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報】馬臻:環境與心態

2020-12-02 科學網

 

■有時候,你認為一些機制上的問題是專門針對你的,但其實別人也是一樣熬過來的。

 

談及國內科研環境,我感到這很難講:無論說國內的科研環境很好或很糟都兩頭不討好,很多話題(如資源分配不均、學術不端)是「老生常談」,況且針對宏觀層面「指點江山」不符合我的身份。作為一個在國內讀完本科、碩士,在國外讀了博士、做了博士後,然後回國工作的青年教師,我在實踐中逐漸悟出,心態很重要。以下,我來分享些個人的所見所感。

 

不要一味抱怨環境。抱怨也沒有用,一個學校、一種機制,存在了那麼長時間,是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輕易改變的,也不會為了你而制定「特別條款」。有時候,你認為一些機制上的問題是專門針對你的,但其實別人也是一樣熬過來的。Richard Templar在The Rules of Life中提到,生活的規則之一是「改變你所能改變的,其餘的就讓它去」。李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提到:「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與其埋怨種種現象是多麼不合理、社會是多麼不具有邏輯性,還不如認真做事,提高自己的「能量級」。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畫了一個圓圈,寫上「關注圈」,把每個人格外關注的問題歸入「關注圈」。在「關注圈」內畫一個同心圓,寫上「影響圈」,把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歸入「影響圈」。作者寫道:「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和成長。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情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自怨自憐,並不斷為自己的消極行為尋找藉口。錯誤的焦點產生了消極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響圈的日益縮小。」

 

調整心態,轉換視角。前不久,我在遊覽杭州靈隱寺時看到一張宣傳海報寫著:「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這是一種好的心態。餘惕君在《凡塵悟道》中寫道:「人生在世不離境,或環境,或心境,或順境,或逆境。何為大智慧?不拒逆境,不求順境,隨緣處境,以心轉境。」這也是一種好的心態。2010年,我申請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A類),並沒有通過同行評議。知道「掛了」的消息,我並沒有氣餒,也沒有據此抱怨國內的學術環境。相反,我贏得起,輸得起,加緊努力,同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這樣的事情很多,比如海歸申請正高最後只給副高職稱、副高不能評博導、因為已經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而不能申請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新的課程不被批准等。遇到這些問題,如果只是看到壞的一面,很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進而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否換一種角度思考,把困難當做促使自己補缺補差、努力奮進的契機和動力呢?用餘惕君的話說,「得與失的分別,只在一念之間;若能轉換視角,得失一樣自在」。

 

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想化的。回國後,乘車經過上海浦東,發現有的地塊圍起來在拆遷,有的馬路在拓寬,很多地鐵線路正在建造中,但周圍的人還是在開展工作和生活,而並不是什麼都搞好了以後才能開展工作和生活。雖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完美的,但假以時日,這個城市的面貌逐漸發生了變化。我從白春禮先生主編的《揚帆科技海洋——優秀科技人才創新紀實》一書中了解到,很多現在成名成家的科學家,剛回國的時候條件也是很艱難的。如果給你的條件差,你就利用有限的條件做事,給你多少條件就做多少事,或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讓周圍的人刮目相看。很多人抱怨中國的教授連美國三流大學的助理教授都不如,我想說,也許光從論文上來看是這回事,但又怎樣呢?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用你現有的條件,做你能做的事。」拿破崙·希爾說:「不要等待;時間永遠都不會正好『合適』。從你所處的地方開始,用你能掌握的無論什麼工具開始工作,你會在你前進途中找到更好的工具。」利用現有的條件認真做事,而不是埋怨和攀比,這才是好的態度。

 

不要對自己有太高的期望值,也不要對環境有太高的期望值。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我心中的好導師》一書中有篇專訪,借知名教授俞吾金之口,形象地勾勒出(並諷刺了)一種急功近利的心理:「這就像人們往自動售貨機裡投入硬幣後,就眼巴巴地等著下面的金屬槽滾出一卷糖果來。」無論是對自己的要求,還是科研的考評,都不需要這種急功近利的心理。大學和研究所不一樣,教師需要教學,當然會花很多時間參閱各種教學資料、準備PPT、試講和正式講課。青年教師入職後融入新的環境,建立實驗室,成為碩導、博導,做出成果,得到學術共同體的認同,這需要時間。不要總是愧疚或者抱怨自己發展的進度慢了,也不要指望環境能讓你一口氣吃出個胖子,而是要認識到事物總有發展的過程。西方有句名言:「生命是一段旅程,不是終極目標。」在入職後積累教學經驗、帶學生、申請經費、從事獨立科研、在環境中鍛鍊成長,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

 

(作者為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研究員)

 

