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對人生來說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又怎樣選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呢!
人們用視覺去感受,與人們用頭腦去感受,兩者應當結合起來,這樣的效率才會達到最大的程度。只有視覺,不用頭腦,那個效果是要大大降低的。所以人們的閱歷是不是能夠增加,並不一定在於看過多少地方,恐怕還需要自己思考的程度。
古希臘的德謨克裡特,在晚年有意識把自己的眼睛弄瞎,說不願意讓視覺汙染和幹擾自己的思考。這樣做可能有點極端,但他也確實看到思考比單純視覺更為重要的一面。
旅遊這件事,是很多人都嚮往之而且只要有機會,就一定會去實現的事情。旅遊對於人生來說,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各種不同的人都會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一點可以肯定,喜歡旅遊的人認為這是擴大人生經歷和閱歷的一個很好的機會。這就相當於延長了自身的有效生命。非常值得,非常划得來。
人們去的地方多了,也會發現,其實很多地方的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都是差不多的,幾乎大同小異。在歐洲大陸轉上一圈,看到的除了古蹟不一樣之外,其他方面如建築、習俗、宗教等,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如果從效率角度來看,這樣的旅遊是不是值得,那可能也是一個問題。東南亞裡的新馬泰之間,其差異仿佛比歐洲大陸諸國之間的差異可能還要大上那麼一點點,至少宗教、語言、習俗等方面還是有較大差異的。
年輕時當工人,在車間幹活,幾乎沒有出差的機會。看到那些坐辦公室的同事經常這兒一趟,那兒一趟地往外跑,心裡也是有點羨慕的。並不羨慕他們坐辦公室,只是羨慕他們有機會出差。雖然出差並不等同於旅遊,那個時候還沒有旅遊這樣的常用詞,一般就說出去玩玩,怎麼也比今天的公款旅遊克制多了。
到學校工作後,出去的機會多了起來,但真正借出差旅遊的機會並不太多。有些會議有意在旅遊之地召開,也就沾光去看了一下。後來發現,跟一群從來不認識的人去逛這些景點,並沒有什麼意思。再後來,發現其實除了個別景點之外,大多數景點的自然景色也是大同小異的。如海邊,幾乎都一樣,山裡,也差不到哪兒去。所以後來這種旅遊的興趣就漸漸地淡了。再後來,會議組織的這種旅遊活動,我就都不參加了。會議正常內容結束後,趕緊打道回府,回來還要上課,而留在那裡旅遊心裡也沒有什麼嚮往和愉快的感覺。
久而久之,對旅遊這件事本身也沒有什麼興趣了。當然,今天世界上有些地方還是想去看的。過去有兩個地方,一直心嚮往之,但總沒機會。一個是南非。因為南非的自然風光非常壯麗,很值得一去。但聽說那邊安全方面經常有些問題,也不由得讓人有點顧忌。另一個地方是以色列。想去看的就是人文方面的東西。但這不是走馬觀花就能了解的,如果能在那兒待上了一年半載的,或許還會有點收穫。但現在看來,這樣的機會實在已經不算多。後來增加了一個新的想去的地方,就是俄羅斯。如果只是跟團走,不太甘心,既無趣,又浪費時間。如果自己走,也不知道正在有沒有自助遊。等到什麼時候能有自由行了,或許應該去一趟。其他諸如歐美、日本什麼的,不去也罷。
如果只是到此一遊,再照幾張相片,我覺得沒有什麼意思。太累而且效率低。旅遊所謂增加人生的閱歷,恐怕更多的是在旅遊之時,或者旅遊之後,自己的內心會有新的豐富與增長。這些東西不是單純越來越多的自然景色就能解決的問題。比如去臺灣。那兒自然景觀並無多少新奇。日月潭、阿里山從自然風景而言,並沒有多少壯觀之處。但因為去的是臺灣,是過去從來不曾想到能夠去的地方,而且過去也曾認為臺灣有可能是今生未必能夠去的地方。而突然間,有了這樣一個機會,那麼踏上臺灣的土地,心裡會有怎樣的衝擊和感受,那就可能是五味俱全了。
國內旅遊,好的地方都人滿為患,一般的地方去不去兩可。到國外去,跟著旅遊團走,按旅行社的計劃走,也實在不自由不自在。所以到現在為止,真正想出去的打算並不多。有點等待時機的想法。如果真沒有這樣的時機,其實不去也罷,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遺憾。徐霞客走遍萬水千山,很多是沒有人去過的地方,而且過去的書上也很少記載這些地方。那時傳媒幾乎為零,所以人們如果不親自去看,就完全不了解。當然,今天坐在家裡的電視機前和電腦前,與親自到現場去感受,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是基本信息還是能了解到的。
人們用視覺去感受,與人們用頭腦去感受,兩者應當結合起來,這樣的效率才會達到最大的程度。只有視覺,不用頭腦,那個效果是要大大降低的。所以人們的閱歷是不是能夠增加,並不一定在於看過多少地方,恐怕還需要自己思考的程度。到過許多地方,吃過許多味道,可是如果沒有頭腦的思考,這些記憶最終都會淡化。惟有頭腦的思考,才會真正深入自己的心靈,成為自身閱歷與經歷的一個部分。
古希臘的德謨克裡特,在晚年有意識把自己的眼睛弄瞎,說不願意讓視覺汙染和幹擾自己的思考。這樣做可能有點極端,但他也確實看到思考比單純視覺更為重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