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報:在那離科學絕不遙遠的地方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聽到「呼叫」迅即行動

時值2009年晚秋,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鄱陽湖,迎來了一批批來此地越冬的候鳥,先是白琵鷺、斑嘴鴨、鳳頭鸊鷉,緊接著是白鶴、小天鵝。鄱陽湖管理局的主人一如既往地熱情友好,而這些候鳥一年一度的造訪也像往年那樣,為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中科院正在慶祝自己的六十華誕,北京下了入冬後第一場皚皚的白雪。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e-Science呼叫中心主任楊濤,還有高級工程師歐陽新、李健博士,帶著準備好的網絡測試設備,從北京迅即飛到了鄱陽湖畔。

三位計算機網絡信息工程師此番的行動,既是接受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總工程師閻保平的指令,也與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紀偉濤的「呼叫」策應,試圖對過去鄱陽湖對鳥類的傳統保護手段改變一些什麼:作為打造「數字鄱陽湖」的先行一步,除了改造鄱陽湖原有的幾處視頻監控室,裝備和更新探頭設備等,有必要建立起車載或者船載的監控技術手段;要根據鄱陽湖保護的實際需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e-Science資料庫,爭取今後對候鳥群可能暴發的疾病加以防控,甚至對突如其來的洪水、火災等能加以預防與警示,提供科學決策的判斷和支持……

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雷富民也在「厲兵秣馬」,準備春節過後動身前往鄱陽湖。看到胡錦濤總書記給中科院建院六十周年的賀信,他說自己深刻感受到了「發展是硬道理」,要時刻牢記用實際行動踐行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

兩年前,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商定,合作開展鄱陽湖候鳥遷徙和生態習性的研究。這項聯合研究的內容,包括運用新一代衛星定位系統GPS開展候鳥遷徙路線研究,實時、精確、完整地掌握候鳥遷徙的相關數據;建設視頻監控網絡,利用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技術平臺,為對湖區溼地及越冬候鳥進行視頻監控以及數據傳輸提供網絡基礎;建立科研保護信息資料庫,包括候鳥遷徙路線GPS、網絡監控圖像、巡湖、野生動物疾病等方面信息的集成;對工作人員進行候鳥行為研究、計算機網絡、視頻監控、GPS、資料庫等方面的培訓。

若要追溯到五年前,閻保平和雷富民等中科院的科技人員,策應禽流感發生局勢的「呼叫」,迅即動身前往青海湖自然保護區,顯然沒有楊濤他們這次前往鄱陽湖保護區,車接車送、一路有專人陪同那樣的「幸運」。

看到了風起於青萍之末

2005年8月9日,剛放下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任職務、出任中心總工程師不久的閻保平,帶領其學生南凱、羅澤、吳開超等人,以及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李天憲、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馬俊才,與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雷富民在西寧的賓館會師——動物研究所因為人員和設備較多,是自己從北京開車,經過三天的日夜兼程才到達。他們迅即打聽好了租車的價格,僱請當地的司機開上越野車,價格是每天800元,一路風塵地撲向了青海湖。

司機只知道租車的人來自中科院,多少覺得租車人的身份有點神秘。高個子的那位叫雷富民,顯然以前來過青海湖多次,一路上不停地向同車中兩位年齡較大的女同志介紹情況。她倆隨著車輛的一路顛簸感覺有點不適,但卻與雷富民熱烈交談、話題不斷。許多科學名詞術語司機根本聽不懂,但司機也隱約感覺到了他們的疑慮和擔憂——青海湖每年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的鳥兒,現在好像「飛」出了一些問題,聽出了他們的青海湖此行事關重大,意義非同尋常。

就在此前不久的5月3日,爆出了青海湖有上千隻斑頭雁因感染病毒而死亡的消息。5月7日,得知斑頭雁突然死亡的中科院動物所鳥類研究組研究員雷富民,協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金華專程趕到青海湖「會診」。雷富民取了斑頭雁等鳥種的洩殖腔棉拭子、咽拭子、糞便以及一些病變的內臟組織帶回北京。5月14日,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從死鳥體內正式分離出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5月25日,劉金華、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高福和雷富民等,迅即根據實驗結果,把自己對青海湖攜帶病毒候鳥的論述文章,投寄給了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6月29日被該刊正式接收並很快發表。

7月的一天,作為武漢病毒所病毒資源與生物信息中心主任的李天憲,就研究所的科技資料庫建設問題,到在北京網絡中心的閻保平那裡做匯報。但像是早已看到了風起於青萍之末的閻保平,卻更多地向李天憲了解禽流感——這正是她正在承擔的一個課題。閻保平說,科技必須為人類的疾病防控和身體健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中科院不僅在「十五」期間提出了e-Science,而且就在今年3月,由中科院信息辦、生物局支持,已經確定「禽流感預警預報系統」為e-Science的重要應用示範之一,他已經和微生物所所長高福、動物所研究員雷富民等商討過,搞IT的和搞病毒科研的幾個研究所,現在應該儘快聯合起來,以禽流感的預警預報為抓手,爭取近期內趕快到青海湖進行實地考察,看中科院能否在那裡為國家對疾病的防控做些什麼?!

早年畢業於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的李天憲,雖然2004年和高福、雷富民已在承擔科技部的禽流感應急攻關項目中有些合作,但這時並不太了解閻保平所說的e-Science,她只覺得e-Science的概念很新奇,能讓她的眼睛也為之一亮。「可是我原來只作過哺乳動物和家禽的病毒研究,從來沒有接觸過野生鳥類,麻雀和大雁勉強還能認得,但斑頭雁、棕頭鷗哪怕是從我眼前飛過,我一概都不認得呀!」閻保平哈哈一笑說:「這有啥關係?我們抓緊到青海湖多跑幾圈,不就什麼野生鳥類都認得了嗎?!更何況,還有微生物所和動物所的其他同志要一起去呢!」

既是出於對閻保平這位多年擔任研究所領導的大姐的崇敬,也是李天憲內心科技創新激情的湧動,閻保平提出的想法與李天憲的思路一拍即合。而「英雄所見略同」,當然也就有了動物所、微生物所其他科學家的積極響應和自覺加盟。

迷彩服終於發出「微笑」

四五個小時的顛簸,閻保平、李天憲一行在西寧租用的越野車,終於逕自開到了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的鳥島賓館。但是賓館前臺的服務員卻以警覺和防範的眼光,上下打量著到來的「不速之客」,就是不讓已經疲憊不堪的她們入住,理由也很簡單:賓館最近一概不接待普通的遊客;你們既然說自己不是普通的遊客,那麼是來青海湖幹嘛的?

正在他們和前臺交涉時,一位穿著迷彩服,皮膚黝黑,身材壯實的人走了進來,他問明了「不速之客」的身份和來意,仔細地查看了遞上來的證件,似乎不苟言笑的他把手一揮,同意賓館服務員給他們安排房間,沒有告知自家身份卻留下一句話:「安頓好之後,明天可以來辦公室聊聊,我辦公室就在後面!」

第二天上午,閻保平在雷富民的引薦下,前往拜訪青海湖保護區管理局領導,這才知道那位穿迷彩服的漢子正是局長張德海——當時他的辦公室是在一間破舊的民房裡。

張德海對青海湖上的鳥類有特殊的感情,雙方的對話,就從5月份鳥島上莫名其妙死亡了成群的候鳥開始。當張德海說到鳥島上有個監控系統,最近卻因為出了些故障不靈了,閻保平抓住時機急忙接過話題:我們就是做信息化工程的,能不能現在就去鳥島,我們或許就能幫你們解決問題!

