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D和殲16都是中航工業沈飛的產品,它們的性能和成飛的殲10C一樣,都位居四代半的水平,只是殲11D和殲16都是重型戰機,對殲10C這樣的中型戰機構成了一些方面的基礎優勢,但總體來看,重型戰機和中型戰機是共存關係,誰也無法從根本上取代誰。但是,殲11D和殲16之間則比較尷尬,雙方都是重型機,而且都是殲11B戰機的深度改進機型,將它們同時列裝的話,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二者之間很多定位都存在「重疊」,少許的差異也是本身定位的關係,並不能說明什麼。
殲11D戰機是一款側重空優的戰機,而殲16戰機則是側重於多用途。單純從制空作戰來看,殲11D戰機優勢更大,但殲16同樣不俗。但如果到對海打擊,對地支援和電子戰能力等諸多方面的話,殲11D戰機則有些吃力。此前,外界對殲11D戰機的評價是,這款戰機裝備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飛控代碼編寫和整體設計和設備的安裝,都是側重機動性和空戰而展開的。對於複雜的多用途作戰任務,它兼顧不足,殲16戰機雖然犧牲了部分機動控制能力,但是獲得了優勢的多用途能力,雙座設計的殲16在複雜的多模式戰場上,都能比單座的殲11D發揮的更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殲11D戰機是殲11B傳統思路的「終極型號」,也是蘇27家族空戰能力最強的一款,蘇35戰機雖然被譽為是俄系蘇27最強,但是面對華系的殲11D和殲16,還是顯得太嫩。
但是,過於強調機動性和空戰的殲11D也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了伏筆。誠然,它作為國內空戰能力僅次於殲20的空優機,它的表現的確很強悍。但是,它卻不符合超中國空軍乃至海軍航空兵的未來發展。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欠缺的機型是多用途戰機,空戰雖然也會強調,但這只是次要一級的考量。殲11D的空戰強悍表現在自己空中格鬥時,能夠發揮更大的機動能力和加速度,控制曲率也比殲16更為強悍。但是殲16戰機也有自己的「制空殺手鐧」,它獲取制空的手段就是趁著對方立足未穩,攜帶遠程打擊彈藥,直接把對方的「機窩」給炸了。沒有了空戰最基礎的地勤條件,對方戰機也就無法升空,制空權也就順手落入了我方手中。當然,這也輸出為什麼弱一級的殲16能夠獲勝的根本原因。和殲11D一樣,殲16也是從殲11B的基礎上衍生改進而來的,但是二者的思路卻沒有重合。可以說,殲11D的失敗並非是自己的原因,而是它的定位已經不符合解放軍現階段的發展需求,如果是放在過去,殲11D必然會是我們最需要的機型。
解放軍在制空需求最迫切,體系作戰能力幾乎為0的時代,制空只能依賴於少量的蘇27和蘇30,後來的殲11A和殲11B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壓力,但還是有所不足。這裡的不足,表現在我們的體系作戰建設上,還無法達到歐美那樣的水準。後期,解放軍的作戰體系構建完善,對戰機的需求也從制空改為了多用途。沈飛之所以在多用途戰機需求迫切的時代仍舊推出殲11D這一方案,也是想給解放軍「留備份」,萬一空戰體系在戰鬥中消耗嚴重,多用途戰機無法獲得戰場制空權時,殲11D這樣的制空機也就有了自己的發揮空間。相較於殲16,殲11D對體系的依賴更低,如果是與外軍先進戰機在陌生空域展開對抗的話,殲11D的表現必然會強於殲16戰機一頭。只不過遺憾的是,殲11D生不逢時,現如今的解放軍作戰體系,已經能夠確保多用途戰機發揮完整戰力。即便是到了體系網絡被打亂的地步,那也意味著對方的作戰體系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環顧全球,真正能夠做到將解放軍作戰體系完全打破的,除了美軍尚有可能之外,其它國家包括俄羅斯,都是沒有這個機會的。而美軍即便是打破了解放軍的作戰體系網絡,那也意味著它的體系網絡也已經被打破了。在這種「互相傷害」的情況下,殲16戰機多用途的功能,反而還是要比殲11D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