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鳴鶴,武將,在人們的印象中,大概就是那些帶兵打仗,顯露戰功的人。然而,在明朝這個盛產大將的朝代裡王鳴鶴的出現,讓很多人對武將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都說,將人愛兵,文人愛墨,但對於武將出生的王鳴鶴而言,詩書的重要性在當時並不亞於武功!他不僅是一位綜合能力十分出眾的將才
而且在漫長的戎馬生涯中,磨練成了一位傑出的將領。武將,明朝是中國古代一個動蕩不安的朝代,官宦驕橫,百姓民不聊生,統治者在面對外界所給予的壓力的同時,還要面對統治集團內部,剋扣軍餉、上下勾結,拉幫結派等矛盾。
那時,由於嘉靖皇帝不理政事,國勢衰弱,衰敗狀況一直持續到神宗皇帝時,已漸漸趨於沒落,尤其是一生致力於改革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死後,明之政治風氣日壞,黨派傾軋,益形尖銳化。面對這樣的時局,王鳴鶴倍感憂慮。
萬曆二十七年,又值播州楊氏叛亂,明廷開始調集大軍圍剿楊應龍,王鳴鶴也奉詔離開守備三年的狼山前往貴州參與平播。
據鄭珍《遵義府志》記載,在播為官的汾陽人林桐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秋七月憑弔海龍戰場時,有感而作《題王羽卿詩後碑》,碑文見載於《遵義府志》。此時是戰爭之後的第41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重修海朝寺時所刻的碑文(舊碑新用)。碑文中的一些細節,不見諸史乘,即王鳴鶴還是平播戰役中最先登頂海龍屯的將領。
如果此事為實,那麼王鳴鶴,則將是萬曆三大徵都有參與的將領。
面對內憂外患,各種社會矛盾也空前激化,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城市居民鬥爭時有發生。軍隊「兵變」頻頻出現,不僅內亂加劇,而且外患迭至,倭寇紛紛入侵。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等殖民者也紛至沓來,特別是明朝後期政治腐敗,軍事實力的削弱為「後金」努爾哈赤向明進攻提供了有利時機
嚴重的社會危機,擺在這個王朝的面前,身為一名武將,尤其是參與了三次國內的動蕩後,王鳴鶴對於這個國家的未來,感到深深地憂慮。
文人,王鳴鶴自幼刻苦讀書,手不釋卷,哪怕是在戰場上,也未曾一日廢書,他的軍營中更是藏書無數,史料曾這樣記載「其鈴閣(將帥長官辦事的地方)之藏,幾於二酋(指藏書特多),腹中武庫,不減數萬甲兵。」也就是說他軍營中的藏書比兵器還多。
面對嚴峻的社會危機,王鳴鶴也不禁做出了「天下之勢,幾乎垂卵」的感嘆,他深知自己無法改變這個王朝的未來,所以只能寄遠志於詩書之中。
然而,飽讀詩書的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將領,更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理論家。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王鳴鶴編著了《登壇必究》這部中國兵書史上的重要著作,在宋明之際三部大型兵書中,這本兵書上承《武經總要》,下有《武備志》,可以說是居於承先啟後的地位。
《登壇必究》成於明朝萬曆年間,補充了宋、元及明中葉的大量新資料,尤以明代材料為最多,這對於研究中國軍事史和《明史》均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同時,通觀全書,與其它兵書相比較,又有其諸多的特點。尤其是其中對於時局深刻的剖析和王鳴鶴對於社會問題客觀的理解,也讓這本書顯得彌足珍貴。
在時代面前,個人的呼喊似乎又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哪怕是奮筆疾書著兵書,又或者是親臨沙場鎮兵亂,這樣的付出最終都無法挽救明王朝的頹勢,也註定了王鳴鶴戎馬一生最後的悲涼。
是武將,更是文人,王鳴鶴,他不僅威震沙場,而且精研詩書,終其一生,守關三十餘年,最終卻「染瘴疾卒」死於疾病,令後人不勝惋惜。
人物誌
王鳴鶴,明代詩文家、武將、武學理論家。字羽卿,山陽人(今江蘇省淮安市)人。武進士。初任海州西海所掌印千戶,遷指揮,守備鄖襄。以撫定軍變功,明萬曆十四年(1586)人都試為天下將才第一,遷甘肅參將,又以軍功升副總兵。明嘉靖晚期,倭寇猖獗,屢犯沿海,沿江。萬曆二十五年駐通州狼山備倭。
明萬曆27年底(公元1599年),因明廷調兵至貴州播州會剿叛亂土司楊應龍,王鳴鶴遂奉詔離開戰鬥了三年之久的狼山,前往貴州參加討播。晉都督僉事,廣西總兵、廣東總兵,平海南黎族部落叛亂歸途中染瘴疾卒。守邊境三十餘年,歷大小數十戰,每戰必勝。喜吟詠,有文才。著有《平黎紀事》、《東粵私憂》、《帷間問答》、《登壇必究》、《火攻答》、《路鳶集》、《西徵集》、《百粵草》、《綬帶吟》等。
來源:網絡
目前已有13萬王氏宗親關注加入王氏在線
各位宗親,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傳給更多的王氏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王氏資料。
知曉王氏天下事,敬請留意「王氏在線」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