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追星」,這群「後浪」追出了不一樣的姿態

2020-09-03 新京報

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一個果園裡,一個小男孩爬上了高大的櫻桃樹,準備修剪枯枝。看著遠處和天空,他頭腦中冒出一個念頭:

人要是能飛到星星上該多好,怎樣才能製造出飛上火星的裝置呢?

這是現代火箭之父羅伯特·戈達德小時候的一則軼事。驅使他走向偉大的,自然與他的天賦、努力分不開,但這一切的源頭,莫過於年少眺望天空的一瞬間,萌發的探索宇宙的好奇之心。

星空。新京報記者 陳杰 劉旻 攝

不一樣的「追星族」

7月23日,長徵五號點火升空,海邊等待的人們看到了一條尾跡劃出的弧線穿入雲層,天問一號探測器被送入太空。一個星期後,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這是讓中國人民深感驕傲和振奮的日子。北鬥不僅是中國的北鬥,也是世界的北鬥。天問一號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打開了未來邁向更遠深空的大門。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也讓喜歡航天的孩子們心潮澎湃,升起了更大的求知渴望。

北鬥全球導航系統開通那一天,北京初一新生吳式初從廣播聽到這個消息後,興奮地分享給自己要好的朋友。這個已經熟稔了GPS或者格洛納斯等導航系統的12歲少年告訴朋友,北鬥三號比之前的北鬥一號、北鬥二號導航系統更好,而且可以抗衡GPS或者格洛納斯。

吳式初是個航天發燒友,愛好的是「逐箭」。他的夢想是,未來能像埃隆·馬斯克一樣,開一家屬於自己的火箭公司。

為什麼痴迷火箭?吳式初說,火箭代表著航空吳淋姝機構科研探索的精華,也代表著地球的未來。他相信,在未來的某一時刻,人類將去宇宙開拓新的家園,而火箭、宇宙飛船是工具,承載著人類的移居夢。

吳式初參觀國家博物館,近距離觀看航天員楊利偉曾經穿過的航天服和神舟五號的返回艙

為了獲取更多的航天信息,吳式初加入了一個一百多人的微信群,群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天文愛好者。他們當中,既有航天專業的大學生,也有年僅十來歲的小朋友,但討論起關於火箭的問題並沒有年齡、專業背景的界限,大家都很踴躍,氛圍也很融洽。

航天至今仍是一個小眾的愛好,但也恰恰因為小眾,或許也讓群裡的人更加惺惺相惜。

但吳式初也很快遇到了獲取知識上的瓶頸。除了群組的共享之外,自己並沒有其他更多的專業知識獲取渠道——無論是學校還是父母,要回答他如今提出的問題,都已經捉襟見肘。

幸運的是,吳式初遇到了「北鬥女神」徐穎,這一次遠程的線上相遇,對於深陷信息饑渴的他來說,來的恰是時候。

今年4月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鬥女神」徐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和空間科學學院院長武向平相繼走進作業幫名家講堂,投身一線科普教育。

將少年航天迷們帶到「知識之島」上

80後「北鬥女神」徐穎參加北鬥系統的建設工作已有10餘年。

6月23日上午,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託舉著北鬥三號的「收官之星」直衝蒼穹,徐穎望著火箭尾部噴吐出的橘紅色火焰,內心澎湃不已。

徐穎對「北鬥」兩個字有著高度榮譽感,看到有人用北鬥或者誇北鬥,都會不自覺地興奮。

2018年4月24日,徐穎在澳門參加「中國航天日」專題活動。受訪者供圖

2016年,她用脫口秀的形式為「北鬥」做了科普,那次演講之後,北鬥和她一起出圈。演講視頻播放量超過2000萬次,《人民日報》點讚稱:「科普需要更多徐穎」。

「北鬥是混合星座,是世界導航系統的首創。」在作業幫名家講堂的課堂上,徐穎不僅回溯了北鬥系統從無至有的26年發展歷程及應用,更揭秘了很多北鬥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深深地吸引了很多像吳式初這樣的航天迷。在吳式初看來,一路都靠自己摸索著學習火箭,能聽到徐穎的課,實在是太「解渴」了。

