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少年李遠:願做北極星,「喚醒」他人的天文夢

2020-08-15 新京報

8月12日晚間,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李遠走出蒙古包,沐浴在英仙座流星雨下,心潮澎湃。為這一場「空中焰火」,他特意從北京趕來。屏息抬頭,銀河清朗。無數顆流星划過星空,他睜大雙眼,靜賞著大自然攝人心魄的瑰麗。時光如白駒過隙,他感嘆,幾個月前,他還在太平洋彼岸。

「一些籃球運動員的身高可達兩米,即0.002千米,而月球直徑3474.8千米,冥王星離我們5900000000千米,銀河系直徑100000光年,仙女座大星系直徑220000光年……由此可見,我們人類是多麼渺小。但渺小並不意味著自卑。」

2月14日,美國西部時間凌晨3時許,李遠在鬧鈴聲中摸黑起身,洗了把冷水臉,驅趕走困意。一萬公裡外,國內的一群中學生正在電腦前守著。作為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護航計劃」的海外學長,李遠即將為他們直播科普一堂天文公益課,娓娓道來與「無用」的天文相伴成長的個人追星軌跡。

「『無用』是指沒有功利之用,不是為了謀生、賺錢。打個比方,就算發現一顆幾萬光年以外的星星上有生命,等飛船抵達都過去幾百萬年了,那時人類都滅絕了。」

李遠是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創意研究學院物理專業的大一學生,「觀星齡」始於5歲。曾在全國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第12屆亞太地區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中折桂。高中時兩次下鄉支教,為當地初中生講解天文知識。他說,鄉村學生亦有仰望星空的權利。

他直言,從天文愛好者到天體物理研究者的轉變,離不開「內在驅動力」,但更為重要的是「引路人」給予他的包容和人文關懷。

李遠憧憬著,行進在探索宇宙的途中,能有幸成為一顆北極星,將自己曾接收到的溫柔和善意傳遞給別人,成為他人追星路上的引路人,照亮並「喚醒」他們的天文夢。

「多動兒童」到「天文偏才」

3月27日晚間,北京,李遠透過隔離酒店房間的玻璃窗,望見了昴星團、金星和月亮。剛剛回國便能目睹「金星合月」這一天象,他很激動,趕緊用單眼相機記錄下了這一幕。Pleiades(昴星團)是他的微信名和微博名,對他來說意義非凡。五年級時,他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臺天文望遠鏡,「我記得我爸媽帶我去懷柔郊區觀星時,透過望遠鏡看到的第一個星體就是昴星團。」

「我的星座是金牛座,而昴星團就位於金牛座內。感覺特別有緣。」李遠介紹,昴星團又被稱作七姊妹星團,「因為肉眼通常可以看到六七顆亮的星,在北半球的晴好夜空中,時常可以看見昴星團。它是離我們最近、也是最亮的幾個疏散星團之一。星團內,有超過1000 顆的恆星。我個人覺得,夢幻美,是這個星團最大的特點。」

李遠說,研究天文主要是滿足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而他一直在追星,「美國黃石公園、甘肅敦煌、西藏日喀則的星空是我見過最美的,下一站特別想去西藏阿里暗夜保護區。」

5月31日,已回國兩個月的李遠在黃昏的小區陽臺上,看見地平線周圍的一抹溫柔的淡粉色,「維納斯帶,日出或日落前後的一種自然現象,卻可以這麼浪漫。」

「以前在北京,每次看到維納斯帶都特別開心。去了加州之後,發現經常能看到。」李遠說,他就讀的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位於南加州,終年乾燥少雨,「陰天較少,晴好天氣較多,適合天文愛好者。」

課業壓力大的時候,李遠時常去學校附近的山坡上靜躺幾個小時,沉浸在永遠也看不盡、看不膩的星空下,「有時候什麼設備都不帶,就是裸眼欣賞,放鬆自己。思緒有時候會飄到童年,我的天文夢剛剛萌芽的時候。」

8月6日,豐臺區,李遠展示自己初中時拍的星雲照片。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西藏日喀則,銀河核心區,李遠攝於2015年夏。

