆全部改為叉垛刀的土牆,並把北面的牆往外層展寬
一百九十八丈二尺七寸,牆高一丈一尺,牆頂上又用磚砌成三尺高的「女牆」, 這回城的外周(南面不算)為九華裡零二百五十八步三尺七寸、城門由三個增加到八個。
東面有兩個城門:緊南頭靠江的叫「東萊門」, 位置在現在的江橋頭俗名叫「小東門」, 東面北頭叫朝陽門,俗名叫「大東門」。北面有三個門:緊東邊的叫「巴爾虎」, 簡稱為「巴虎門」;正中的叫「北極門」;緊西邊的叫「致和門」。西面有三個門:西南角緊靠江邊兒的頭一個叫「迎恩門」, 這個門在民國初年改為「臨江門」;再往東北去第二個叫「福綏門」 (俗名叫水門洞子);再往東北去第三個叫「德勝門」。以上各門,除福綏、致和兩門外,其餘都修了城樓子,其形狀就和現在廟裡的鐘鼓樓相似,高五丈,門寬一丈五尺。
這次修城,又把沿江無牆的那面,加修一道木柵欄,全長是九百丈。總計全城的周圍(木柵欄在內), 共計為十四華裡二百五十八步三尺七寸。此外,又在城的西門外約一華裡多的地方添築一道土牆,南自船營街江坎起,北至山根止。周圍約有四華裡。
光緒九年(1883) 又把土牆改為磚牆:牆高一丈五尺,厚三尺,每隔兩尺加築一個「垛口」。牆外有「護城河」, 深一丈,這次取消了沿江的木柵欄,又把城西門外已經倒塌的土牆廢除了。
1909年,因為東關開設商埠,在東萊門之北,朝陽門之南開闢了一個小門,名叫「新開門」。1930年又在朝陽門和巴虎門之間開闢了一個門, 名叫「北新開門」。又從1928年開始,先後把東萊、朝陽、巴虎、德勝各門的城樓子拆除,改為新式鋼骨水泥的門。在1935年以後(偽滿統治時期)又把全部城牆拆除。
end
來源丨吉林市文廣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