張德海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立即就開上了車,帶著閻保平一行來到鳥島監控室。「內行看門道」,閻保平很快解決了這個純屬「小兒科」問題。發現沒有隨身攜帶足夠的數據存儲硬碟,閻保平一行風風火火,驅車60公裡來到剛察縣縣城,買了兩塊硬碟送給管理局,作為監控室拷貝數據之用。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後來的幾天裡,張德海不僅帶著閻保平、李天憲等參觀了自然保護區的各處「領地」,還參觀了許多在他們的全力救護下,得以倖免於難的各種飛禽走獸,如貓頭鷹、藏獒等。「動物都是有靈性的,那些受傷的鳥一旦被救治之後,甚至都不願意從青海湖飛走呢!」張德海坦誠地說,他在局長任上接觸了很多科研單位,過去許多科研單位來保護區「考察」,往往只是「索取」而不是「給予」,在這裡拿了自己需要的實驗樣品後就一走了事,根本沒有給保護區留下什麼。他憑自己的閱歷和經驗看得出來,中科院這次來的是一批想幹實事的專家,希望能夠與之建立長期的友好合作關係。

修好了計算機和兩塊移動硬碟,就像是最初的鑰匙一般,打開了與青海湖管理局管理人員交流的心扉通道。

雖然從2002年開始,青海湖管理局就對環湖的鳥類棲息地進行調查,獲取了一些統計數據。但自己無法進行數據處理。閻保平向一路如影隨形陪同著她的侯元生請教管理局獲得的數據怎麼保存和處理。侯元生是位在管理局幹了20年的復員軍人,身上也總是穿著一套迷彩服,他說:「我們只是將它放在計算機Excel文檔裡,很多數據都已丟失、老化啦!」閻保平爽朗地笑了:「解決這個問題找我們正好,我們就是做數據系統的!」

隨著與閻保平及中科院其他科學家交流的加深,青海湖管理局的那些「迷彩服」們,對他們從最初的戒備、疑慮,到綻放出了和善的微笑,變成了真誠的信任、依靠——後來閻保平他們才知道,管理局的幹部和職工有許多都是復轉軍人,和張德海一樣經常把迷彩服當工作服。

「國家隊」有著發自內心的強烈願望

青海湖保護區的上級主管部門是青海省林業局。2005年11月,由青海省林業局局長李三旦帶隊的一行人赴京,到網絡中心、動物所、微生物所、遙感所參觀,並參加了視頻座談會——這時候,視頻會議對來自遙遠的青海省的他們,還是一個頗為新鮮的技術手段。當然,讓他們大開眼界的顯然還不僅是這些,而是在參觀的目不暇接以及敞開心扉的交流中,真正體會到了作為科研「國家隊」的中科院在知識創新工程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帶來的嶄新面貌;以科技為國家未來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國家隊」有著發自內心的強烈願望,也與他們脈動的心完全合拍。

藏族出身的李三旦,長期在青海果洛地區和省林業局工作,與青海湖有著不了的情緣。半年前青海湖暴發禽流感,他就對這一突發事件作出了快速反應,立即指示青海湖管理局採取相關應急措施,並於5月7日就斑頭雁異常死亡的事件接受了新華社的採訪,做到了信息的最大透明化。在網絡中心與閻保平初次見面,他就直言不諱地說,青海省地處祖國西北,無論科技還是網絡信息,比起東部地區都明顯要落後得多。「你們能夠到西部與我們合作,相信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今後我們應對類似突發事件的反應速度和管理水平!」

2005年12月,中科院信息辦與青海省林業局籤署了《合作框架協議書》,中科院下屬的四個研究所也分別與青海湖管理局籤署了《合作協議》。

作為中科院信息化工作的牽頭和支撐單位,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重任在肩。從2005年5月開始,閻保平會同中科院幾個研究所的研究員,開展基於信息化科學資料庫的示範應用——「禽流感等突發疾病綜合信息平臺與預警預報系統」,探索在e-Science環境下開展跨學科研究,現在,閻保平帶領的中科院的跨學科聯合團隊,與青海省林業局及青海湖管理局達成合作共識,中科院的科學家們得以更頻繁、方便地來回出入青海湖,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等開展科學研究——這也正與青海省提出的「生態立省」理念契合。

青海湖保護區管理局在局長張德海卸任後,新任的管理局局長星智——一位樸實憨厚的藏族幹部,對中科院在青海湖展開的工作也寄予了厚望和支持。

2006年7月,李三旦提出,要進一步拓展與中科院的合作關係,建立青海湖自然保護區聯合科研基地,李三旦的這個理念與閻保平的理念完全合拍,說出了閻保平也正想提出的方案。中科院與青海湖的合作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得到提升,進入了一個新的層面。

孰為老師,孰為學生

李三旦不僅有工作有魄力,也極有責任心。在青海湖保護區派人到網絡中心學習後,李三旦對閻保平說:「閻老師,看來我們到中科院接受技術培訓還要全面推開呀!過去我們對野鳥可能攜帶病毒、可能感染人群的危害性和嚴重性缺乏了解,甚至還會幫著獸醫扯著一些死鳥進行解剖,弄得雙手都是血,卻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現在看起來,是要好好地拜你們為老師,補上許多功課了!」

閻保平跟著青海湖管理局的人們在野外考察,除了對保護區人們的實幹精神感嘆不已之外,也對西部地區基層科研條件的簡陋與匱乏感嘆再三,在地球儼然已成為一個小村莊的今天,如果我們還是靠傳統的落後方式搞科研,「國家隊」的研究工作若還是沿襲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舊思路,必然是零零散散的不能成為系統;而「地方軍」手裡只有「七八條槍」,更是難以成氣候,如此一成不變地按慣性走下去,中國別說是要獲得諾貝爾獎,哪怕要在國際高端刊物上發表一兩篇像樣的論文都難,更別奢談在國計民生方面如何「滿足國家戰略需求」了!

先從青海湖保護區扎紮實實地做起,藉助青海湖這一個支點,今後再向國家的各個自然保護區輻射和推廣e-Science,成為閻保平內心的一個遠大目標。

2007年1月在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召開第一屆中美野生鳥類禽流感聯合研討會。

2007年9月,經中科院秘書長辦公會批准,在青海湖保護區建立「中科院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科研基地」,確定了在生態環境、遙感、野生動物、野生動物疾病、野生動物保護、信息技術支撐等學科領域的合作。

與此同時,中科院對青海湖保護區人員各方面的技術培訓也全面展開。

「我們對青海湖管理局人員進行培訓,講授與病毒防護相關的科普知識,青海湖那裡的條件比較簡陋,沒有我們慣用的投影儀,就只能用小黑板。」李天憲說,「如病毒採樣一定要嚴加防護,鳥類的屍體一定要加入石灰焚燒等。我們給了管理局一萬元的基本費用,讓他們購買防護用的手套和口罩,以及消毒液等物品,他們在環湖巡護時幫我們將採樣保存在冰箱中,使我們在採樣分析時能方便地取用。」

對管理局人員的培訓是完全免費的,相關人員到武漢接受培訓時,李天憲因為膽囊炎住院治療,專門交代自己的學生說,「除了一定要將培訓人員的食宿安排好,還要注意因人施教,教會他們對樣品的妥善處理和保護常識。」李天憲自己身在病房裡,卻依然不忘對課程表的精心設計安排,時不時就要打電話給研究所,對培訓的全過程加以「遙控」。

