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對比中美高教 稱中國大學有「圍城心態」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英國《金融時報》6月13日刊發文章《中國大學教育的「圍城」》,文章以韓國人的角度對比了中美大學教育的不同,主要內容如下:

  以前我曾在美國中部一所私立大學讀本科,這個學校真小,當時總共只有1250名學生,當地人口也只有8900人。這個大學叫GRINNELL COLLEGE,之前我從沒聽過這個學校的名字。我決定去這個學校就讀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一位前《紐約時報》編輯出版的一本《大學導遊》裡介紹了一些心理學專業最強的大學,正好這個大學位列其中;第二,這個大學給外國留學生提供獎學金。我當時喜歡這個專業,也需要獎學金。

  上大學第一天下課後,我在走廊裡碰到了剛給我上完課的教授。「你好,李成賢!」他一邊笑,一邊問候。他怎麼知道我的名字?我非常吃驚,也非常感動。那天的經歷完全改變了我對這個學校的印象,雖然我置身於陌生的異國他鄉,但這讓我感覺到很溫暖、有人情味兒。我在這個學校裡度過了人生中最幸福的四年。當時我還想,如果以後有了孩子,肯定要把孩子送到這裡來學習。後來我在哈佛讀碩士,但這個想法始終沒有改變。

  為了趕快入鄉隨俗,除了學習心理學專業以外,我還選修了美國歷史。這個學校的課基本上都是小規模的,以圓桌討論為主。歷史老師是耶魯大學畢業的博士,是研究越南戰爭問題的專家。說實話,開始真受不了這門課。每次上課,這位老師都要批評美國,比如早期美國人如何屠殺印第安人,西部大開發時如何虐待來自中國的工人,二戰開始後如何虐待日本人的後代,等等。當講到越南戰爭時,他的專業優勢就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他會細緻入微地講述美軍在越南做過的壞事。

  每次上他的課,我都會了解一段新的關於美國「做壞事」的歷史。他這種一邊倒地批評美國的課,連我這個外國人都覺著不舒服了。我想,大學怎麼會請這樣的老師呢?有時我甚至懷疑他是美國的敵對國家派遣的臥底。因為他非常同情社會主義,他說他爸爸是從前蘇聯移民到美國的。

  終於有一次在與一位美國同學聊天時,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她,並問她的看法。這位同學來自芝加哥,父母是中產階級。我問她:「你怎麼看這個教授?」她回答:「我之所以付這麼多錢上大學就是為了學習這種真實的歷史。他講的這些內容在高中一般不會講。如果我們沒有自我反思,就會犯與歷史一樣的錯誤。」大學畢業已經很多年了,但我一直記得這段對話。她的回答對我很有啟發,讓我意識到,美國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為什麼會吸引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價值觀的人們,其原因就在於美國自我調整能力很強,而大學教育則起到了前沿的引領作用。

  我在美國大學裡從不怕批評美國,因為美國人比我更激烈地批評自己國家的缺點。在這種開放、寬鬆的環境裡,我發現的不是美國的缺點,而是美國的優點。

  我對中國的教育體制有所了解。因為我到中國後,先後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所中國大學。最近我發現,很多中國人都在拿美國的教育方式與中國父母和中國大學的教育方式進行對比。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教育傳統。有些中國人對宣揚美國教育的優勢保持警惕,認為這是美國文化入侵的一種方式,是為了搞亂中國人的教育傳統,中國孩子會因此失去愛國教育傳統。

  理解了這種擔憂,就能夠理解近日中國政府為什麼會出臺《關於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 按照中國媒體的說法,這是為「鼓勵青年教師們建立起對中國發展道路更堅定的信心,讓愛國主義在高校裡進一步發揚光大。」可以看出,這是中國當局的一種「防範措施」。隨著中國越來越開放,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外部信息比以前更容易進入中國,這對批判精神活躍的大學青年教師極具感染力。如果大學青年教師政治思想不符合中國國情,他們作為大學老師的角色也會影響中國大學生的愛國精神。

