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網絡一直有說法稱殲10戰鬥機還有一個D型)
關於國產殲10系列戰鬥機繼續改進的問題可能,國內網絡一直有說法認為,在殲10C之後,殲10系列戰鬥機還存在一個殲10D項目,殲10D將會是殲10C型戰鬥機的進一步改進型。在日前國內網絡上就再次掀起了一波關於"究竟有沒有殲10D項目"的爭論,雖然這個爭論一如既往的沒有任何結果,但是由此也能看出國內軍事愛好者對殲10系列戰鬥機未來發展的關注。作為中國第一款高端國產戰鬥機,殲10系列戰鬥機在中國軍迷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
(以殲10C為標誌,殲10系列戰鬥機已經基本完全成熟,唯一的不足只有發動機,國內關於殲10C換太行發動機、甚至國產矢量推力發動機的呼聲一直很高)
從2004年服役,2006年年底公開至今,殲10系列戰鬥機已經服役列裝十多年,在這十多年中,殲10系列戰鬥機也發展出多個重大改進型。不算雙座設計的殲10S,殲10系列戰鬥機的重大改進就有兩次,分別誕生了殲10B型和殲10C型。以殲10C型為標誌,殲10系列戰鬥機基本完全成熟,基本完全達到國際四代半戰鬥機的標準。而如今狀態的殲10戰鬥機,也就是最新的殲10C,想要繼續改進再創輝煌,其實也很困難,殲10C基本上已經改無可改,除了發動機。
(太行發動機早期的問題已經基本完全解決,殲16大範圍應用就是明證,殲10換發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單單是更換發動機並不能成為新的型號,如果是一步到位換裝矢量推力發動機,雙發的殲16也應該是第一個)
殲10C換發是必然,不至於因為換發就成為新型號
從最初狀態的殲10A,到最新的殲10C型,殲10系列戰鬥機一步一個臺階,基本完全滿足了國內軍事愛好者的全部期待,唯一的不足只有發動機。根據當初的規劃,國產殲10系列戰鬥機將會最大限度的使用國產零部件,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發動機。在殲10系列戰鬥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立項的幾乎同時,我國也開始了國產第三代大型軍用渦扇發動機的研發,根據1995年軍隊領導傳達的上級重大決定,"太行發動機一是配新型殲擊機,二是作某型飛機的後繼動力",其中這個適配的新型殲擊機,就是殲10。
(殲10C戰鬥機航電系統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已經改無可改)
只不過,由於我國航空發動機產業能力的問題,太行發動機的研發進度一直趕不上殲10項目的速度。最終在萬般無奈之下,殲10戰鬥機選擇了俄羅斯產AL31F系列發動機,至今為止,包括最新的殲10C還都使用俄羅斯產AL31F系列發動機。 而殲10系列戰鬥機一直使用外國進口發動機的現實,除了影響殲10系列的生產列裝和出口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殲10系列戰鬥機的繼續改進升級。在中國太行發動機完全成熟,並開始大批量列裝之後,國內就一直在等待太行發動機版殲10。
(殲10C開始使用國產新一代空對空飛彈的事實也能證明該機的航電系統性能水平)
因此來說,殲10系列戰鬥機換裝國產發動機屬於必然,在情理之中。可是,單單是更換國產發動機的殲10,顯然也不可能支撐起一個新的殲10D型編號,即便考慮到換裝國產矢量推力發動機的可能,換發完畢的殲10也只能稱為國發版殲10C。至於發動機以外的改進,殲10C其實已經改無可改。
發動機之外,最重要的航電系統武器配置和氣動外形,要麼改無可改,要麼得不償失
殲10系列戰鬥機發展到最新的殲10C型,除了發動機之外,基本已經改無可改。除了發動機,殲10C最有可能改進升級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航電系統武器配置,另一個是氣動外形,而這兩個方向要麼是改無可改,要麼難度太大沒有必要。
(即便是掛載能力,殲10的複合掛架也已經開始應用)
首先是航電系統武器配置:殲10C項目推進階段同時也是中國航空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很多新技術新理念都開始實用的階段。在殲10C研發的過程中,國產全新一代、應用了大量最新科技的殲20隱身戰鬥機也開始成熟,實際上兩個項目還是由一個企業負責。而這個現實就決定了,殲10C的改進,必然會應用我國最新的航電技術和航空技術。殲10C戰鬥機成熟列裝以後就被發現能夠攜帶使用我軍新一代空對空飛彈,以及全新的對地打擊武器系統,而這些新的武器系統,尤其是空對空飛彈,很多都是殲20隱身戰鬥機標配武器。
因此來說,殲10C航電系統武器配置其實已經足夠先進,沒有太大的改進升級空間。
(保形油箱的問題,殲10氣動設計會是一個大麻煩)
另一個改進方向氣動外形:在美國為F16系列戰鬥機增加保形油箱、增強多用途遠程作戰能力之後,很多軍事愛好者也都希望國產殲10系列也能使用高大上的保型油箱,尤其是在可能的換發完成之後,使用保型油箱增加航程和載彈量也必然可以增強殲10的整體多用途性能。可是,想要為殲10增加使用保形油箱,難度恐怕不小。
客觀來講,在為殲10系列換裝推力更大的國產太行發動機之後,再為殲10系列戰鬥機增強多用途性能,尤其是掛載能力也是很現實的做法。實際上,長期以來,俄羅斯AL31F系列發動機的推力水平也確實限制了殲10的性能提升幅度。而且,我國也確實考慮過這個問題,思路之一就是為殲10增加保型油箱。可是,這個思路很可能會得不償失。
(早在2010年10月,央視軍事報導欄目就公開了帶保形油箱的殲10風洞測試模型,公開的模型採用翼根保形油箱設計)
可供殲10系列可能的保型油箱安裝選擇的位置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機背,另一個是翼根,由於鴨式布局的設計,殲10系列選擇機背安裝方式更加合適,法國陣風和歐洲颱風也是選擇機背保形油箱的思路。可是,即便是更加方便的機背保型油箱設計,殲10系列整體的改進工作量也不小,為了增加多用途性能進行如此工作量的改進,至少對中國是得不償失的,畢竟中國空軍有多用途性能更強的殲16戰鬥機。實際上早在2010年10月,官方權威媒體就公開了帶保形油箱的殲10風洞測試模型,公開的模型採用翼根保形油箱設計,可是,保形油箱版殲10卻始終都沒有出現,這個方案,也極有可能已經被放棄。
因此來說,殲10D項目存不存在的問題,目前恐怕還不會有答案。殲10C換發的可能性極大,但如果僅僅是換一個發動機,恐怕也不足以稱為殲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