青海湖管理局的領導問李天憲,具有什麼知識背景的人到武漢病毒所受訓最合適,李天憲說最好是大專以上水平、學過生物的,管理局感到很為難。最後推薦來受訓的三個人,一個是復轉軍人,一個是中專畢業,他們原來對生物學的知識基本是空白。

「保護區人員這樣的知識結構,無形中給我們的培訓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但也正因為此,我們越加感到培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李天憲介紹說,「我專門抽出研究室的兩位科技人員,加上我的學生李永東共三個人,一對一對他們進行培訓,包括手套應該怎麼帶、怎麼脫,禽流感病毒對哪些消毒水敏感,鳥糞應該如何保存,試劑盒該怎麼應用,做到細緻入微。他們學得也很認真,不懂的就提問。培訓結束後,他們每人都給我寫了一個總結,我也要求他們回去之後必須教會更多的人。」

「當然,在教會他們相關知識的同時,我們也向他們學到了很多經驗,他們在科研實踐第一線掌握和總結的許多經驗,恰恰也是我們所不具備的。」李天憲補充說。

「我在侯元生、吳永林、孫建青等保護區人員身上,看到了一批覆員轉業軍人的優秀素質,看到了敬業和忠誠。」閻保平介紹說,「他們學歷雖然都不太高,但高原人的淳樸、憨厚、敬業、實幹,不僅對我們和學生的幫助很大,而且,他們也通過與我們的合作,已經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一些高水平的論文。」

孰為老師,孰為學生?中科院科學家和青海湖管理人員在真誠的合作中,實現了優勢互補,的確是相得益彰。

2009年5月底,四川活佛一行參觀了青海湖蛋島上的網絡視頻監控室,他們那專注的神情,就好像是在「參禪」;繼而,6月份,智利駐上海總領事夫人一行也參觀了蛋島上的網絡視頻監控室,對如此現代化的監測手段讚賞有加,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與肯定。

青海湖因其特有的湖光山色,每年都吸引了眾多來自國內外的遊客,青海湖也因為中科院科學家的聚集,以及科學家和基層科技工作者的緊密合作,而愈發顯示出其在國際科研舞臺上的魅力。

「基地對我們學術上的意義非常重大」

「我對青海湖這裡是又愛又怕。愛的是,這裡是我未來的事業所在,青海湖基地對我們學術上的意義非常重大,我本人的科研可以在這裡得以深入開展;怕的是,除了我早年就患有的神經性頭疼,我的身體對高原環境也很不適應,缺氧會使我的智商至少下降50%,每次一來這裡就要準備許多藥品,如隨身帶著安定和止疼片。」李天憲對《科學時報》記者說出了她的心裡話。

李天憲第一次來青海湖就感到缺氧帶來的頭疼,幸虧她吃了許多止疼片,總算勉強挺過去了。第二次來還吃止疼片,但是已經不管用,頭疼欲裂,吃了四片之後已經超劑量了,學醫出身的她知道不能再吃了,聽說附近有個醫務室,她去那裡測量血壓,血壓竟然達到190/110!醫護人員給她吃了些降壓片後,她的感覺才稍微好一些。

「算起來我前後已經十幾次來青海湖了,一到這裡就會頭疼,我已經司空見慣了,最重要的是前兩天要休息好。」李天憲說,「閻保平的年紀比我大,工作也比我更勞累。有次來青海湖,李三旦局長已經約好要和我們一起晚餐。但閻保平突然胃痙攣了,臉色蒼白,只能窩在被窩裡,她自己吃了隨身攜帶的救心丸等藥品,但都不管用,我給她燒了些開水,因為沒有熱水袋,就把熱水灌在礦泉水瓶子裡讓她焐著胃,這樣才稍好了一些。怕李三旦和青海湖的同志擔驚受怕,我只好打了個馬虎眼說,閻保平主任的飛機可能是晚點了,現在還沒有到呢!」

李天憲曾經問過閻保平:「你帶著病,還整天到處跑,你家裡的先生能沒有意見嗎?」閻保平回答說:「他有意見也扯不住我的腿呀。我們搞IT的,就是要為科研提供支撐,只有我們多往外面不提地跑,科學家才不要總是往野外臺站跑。先生除了交代我要多注意身體,還能說什麼呢?!」

年過半百的李天憲自己則是和家人兩地分居。愛人和孩子目前都在北京工作,也都有屬於自己的事業,「2004年之前我也曾經試圖調動到北京,但一直沒有合適的單位。2005年有了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項目之後,我越做越投入,現在再也不想工作調動的事情了。」

「我帶的幾位學生,每次來青海湖都會脫一層皮,整整瘦掉一圈。從武漢一到西寧,他們常常就會趕緊到超市買食品等一些到青海湖的必需品。男學生因為在野外要乾重體力活,要背儀器設備,搭建帳篷,而且在野外採樣活動量大,很容易就會餓,但男生不喜歡吃巧克力等甜點,他們就買壓縮餅乾,說只有壓縮餅乾才能抗餓。我也跟著他們嘗過,壓縮餅乾很硬,又不好消化。我很為他們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感動,感到「80」後的他們能做到這樣的確很不容易。」李天憲說。

閻保平果洛之夜與學生的通信

2009年7月30日,閻保平來到青海省果洛州的大武鎮,這裡是果洛州政府的所在地,也是「三江源」的核心地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條件要比青海湖區域艱苦得多。她是兩天前參加西寧召開的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考察組的學術交流會後,隨團到達果洛地區考察的。

雖然高原缺氧讓閻保平身心疲憊,而常年的胃病這時也在隱隱發作,但想到第二天要陪同中科院領導到青海湖,參加中科院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工作匯報交流會,想到馬上就要與她的幾位得意門生見面,閻保平還是打開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

閻保平打開了原來跟她讀博士,現已經是網絡中心副研究員,協助她指導學生,這次帶學生來青海湖進行科研實踐的周園春寫的電子郵件:「……黃志一和常青玲兩位女生到野外調查,不斷發現PDA和GPS航跡的問題,逐一記錄下來,以作為回北京後修改的依據;王丙林把侯元生站長的幾百G的視頻數據入庫,並選擇一些視頻轉換成在線的格式,使得用戶可以在IE上在線看到這些視頻。唐明潔在安裝調試張海亭和他一起承擔的數據挖掘程序……」在信件的末尾,1975年出生的周園春有感而發,即興點評到:「他們這幾位學生都是「80」後,有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烙印,過去給我的印象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做事比較隨性。這次他們在青海湖的表現,讓我感覺他們工作做得也真不錯!」

「從7月24日到今天,我們參加了青海湖鳥類繁殖地調查,環湖鳥類數量調查,樣地植被調查,在這幾天的野外調查中,我們和青海湖的工作人員、清華大學的實習同學,都在試用PDA,總結我們自己的體會和其他人員的反饋,PDA採集系統基本能滿足青海湖野外數據採集的需求。」接著,閻保平看學生黃志一寫給她的電子郵件。

在這封郵件裡,黃志一也分析了PDA錄入沒有紙筆記錄快,以及字典庫的數據不全導致無法記錄數據的一些缺陷,並提出了她思考後的解決方案。想到這位來自雲南、現在擔任網絡中心研究生會主席的活潑女生,閻保平的嘴角不由得蕩開了笑意。在附件裡,一群棕頭鷗也正撲啦啦地飛起——這是黃志一這幾天在布哈河三角洲照的棕頭鷗照片。