  不過,從局外人的視角來看,這樣的做法很難理解。中國一方面越來越成為世界舞臺的中心,越來越跟國際社會融合;另一方面,卻總在試圖建立一層安全保護膜,就像「圍城」一樣保護中國大學生,防止他們受到西方思維方式的影響。為了有效地開展這樣的工作,他們專門對大學青年教師進行思想教育,目的是把他們培養成「思想工程師」。

  中國古典名著《大學》強調了一個人心胸寬廣能容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重要性。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更應如此。中國古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認為仁者,以天下為心,而無所謂一己之偏見。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離開了「天下」都無法很好地發展。中國擺脫了「百年屈辱的歷史」之後,正在恢復它「平天下」、「兼濟天下」的國際領先地位。去年中共「十八大」也提出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而自信則是源於包容、開放、創新的大度器量,更源於能夠平和地面對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健康心態。而這些正是大學應該鼓勵學生培養的品德。

  美國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學習的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開放心態,中國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學習的是以「愛國主義教育」包裝的「圍城心態」。哈佛校長告訴畢業生,你們要「改變世界!」北大校長告訴學生,你們要「服務國家戰略。」前者的舞臺是世界,後者的舞臺是國家。那麼,培養什麼樣的心態更能符合中國傳統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呢?(韓國媒體人、評論人 李成賢)

