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猝死「真兇」,終於被哈佛科學家揪出|WEEKLY

2021-01-07 澎湃新聞

原創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 來自專輯心理學研究每周播報

朋友們,周六好。今天推薦的音樂是《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研究發現常聽可提高智商)。

在本期「簡單心理WEEKLY」,你可以看到:

缺覺致死的「元兇」是腸道

心理學家教你一個提高戀愛成功率的技巧

聽莫扎特可以減少癲癇患者的發作次數

晚上19:00的時候,世界上的人都在幹嘛?

性取向,真的和人格特質有關嗎?

吃下致幻劑後的10種異常體驗

看完記得去留言區與我們嘮嘮!

哈佛揪出「熬夜猝死」元兇:問題不在大腦在腸道

為什麼缺覺會致死?

6月4日,哈佛醫學院在《細胞》雜誌上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一種缺覺與早死之間的新機制,其致命原因竟然是腸道中積累的活性氧(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ROS)。

在一項動物實驗中,果蠅(果蠅與人類共享許多睡眠調節基因)被暴露於持續睡眠不足的條件,科學家們在包括大腦在內的大多數組織中,都沒有發現細胞損傷的標誌物。但只有一個例外:它們腸道中的ROS分子會逐漸積聚,這些分子可以大量破壞細胞內的DNA和其他成分,導致死亡。

此外,ROS的積累在睡眠剝奪的第10天左右達到高峰——這正是果蠅大量死亡的時間點。

更讓科學家們震驚的是,他們發現由缺覺導致的早死是可被預防的。當每天使用抗氧化物(褪黑素、脂肪酸和NAD作為食物補充劑)中和果蠅腸道中的ROS後,果蠅的壽命又恢復了正常。

「這項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直接影響腸道」,論文作者之一Kaplan Dor說。

你可能知道熬夜不好:它可能會讓人易怒、注意力不集中,並吃下更多食物。但長期缺覺的人,可能會出現更可怕的後果,比如找不到路(迷失方向)、偏執、出現幻覺。

心理學家教你養魚:「假裝難追」能提升吸引力

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哈裡·賴斯說:「如果你看上去特別難追,可能會顯出你很有市場,我們稱之為擁有更高的伴侶價值」。

最近,賴斯發表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上的一項研究證實:一個難追的對象,會增加異性追求者的渴望。

研究者讓115名單身大學生看一系列異性的介紹,並告訴他們,一部分比較容易得手,而另一部分難以追到。然後允許他們進行線上/線下交流,對吸引力打分。

結果發現,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那些「假裝難追」的異性,確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在第二個實驗中,賴斯繼續測試了「追求者的渴望與努力」之間的關係。

具體做法是:一些人需要跟異性探討有分歧的問題,並說服對方(付出很多努力)。而另一些人隨便聊聊就可以,不必費很多功夫。

結果也沒有出乎意料:有付出的人會有更多的渴望,並傾向於給這些異性打高分。

賴斯同時也承認,這一策略並非適用於所有人。他說:「如果假裝難追會讓你顯得自私或傲慢,那將適得其反」。

那麼,我們該如何平衡「釣魚」策略呢?心理學家建議:你可以在最初對約會對象表現出一定興趣,以免讓他們感覺疏遠。但同時不要透露太多關於你自己的事,保持一點神秘感。

聽莫扎特,可以降低癲癇患者的發作頻率

「莫扎特效應」源自199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

研究發現,大學生在聽了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編號K448)後,空間推理能力顯著提高,智商也從8分提高到了9分。此後,全世界颳起了一股「莫扎特效應」的旋風。

6月9日,多倫多西部醫院的Marjan Rafiee博士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天聽莫扎特,可以降低癲癇的發作頻率。

研究小組招募了13名癲癇患者參加這項新奇的實驗。他們比較了每天聽「莫扎特K448(前6分鐘)」和一首頻譜相似但無節奏控制的樂曲(莫扎特原曲的隨機拼湊版本)對癲癇發作頻率的影響,實驗持續三個月的時間。

Rafiee博士說:「我們的結果顯示,每天聽莫扎特K.448的第一樂章與減少成年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頻率有關」。

在未來,沒準莫扎特的音樂真的可以成為癲癇治療的輔助選擇,寫在醫生的「處方」裡呢~

天涯共此時:在19:00的世界,人們彼此的日常其實差不多

世界上的人在晚上7點在幹啥?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發表於《Journal of Personality》的一項研究發現:世界人口的共同點,可能遠大於差異。