作業幫名家講堂直播課,不光可以讓吳式初這樣的航空迷增長知識,也可以讓很少接觸但對航天知識充滿興趣的邊遠鄉村的學生,一睹大師的課上風採,領略浩瀚星空的奧秘。

有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擁有約1.94億的中小學生群體,但一二線城市只佔30%,絕大多數孩子都在三線及以下,而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孩子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是更為迫切的。

」鄉村學生亦有仰望星空的權利。」曾經兩度到鄉村支教的大一學生李遠說。李遠的觀星年齡始於5歲。高二暑假,李遠和同年級其他同學一道前往河北鄉村某初中支教5天,他不講三角函數,而是為他們普及天文知識。

8月6日,李遠調試自己的望遠鏡。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攝

仲夏夜的某個夜晚,72名學生跟隨著李遠在學校操場上看星星。

「那是什麼?」一個男孩指著南方天空中的一個亮點。「是木星。」李遠從他的眼眸裡看到了好奇。

他記得,那晚恆星密集,銀河有跡可循。「天鵝座」從東山「飛起」,而大熊座則在小熊座周圍穩步「爬行」,「我告訴他們,星星和太陽一樣,也有東升西落。」當用望遠鏡放大部分區域的天空時,更多細節出現了。恆星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五顏六色的星雲、星團亦開始顯現。學生的眼中閃爍著欣喜和興奮。

截至7月,名家講堂系列公益課程的總報名人數超過2300萬。在為期3個月的時間裡,孩子們不分地域、不分貧富,一起「仰望星空」。

直播間傳達的不光是知識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告訴我們,宇是上下四方,宙是古往今來,所以上下四方就是空間,古往今來就是時間。宇宙這兩個字就是空間和時間的集合。宇宙今天還很年輕,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宇宙的年齡是138億歲,這個數字和我們人類相比的確非常大,但是對於宇宙自身而言,它仍然是一個兒童還要長大。」

7月25日晚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和空間科學學院院長武向平走進作業幫名家講堂,帶領孩子們「認識物理宇宙」。

上世紀80年代初,武向平還在物理學專業讀碩士時,「類星體」的能源機制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為了弄明白為何類星體如此明亮,開始自學天文學,由此「越陷越深」,乾脆改行研究天文。

武向平說,頭10餘年,他是一個「清高」的理論研究者。直到2003年,他對宇宙第一代恆星的探測產生了興趣,遂開始「宇宙第一縷曙光探測」項目,從此成為一名觀測天文工作者。

10餘年來,他常年在新疆天山高寒地帶「宇宙第一縷曙光探測」(宇宙誕生後第一代恆星探測)基地工作。「做理論的時候真是想像不到野外工作的艱苦。」武向平說,當初自己按理論推想,認為一個月一定能完成探測。「結果十餘年還沒做完」。

這10多年間,他只發了兩篇論文,但解決的都是實際問題。

對於武向平來說,興趣和堅持,成就了如今的他。而他這種探索精神,也通過直播傳達給了屏幕那一頭的學生們。

「地球24小時自轉一圈,在北京,地球每小時可以自轉1281公裡」,在直播課課堂上,武向平幫孩子們算了一下,聽他一小時的講座,北京的孩子「走了1281公裡」。

用科普向未來科學家發出「邀請函」

科普不光是告訴人們,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也在於給孩子們的好奇心指引一個方向。

「45萬萬年前,我們地球被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歪了,但這一撞,撞的太妙了,因此我們地球很多地方有了一年四季,雖然這一撞地球被撞殘疾了,但地球有了更豐富的內涵。」歐陽自遠在作業幫名家講堂直播課中這樣講述。

「宇宙的高度是多少,重量是怎樣的,有幾口人,有什麼愛好?宇宙裡有沒有其他人類?」武向平以此為學生們打開了認識宇宙的大門。宇宙這樣一個宏大而抽象的命題,在他的講述中,充滿了探索欲和趣味感。

