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計劃生育科學研究院 研究員
日前,本報記者接到一位姓楊的老太太打來的電話,電話裡楊老太陳述說,自己的兒子結婚已經5年了,一直沒有孩子,而自打兒子結婚就盼望抱孫子的她,最近才知道,自己的兒子屬於重度少精症患者,而兒子滿不在乎,一問還一副不耐煩的態度,讓楊老太心急如焚。為此,楊老太求助本報,想了解一下什麼是重度少精子症及其有關情況,為此,記者找到了遼寧省計劃生育科學研究院的鄂偉。
鄂偉說,重度少精子症是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見原因,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建立精液分析技術,取排精後3-7天精液,如精子密度低於500萬/毫升,為重度少精子症。精子數量雖然不是衡量男性生育力的絕對指標,但臨床觀察顯示,多次精子密度低於2000萬/毫升,可判定生育力低下。重度少精子症多伴精子活力低下,畸形增多,自然受孕機會非常低。如不進行有效地治療,最終可導致無精子症,使生育成為泡影。
少精子症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種或幾種治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病因複雜,由遺傳因素所致相對多見。治療前應進行染色體檢查及無精子因子檢查,避免將遺傳缺陷傳遞給子代。
重度少精子症在輔助生殖技術出現之前,一直是治療的疑難問題,被列入絕對不孕的範疇。試管嬰兒,特別是ICSI(俗稱二代試管)技術普遍開展後,使得以往被列為絕對不孕的患者有了獲得具有血緣後代的可能,ICSI技術在重症男性不育的治療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但ICSI技術所需費用高,具有一定安全隱患。在臨床上經常遇到因經濟原因而無法行ICSI的患者(且睪丸大小正常,生殖激素正常,排除遺傳因素),根據有無精索靜脈曲張,睪丸大小與生殖激素的關係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約60%左右的病人可完全恢復生殖功能而自然受孕,另有20%-30%的病人部分恢復,通過人工受精或常規IVF-ET技術解決了生育問題,而避免了費用更高、且有一定隱患的ICSI技術。對於睪丸大小正常,排除遺傳因素的重症少精子症,並不是ICSI的絕對適應症,其中大部分可通過基礎治療而自然受孕。 (本報記者 呂映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