Daniel Lee和同事們調查了來自62個國家的1萬5千多名大學生的問卷。除了一些基本的人口學信息、和性格特徵之外,實驗要求他們去回憶前一天19:00正在做什麼,並報告當時的體驗是怎樣的,然後對這些報告進行編碼和統計分析。

結果發現:

在19:00的世界,人們彼此的日常其實差不多,並且國家內部的一致性,大於國家之間的一致性;

在很大程度上,被試所報告的情境體驗和性格、國家發展水平、人口學變量之間的相關係數是相似的。

對於19:00情境描述頻率較高的一些語句,人們大多認為19:00是用於聊天、互動與情感表達的時間

和以往的研究結果不同的是:以往研究認為各國在19點情境下,消極方面比積極方面的差異更大,而Daniel的研究並沒有重複這一結論。

新聞裡總在報導各種各樣「差別」,比如性別歧視,種族主義等等。但這項研究提醒我們,不同國家的人沒有那麼大的差異,同一個國家的人也沒有預期的那麼相似。

科學算命:女同性戀的性格更「爺們兒」?

心理學中有一個「性別轉換假說」。該假說預測,性少數人群(LGB)會表現出更典型的其他性別特徵,比如,男同性戀表現出更多的女性特徵,女同性戀表現出更多的男性特徵。

6月8日,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在《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上發表了一項涉及37.5萬名男女的meta分析,目的是驗證這個「性別轉換假說」是不是真的。

研究者Allen和Robson使用「大五人格」(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隨和性、責任心)理論分析這些特質是否和性取向有關。

他們發現,確實是有的!「性別轉換假說」在此基本得到了驗證:

相對異性戀者,男同性戀者更隨和、更認真,情緒更不穩定;女同性戀者更內向、更不隨和、更不認真;

相對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雙性戀男女會更加開放和認真。

註:不同文化中的性別差異一直存在(De Bolle等人,2015年;Schmitt等人,2008年)。與男性相比,女性在神經質和隨和性方面得分更高,在外向性和責任感方面得分更低。

然而,這些關聯僅限於年輕時候。研究還發現,到了中年,不同性取向的人在人格特徵上的差異就很小了。

(這說明什麼……時間果然是一把殺豬刀啊!再不同的性格特質,都一起給你磨平了)

性身份的發展可能是一個複雜且困難的過程。這項研究,可能會幫助LGB人群更好地了解自己。

「吃下迷幻藥後,我被外星人拐走了」

科學家們一直對致幻劑很感興趣。雖說它屬於違禁品,但由於它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感知、認知和情緒,近年來頗受實驗室研究的追捧。

比如一種在荷蘭合法食用的「致幻蘑菇」,它的精神活性成分為致幻劑「裸蓋菇素」。許多人說,吃下去後擁有了異常的「旅行」體驗。

近日,格林威治大學的研究員David Luke就從人本主義、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調查了致幻劑所誘發的10種反常經歷。包括:

通感(例如,感覺聲音是五顏六色的)、超維度感知、身外體驗、瀕死體驗、與並不存在的東西相遇、外星誘拐體驗、睡眠癱瘓、種間交流、支配控制,以及通靈體驗(例如,心靈感應、千裡眼,傳心致動)。

Luke列舉了不同的致幻劑(LSD、裸蓋菇素等等)所引發異常體驗的頻率,以及可能的腦化學變化。

David Luke是格林威治大學的心理學高級講師

有人看到了「星期二是綠色的」。有人看到自己離開了身體,能夠從一個無實體的角度觀察世界。

一些「無神論者」服用過致幻劑後,不再是「無神論者」了。

有人經歷了「心理上的死亡體驗」,甚至還有人「被外星人綁架」,看到自己進了太空船。

Luke認為,一些腦成像研究和數據支持了這樣的觀點,即:

「大腦是意識的過濾器。迷幻藥抑制了大腦默認的過濾過程,從而提供了進入神秘和精神狀態的途徑。」

本期weekly就到這裡了,希望你又得到了一點有意思的心理學技能。

我們下周再見!

