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堂|省博物館館長李飛:解碼海龍屯鮮為人知的秘密

2021-01-08 天眼新聞

海龍屯為何能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它僅僅是楊氏土司的自我防禦體系嗎?而楊氏土司,是否真的如自己宣稱的那樣,是來自中原的漢人?9月26日,省博物館館長李飛做客由省作協、省文學院、貴州都市報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精讀堂」第37期,以「海龍屯:一本無字之書」為主題,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隧道,揭秘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

李飛在講座現場

龍紋瓷器是謀反證據?可能是購買而來遵義城區西北三四十裡的地方,雄關險隘的山頂,要摸清每一寸土地之下的歷史,該如何開始呢?2012年4月23日至今年5月10日,李飛除了短暫下山外,在山上整整呆了8年。8年來,他和團隊從扛羅盤、拉繩子測量,再到一公分一公分地掘進,把每一寸土地探索得清清楚楚。原來無人問津的荒地,在2015年7月4日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而成為貴州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世界文化遺址。如今,原來滿山荒草的山頂,經過發掘恢復後,已經立起了一座明代王宮。與之相伴的,則是一個個榮譽, 如2015年獲「世界十大重大田野考古發現」,2016年獲「中國田野考古一等獎」……「這是明代萬曆時期建立的土司遺址。」現場,李飛通過PPT復原圖,展示了400多年前的古老城堡的整體結構、通向不同房間的道路、獨特的排水系統,以及大門、廂房、大堂、兩廂、二堂等每一個細節。

海龍屯俯視圖

一段風塵的歷史得以揭秘,背後則是8年孜孜不倦的努力與付出,其中包含的,則是太多太多的付出。如把發掘出的14000多片青花瓷片,通過分類、拼合後,拼合成約200件完整瓷器。 400多件不完整瓷器,以及部分只能用石膏修復的。這些瓷器不僅大部分來自景德鎮,而且很多是官樣的,甚至還有龍紋,背後可都大有講究。李飛說,這些龍紋瓷器,有人認為是楊氏土司謀反的證據,有人認為反映了土司跟當時皇帝的緊密關係。但在自己看來,這些瓷器應該是由官方委託民窯燒制的,而有實力的土司,完全有能力購買。

2012年,李飛與考古隊員在海龍屯

楊氏真是中原漢人嗎?可能就是當地土著李飛說,按文獻記載,公元861年時,播州被南詔佔領,太原人楊端歷經兩年奮戰,終於收復了被南詔佔領十多年的播州。後來唐朝滅亡,楊家再也無法回到北方,因此成了世代傳承的土司,27代30人統治播州700年以上,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蹟。而海龍屯,則是楊氏第15代祖楊文所建,一直到楊應龍時毀於戰火。歷史記載可信嗎?這是考古人李飛必須思考的問題。通過PPT,他展示了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墓葬、第十三代土司楊粲墓,以及楊介墓等墓葬情況。通過發掘的碑文、純金枕頭、黃金覆面、手鐲,以及眾多的金銀器等,楊氏土司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得以還原。正是通過考古發掘,他對已有的楊氏譜系提出了疑問。「一直以來,史學界認為楊氏譜系真實可靠,但自己覺得有一部分是不可靠的。」李飛說,最典型的是,楊氏自稱自己是陝西來的漢人,這一點最值得懷疑。因為,楊氏第七代祖楊貴遷是第一個有史料記載的人物,往前的歷史,則有楊端這一可能被「編造」的始祖、牧南這一聽起來就是少數民族的始祖,以及楊業這個附會始祖,但根據史料分析,楊氏很可能就是當地的土著。