閻保平點開學生唐明潔發來的郵件。「青海湖藍色的湖水依稀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的影子:2007年的輕舞飛揚,2008年親手觸摸高原土地的感動,2009年更多的是成長的積累。」唐明潔匯報自己第三次來青海湖的體會,除了文字如散文詩一般美麗雋永,更難得的是通過在青海湖的見聞,抒發了他對理想和人生的真切感悟。

一路走來的困頓與勞累似乎都已不翼而飛,閻保平立即給唐明潔回信說:「……通過青海湖項目的接觸,你們的出色表現和優秀的工作,令老師發自內心地說:你們這批「80」後是好樣的!你們是中國實踐e-Science的第一批研究生,你們用自己的行為和實踐證明,學科交叉和複合型人才培養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可以做得很好。」「通過這幾年的研究生學習,你們確實長大了。在業務能力上,你們參加青海湖的這批同學的學術意識大有提高,技術水平超常發揮;在思想上你們比同齡的同學更加成熟、更加深刻,已經能夠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在行動上你們更加勇於實踐和探索,你們更有愛心和責任感。我為你和同學們的成長和進步感到由衷的驕傲。」

「你對青海湖項目的想法能分析得如此準確,我感到很驚訝。也感謝你對老師的讚美和表揚。其實老師還有許多地方做得不夠,還有許多想法可能來不及實現,我很希望能由你和你的同學們實現。」閻保平敲擊著電腦鍵盤繼續寫道,「可能讓你和其他同學沒有想到的是,今年我在國際網際網路協會(ISOC)三年的任期已到屆,本來還可以申請接著再做一屆,但是我自己向ISOC提出了放棄,原因也是青海湖、鄱陽湖、臥龍的『情』,或者說是『中國情懷』,你不會為老師感到惋惜吧?當然我還有一個想法,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爭取做好,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的事情,不如就放棄。我很感謝ISOC理事會在我『謝幕』之時,還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表彰。」

中國實踐e-Science的第一批研究生

由閻保平帶領並指導、一起投入青海湖e-Science項目的,有張海亭、黃志一、唐明潔、王丙林、常青玲五位在讀學生。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本科畢業後被保送到網絡中心的。這個「無一例外」的概率,既可看出網絡中心導師閻保平的「門檻」,也可看出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中所注重的科研實踐。而他們,正像閻保平所說的,是我國在實踐e-Science的第一批研究生。

「在青海湖項目中,我們鍛鍊的不僅是自己的科研水平,更鍛鍊的是自己勤奮刻苦的優秀品質。在青海湖的調查活動中,經常需要徒步到達很遠的地方實地調查,需要乘坐小船到很遠的小島上,對我們的監控系統進行維護,有時會很累很累,但我們都很開心。我們不僅是在鍛鍊自己,更多的是為青海湖的科研工作提供方便,為他們產生源源不斷的科研數據,產生更多的科研成果,而這些的效果都已經顯見。」畢業於貴州大學、在閻保平門下讀了三年研究生的王丙林對本報記者說。

唐明潔清楚地記得,2007年他從四川大學本科畢業,9月的北京本是秋高氣爽的季節,但來北京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報到,當他獨自背著行李,看著西客站大廳周圍潮湧般的人群,內心更多的卻是一種迷茫與落寞。匆匆結束研究生第一年的專業學習,唐明潔開始進研究所,轉入結合科研的高年級學習。焦急、浮躁、迷惑,他也陷入了大多數同齡人的困境中。閻保平了解到唐明潔當時的狀況,便將他調入青海湖項目組,讓他與青海湖保護區管理局一行人員參加了2008年環湖調查。一年多時間以來,通過向閻保平、周元春的學習,師長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唐明潔,讓這位帥小夥的學業不斷進步,思想也更加趨於成熟。

「每一位和閻保平老師打過交道的人,都會被她身上那股獨有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她對中國e-Science發展的執著。由於工作需要,閻老師頻繁地參加國內外不同的會議,被我們學生稱為『空中女飛人』。她可能今天在俄羅斯,明天就又到了青海湖,同行的人員都還沒倒過時差,她又在飛機上了。」唐明潔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感嘆說,「多年高強度的工作嚴重影響了閻老師的身體,但就在這種情況下,她還堅持打著止痛針和年輕人一起跑到青海湖去抓鳥。野外蹲點,有時一待就是一天,那可是海拔3000米的高原地區啊!缺氧、低溫、紫外線,這對一位年近60的女科學家來說,真的太難了!」

2009年4月,病倒的閻保平不得不住進醫院。但她的身體一有好轉,就臥在病床上,為學生逐字逐句修改畢業論文。來探視的同事、學生都勸閻保平安心靜養,她卻回答:「畢業論文可能會影響學生一輩子,我這當老師的怎麼能掉以輕心啊!」

2009年8月中旬,唐明潔獲得第五屆數據挖掘與應用國際會議的最佳論文獎,深受國際同行、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楊強的嘉許,對此,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其實,我的工作就是得益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閻保平這樣一位玩命工作的老師,她已身先士卒地衝在了大家的前面,作為學生的我們,對面臨的一些困難還能有什麼可抱怨的?閻老師內心深處眷戀祖國山河,有著中國情結和中國夢想。言語中沒有華麗的渲染,沒有刻意的雕飾,她自身的行動早已說明了一切,她就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榜樣!」

雲南姑娘黃志一清楚地記得,今年她碩士畢業時,讓她猶豫的是一家做網絡視頻廣告的公司允諾給她的職位,若在該公司做軟體測試工作,起薪是每月1萬元,做開發起薪則是1.2萬元。為此黃志一諮詢了很多長輩的意見,最終還是選擇了留在薪酬起碼要低一半的研究工作。網絡中心團隊合作的精神和氛圍,在她選擇的天平上是關鍵的砝碼,當然,選擇留在所裡還可以繼續她先前做的「移動數據採集軟體」。「我對此很感興趣,而這個工作才剛開始,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今年4月份申請了軟體著作權,7月份申請了專利,我希望把這個事情做完、做好。」

黃志一業餘興趣比較廣泛,包括舞蹈、桌球、羽毛球、籃球、排球、篆刻等,前幾項屬於「動」,篆刻則比較「靜」。黃志一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我是好動還是好靜?籃球、排球等集體運動,需要個人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更需要隊員之間相互默契與配合,與其說我喜歡籃球、排球等活動,不如說我喜歡和愛好打球的朋友們一起happy。篆刻是小時候父親教我的,他還教會我『鬧中取靜』。『動』、『靜』結合,我在科研工作中更多的是『靜』,安靜地coding,安靜地讀paper,安靜地思考。」

在閻保平的帶領下,研究生時期參與青海湖科研實踐,也在細微處鐫刻黃志一難忘的人生印跡,黃志一動情地對記者說:「我會一直記得鸕鷀島上密密匝匝的黑鸕鷀,記得布哈河三角洲上剛剛長出羽毛的小棕頭鷗,記得我為青海湖工作人員解釋設備和軟體的功能及使用方法時,他們被太陽曬得黑紅的臉上感謝的笑容。」

閻保平培養的另一位學生張海亭,本來做青海湖候鳥遷徙的數據挖掘軟體,因為分析處理數據需要半個小時,時間過長,在離張海亭畢業答辯還有一個月時,閻保平問他,能否爭取改善一下軟體,縮短數據的處理時間,張海亭說能。閻保平感到吃驚:「離你答辯不到一個月了,你還能來得及做嗎?」張海亭毫不猶豫地說:「沒問題。相信我會做好的,論文答辯和軟體改善的工期都不會耽誤!」