「突然有點好奇天文了。」直播間裡有同學說。

涵養興趣,需要這樣的「引路」。現實中,很多孩子缺的不是航天夢,而是興趣喚醒、智識啟蒙、知識的高質量供給。

如果不是歐陽自遠和武向平這樣風趣形象地講述,也許孩子們在課本上只會看到「地軸傾斜23.5度,月亮是其他星體撞擊地球後形成的」這種枯燥的表述。

歐陽自遠在某活動中。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攝

「我們為什麼拍不出像《火星救援》那樣的大片?作為科學家,我們應該感到遺憾。要增強文化自信,做好全民科普工作,我們科學界是否也應主動擔當,做些什麼?」武向平曾這樣問到。

他給出的答案是:科普這活兒,最該做的就是科學家。

作業幫學員康雨彤正在觀看武向平院士的直播課。學生供圖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作為國內最大的K12在線教育平臺,作業幫面向全國中小學生推出免費公益課程,邀請名師大家線上開講,既是用前沿科學的魅力與一線科學家的故事去啟迪那些孩子,帶他們以興趣為導航「上路」求索,也是搭建起了一條科學接力跑道——「前浪啟迪後浪,後浪追逐前浪」,頂級科學家啟蒙孩子們的夢想,孩子們揣著夢想追逐科學家的步伐。

在直播課程尾聲,武向平說,宇宙很大,也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學們滿懷好奇,一起去探索這個宇宙。