相關焦點

  • 臺灣高教敲喪鐘!教師老齡化嚴重 未來恐將沒有一流大學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17學年大專校院專任教師概況」,結果顯示,現在島內大專教師的年齡,50歲以上者在全體教師中發佔比高達54.4%,較2001學年增加了36.1%。 教師年齡分布結構趨向老化,對臺灣高教未來的競爭力無疑是一大警訊!
  • 同樣是被困塞班 韓國人眼巴巴看著中國人被接走
    中韓地緣相近,滯留遊客數量又相當,兩國在此次撤離工作做得如何,有韓國媒體特意進行了對比。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韓國《亞洲經濟》29日的這篇題為《同樣是被困塞班 韓國人眼巴巴看著中國人被接走》的文章,直截了當地點出了差距。報導稱,許多韓國人對於政府的救援能力和效率表示不滿。一位被困遊客憤怒地表示:「我買了11月1日的票,但航空公司現在都未聯繫我,29日全員歸國?
  • 從歷史看未來:九張圖全維度對比中美經濟發展勢能變化
    因此,從不同方面對中美GDP進行 「量」上的對比,能夠從整體上把握中美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 首先來看中美總量GDP的對比。如圖1數據所示,美國從1960年至今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相比之下,中國在1990年之前一直沒有較大突破,而是在2000年之後才實現大幅增長。
  • 愛熄滅了燈,心圍一座城,《圍城》裡的四句話道盡婚姻,說透人生
    說起《圍城》,大家都不陌生。即使沒讀過原著的人,也對這樣一句話耳熟能詳: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有「新儒林外史」之稱,首版於1947年。小說問世之後很受歡迎,不到兩年就出了三版。
  • 浙江高教升級關鍵在杭州大學和浙醫大:新增博士點花落誰家?
    浙江從高教小省升級為高教大省、強省,杭州大學、浙江醫科院大學或成為新的領軍大學。一、浙江是高教大省還是小省?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背景下,與上海、江蘇乃至安徽相比,浙江高校特別是985和211大學數量嚴重不足。因此,浙江可謂是十足的高教小省。
  • 韓國人心痛,中國一大半都是他們的,世界人聽了都笑了!
    就拿歷史來說,韓國人認為中國一大半疆土都是他們的,並且還痛心疾首地表示自己的意見,然後還有理有據的分析,還拿出一本引以為傲的史書,告訴世界人,他們說的都是有史書記載。而在韓國人痛心疾首的時候,世界人卻被他們逗笑了。韓國人引以為傲的史書名字叫《桓檀古記》,是一本韓國人口中記載他們輝煌歷史的史書。這本書的前半部分主要寫的是韓國的強大,曾經有多麼多麼的輝煌,有什麼樣的成就,也是文明古國。
  • 韓國人眼中的韓國大學排名是怎樣的?
    第一檔:首爾大學 這是韓國人心目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學,能考上首爾大學的學生首爾大學之於韓國人,就像是清華北大之於中國人一樣。在2021年USNews排行榜上,首爾大學位列全韓第一。 第一點五檔:延世大學、高麗大學 首爾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三所學校並稱為「SKY大學」,撐起了韓國大學的一片天。從這三所學校畢業的學生被人們戲稱為天空聯盟成員,在就業市場中位於金字塔的塔尖。
  • 中美基礎物理實驗教科書的對比與啟示
    從表2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基礎物理實驗教科書都非常重視圖表的使用,但是對思考題和參考文獻的數量的配置則有明顯差別,美國兩套基礎物理實驗指導書中關於問題的設疑目的、數量、方式與國內教材明顯不同。中國兩套教科書中問題的設置往往放在每個實驗末尾,其目的是突出實驗的難點、重點內容,或者是引發讀者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
  • 過去十年,中美十大高校高引論文對比,真實的數據顯示科研差距!
    哈佛大學名副其實的名校過去十年中美十大高校對比判斷一所高校的好壞有很多標準,但是在目前科技社會下,哪些高校對世界科研貢獻大,哪些高校就可以稱為世界名校,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高校不斷進步,縮小了和世界名校間的差距,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學術規模影響力已經屬於世界級名校,如果單純考慮數量規模甚至強勢接近美國十大高校行列,小編就拿最公平的高引論文數量來對比中美十大高校間的差距,畢竟全球各類排名考慮因素交大,高引論文數據來全球科研工作者的引用
  • 「毒舌大師」錢鍾書《圍城》中4句話,讓我見識了人性的陰暗面
    》不安於現狀、盲目羨慕、胡亂對比是我們的常態。——《圍城》人性就是有很多的弱點,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一模一樣的葡萄,2種人用不同的順序吃,最終的心態卻能夠截然相反。我們的人生也就像吃葡萄一樣,人生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但我們怎樣去過我們的人生,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是否幸福。
  • 美媒對比中美特種部隊:中國已有5個特戰旅!蛟龍突擊隊被點名