張海亭放棄了團隊組織的春遊,不但按時間做出了令人滿意的軟體,還成為《地理信息系統在青海湖鳥類遷徙研究中的應用》文章的第一作者。在畢業答辯的時候,張海亭向大家展示了他開發出的應用軟體,參與答辯的老師交口稱讚,雷富民看了更是感到興奮,由衷地說:「從你的論文答辯中我高興地看到,投身青海湖聯合基地的科研實踐,包括你在內的網絡中心的這些學生有了真才實學,已真正從e走向了Science!」

張耀南帶領學生開闢新天地

張耀南第一次見到普氏原羚,就喜歡上這可愛的動物。

普氏原羚也稱中華對角羚,俗稱灘黃羊,體長約為1米,雄羚長有一對具有環稜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內彎,嘴唇黑色,頜下白色。「起初,我們只是注意到,雌性普氏原羚奔跑起來,呈現出屁股的一片白色,在綠色草地的反襯下顯得分外醒目,分外活潑,後來我們聽管理局人員介紹才知道,這其實是出於警覺狀態的它的一種肢體『語言』,警示同伴有危險正在靠攏逼近。」張耀南說。

張耀南是中科院寒區與旱區研究所的研究員。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他因為做科學資料庫項目就久聞閻保平的大名,並和她打過交道。以e-Science為手段支撐青海湖的科研,張耀南與閻保平有過多次的交流,到2007年初他的思路已逐漸清晰成熟,並多次帶學生來青海湖考察,「最初我想從斑頭雁的生境上入手,後來了解到斑頭雁的遷徙有很多經停點,我就想勾勒出它遷徙路徑上的空中和地面生態樣帶,比較出這些區域和其他區域的不同。雖然當時美國科學家已把斑頭雁遷徙路徑的生態樣帶勾勒出一個大概,但既沒有細化也沒有實地考察,這恰恰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

於是張耀南指導其碩士研究生郝美玉,著手研究斑頭雁的動力學模型、斑頭雁在青海湖的分布情況,以及構建斑頭雁的產卵育幼換羽遷徙模型,初略預計斑頭雁在若干年後的種群數量。

真正使張耀南感到震驚的,還是他帶領學生在青海湖實地考察,發現普氏原羚的生境很惡劣,它們只能在湖邊一片很小的草場覓食,活動範圍很小,當沒有食物時它們只好冒險跨越圍欄。「管理局局長星智給我看了幾張照片,普氏原羚跳過圍欄,後腿被圍欄掛住,下半身已經被狼吃掉了,只剩上半身掛在圍欄上,其狀慘不忍睹。」

青海環湖90%以上草質較好的草場目前已全部承包給牧戶,各牧戶都建起了縱橫交錯的圍欄,直接限制了普氏原羚的生存與活動。特別是在牧民放牧季節,普氏原羚只能生活在生境質量更差的沙丘地帶和沙化草原,同時還要受到圍欄和天敵的阻隔和威脅。

此情此景,張耀南決定把自己的工作和青海湖的實際需求結合,也和閻保平帶領的e-Science科研團隊結合。

張耀南指導的博士生羅立輝,原來想作的博士論文是《黑河流域生態——水文模型在空間建模環境中的應用研究》,因為寒旱所是中科院青海湖聯合基地的成員,他起初跟著張耀南參加青海湖基地的會議,只是抱著先看一看再說的想法,但當考察時獨自一個人在野外帳篷裡度過了三個晚上,全身心投入到觀察普氏原羚的環青海湖實驗,他不由得感嘆,這是一群多麼活潑可愛的生靈呀!但這全國總共才有300到500隻的國家一類保護的瀕危動物,僅他本人就發現,至少有5隻普氏原羚因圍欄的高度導致被鐵刺刺死,由此可見人們對它的保護知之甚少!在吳永林、張耀南和閻保平的鼓勵下,羅立輝毅然另起爐灶,將普氏原羚的研究當做自己的博士論文。

談到自己科研方向的抉擇,羅立輝對《科學時報》記者淡淡地說:「我只是盡到一種責任罷了。西北人民的淳樸、善良、好客,卻是我感受最深的!」

張耀南指導的碩士生郝美玉,原來選擇的碩士論文是關於空間插值方法的管理系統構建,相當一部分內容涉及到氣象,隨著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的項目開展,她很快改變了論文選題。郝美玉認為,青海湖的普氏原羚是我國高瀕危動物,斑頭雁是禽流感發生後死亡率較高的候鳥,但我國對這兩個物種的研究較少,很多方面的研究尚屬空白,自己應該藉助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這個平臺,及時切入這個自己感興趣並能有所創新的方向。

在資料相對缺乏的情況下,郝美玉通過實地考察和科研,已經得到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表明:斑頭雁喜好溼地沼澤、灘涂類生境,一般在環湖和河流周邊,但不一定都是在湖泊。斑頭雁的潛在生境一般來講要比實際生境多些。並且斑頭雁在苦海、鄂陵湖、扎陵湖、阿拉克湖、夯錯等湖泊經過,「它們的這些生境與青海湖相似,即都為湖泊、沼澤、灘涂類溼地生境,植被情況不是很明確。」

張耀南1986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由於寒旱所工作的需要,他後來將主攻方向轉到資源環境數據平臺建立與分析等,現在是研究所的計算機網絡室主任,他說:「學科的交叉融合的確使我本人受益匪淺,現在,藉助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和在這裡建立的e-Science平臺,相信今後我帶領的學生也能通過自己的科研實踐,在學科交叉與融合中迅速地成長起來!」

「讓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旗幟下聯合」

2009年8月1日~3日,中科院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工作匯報交流會在青海湖舉行。青海省原副省長吉狄馬加,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秘書長李志剛,中國林科院副院長劉世榮等領導出席會議。會後,中科院資源環境局對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工作給予了多方面的支持。

青海省原副省長吉狄馬加會上致辭指出,要按照青海「生態立省」戰略和建設「高原旅遊名省」戰略要求,進一步加大對青海湖景區的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進一步加強與中科院等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打造青海湖世界遺產型高原湖泊生態旅遊勝地的同時,努力把青海湖建設成為高原科學研究基地。

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指出,青海湖科研基地是實踐中科院「兩個面向」戰略的重要陣地,基於信息化科研平臺的多個研究所、多個學科在青海湖這裡合作科研,實現了學科交叉、資源共享,為推動科研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

「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旗幟下聯合,更好地進行科學研究工作。」中科院秘書長李志剛強調,中科院的研究所不能單兵作戰,而發揮全院的綜合優勢,並與青海、西部地區以及全國各地開展聯合科研,才能真正做出大事。中科院機關業務部門應關注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加強溝通和協調。

會議以中科院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有關工作進展,以及匯報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交流經驗為契機,進一步推動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工作;通過國家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及相關科研工作等方面的學術交流,為科學研究工作者和地方生態保護專家提供一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交流平臺。這次科學家雲集的會議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青海湖聯合基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一次檢閱。

幾年來,基地通過採用衛星跟蹤、種群動態監測等技術,開展對青海湖候鳥的遷徙規律及其行為的研究;通過對病毒分離鑑定、基因組解析、分析建模等技術,開展了候鳥遷徙行為與疾病暴發、傳播途徑的研究,如野生飛禽、水禽類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學實地調查等;通過信息融合、同名控制點、遙感生態指標等技術,開展了對青海湖及其周邊生態環境遙感應用研究;通過監控系統、資料庫、協同工作環境、PDA技術等,開展了e-Science科研基礎環境的構建與關鍵技術研究。