羅小虎、江湖邊 ✑ 撰文

Reference:

Mark S. Allen et al. Personal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New Data and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20). DOI: 10.1080/00224499.2020.1768204

David Luke. Anomalous Psychedelic Experiences: At the Neurochemical Juncture of the Humanistic and Parapsychological,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020). DOI: 10.1177/0022167820917767

Vaccaro et al. Sleep Loss Can Cause Death through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Gut. Cell. June 04, 2020. DOI: 10.1016/j.cell.2020.04.049

Daniel I. Lee et al. Situational Experience around the World: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in 62 Countr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20). DOI: 10.1111/jopy.12558

Marjan Rafiee et al, Daily listening to Mozart reduces seizures in individuals with epilepsy: A randomized control study, Epilepsia Open (2020). DOI: 10.1002/epi4.12400

Gurit E. Birnbaum et al, No pain, no gain: Perceived partner mate value mediates the desire-inducing effect of being hard to get during online and face-to-face encounter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20). DOI: 10.1177/0265407520927469

往期 WEEKLY

原標題:《熬夜猝死「真兇」,終於被哈佛科學家揪出|WEEKLY》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熬夜猝死「真兇」,終於被哈佛科學家揪出
    哈佛揪出「熬夜猝死」元兇:問題不在大腦在腸道為什麼缺覺會致死?6月4日,哈佛醫學院在《細胞》雜誌上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一種缺覺與早死之間的新機制,其致命原因竟然是腸道中積累的活性氧(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ROS)。
  • 哈佛發現:ROS是熬夜猝死的元兇
    腸道中的ROS的蓄積,是熬夜猝死的元兇。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睡眠被剝奪的果蠅中,從第10天開始死亡率攀升,到第20天時全部死亡,明顯低於正常組的40天。所以,如果不得不熬夜的話,記得可以適當吃點抗氧化劑!比如褪黑素、硫辛酸、輔酶Q10,維生素C,葉源酸,就是比較好的選擇。
  • 長期熬夜、睡眠不足,為何會引發「猝死」?
    長期熬夜之所以會引發過早死亡,是源於氧化物在腸道內的堆積,而且研究人員通過實驗進一步證實,通過主動清除動物腸道內的氧化物,即使長期熬夜,其壽命也和保持正常作息的動物沒有差異。 這份研究報告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那麼,氧化物堆積在腸道為何能引發人「猝死」?該研究與以往熬夜致死原因的認知有何不同?
  • 熬夜到什麼程度會猝死?心臟衰竭能活多久?熬夜傷身危害
    熬夜到什麼程度會猝死?其實這種擔憂不無道理,雖然熬夜看似小事,一時半會兒不會釀成什麼大禍。但是縱觀歷來發生的猝死事件可以發現,很多時候猝死往往就發生在夜晚。就像年前參加某夜間綜藝的明星一樣,儘管平素身體健康、熱愛鍛鍊,但是仍然發生了猝死、突然離世,徒留粉絲們唏噓不已。可見猝死並非不會發生在健康人群中,誰會中彩只有發生的那一刻才能知道。
  • 熬夜,會引起猝死嗎?幾個關鍵因素,應提前了解
    最近幾年,上班族因為經常加班引起猝死的報導時有發生,當代年輕人因為壓力過大,工作量繁多,所以關於猝死這個話題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那麼熬夜真的會導致猝死嗎?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熬夜是引起猝死的一個危險因素,但是因為每個人體質的不同,熬夜到什麼程度會引起猝死並不能確定。
  • 熬夜到什麼程度會猝死?要是心臟衰竭能活多久?
    你身邊有沒有晚上熬夜看手機的老年人?我猜肯定有!不少老年人都有入睡困難的表現,在睡覺前做點什麼呢?以前是客廳看電視,現在可以在床上看手機了!熬夜的老人真不少!但要是這個老人家還有心臟衰竭呢?我想,他們最大的疑問莫過於熬夜到什麼程度會猝死?而患上心臟衰竭能活多久呢?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猝死和心臟衰竭。
  •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熬夜,真的會死
    浙江有一位27歲的二胎媽媽董冰,因為通宵玩手機,第二天被發現猝死了。當時,董冰的婆婆去她房間,喊她起來吃早飯。喊了兩聲,兒媳婦卻一動不動。婆婆覺得奇怪,走近一看,發現董冰就躺在被窩裡,側臥著,眼睛還盯著手機。婆婆一摸,她的身體已經沒有溫度,僵硬了。而手機屏幕,就定格在淘寶頁面上。