幼兒園中班開始,李遠便極其淘氣。據其母親回憶,「經常在沙發上一跳就至少300下,精力旺盛、不知疲倦。」

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李遠不喜睡午覺,午休時間段,他常常將校服外套脫下放在桌面上,「偽裝」成趴著的人形模樣,鑽到課桌下,在教室的地板上爬來爬去,一會兒戳戳這個同學的小腿、一會兒拍拍那個同學的板凳,「地毯式」地挨個叫醒已經入睡的同學。除了「坐不住」,他的嘴巴亦停不下來,「念叨個不停,我媽和老師都懷疑我有多動症。」

於是,李遠的母親帶他到醫院診斷,醫生稱其並非「多動症」,只是過於淘氣了些。

李遠的母親終於鬆了口氣,只好任由他每天「上躥下跳」,「現在看來,真的很感激我的父母沒有抹殺我童年時的天性。」

他也有「坐得住」的時刻,《兒童百科全書》系列的天文冊,被幼兒園時期的小李遠翻來覆去看了無數遍,內頁紙張皺皺巴巴,有的地方還脫了膠、缺了角,「相較之下,生物冊子就像進了冷宮,基本沒摸過。」李遠父母開始發現,天文畫冊有讓兒子靜下來的魔力,「有時候,他可以在書房待一下午不發出任何動靜。」

「你知道木星有幾顆衛星嗎?」「你知道恆星是怎麼從生到死的嗎?」「太陽系裡的哪些行星上可能會有生命?」自打沉迷天文書後,李遠時常為父母科普、講述他從畫冊裡學來的天文基礎知識。那一年,他5歲,父母送給他一個小型的地平式望遠鏡,他常常趁天氣好的時候架起來看月亮,「我記得是基礎款的,五六百塊錢。特不專業,但起碼看到的月亮和伽利略眼中的是一個水平。」

小學三年級起,李遠擁有了更多的科普聽眾,據李遠回憶,時任班主任並未對他的「多動」行為「另眼相看」,反而特別重視他的天文特長,「每周一次的『十分鐘隊會』便由我承包了,給大家分享天文知識。大家都特別感興趣,每次講完我也覺得意猶未盡。」

李遠的母校呼家樓中心小學是一所航天特色學校,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介紹,學校的科技小組現以李遠的名字命名。截至目前,李遠母校的航天教育已走過16個年頭。2019年,學校「PDC小院士工作站」成立時,還得到了「北鬥之父」孫家棟、「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的支持和肯定。

除了在班上科普,李遠開始參加各類天文比賽,六年級時以小學生的身份參加全國中學生天文奧賽,「擊敗」了一眾中學生,將二等獎收入囊中。2013年,他作為天文特長生入讀北京四中初中部。初三時,他參加全國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獲一等獎,並作為國家隊代表徵戰韓國光州,在第12屆亞太地區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中,取得個人最佳成績獎並再次「摘金」。

李遠坦言,一開始,追星路上知音難覓,「天文太冷門了,但參加比賽讓我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小學六年級時,李遠創立了校天文社,「30多個社員,大家基本上都是純粹喜歡看星星、看月亮,雖然不是專業研究,但能帶動他們對天文的興趣,就很欣慰。」

「引路人」

因卓越的天文特長,李遠初中畢業便順利進入了北京四中高中部的特色班級:道元班,「我偏科嚴重,物理和數學很好,語文成績不理想。但在道元班,學校對我們特長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尊重我們的多樣性和『內在驅動力』,文化課之外,我們有大量的時間拿來鑽研特長方向。」

於李遠而言,追星路上,他的第一個「引路人」是他的父母,「不打壓我的天性,亦不拔苗助長,因勢利導。還經常抽出時間,陪我到郊外觀星。」

第二個「引路人」是小學時期的上述班主任,「包容我的調皮,用愛栽培我,給我機會分享我摯愛的天文知識。」

第三個「引路人」則是北京天文館前館長朱進老師,「看似遺世獨立卻致力於科普。」

2011年12月10日晚間,「月全食」現象上演,北京天文館前的廣場上,一個男孩調試天文望遠鏡時的專業動作引起了朱進的注意。這個男孩就是李遠。自此,10歲的李遠和46歲的朱進因天文成為「忘年之交」。

在李遠的印象中,朱進身材魁梧、平易近人,這個「大叔叔」經常背著雙肩包、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城市、郊區之間。據李遠介紹,朱進曾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工作,自1994年起,他主持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研究項目,「截至2001年,朱老師和他的團隊共發現獲國際小行星中心暫定編號的小行星2728顆,其中有1214顆獲得永久編號和命名權。」