其中,對2006年青海湖暴發的禽流感疫情進行研究分析,他們推測出2006年青海湖禽流感的病源,可能是由東歐國家經過不同候鳥群體的相互傳播,並作為載體再次進入我國青海地區的;對3株候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徵分析結果顯示,青海湖溼地充當了「生態混合器」的作用,病毒可能對土耳其、俄羅斯產生一定威脅;通過追蹤候鳥的三條遷徙路徑,發現候鳥遷徙可能把病毒從東南亞傳播到非洲和歐洲。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得益於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的平臺,主要是藉助採集到的數據,通過相關的實驗進行分析探究:野生鳥類身上攜帶的一些病毒與禽流感的發生,兩者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

「跟蹤青海湖野生鳥類中的禽流感病毒變異很重要。從2005年一直跟蹤到2009年,我們研究發現,在過去的幾年裡禽流感病毒沒有發現變異,但今年卻有了一些明顯的變異。為什麼今年這些病毒會發生變異,為什麼病毒都發生在這些地方,而沒有發生在別的一些地方,我們也在進行研究。」高福在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提出了許多科學假設,他說:「我們怕就怕病毒會發生片段間的交換。如果發生了病毒的片段間的交換,那麼,青海湖這些候鳥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2005年帶病毒的候鳥死得比較多,後來幾年因為病毒而死亡的野鳥越來越少,禽流感病毒是跨種間的傳遞,我們必須立足世界科學前沿探究,導致它們感染和死亡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前不久,《中國科學》出了一期禽流感的專輯,高福帶領的團隊發表了兩篇論文:《禽流感跨種間傳染的機制研究》、《禽流感的資料庫》。高福介紹說,青海湖地區除了候鳥之外,其他的野生哺乳動物也可能帶流感病毒,這也需要科學家更好地聯合起來,在掌握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加強跟蹤和分析研究。

據統計,截止到2009年5月,共獲得48萬條數據,經過格式轉換,排重等預處理,共獲得超過10萬條數據。

「獲取的數據並不是完全有效,需要作一些預處理,才能更加方便科學家的使用。這部分工作做得很不容易,網絡中心有個專門的小組,現在已經可以實現自動的預處理。」閻保平解釋說,「我們應該怎樣使用這10萬條數據?我們不懈努力的目的,就是要讓科學家的科研更方便、更有效。現在科學家所需要的數據挖掘是可定製的。其中包括三層數據挖掘:第一層是15個候鳥經常越冬聚集的地方,總共覆蓋4621平方公裡。第二層是青海湖候鳥棲息地的數據,第三層是在青海湖『三塊石』的數據。」

青海湖管理局副局長何玉邦在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說:「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如果不是2005年禽流感的發生,或許就不會有這麼多中科院的科學家來關注青海湖。感謝閻保平主任及其團隊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中科院計算機與信息網絡中心為我們建立了資料庫,使我們的調查數據得以規範化、電子化,便於存儲,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工作……在全國這麼多自然保護區裡,我們第一個擁有了先進的監控系統,也是第一個用資料庫存儲調查數據的單位,這讓我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已被IT界「開除」的閻保平

2008年1月,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的Shepherds town召開了「第二屆中美野鳥和禽流感聯合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主辦,參會中方代表20餘人,包括閻保平帶領的相關研究所專家;以及青海省林業局局長李三旦,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星智、鄱陽湖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紀偉濤、副局長劉觀華等一些政府官員。

開完這個學術會議之後,閻保平和幾位中國科學家到紐約,參加第一次國際野生動物疾病研討會。與會代表一部分是動物學家,一部分是IT專家。許多人都知道閻保平在做青海湖的項目,其中班傑明、斯考特是世界糧油組織的獸醫專家,他們已經看到了閻保平e-Science理念的先進性。一些美國科學家和閻保平一見面就說:「你們以e-Science為支撐,圍繞野生動物疾病調查做的一些科研項目,有的甚至已經走在了我們前面!」「在這樣的跨學科研究領域中,美國都還沒有做到,甚至今後若干年也很難做到,你們卻已經做到,真是很不容易呀!」

第二天上午是分組討論,一個是疫病和野生動物小組,一個是搞IT的小組,自己到底參加哪個小組好呢?參加IT小組本來對閻保平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她在這個小組有很多的老熟人,他們正想利用這個機會多聽聽她介紹青海湖,介紹e-Science在那裡的具體應用呢!但疫病和野生動物小組的討論對閻保平而言也同樣引人入勝,在這裡她可以更多地聽聽國際上野生動物和疫病防控有關的前沿研究介紹。閻保平苦於分身無術,正在猶豫不決之時,閻保平帶去的三位學生卻異口同聲地說:「閻老師,你現在對野生動物和疾病防控的研究一點也不比人家少,我看你更應該上疾病組去!」閻保平說:「但IT小組的討論會我也不能不聽呀,IT才是我的老本行!」學生對閻保平調侃說:「人家都說你對野生動物和疾病防控情有獨鍾,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了IT,今後IT界的會議你乾脆就不要參加了!」

誠如斯言,如今在閻保平的辦公室裡,已經找不到更多IT研究領域的書籍,而更多的卻是一些鳥類學的書籍,以及雷富民送給她的鳥類標本,她在青海湖邊抱著鳥的照片。以至於她的學生開玩笑說:「閻老師,照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你要擔心被IT界『開除』的!」閻保平自我解嘲地笑曰:「看來我只好選擇趕緊『跳槽』,搞野生動物保護研究去囉!」

在研討會的野生動物與疾病小組裡,閻保平認真聽了各國專家的發言,覺得大開眼界,但她也聽到了牢騷,一位外國生物與疾病的科學家說:「因野生動物感染和傳播的一些疾病,明明就擺在了面前,還有什麼必要強調建立科學資料庫?究竟IT技術對我們搞疾病研究有什麼用?」

「如果沒有數據的積累和比對,僅僅靠為數不多的幾個病例,肯定沒有辦法掌握疾病產生和暴發的真相。」閻保平委婉地在小組會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第二天下午開會,組織者根據與會代表的生日,按單雙號分組討論和交流,閻保平對學生說:「這個組別安排的創意不錯,今後我們也可以採納呀!」

參加這個會議閻保平有諸多感慨。聽了疾病學家的一些報告,雖然很多專業上的問題她並不是太懂,但中間許多科學思想上的碰撞,卻讓她茅塞頓開,得到理念上的啟悟與升華。閻保平認為,科研信息化進入到一些傳統的學科領域,並不能一下子讓所有的科學家都接受這種變革,成為自覺的行為。這也正需要那些搞IT的內行,但卻是其他學科領域研究的「外行」認真加以思考,以自己掌握的IT知識更好地充當科學研究的工具,讓科學家的科研更加方便,提高科研效率。

「姐妹湖」因e-Science攜手

2007年1月17日,中美野生鳥類禽流感會議在北京召開,鄱陽湖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紀偉濤帶著辦公室主任來京參會。整整兩天的會議下來,特別是聽閻保平介紹了中科院團隊在青海湖保護區所開展的院地合作介紹,已經在鄱陽湖管理局工作了將近20年的紀偉濤深有感觸:「自然保護區真是太需要和中科院的合作和交流了!過去我們甚至都不知道什麼是禽流感,只是通過新聞傳媒的報導才略知一二。如果出現禽流感到底應該如何防護?我們雖然第一線接觸野鳥,天天在搞監測和防控,但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甚至連一些最基礎的防護措施都沒有,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培訓,現在必須趕快補上這非補不可的一課!」