  • 長期熬夜會增加死亡風險 大多數猝死有跡可循
    長期熬夜會增加死亡風險 大多數猝死有跡可循 2019-12-06 11:59:38 來源:央廣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在臨床上看多了猝死病例就會發現,熬夜也好,劇烈運動也罷,其背後隱藏的都是「過勞」的誘因。
  • 【健康】每年幾十萬人因熬夜而猝死,15個信號提示你「必須休息」
    前些天小編看到一則新聞,說是一名年僅27歲的媽媽,因熬夜玩手機,不幸猝死......
  • 不睡覺為什麼會猝死? 原因可能不在大腦在腸子
    熬夜過多致猝死的新聞時有傳出,但睡眠不足,究竟是如何導致死亡的呢?很多人會以為是大腦出了問題,但是科學家近日給出了令人意外的答案——腸子!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試圖在果蠅身上找到因為缺乏睡眠而損傷的器官。研究者通過刺激果蠅的神經元,使它們無法入睡。 正常作息的對照組果蠅最多可以存活40天。
  • 科學家找到全球變暖的真兇?並非二氧化碳,那到底是什麼?
    科學家找到全球變暖的真兇?並非二氧化碳,那到底是什麼? 縱覽世界美景,細品百味人生,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全球變暖一直是近幾年人們常常提到的一個話題,尤其是看到北極熊失去家園後那種無助感,還有海平面不斷上升,人們的家園也面臨著很大的威脅。
  • 2020年災難頻發,「幕後真兇」是誰?科學家終於找到了源頭
    2020年災難頻發,「幕後真兇」是誰?科學家終於找到了源頭!
  • 感冒熬夜當心猝死?區區感冒真的有這樣可怕麼?|巨細胞病毒|免疫力|...
    感冒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可以說也是每個人隔段時間都會經歷的一種小病,然而網上時不時傳出的一些消息,說某某大學生感冒後猝死,像這種新聞標題已經不止一次看見過了,那麼感冒真的有這樣可怕會讓人猝死麼?感冒會導致猝死純屬謠傳,然而因為感冒引發的心肌炎,再加上人體過度勞累的話,就可能會導致猝死了。
  • 長期熬夜的人,五種疾病都會找上你,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小玉是一枚資深熬夜者,從大一下學期開始熬夜,到現在已經滿滿6年了,在這期間也想過各種辦法把「熬夜」戒掉,但有時候習慣真的太可怕了,好不容易堅持了幾天早睡,又被打回原形。
  • 臺灣第一男模高以翔猝死!我國每年54萬人猝死..
    不過,就在上午十點49分,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應磊、王波報導,核實了高以翔在浙江寧波錄製節目時發生意外,最後搶救無效,猝死。我國每年54萬人猝死,很多都是年輕人!「悲痛!武漢市漢陽醫院呼吸內科醫生周春鵬夜班搶救病人後,猝死在值班室。年僅30歲!」近日,武漢一醫生猝死的帖子在朋友圈刷屏。事發時,周春鵬當值夜班,當夜救治了6名患者。凌晨2時25分,護士發現周春鵬躺在床上沒有意識,瞳孔散大,沒有呼吸、心跳,已測不到血壓。
  • 處於猝死恐懼中的年輕人:六成00後擔心猝死,亞健康如何壓倒年輕人
    猝死對於年輕人而言,似乎一下子就變得縈繞在身旁的黑夜,隨時可能裹挾自己。  2020 年丁香醫生發布的《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越年輕,越容易擔心自己猝死。曾經擔心過自己猝死的 00 後佔到 60%,而 70 前這一比例僅為 33% 。
  • 多位20多歲女性接連猝死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猝死纏上
    隨之而來的,是更多年輕人對猝死的焦慮與惶恐,它就像是一個可怕的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1、猝死真的越來越年輕化了?猝死是指:平時健康或者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 Cell重磅:熬夜致死,問題不在大腦或心臟,而是腸道
    熬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現狀,由於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 熬夜成為人們的新常態 。但是,我們都知道,經常熬夜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危害,例如熬夜會引起免疫功能失調、皮膚粗糙、人體生物鐘紊亂,也會引發神經衰弱、頭痛失眠等,更嚴重的是, 長期熬夜還會引發猝死 。熬夜為什麼會引發死亡?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來彌補睡眠不足的危害呢?
  • 拼多多23女孩猝死,25歲女星猝死:死神離年輕人有多近?
    許多人從小就熟悉的《巴啦啦小魔仙》美琪扮演者孫僑潞,因心梗猝死,年僅25歲。 她的心理壓力一定巨大,最後才走向了猝死的結局。 願她們一路走好,逝者安息。 有的時候,因為覺得自己還年輕,肆無忌憚地熬夜沒什麼大不了。 短暫的幾次加班熬夜、熬夜狂歡可能只會加重黑眼圈。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猝死」纏上?
    猝死一般是指平時健康或者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據統計,我國每年有60萬人猝死,每2000人中就有1人猝死,其中將近一半的人在40歲以下。 總的來說,不合理飲食、過量菸酒、缺乏睡眠和運動、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等都可能成為誘發猝死的危險因素。 2、看起來健康的年輕人更容易猝死? 往往那些看似健康的年輕人一旦發生心梗後,猝死的機率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