《科學時報》 (2011-04-25 A3 觀察 評論)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今天紐約時報兩篇推文火了前後只隔了20分鐘兩種完全不同角度的解讀: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為了將新冠塑造成『黃禍』,美媒的臉都不要了。
  • 從庫茲韋爾被扒皮看中國人科學心態
    其實庫茲韋爾被扒皮並非孤例,面對新興學科和科學理論,要麼捧上天奉為神、要麼打入騙子行列貶之而後快,我們應該反思,中國的科技不夠強大,其根源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一種兼容並包的學術心態。庫茲韋爾的理論都是空中樓閣?其實只要完整地讀完《奇點臨近》,王威廉和一些反對者所謂的庫茲韋爾的理論純屬主觀臆想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 科學時報:在那離科學絕不遙遠的地方
    從2005年5月開始,閻保平會同中科院幾個研究所的研究員,開展基於信息化科學資料庫的示範應用——「禽流感等突發疾病綜合信息平臺與預警預報系統」,探索在e-Science環境下開展跨學科研究,現在,閻保平帶領的中科院的跨學科聯合團隊,與青海省林業局及青海湖管理局達成合作共識,中科院的科學家們得以更頻繁、方便地來回出入青海湖,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等開展科學研究——這也正與青海省提出的「生態立省」理念契合。
  • 科研系列文章(一)科學研究應該有追求卓越的心態
    科學研究應該有追求卓越的心態,卓越的基礎科學研究必然是開放的研究環境。基礎科學研究應該建立合作共享的機制,凝聚各國科學家的集體智慧,同行之間廣泛交流與合作,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中國科學家要以開放的心態走出去,請進來,與世界各國科學家一起,共同追求卓越的科學。
  • 【科學時報】中外科學家研討應對全球變化生物學效應
    此次會議由國際動物學會與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主辦,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動物學會和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中國委員會承辦。會議舉辦了一系列學術討論會,內容涉及整合生物學、生物入侵、保護生物學、生物多樣性及全球變化等專題,並就如何推動「全球變化的生物學效應研究」國際研究計劃,組織了專門的學術和工作研討會。
  • 科學時報:萬米高空風能發電「吹入」中國
    風箏式高空風電機模擬示意圖 [科學時報 陳歡歡報導]我國是資源大國,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我國還是高空風能大國。 據他向《科學時報》記者介紹,天風技術的主要原理就是使風箏如滑翔機般藉助風力上升,產生的拉力拉動纜繩帶動發電機發電;當風箏上升到最大高度後,再通過控制系統調整風箏翅膀的角度,使其利用自身重力下降。之後再上升供電,如此反覆。 張建軍指出,這種高空風電技術主要有兩大技術難點,一是材料,二是控制技術。
  • 【科學時報】中美聯合啟動「C4水稻」研究計劃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所和美國博伊斯·湯普森植物研究所近日聯合啟動一項科學聯盟研究計劃,旨在改造水稻的光合作用模式,從而提高水稻產量。
  • 【主編講堂】科研系列文章(一)科學研究應該有追求卓越的心態
    科學研究應該有追求卓越的心態,卓越的基礎科學研究必然是開放的研究環境。基礎科學研究應該建立合作共享的機制,凝聚各國科學家的集體智慧,同行之間廣泛交流與合作,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中國科學家要以開放的心態走出去,請進來,與世界各國科學家一起,共同追求卓越的科學。
  • 人之八大心態——學習和歸零的心態
    人之八大心態--學習和歸零的心態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虛榮心理,在一個工作或者說是一個領域取得一定的成就的時候都會又飄飄然的心情。既是對自我虛榮心的一種滿足,也是對自我肯定的一種回報。但是人終究還是需要自我的修養,和不斷地前行。虔誠的心才能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 科學時報:三江源與文明的嬗變
    《環境科學學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劉敏超等在《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生態功能分析及其價值評估》(《環境科學學報》第25卷第9期2005年9月)中估算:三江源地區涵養水分的能力為1.6469×1010噸,即164.67億立方米,僅為年均水資源總量(448.5億立方米)的36.7%。薄弱的涵養能力使集中的降水直接轉化為江河徑流劇烈的豐枯波動。
  • 人民日報: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
    ●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綜合來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學、務實進取、開放寬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幾個方面。培育健康國民心態,可以有效提高國民心理素質,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關係和社會風氣,增進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培育健康國民心態,有利於為我國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當今時代,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世界,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
  • 用好的心態面對癌症,會有自愈的作用嗎?有科學依據嗎?
    在很多的抗癌醫學實際報導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有一些癌症病人雖然已經到了中晚期,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他們始終如一的保持一個相當良好且積極的心態。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好的心態,所以他們的治療過程變得非常的順利。不僅如此,這樣的心態還幫他們加快了自身的癒合。可是肯定就會有人對此質疑了。
  • 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是「硬核」力量
    公共性的社會大事件,是檢驗和透視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的一個重要窗口。在突襲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一方面,抗擊疫情的過程就是淬鍊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的熔爐;另一方面,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國民心態也是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更是推動戰「疫」積極向好態勢不斷拓展的精神之盾。疫情防控,既是大戰,也是大考。
  • 鴕鳥心態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
  • 科學時報:放射化學家楊承宗的一個世紀
    [科學時報 肖潔報導]他是伊萊娜·約裡奧-居裡夫人的高徒,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婉拒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每年
  • 韓國人對比中美高教 稱中國大學有「圍城心態」
    英國《金融時報》6月13日刊發文章《中國大學教育的「圍城」》,文章以韓國人的角度對比了中美大學教育的不同,主要內容如下:  以前我曾在美國中部一所私立大學讀本科,這個學校真小,當時總共只有1250名學生,當地人口也只有8900人。這個大學叫GRINNELL COLLEGE,之前我從沒聽過這個學校的名字。
  • 12月5日 環球時報2021年會重磅來襲!
    2021年在向我們走來,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迎接它?12月5日,北京,環球時報2021年會將如期而至。在這裡,將有70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就「中美博弈」「中印交鋒」「臺海危局」「科技創新」等重大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對公眾關心的問題作出回應。夜話環節,專家學者將對「2021年的世界」和「2021年的中國」作出預測。
  • [科學時報]倪四道:與地震波賽跑
    2009年《中國科學》雜誌第一期發表了中國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倪四道及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用兩個三分量地震臺站,就足夠在10秒鐘內確定震中位置,誤差只在20公裡範圍內。在2009年底的國際著名地球物理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他們又發表了有關利用P波前3秒快速確定震級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