2002年,朱進調任北京天文館館長,逐漸將工作重心轉至科普。李遠回憶,小學六年級時,當他邀請朱進去學校天文社的開幕儀式時,「他非常爽快地就答應了。」

私下裡,李遠有專業的問題,常常請教他,「在朱老師眼中,天文學最適合科普,不枯燥、容易激發大家的興趣。」李遠說。

「我也想,像朱進老師那樣,看似遺世獨立卻致力於科普。」

8月6日,豐臺區,李遠調試自己的望遠鏡。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攝

夢想需要被「喚醒」

高二暑假,李遠和同年級其他同學一道前往河北鄉村某初中支教5天,他不講三角函數,而是為他們普及天文知識。

仲夏的某個夜晚,72名學生跟隨著李遠在學校操場上看星星。

「那是什麼?」一個男孩指著南方天空中的一個亮點。「是木星。」李遠從他的眼眸裡看到了好奇。

他記得,那晚恆星密集,銀河有跡可循。「天鵝座」從東山「飛起」,而大熊座則在小熊座周圍穩步「爬行」,「我告訴他們,星星和太陽一樣,也有東升西落。」當用望遠鏡放大部分區域的天空時,更多細節出現了。恆星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五顏六色的星雲、星團亦開始顯現。學生的眼中閃爍著欣喜和興奮。

李遠說,當他看到他們天真無邪的臉上綻放出的笑顏時,他確信,天文學的魅力已經感染到這些學生,「當地學生的生活條件很艱苦,而且大多數孩子都認為自己是農民,不出意外的話,一輩子都將待在村裡。當我意識到我可能無法改變他們的生活進程時,有一些沮喪。」

然而,「當為他們介紹美麗的星空時,我希望能為他們打開一扇大門。」李遠期許,通過觀星,他們能更加了解宇宙中的自己以及超越自己的自然,「自由、勇敢地追求心中所想,遇到挫折時能夠更加謙卑、大度。」

對李遠來說,天文學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我開始獲得一種『宇宙』的思維方式,把宇宙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當我對宇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時,我被它的浩瀚所吸引。我了解到大自然的威嚴和人類的局限性。我們是多麼渺小,但渺小並不意味著自卑。因為渺小的我們,卻能了解到這近乎無窮的宇宙。」

離別的那天上午,李遠的學生格外安靜,「他們平時還很吵鬧,但走之前,所有人都在無聲無息地注視著你、流著淚。」

李遠感覺到,是這份寂靜在挽留他。於是,高三畢業後的暑假,李遠再次去往這所學校支教5天。這一次,他試圖走近他們的內心世界,「有很多留守兒童,性格比較孤僻。」

「天文學一直是我生命中的北極星,不只讓我得以目睹宇宙的壯麗圖景,還用希望滋養了我的身心,引導我渡過難關。透過天空的濾鏡,我更加了解自己和周遭世界。」李遠說,也許天文亦能給這些孩子帶來慰藉與快樂。

「沒有卑微的夢想,每個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權利。」 未來,李遠設想讀博後,一邊潛心「超新星」的科研工作,一邊投身教育事業,「深受啟發的我,想將自己接收到的善意和能量輸出,也能成為別人追星途中的引路人,『喚醒』他們的天文夢。」