在屏幕上,有學生就留言道:「我以後要成為您。」

編輯 吾彥祖 校對:李世輝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5億人追星追出千億市場,中國追星經濟是怎麼產生的?你追星嗎?
    其實中國追星經濟的起源應該是從改革開放開始時來看,由於突然改革開放,大量的文化產品開始進入中國,帶來了大量的文化消費,那個時代最有名的明星一個是崔健,另一個是鄧麗君,這個可以說是追星經濟的起源。在網際網路崛起之後,普通人追星開始變得更加簡單,基本上動動手指明星的作品,明星的演出,甚至於明星的個人微博、微信公眾號都非常簡單,想要和其他粉絲交流還有專門的貼吧、微信群、QQ群、微博組織等等,所以一下子追星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開始願意追星的原因。因為追星很簡單,大家平時付出的成本其實相當低。
  • 為何追星女孩住在「地震帶」卻不脫粉 追星的本質其實是……
    不僅塌房數量多,而且花樣百出。除了大家熟悉的戀愛、劈腿之外,還出現了父母欠債、偽造學歷等新穎塌房花樣。但是即使愛豆花式塌房,粉絲們依舊不離不棄,紛紛表示忠心。不論是明星「空降」粉絲群,表示對和他人鬥嘴的粉絲感到「生氣」,還是在機場遇到粉絲接機時,嚴肅地擺手叮囑「疫情期間不可以群聚」,粉絲們依舊不為所動。
  • 周杰倫粉絲,追星追進中科院;王俊凱和易烊千璽粉絲上北大:逼...
    「我對偶像的定位就是工作的一種,就像我對他們的定位就是普通人,只不過是選擇了這樣一種職業,你同樣要付出相應的努力才能夠達到想要的位置。」 秦周懿曾轉發過一句話:「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追星追到自己開公司,這才是追星的最高境界吧。
  • 00後大學生發射火箭只為送「快遞」?這個後浪有點不一樣......
    他花了將近4個月,翻了很多技術方面的參考書,最終成功設計出可以應用的發動機矢量噴口。另外,這枚火箭安裝有姿態控制系統。有了它,升空後的火箭會根據傳感器上收到的數據,自動調整姿態。而且,火箭自帶起落架,無需發射架輔助就能起飛。可以在空中完成矢量和鴨翼控制的自動切換,不需要遙控。
  • 蕭山這群人「追星」成功!驚豔的彗星原來...
    有不少網友利用各種專業器材,拍下了這堪稱「歷史性」的一刻。蕭山也有這樣一群「追星族」!他們去往各地追拍,終於捕捉到了拖著「大尾巴」的彗星。青海行攝與「最亮的星」初次相遇 有緣分的是,蕭山攝影發燒友紫燕,前不久和她的攝友們在青海行攝時第一次追拍到了這顆「夜空中最亮的星」。
  • 馬蘇追星 PG one的時候,她不僅自己追,也帶李小璐一起追
    馬蘇當時追星PGone的時候,投其所好找了範冰冰給PGone錄製比賽加油視頻。她不僅自己追星,也帶李小璐一起追。追著追著,就出事了。她對賈乃亮的解釋,算是把自己徹底拖下了水,和「做頭髮事件」再也脫不開干係了。
  • 記者去「追星」了!追的到底...
    央視財經(記者 張琳 張皞晗 王一涵)央視財經記者這次去「追星」了!不過,這次追的「星」可能有點不一樣!近日,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縣大崇村!而這星空也就是這次要追的「星」哦!因為絕美的星空,當地發展旅遊從而促進了就業。星空下的「龍布日出民宿」,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個民宿很特別,被設計成了貨櫃的樣子。據悉,民宿的背後是一個聯網的脫貧實踐,讓大崇村,乃至都安縣的農副產品,一起通過品牌輸出。同時,通過村民入股以及社會力量參與集資入股等方式,共同讓當地激發內生動力振興鄉村,更長久地脫貧致富。
  • 千禧女孩|別再看不起追星女孩了,因為你可能追不起!
    01I LOVE YOU周末時間,閒來無聊看綜藝,突然看到快樂大本營有一期00後,感覺明星離我們很遙遠,很厲害,我也是00後,到要看看有什麼和我不一樣!真的不一樣。一樣的年紀,合理的安排工作和學習。一樣的年紀,面對流言蜚語,用實力 去證明自己。一樣的年紀,他卻學會那麼多的才藝。
  • 王俊凱遭私生跟車追車圍堵,工作室發聲抵制,呼籲彼此尊重理智追星
    5月9號晚上,王一博就曾經發文怒斥私生追車,大半夜去酒店砸門騷擾王一博,車上安裝跟蹤器。據悉,王一博工作人員攔車,結果被私生踩油門撞人。現在,王俊凱也被大批私生騷擾和圍堵,王俊凱工作室不得不發聲明呼籲理智追星。
  • 我們為什麼要在「白天」追「星」
    而使「追星」行為高調進入世人眼球事件,非2007年得「楊麗娟事件」莫屬,網上對這件事情經過的闡述是:「楊麗娟,從16歲開始痴迷香港歌手劉德華,此後輟學開始瘋狂追星。楊麗娟的父母勸阻無效後,開始賣房賣腎以籌資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尋見劉德華。2007年3月22日,曾經赴香港參與劉德華歌友會,實現生平夙願。不過,其父最後由於楊麗娟的追星行為而跳海身亡。」
  • 90後女孩兒瘋狂追星十多年,成為第一個獲得極光的中國人