會上紀偉濤對閻保平說:「鄱陽湖和青海湖的特點,若簡單歸納起來是:一東一西(地理位置),一淡一鹹(湖水),一夏一冬(鳥類聚集季節),雖然現在我們鄱陽湖沒有發現禽流感,但不代表以後不會發生類似禽流感的疾病。鄱陽湖也有斑頭雁,雖然數量沒有青海湖的多,但是它們是從哪裡來的,是怎麼樣的遷徙路線,我們也不知道。中科院與青海湖管理局的合作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鄱陽湖管理局也一定要很好地和中科院合作!」

雷富民來鄱陽湖之後,提出要與紀偉濤一同培養博士研究生,紀偉濤說:「我怎麼有資格帶博士生,且不說我是在基層工作的,沒有高深的學術和理論造詣,何況我自己才是碩士畢業,怎麼能做博士生的導師呢?」雷富民說,正因為你是在基層第一線,現在的博士生往往就是缺乏在基層第一線的歷練,我對鄱陽湖肯定沒你那麼瞭若指掌,與你合作互補帶出來的博士生,掌握的知識才能更加全面!

2008年12月9日,鄱陽湖保護區與青海湖保護區經友好協商,締結為姊妹保護區,閻保平參加了會議。

這次締結的宗旨是充分發揮各自的地理、環境、資源優勢,搞好鳥類及其棲息地環境的有效保護。通過這次締結姊妹保護區,進一步提升了兩個保護區之間的合作空間,加強了彼此間的資源共享,增進了相互之間的技術交流,促進自然保護區共同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姐妹湖」是因e-Science的牽線搭橋而攜手。

2009年3月19日,閻保平、侯元生一行走訪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第一任主任、科技部前副部長馬頌德介紹了實驗室的相關研究情況,閻保平介紹了近四年來在青海湖基地開展的科研信息化研究工作,侯元生報告了青海湖候鳥視頻監控數據分析研究,介紹了青海湖鳥島部署的網絡視頻監控系統所產生的候鳥監控數據,設置樣方並定點監測分析的研究過程,坦陳現有人工分析視頻監控圖像所遇到的困難,以及對自動化視頻分析處理技術的迫切需求。

馬頌德認為,目前國家和地方對生態環境、野生動物保護方面非常重視,網絡中心作為一個IT型的研究所,在這方面已經做了許多工作,樹立了一個典範。他也表示,實驗室的圖像識別技術已在許多行業應用,但目前還沒有涉及生態環境、野生動物保護等行業領域的應用和研究,因此開展和推進該應用和研究,十分重要而且意義非常重大,但實驗室現有的技術水平應該能夠在青海湖候鳥視頻監控這樣的特定應用領域發揮作用,期待與網絡中心在該領域開展後續合作。

融入記憶構建人格

實踐出真知,基於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幾年的實踐和探索,閻保平的工作思路,已經從原來的「一二三」,變成了現在的「三二一」。

閻保平所說的「一二三」,其中的「一」,就是閻保平最初只是要為e-Science的應用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建立一個e-Science應用的樣板,基本上是出於技術層面的思考;「二」,是相關領域的科學家需要先進的科研手段和環境,網絡中心必須牢靠地為之提供e-Science的支撐服務;「三」,是在青海湖自然保護區推e-Science的過程中,閻保平帶領的團隊注重與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的互動作用,形成合力,相得益彰。

「通過青海湖聯合科研基地幾年來的實踐,我本人越發感受到,國家的信息化真正要產生作用和影響,一定要走向社會,走到基層去。真正需要IT技術的是地方和基層,特別是偏遠落後地區的地方和基層!」閻保平說,通過幾年的科研聯合基地實踐,現在回過頭來看e-Science應用,以及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的科研環境,有了中科院研發並提供的監控系統等裝備,保護區人員現在已經不需要老是實地上島,以及環湖巡查,監控系統在保護了他們人員安全的同時,也更加科學地保護了鳥類的繁衍生息。

「從青海湖保護區e-Science的應用,以及下一步對鄱陽湖保護區、臥龍保護區e-Science的推廣,足可以看出閻保平的科學眼光和工作魄力,IT專家與Science專家的合作是科學技術與科學理論的雙優組合。青海湖的e-Science項目體現了中科院不同專業領域專家們的強強聯合,一定會出更好的成果。」雷富民恰如其分地說,「通過這種合作,我們不僅可以是『Easy science』,而且會是『Efficient science』!」

在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閻保平也強調,搞IT和科研信息化的人必須立足於滿足地方與基層的需求,野外臺站的建設,也要立足地方與基層的實際需求。野外臺站工作要想出科研成果,首先這個科研成果就必須得到地方的認可才行,否則就可能與「象牙塔」無異。不能關起門來自己辦野外臺站。不僅僅要把技術手段遞交出去,武裝基層的科研工作者,也要為地方培養和造就出一批高素質的科研人才。只有雙方在一起工作,實現溝通和交流,無形中才能達到不分彼此的親密融合。

正像唐明潔在他的一篇隨感裡寫到的那樣:「作為中國第一位國際網際網路協會(Internet Society,簡稱ISOC)理事會的理事,閻保平獲得的名譽已經夠多。當別人還困惑於一位如此成功的女科學家,為何要在她行將60歲的時候,放棄別的一切,義無反顧的投入到青海湖保護中的時候,她已經帶領團隊踏上了新的旅途——數字鄱陽湖、數字臥龍大熊貓保護基地。在這個嘈雜、浮躁的時代,這群追尋夢想的人們,正在用他們的雙手試圖改變著什麼,或許真的能夠為子孫後代做出點什麼。」

「青海的每一寸山河,早已經融入到我們年輕的記憶之中,或許這會成為我們以後構建人格的每一個分子。」為我們共和國的科技大廈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唐明潔這一充滿詩意的描繪,道出了在青海湖那離科學絕不遙遠的地方,科研共同體攜手努力奮鬥、不懈追求的真諦,這不僅適合於年輕一代的唐明潔,對包括閻保平、李天憲、雷富民這些已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年富力強的科學家們,又何嘗不是非常生動、也非常形象的潑墨寫意呢?