新京報記者 吳淋姝 校對 楊許麗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追星少年李遠:願做北極星,「喚醒」他人的天文夢
    作為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護航計劃」的海外學長,李遠即將為他們直播科普一堂天文公益課,娓娓道來與「無用」的天文相伴成長的個人追星軌跡。「『無用』是指沒有功利之用,不是為了謀生、賺錢。打個比方,就算發現一顆幾萬光年以外的星星上有生命,等飛船抵達都過去幾百萬年了,那時人類都滅絕了。」李遠是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創意研究學院物理專業的大一學生,「觀星齡」始於5歲。
  • 從興趣到布局太空,企鵝上天科學周來襲的背後是小馬哥的天文夢
    對於00後之前無數少年而言,科學家是無數少年小時候遙遠而神秘的夢想,到長大後逐漸陌生,知難大多而退,因為科學太神秘,更無從涉足——能在少年時代就看見哈雷彗星的馬化騰,其實是幸運的。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無數心懷科學夢的少年,以及那些45歲以下的青年科研者,都應該感謝34年前那個有了天文夢的少年。天文夢從興趣到投資,企鵝也"上天"據全天候科技了解,2013年12月,騰訊參與投資了美國Moon Express公司的私募股權融資,並在2014年9月參與其C輪融資。
  • 願做螢光 照亮他人(最美退役軍人)
    河北秦皇島黨義愛心團隊發起人、退伍老兵沈汝波——  願做螢光 照亮他人(最美退役軍人)  本報 倪光輝  大家口中的沈師傅就是沈汝波,黨義愛心團隊的發起人,一名退伍老兵,優秀共產黨員、中國好人、燕趙楷模,立誓一生要做10萬件好事。今年6月1日,沈汝波因患食道癌,經救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58歲。  1978年,18歲的沈汝波參軍入伍,立下了「一生要做10萬件好事」的誓言;1984年,沈汝波退伍來到秦皇島工作。
  • 同樣是「追星」,這群「後浪」追出了不一樣的姿態
    這個已經熟稔了GPS或者格洛納斯等導航系統的12歲少年告訴朋友,北鬥三號比之前的北鬥一號、北鬥二號導航系統更好,而且可以抗衡GPS或者格洛納斯。吳式初是個航天發燒友,愛好的是「逐箭」。他的夢想是,未來能像埃隆·馬斯克一樣,開一家屬於自己的火箭公司。為什麼痴迷火箭?吳式初說,火箭代表著航空吳淋姝機構科研探索的精華,也代表著地球的未來。
  • 為何追星女孩住在「地震帶」卻不脫粉 追星的本質其實是……
    不論是明星「空降」粉絲群,表示對和他人鬥嘴的粉絲感到「生氣」,還是在機場遇到粉絲接機時,嚴肅地擺手叮囑「疫情期間不可以群聚」,粉絲們依舊不為所動。圖片來源於網絡那麼在這份追星的背後,究竟意味著什麼呢?現在,一些14歲至20歲的女孩子沉迷於「粉絲文化」,以「追星」為榮,「追星」追到瘋狂的程度,形成了「飯圈文化」,「她們以形成的偶像為『正主』,可以為偶像花錢,花時間來投票,同時還可以去為他們『站臺』。」
  • 《早安我的少年》助手Sei怎麼叫醒 睡眠模式喚醒Sei攻略
    導 讀 早安我的少年晚安後助手Sei會進入睡眠狀態,早晨起床後需要叫醒他喔,那麼早安我的少年怎麼叫醒助手
  •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內心的「北極星」
    帶著這三把「上方寶劍」的加持,再加上她自己的奮鬥精神,她取得了教育學學士與理科碩士的雙學位,並不斷努力做一名優秀的老師直到最後當上聖蒂克學校的校長。每一位「逆襲」的人,背後一定都有著屬於他們的「加持」。然而,這僅僅是人生的一個開始點。
  • 追星就該追這樣的「星」!
    幹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宣講團5名成員深情講述了洛陽市科技領域先進人物的事跡。他們「幹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的先進事跡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當聽到:這航空盛世,如您所願。在場之人都激動不已,94歲的陳院士也與大家一起鼓掌。陳院士,您就是我們的偶像當天,94歲高齡的陳俊武院士一來到會場,大家便不約而同地起立、鼓掌,向老科學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報告團主持人手持話筒激動地說:「陳院士,您就是我們的偶像。」我們追這樣的「星」!
  • 北極星小姐姐也玩抖音?素顏化妝被贊「亂塗都好看」,想念綠髮!
    抖音有很多的明星入駐,這也為抖音帶來了新的流量,而前段時間讓不少漫威迷瘋狂的北極星小姐姐也開始玩起了抖音!相信有不少人都被北極星小姐姐的顏值給折服了,一頭綠色的頭髮,讓這位北極星小姐姐顯得十分的出眾,小編記得當時好多人都去染了北極星小姐姐的同款頭髮。而最近北極星小姐姐在抖音上也是經常會分享自己的一些日常視頻。
