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認為一些機制上的問題是專門針對你的,但其實別人也是一樣熬過來的。
談及國內科研環境,我感到這很難講:無論說國內的科研環境很好或很糟都兩頭不討好,很多話題(如資源分配不均、學術不端)是「老生常談」,況且針對宏觀層面「指點江山」不符合我的身份。作為一個在國內讀完本科、碩士,在國外讀了博士、做了博士後,然後回國工作的青年教師,我在實踐中逐漸悟出,心態很重要。以下,我來分享些個人的所見所感。
不要一味抱怨環境。抱怨也沒有用,一個學校、一種機制,存在了那麼長時間,是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輕易改變的,也不會為了你而制定「特別條款」。有時候,你認為一些機制上的問題是專門針對你的,但其實別人也是一樣熬過來的。Richard Templar在The Rules of Life中提到,生活的規則之一是「改變你所能改變的,其餘的就讓它去」。李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提到:「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與其埋怨種種現象是多麼不合理、社會是多麼不具有邏輯性,還不如認真做事,提高自己的「能量級」。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畫了一個圓圈,寫上「關注圈」,把每個人格外關注的問題歸入「關注圈」。在「關注圈」內畫一個同心圓,寫上「影響圈」,把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歸入「影響圈」。作者寫道:「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和成長。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情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自怨自憐,並不斷為自己的消極行為尋找藉口。錯誤的焦點產生了消極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響圈的日益縮小。」
調整心態,轉換視角。前不久,我在遊覽杭州靈隱寺時看到一張宣傳海報寫著:「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這是一種好的心態。餘惕君在《凡塵悟道》中寫道:「人生在世不離境,或環境,或心境,或順境,或逆境。何為大智慧?不拒逆境,不求順境,隨緣處境,以心轉境。」這也是一種好的心態。2010年,我申請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A類),並沒有通過同行評議。知道「掛了」的消息,我並沒有氣餒,也沒有據此抱怨國內的學術環境。相反,我贏得起,輸得起,加緊努力,同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這樣的事情很多,比如海歸申請正高最後只給副高職稱、副高不能評博導、因為已經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而不能申請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新的課程不被批准等。遇到這些問題,如果只是看到壞的一面,很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進而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否換一種角度思考,把困難當做促使自己補缺補差、努力奮進的契機和動力呢?用餘惕君的話說,「得與失的分別,只在一念之間;若能轉換視角,得失一樣自在」。
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想化的。回國後,乘車經過上海浦東,發現有的地塊圍起來在拆遷,有的馬路在拓寬,很多地鐵線路正在建造中,但周圍的人還是在開展工作和生活,而並不是什麼都搞好了以後才能開展工作和生活。雖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完美的,但假以時日,這個城市的面貌逐漸發生了變化。我從白春禮先生主編的《揚帆科技海洋——優秀科技人才創新紀實》一書中了解到,很多現在成名成家的科學家,剛回國的時候條件也是很艱難的。如果給你的條件差,你就利用有限的條件做事,給你多少條件就做多少事,或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讓周圍的人刮目相看。很多人抱怨中國的教授連美國三流大學的助理教授都不如,我想說,也許光從論文上來看是這回事,但又怎樣呢?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用你現有的條件,做你能做的事。」拿破崙·希爾說:「不要等待;時間永遠都不會正好『合適』。從你所處的地方開始,用你能掌握的無論什麼工具開始工作,你會在你前進途中找到更好的工具。」利用現有的條件認真做事,而不是埋怨和攀比,這才是好的態度。
不要對自己有太高的期望值,也不要對環境有太高的期望值。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我心中的好導師》一書中有篇專訪,借知名教授俞吾金之口,形象地勾勒出(並諷刺了)一種急功近利的心理:「這就像人們往自動售貨機裡投入硬幣後,就眼巴巴地等著下面的金屬槽滾出一卷糖果來。」無論是對自己的要求,還是科研的考評,都不需要這種急功近利的心理。大學和研究所不一樣,教師需要教學,當然會花很多時間參閱各種教學資料、準備PPT、試講和正式講課。青年教師入職後融入新的環境,建立實驗室,成為碩導、博導,做出成果,得到學術共同體的認同,這需要時間。不要總是愧疚或者抱怨自己發展的進度慢了,也不要指望環境能讓你一口氣吃出個胖子,而是要認識到事物總有發展的過程。西方有句名言:「生命是一段旅程,不是終極目標。」在入職後積累教學經驗、帶學生、申請經費、從事獨立科研、在環境中鍛鍊成長,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
(作者為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研究員)
《科學時報》 (2011-04-25 A3 觀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