相關焦點

  • [學習時報]王利明:仰望那遙遠的星空
    仰望那遙遠的星空——博大、深邃、美麗、璀璨,像是懸浮在茫茫蒼穹中的星海,又似散布在湛藍天幕上一顆顆耀眼的明珠,讓人痴迷!那遙遠的星空仿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不斷激發人類發現和探索宇宙的神奇欲望。也許正因為此,它才如此充滿魅力,吸引著無數探求科學真理者去思考、去求索……燦爛星空還是每一個晴朗夜晚的最美風景,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抬頭仰望,都會立即被那星空的璀璨吸引,讓人無限神往。我小時候也總愛仰望浩瀚的星空,尤其是在故鄉的明月夜。記憶中故鄉的月亮像一塊彎彎的、晶瑩剔透的白玉,鑲嵌在漫無邊際的夜空,皎潔的月光與群星交相輝映,繁星點點,若隱若現,似乎在向我們傳達某種「天機」。
  • 《在那遙遠的地方》傳唱世界的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傳唱世界的歌!14:52 來源:Music音樂世界 原標題:《在那遙遠的地方
  • 地球上最遙遠的地方:離這裡最近的人不在地球上,在「天上」
    如果我問你:地球上最遙遠的地方在哪裡?你可能會說,是不是南極洲?或者是北極地區?很遺憾,如果你是這樣認為的,那麼,你的答案是錯誤的。事實上,地球上最遙遠的地方在南太平洋的一處水域,這裡距離陸地大約有2688公裡,以至於距離這裡最近的人類是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而不是地球上的人類,這個地方就是尼莫點。
  • 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有多遠」,必須跳出實證主義窠臼
    由於研究社會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的關係,筆者也一直關注社會科學家對自己所從事的研究的方法論反思,那篇報導所介紹的喬曉春教授的觀點,在這方面頗具代表性。澎湃的文章主要是根據他的一次講座內容撰寫而成,當然很可能也反映了他的新著《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的主要觀點。
  • 《物演通論》作者王東嶽:中國文化絕不產生科學
    它只會出現在交流過度的地方,大家既是分立的,同時又交流過度才發生。我舉一個例子,環地中海地區大家經商不斷來往,你到了某地,聽不懂他們說話,也看不懂他們象形符號,怎麼辦,你只能把他們說話發音拿音標註下來,你來注一個,我來注一個,大家最後只把使用的音標留下來,把原有使用象形文字符號扔掉。
  • 科學百科:尋找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二)探索絕對零度
    也說到了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東南極高原-零下93.2°,也說到了天王星的低溫-零下224°。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聊比這個溫度還低的地方,繼續尋找最「冷」的地方。通過昨天的文章,我們知道,宇宙中,是普遍存在低溫的環境的。那話說,我們已知的太陽系的星球表面最冷的地方在哪裡呢?這個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玩的問題。
  • [科學時報]倪四道:與地震波賽跑
    2009年《中國科學》雜誌第一期發表了中國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倪四道及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用兩個三分量地震臺站,就足夠在10秒鐘內確定震中位置,誤差只在20公裡範圍內。在2009年底的國際著名地球物理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他們又發表了有關利用P波前3秒快速確定震級的算法。
  • 【科學時報】馬臻:環境與心態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用你現有的條件,做你能做的事。」拿破崙·希爾說:「不要等待;時間永遠都不會正好『合適』。從你所處的地方開始,用你能掌握的無論什麼工具開始工作,你會在你前進途中找到更好的工具。」利用現有的條件認真做事,而不是埋怨和攀比,這才是好的態度。 不要對自己有太高的期望值,也不要對環境有太高的期望值。
  • 霍尊和馬來西亞歌手合唱《在那遙遠的地方》,聽得如痴如醉
    霍尊和馬來西亞歌手合唱《在那遙遠的地方》,聽得如痴如醉!《在那遙遠的地方》是一首由王洛賓作詞作曲的民歌,也是電影《小城之春》的插曲。該曲既有哈薩克民歌的音色,又有青海藏族民歌的風格,生動流暢的旋律,被無數人喜愛。
  • 科學時報:放射化學家楊承宗的一個世紀
    [科學時報 肖潔報導]他是伊萊娜·約裡奧-居裡夫人的高徒,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婉拒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每年
  • 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可能十分貧瘠,離中心文明太遙遠,註定無法聯繫
    在外星文明探討的科學研究中,費米提出了著名的「費米悖論」,他的觀點是如果外星文明存在,那麼按照宇宙137億年的年齡,宇宙中存在比人類強大數十億年以上的高級文明也不奇怪。如此強大的高級文明難道還發現不了地球?
  • 【科學時報】中外科學家研討應對全球變化生物學效應
    此次會議由國際動物學會與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主辦,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動物學會和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中國委員會承辦。會議舉辦了一系列學術討論會,內容涉及整合生物學、生物入侵、保護生物學、生物多樣性及全球變化等專題,並就如何推動「全球變化的生物學效應研究」國際研究計劃,組織了專門的學術和工作研討會。
  • 【科學時報】韓國浦項工科大學邁向世界名校之路
    現在看來,浦項工大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在短短的二十幾年時間裡,浦項工大如何做到這麼優秀,成為世界級名校?相信在其辦學過程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地方。 雄厚的資金支持 浦項工大的辦學理念是:為未來的世界領導者們提供最好的教育,在科學和工程方面進行最尖端的研究,服務國家,為世界科學事業作貢獻。世界最尖端的科學研究需要世界級的經費投入,要建一個世界級的實驗室,動輒需要幾十萬上百萬美元,因此,雄厚的資金支持是至關重要的。
  • 【科學時報】中美聯合啟動「C4水稻」研究計劃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所和美國博伊斯·湯普森植物研究所近日聯合啟動一項科學聯盟研究計劃,旨在改造水稻的光合作用模式,從而提高水稻產量。
  •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個國家叫做厄瓜多,最有趣的赤道之國
    如果覺得自己哪哪都不順心,哪哪都覺得不舒適,那就去旅行吧。在旅行中,你會找到自己的,在沿途中,你會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會發覺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好了,今天呢小編就帶大家看一個遙遠的國家——厄瓜多。厄瓜多是個非常有趣的國家,為什麼說它有趣呢,自然是有原因的。
  • 參與抖音「科學DOU知道」話題,讓科學點亮生活
    你還認為科學離你很遙遠嗎?你還認為科學只是科學家們的專利嗎?......NO NO NO!其實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科學的身影。山西省專家學者協會、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在全國科普日到來之際,聯合百位專家學者在抖音上發起「科學DOU知道」活動,這裡不僅有各路科學大咖為你線上科普,還有生活發明讓你受用無窮~趕快打開抖音,掃描下圖當中二維碼,和別人分享你的驚人發現,讓科學點亮你我的生活吧!
  • 【科學時報】中國計量院銫原子噴泉鍾千萬年不差1秒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NIM)自主研製的「NIM5可搬運雷射冷卻——銫原子噴泉時間頻率基準」日前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專家鑑定。經鑑定,NIM5銫原子噴泉鐘的頻率不確定度達到2×10-15,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噴泉鍾直接駕馭氫鍾產生地方原子時。 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通過決議,將時間單位秒(s)的定義從天文秒改為基於銫原子躍遷的原子秒。從此,實驗室型銫原子鐘復現秒定義,成為時間頻率計量的基準裝置。
  • 科學時報:三江源與文明的嬗變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劉敏超等在《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生態功能分析及其價值評估》(《環境科學學報》第25卷第9期2005年9月)中估算:三江源地區涵養水分的能力為1.6469×1010噸,即164.67億立方米,僅為年均水資源總量(448.5億立方米)的36.7%。薄弱的涵養能力使集中的降水直接轉化為江河徑流劇烈的豐枯波動。
  • 環球時報:科學崇拜也是一種迷信
    原標題:劉仰:科學崇拜也是一種迷信 民主與科學是近代中國兩個重要概念。一百多年來,伴隨實踐和了解,人們開始意識到民主的兩面性、局限性,對民主的盲目崇拜和迷信已受到反思。但對科學,這種反思是不夠的。 很多人把科學籠統地當成絕對真理,崇拜科學導致對科學的迷信屢屢出現負面效應,但我們對科學崇拜的負面影響還沒有足夠意識。
  •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自然科學類的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理查·羅伯茨表示,自然科學類的諾貝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中國擁有很多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希望他們在科學探索的路上堅持不懈,並在未來有突破性地創造發現,給腫瘤研究領域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本屆峰會還發布了首屆「諾獎之星(腫瘤領域)」醫學盛典的評選結果,多名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中青年骨幹專家,獲得了赴諾獎得主實驗室的學術交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