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屯為何能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它僅僅是楊氏土司的自我防禦體系嗎?而楊氏土司,是否真的如自己宣稱的那樣,是來自中原的漢人?9月26日,省博物館館長李飛做客由省作協、省文學院、貴州都市報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精讀堂」第37期,以「海龍屯:一本無字之書」為主題,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隧道,揭秘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
李飛在講座現場
龍紋瓷器是謀反證據?可能是購買而來遵義城區西北三四十裡的地方,雄關險隘的山頂,要摸清每一寸土地之下的歷史,該如何開始呢?2012年4月23日至今年5月10日,李飛除了短暫下山外,在山上整整呆了8年。8年來,他和團隊從扛羅盤、拉繩子測量,再到一公分一公分地掘進,把每一寸土地探索得清清楚楚。原來無人問津的荒地,在2015年7月4日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而成為貴州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世界文化遺址。如今,原來滿山荒草的山頂,經過發掘恢復後,已經立起了一座明代王宮。與之相伴的,則是一個個榮譽, 如2015年獲「世界十大重大田野考古發現」,2016年獲「中國田野考古一等獎」……「這是明代萬曆時期建立的土司遺址。」現場,李飛通過PPT復原圖,展示了400多年前的古老城堡的整體結構、通向不同房間的道路、獨特的排水系統,以及大門、廂房、大堂、兩廂、二堂等每一個細節。
海龍屯俯視圖
一段風塵的歷史得以揭秘,背後則是8年孜孜不倦的努力與付出,其中包含的,則是太多太多的付出。如把發掘出的14000多片青花瓷片,通過分類、拼合後,拼合成約200件完整瓷器。 400多件不完整瓷器,以及部分只能用石膏修復的。這些瓷器不僅大部分來自景德鎮,而且很多是官樣的,甚至還有龍紋,背後可都大有講究。李飛說,這些龍紋瓷器,有人認為是楊氏土司謀反的證據,有人認為反映了土司跟當時皇帝的緊密關係。但在自己看來,這些瓷器應該是由官方委託民窯燒制的,而有實力的土司,完全有能力購買。
2012年,李飛與考古隊員在海龍屯
楊氏真是中原漢人嗎?可能就是當地土著李飛說,按文獻記載,公元861年時,播州被南詔佔領,太原人楊端歷經兩年奮戰,終於收復了被南詔佔領十多年的播州。後來唐朝滅亡,楊家再也無法回到北方,因此成了世代傳承的土司,27代30人統治播州700年以上,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蹟。而海龍屯,則是楊氏第15代祖楊文所建,一直到楊應龍時毀於戰火。歷史記載可信嗎?這是考古人李飛必須思考的問題。通過PPT,他展示了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墓葬、第十三代土司楊粲墓,以及楊介墓等墓葬情況。通過發掘的碑文、純金枕頭、黃金覆面、手鐲,以及眾多的金銀器等,楊氏土司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得以還原。正是通過考古發掘,他對已有的楊氏譜系提出了疑問。「一直以來,史學界認為楊氏譜系真實可靠,但自己覺得有一部分是不可靠的。」李飛說,最典型的是,楊氏自稱自己是陝西來的漢人,這一點最值得懷疑。因為,楊氏第七代祖楊貴遷是第一個有史料記載的人物,往前的歷史,則有楊端這一可能被「編造」的始祖、牧南這一聽起來就是少數民族的始祖,以及楊業這個附會始祖,但根據史料分析,楊氏很可能就是當地的土著。
楊粲墓
海龍屯是土司防禦體系?不,它也是國家的對於海龍屯,人們津津樂道的,更多的是公元1600年,那場血流成河的戰役。當時,明朝廷調集8個省的24萬明軍,分8路發動「平播之役,雙方實力懸殊,因此在相持兩個月後,播州各地關隘相繼失守,楊應龍只好帶領所剩人馬退守海龍屯。之後,經過48天的殊死搏鬥,海龍屯最終被攻陷,延續了700餘年的楊氏土司,也最終覆滅。正因如此,人們一直認為,海龍屯不過是楊氏土司的地方性防禦體系。但李飛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得出了國家防禦工事的結論。他說,宋元之際,蒙古與南宋之間爆發了曠日之久的戰爭。一開始雙方在四川、京湖與兩淮三地展開爭奪,激戰的重心在長江以北,互有得失;第二階段,忽必烈經大理迂迴繞道南宋西部,成功突破長江而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正是這一階段,土司楊文主動向朝廷提出了修建海龍屯的建議,其目的是為了抵禦從大理向東邊攻擊的蒙古軍隊,朝廷不僅同意了楊文的請求,並撥付兩萬白銀。因此,海龍屯的出現,實際上是一個由宋政府和楊氏土司一起營建的防禦工程。
發掘出的金銀器
「在當時,這樣的工程,貴州境內有四座以上。」李飛以海龍屯附近的養馬城,以及黃平城、鎮遠城等為例,說明宋元之際,長江以南興起的一批抗蒙山城,其最初的目的,其實是國家防禦體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土司的城堡。因此,人們長期對海龍屯的認知,其實並不完整。「土司制度保證了國家的統一,以及文化的多樣性,一定歷史時期有其先進性,但隨著歷史的發展,改土歸流是大勢所趨,因此被淘汰。而興建在此基礎上的海龍屯,也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李飛說。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趙毫 實習生 吳歆玥
資料圖片均來自李飛
編輯 章虹
編審 趙宏斌 鍾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