    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國商業內幕網發表的題為"中美特種部隊對比"的文章,其中還特意提到了海軍的"蛟龍突擊隊",美媒稱這是中國特種部隊當中最出名的一個,因為它曾在葉門完成過撤僑行動。相對而言,中國的特種部隊在海外的活動範圍較少,蛟龍突擊隊的確因此名聲大噪,電影《紅海行動》就是以此事件為背景拍攝的。
  • 韓媒體稱海警死於己方爆音彈 韓警方否認
    此前有評論稱,韓國方面有關「開槍制止」中國漁民抵抗的說法是極不負責任的,將給中韓關係帶來難以預計的衝擊。韓議員主張給海警配機關槍  據韓媒15日消息,韓國國會外交通商統一委員會舉行懇談會,強烈聲討12日發生的「中國船員殺害韓國海警事件」,同時討論了防止類似事情再次發生的對策。
  • 中國留學生在韓遭嫌棄 韓教授:韓國人不要自我為中心
    對此,韓國中央大學社會學教授申光英(音)指出:「要學會尊重和理解文化差異,消除對中國人的偏見和誤解。同時,應摒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報導稱,對於「嫌惡中國學生」現象,比如在課堂小組作業中,中國留學生往往語言不通,韓國人會儘量避免與他們一組做課堂發表。大學剛畢業的韓國學生樸某表示:「在國語國文專業課上,跟韓語生疏的學生一組真的很尷尬。」
  • 《十月圍城》刺殺屬虛構 專家稱孫中山遇襲無依據
    清廷刺殺 純屬虛構   近代史專家稱孫中山在香港遇襲無史料可尋   《十月圍城》雖有著刺殺孫中山這樣顯赫的歷史背景,但從本質上來講它依然是部「本故事純屬虛構」的香港製作。這樣的故事聽著就相當有戲劇性,有電影需要的矛盾衝突,顯然歷史沒有電影來得這麼誇張。導演陳德森稱,歷史上清廷對孫中山的刺殺有過幾次,野史上也記載過孫中山是1895年10月15日至香港與楊衢雲合作成立興中會。  中國近代史研究專家張鳴稱,歷史上末年的清廷是比較弱勢和膽小的政府,沒有系統地組織過對孫中山的刺殺活動,唯一有些關聯的就是「倫敦蒙難記」。
  • 中國主導泡菜制定標準,作為泡菜宗主國,韓國人的反應很有意思
    韓國在中國是存在感非常高的一個國家,韓流的明星們時常出現在網際網路的各種場合。不過除了明星,韓國還有一樣東西在中國很有名,那就是他們的泡菜,有的網友甚至直接用「泡菜國」代稱韓國。但是,前幾日一則關於泡菜的新聞讓韓國人非常憤怒了。11月24日,一項由中國主導制定、四川省眉山市牽頭負責的,經歷了多輪協商投票的泡菜行業國際標準正式誕生,這意味著中國的泡菜產業制定標準成為了全世界泡菜行業標杆。我們知道,韓國人一向喜歡爭強好勝,這下還得了,韓國思密達才是泡菜宗主國啊!
  • 原來韓國人也超流行算命?
    中國人應該也算稱得上「喜歡算命」的吧,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畢竟每個人中國人可能都有過一兩次算命的體驗。然而,韓國人對看相算命佔卜的熱情似乎遠超中國人,看相算命佔卜甚至成為具有2萬億韓元規模的產業。整容如此發達的韓國,為何會流行看相算命呢?
  • 中美高校科研經費管理比較:兩者有何差異?美國的是不是更科學?
    張東海中美科研經費預算中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差異,認為我國科研項目預算要明確間接費用的範圍和比例,並在直接費用中增列一定比例的人員經費開支[1]。潘昕昕以美國NIH為例,分析了美國以專業機構管理項目為基礎的科技項目監督機制,提出我國要建立內外結合、分層分級的科技監督體系[2]。劉芳等對比了中美科學基金經費的管理規定、內涵界定、核算模式及監督機制,並提出我國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的建議[3]。
  • 那麼多美食 為何韓國人獨愛吃泡菜
    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個不知來源的統計數據可供參考,其稱韓國人每人每年要吃35公斤泡菜,大約每人每天要吃2兩泡菜。據韓國文物廳2011年的問卷調查顯示,95%的韓國人一天至少會吃一次以上的泡菜,64%的韓國人一天三餐全都會吃泡菜。
  • 港媒:超越政治緊張 研究稱中美科研合作不減反增
    港媒稱,根據一項新研究,儘管中美關係不佳,但是新冠疫情使得兩國科學家合作增多。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3日報導,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從2018年年初至2020年4月間發表的1萬篇涉及冠狀病毒研究的論文。在截至2019年年底的兩年內,有3.6%的論文涉及中美兩國科學家的合作,而在今年頭4個月內,這一數字上升到了4.9%。
  • 《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2019年全國高校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
    《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組織課題組對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發表情況進行持續跟蹤和統計分析,以及時描述高職教育科研的現狀,揭示高職教育科研的熱點,分析研究趨勢,提升高職院校教育研究水平,鞏固發展質量。如天津市的總發文量為130篇,天津大學的發文量為51篇,貢獻率為39.23%,這與其教育學院設有教育技術系和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有一定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