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
過去說「生孩子就是鬼門關裡走一遭」,隨著社會、醫學的發展,孕產婦死亡的概率比以前低了很多,然而近年來,隨著高危孕產婦的數量不斷增長,給社會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12月29日,四川省婦幼保健院母嬰健康中心主任、產科主任高巖,在採訪中表示高齡產婦是高危妊娠的重點人群,不管是孕期還是產褥期,都更容易出現一些併發症,在這兩個特殊時期都更應關注身體健康。
高巖介紹,一般來說,高齡產婦是指分娩時年齡在35歲及以上的產婦,她們面臨的風險要比正常生育年齡產婦多。懷孕早期即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流產,循證醫學數據顯示,35歲以上產婦流產率可達到25%,40歲以上產婦流產率可達到35%。另外,還會導致胎兒染色體異常、胎兒先天畸形、胎兒生長受限甚至死產、死胎的風險也較高,不利於優生優育。
對母體而言,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罹患率也明顯增加。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以來,不少初胎為剖宮產的產婦還面臨著瘢痕子宮引起的相關臨床問題,比如兇險性前置胎盤、胎盤植入、產後出血率增加等。
「所以,這部分孕婦在孕期就需要專業的指導。」高巖說,常規的孕檢是必不可少的,如妊娠11-14周的早期唐氏篩查 + 早期 NT 篩查;妊娠14-20周的唐氏血清學篩查(俗稱中唐);妊娠20-24周的胎兒畸形篩查(俗稱大排畸);妊娠24-28周的糖耐量檢測(糖尿病篩查);妊娠29-32周做超聲檢查……
與此同時,孕媽媽也要摒棄一些孕期中的誤區。比如「母肥兒壯」的傳統理念並不科學,對產婦和胎兒可能造成潛在的隱患。
「現在醫學上主張孕期適度控制體重增長,保持均衡營養非常重要。」高巖說,攝入過多的動物脂肪、飲食過鹹、體重增加過快都是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高危因素,孕期進食含糖過高的食品、缺乏運動還會對孕媽媽的胰島功能帶來壓力,造成代謝紊亂,從而患上妊娠糖尿病。如果孕媽媽體重增加過快,胎兒也會相應的體重過大,可能會阻礙產程進展。
運動方面,很多人認為孕婦能不動就不動,生怕發生意外,實際上,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分娩和產後的身體修復。比如,通過運動維持全身肌肉功能,通過凱格爾運動伸展骨盆底的恥骨尾骨肌來增強肌肉張力,讓骨盆底做好懷孕後期和分娩所造成的生理壓力的準備。長期鍛鍊還可以避免準媽媽出現小便失禁或子宮脫垂等問題。
「坐月子」期間,或者說產後6至8周,產婦的身體各個器官就會逐漸恢復到正常。寶媽們最好到醫院進行產後複查,評估身體恢復的情況,如果有問題,一定要根據醫生的建議配合治療。同時,高巖提醒孕媽媽們在選擇月子中心時,一定要選擇有資質、規範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