    提到年輕人「追星」,恐怕大家都不陌生,因為這是很常見的事情,而且,有自己喜歡的偶像也無可厚非。有這樣一個女孩兒,她做了十幾年的「追星族」,為追星,她走過40多個國家,跨越60萬公裡。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人估計一定被罵得很慘吧?
  • 一名90後後浪的深度自白:我也曾拼命逃離農村,逃離無能的父母
    這些受虐待的老人往往都是同輩人中的失敗者,他們沒有接受過好的教育,也沒有趕上時代的順風車,終其一生也走不出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貧困,和他們的祖祖輩輩一樣原地打轉,而這個社會卻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對於他們來說,那是另一個世界,電視裡的世界,他們永遠不可能走進去的那個世界。
  • 《浪姐》成團夜引爭議,涉世未深的追星女孩們,請放過陳赫吧!
    2、《浪姐》是一檔女團綜藝,給人的感覺與陳赫「油膩」人設不相符,所以陳赫不適合參加《浪姐》的成團之夜。以上兩點,主要是陳赫遭到網友們抵制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第一點,第二點幾乎很難站住腳跟,也難以引起許多觀眾的共鳴。陳赫的現任妻子是張子萱,兩人因為參演同一部作品相識。
  • 合肥有群「追星人」!昨夜「英仙座」上演最浪漫「直播」
    王海濱清楚記得,他第一次在巢湖南岸拍攝時,一道火流星點亮星空,一群好友中,只有他一人拍攝下了清晰的火流星圖片,這讓他興奮至極。「一下就愛上了拍攝流星的活動,因為這張圖片我興奮了好幾天。」王海濱說,流星雨出現的時間短暫,能拍到的機會不多,而能捕捉到它,並且記錄下珍貴的畫面,這種探索神秘的感覺讓他很享受。
  • 三十歲高管追星零零後歐陽娜娜,聲稱同年齡段沒有人比她更優秀
    這就有了追星一族。但是普遍來講,追星的人年齡都偏小,因為人年歲大了之後,會更多把重心放在生活上面。但是追星本身其實是不分年齡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盡情表達她對喜歡的人的愛慕。在最近歐陽娜娜的一些活動當中,一位三十歲的男粉絲,總是會出現。五天連著跨省追了三場,花了有兩三千的樣子,緊跟著歐陽娜娜的步伐。在採訪當中,該粉絲絲毫不掩蓋對歐陽娜娜的喜歡。
  • 她是全球「最年輕科學家」,直言自己會「追星」:別讓我媽看到
    而特殊的是,當同齡人還在沉迷於刷劇、追星或者找某一關遊戲通關攻略的時候,15歲的她卻早已經將目光放到了「最難最繁瑣」的數學習題上並以此為樂,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及精力。2004年,談方琳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小家庭,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也對其疼愛有加。從小的生活環境加上父親工作的耳聞目染,談方琳很快就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成龍最牛的粉絲,明明是追星的,卻一不小心把自己追成了國際巨星
    成龍最牛的粉絲, 明明是追星的,卻一不小心把自己追成了國際巨星!要說成龍的影響力有多大,那是很多演員都比不上的,而且在明星還在希望得到奧斯卡獎項的時候,他早已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而且成龍的電影也是以動作片為主,致力將中國文華走上世界舞臺。
  • 都討論後浪,我也說說後浪,如何讓後浪「心中有火,眼裡有光」?
    這兩天,我的朋友圈被嗶哩嗶哩的《後浪》刷屏了。有人盛讚,說看得熱血沸騰;有人鄙視,稱聽了個開頭噁心地想吐立馬關掉了。雖然我為了給娃啟蒙,早早成了嗶哩嗶哩的使用者,還勉強答對了註冊要求的那一堆題目。可作為一個對追熱點沒啥興趣的人,我不打算評價這件事。所以,這篇文章其實是「標題黨」,我只是想說說和後浪同名的童書子品牌——浪花朵朵。
  • 教你像追星一樣學數學,快來看看他推薦的這些書
    畢業後成為老師追數學家像追星研究生畢業後,徐曉舸成為重慶南開中學的一名高中數學老師,「我喜歡數學,也很喜歡啟發學生學數學,總覺得這種經驗應該傳承下去。」而徐老師的任務,絕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們數學知識。自那以後,「雛鷹計劃」的學生更加喜歡和徐老師探討各種數學家的故事,「追數學家,就和現在的人追星一樣,數學家也能引領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 92歲還追星,追的還是搖滾樂隊,最老追星族告訴你什麼是大心臟
    而在英國,有一位92歲的老太太,居然在耄耋之年開始追星,追的還是老人最煩的搖滾樂隊The Jade Assembly,這得需要多大的心臟呀?這位92歲的英國老奶奶Chrissie Younge應該是世界上最年長的追星族。她是自從2013年偶遇了搖滾樂隊The Jade Assembly,從此便開始了忘我地追星生涯,一直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