  • TNT時代少年團│收集十八樓的追星文案
    1.每天多學一分鐘,時代峰峻挑老公 2.沒有人永遠少年,但山城的夏天永遠有少年 3.希望山城不再有奔跑的黑夜,你們能再次熱愛夏天 4.一個故事結束,便有另一個故事開始,山城永遠有夏天的模樣,南濱路總是燈火通明,江邊那棟樓
  • 祝福北極星,我們一同擁抱2020
    2020年,北極星文學將本著高端,純粹,唯真,創新的辦刊理念,求真務實,唯質取稿,辦好欄目,力推活動,力求平臺高位運行。北極星文學同仁,話不驚人,只有嘔心瀝血,盡責盡心。我們只有信心、祝福與寄託。現將平臺同仁的新年寄語編輯推出,以表達我們對一直關心支持北極星文學發展的前輩、文學家,詩人,作家和社會各界友人的感恩之情,也以此表達我們攜手辦好北極星文學的信心。願北極星空,群星璀璨,暖照明天!
  • 易烊千璽新歌《恆溫動物》,下個轉彎你會遇見十八歲的恆溫少年
    易烊千璽新歌《恆溫動物》,下個轉彎你會遇見十八歲的恆溫少年。某天看到一句話,到現在都覺得挺有意思, "他養貓畫畫練書法,練舞rap架子鼓,攝影攝像學泥塑, 去美國開飛機,去丹麥騎單車,綠皮火車登雪山,沒事閒逛博物館,他人生套餐這麼豐富而豪華
  • 《少年的你》願都不是那個破碎的美麗!
    >傳說中的正義遲到而來破曉再多悽風苦雨數不清的血淚委屈已成昨日光影虛空白雲蒼狗 鬥轉星移 傷害依然刻有烙印少年的你如此美麗少年的你是最容易折斷的花陳念常有 北野只一個願都不是那個破碎的美麗。少年的你,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 飯圈女孩追星常用語科普
    飯圈女孩追星常用語科普 飯圈是隨著偶像明星而出現的一類追星族,飯圈與普通的追星族有著很大的差異,通常都是有比較年輕的群體組成的,這也讓其有著很強的朝氣和活力,而且在追星的途中更是有著頑強的毅力,這類追星族也經常的會語出驚   原標題:ggcw什麼意思什麼梗?
  • 周杰倫粉絲,追星追進中科院;王俊凱和易烊千璽粉絲上北大:逼...
    找到了正能量榜樣的孩子,意氣風發地開始做追夢人。 追星,到底在追什麼? 不知何時,「追星族」成了一個帶著各種負面信息的身份。更多的人,往往在聽見一個人追星時,就在內心判定:此人不夠成熟,不夠有擔當,亂花錢。 殊不知,追星早就融入了很多孩子甚至大人的日常生活。
  • 還在說「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原話出自歌女,流傳千古
    還有這句「春風十裡不如你」,出自杜牧「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網友摘抄四字另加三字便使其瞬間流行開來,而起根本原因正是喚醒了我們骨子裡根深蒂固的古典詩詞的浪漫情懷。 而今天要說的這句「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同樣流行於網絡,許多妙筆生花之時更是信手拈來喜不自勝。但終歸曇花一現淪為塵埃,反觀出處則流芳至今,千百年來無數人以此言志表心。
  • 12句激勵人心的句子,願你不畏風雨,歸來仍是少年
    1.人生難免會遇到一些磕磕碰碰,願風雨過後,你仍是少年。Life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 May you still be a teenager after the storm.2.當你沒有任何退路的時候,也許會絕地翻盤,置之死地而後生。
  • 媒介之變|內地娛樂圈:技術時代的追星體驗
    據最新統計數據,年齡在10到39歲之間的青年、少年網民佔我國全體網絡人口的40.8%,約有5.72億人[2]。青年網絡用戶是娛樂消費主體,可以想見構成內娛粉絲的人口基數很龐大。據《2018年微博粉絲白皮書》統計[3],僅在新浪微博一個平臺,當年共有167億人次關注娛樂明星,活躍娛樂明星粉絲人數達到7498萬。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李遠教授看胎記血管瘤疤痕怎麼樣
    他,就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皮膚科的李遠教授,為損容性皮膚疾病患者而生。多年來,他勤學精進、德藝雙馨、嚴謹謙遜……潛心鑽研醫術,勇於創新治療方式和理念,致力於除疤痕祛胎記血管瘤,其深厚的醫學知識及精湛的醫療技術獲得了國內外同仁的高度認可,贏得了廣大康復患者的交口稱讚。
  • 用課程播下科學種子,這所小學喚醒了「誠勇」少年內在的科學熱情|...
    原標題:用課程播下科學種子,這所小學喚醒了「誠勇」少年內在的科學熱情| 向科學進軍民小編說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的培養呼喚育人方式的改革。中國的學校能否培養出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未來科學家,這個答案也許便藏在您今天所從事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