楊粲墓

海龍屯是土司防禦體系?不,它也是國家的對於海龍屯,人們津津樂道的,更多的是公元1600年,那場血流成河的戰役。當時,明朝廷調集8個省的24萬明軍,分8路發動「平播之役,雙方實力懸殊,因此在相持兩個月後,播州各地關隘相繼失守,楊應龍只好帶領所剩人馬退守海龍屯。之後,經過48天的殊死搏鬥,海龍屯最終被攻陷,延續了700餘年的楊氏土司,也最終覆滅。正因如此,人們一直認為,海龍屯不過是楊氏土司的地方性防禦體系。但李飛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得出了國家防禦工事的結論。他說,宋元之際,蒙古與南宋之間爆發了曠日之久的戰爭。一開始雙方在四川、京湖與兩淮三地展開爭奪,激戰的重心在長江以北,互有得失;第二階段,忽必烈經大理迂迴繞道南宋西部,成功突破長江而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正是這一階段,土司楊文主動向朝廷提出了修建海龍屯的建議,其目的是為了抵禦從大理向東邊攻擊的蒙古軍隊,朝廷不僅同意了楊文的請求,並撥付兩萬白銀。因此,海龍屯的出現,實際上是一個由宋政府和楊氏土司一起營建的防禦工程。

發掘出的金銀器

「在當時,這樣的工程,貴州境內有四座以上。」李飛以海龍屯附近的養馬城,以及黃平城、鎮遠城等為例,說明宋元之際,長江以南興起的一批抗蒙山城,其最初的目的,其實是國家防禦體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土司的城堡。因此,人們長期對海龍屯的認知,其實並不完整。「土司制度保證了國家的統一,以及文化的多樣性,一定歷史時期有其先進性,但隨著歷史的發展,改土歸流是大勢所趨,因此被淘汰。而興建在此基礎上的海龍屯,也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李飛說。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趙毫 實習生 吳歆玥

資料圖片均來自李飛

編輯 章虹

編審 趙宏斌 鍾俊怡

相關焦點

  • 考古學者李飛做客「精讀堂」 細讀「無字之書」海龍囤
    人物名片 李飛,1976年8月生於雲南昌寧,畢業於四川大學考古系,史學博士,歷任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貴州省博物館副館長,今年3月起任貴州省博物館館長,研究方向為中國西南考古、土司考古。
  • 省博物館館長李飛:講述穿越千年葬俗,探秘貴州洞中奇棺
    此次活動是 " 書香 · 花溪之書香青巖 " 閱讀推廣活動系列活動的第二場,本場講座由榮獲中國田野考古一等獎,中國考古學大會 " 金爵獎 " 的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飛為大家講述了貴州巖洞葬的歷史和分布情況。
  • 保護與發展 讓海龍屯從歷史中甦醒
    沉寂數百年的海龍屯日益受到世界的關注。徐雁攝   6月7日,記者從遵義市匯川區出發,穿過海龍屯隧道,10分鐘後便「穿越」到海龍屯景區。負責景區保護與開發的傳奇文化景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符定偉告訴記者,「海龍屯正在書寫旅遊保護與發展的新傳奇。」  2016年,海龍屯接待遊客50餘萬人次。這一數據,比傳奇文化公司在年初估算的8萬遊客,多了6倍有餘。
  • 《古今海龍屯》與葉辛的不解之緣
    而今,由葉辛老師所寫的長篇小說《古今海龍屯》更是宣起了讀者們的熱潮,這部小說也將會改編成電視劇呈現給廣大觀眾朋友。 葉辛老師是中國作家協會副會長,也是《古今海龍屯》小說的作者。在他的身上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歷史,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洪流中,葉辛老師離開自己的家鄉上海來到貴州,和海龍屯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於是才有了長篇小說《古今海龍屯》。
  • 《遵義市海龍屯保護條例》將於7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範元平,省文物局副局長羅青松,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興萬,副市長李蓮娜,遵義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區委書記姜世甫,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秘書長楊斌,遵義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區委副書記、區長曾徵,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曉霞,區政協主席楊嵐出席活動。
  • 重現海龍屯的前世今生 葉辛新書正式發行
    重現海龍屯的前世今生 葉辛新書正式發行 2017-03-04 11:27:00來源:央廣網
  • 遵義市將出臺地方性法規加強海龍屯保護管理
    5月24日,從遵義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召開的《遵義市海龍屯保護與管理條例》制定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成員(擴大
  • 土司遺城海龍屯為何在歷史上消失了?
    海龍屯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老城西北約28公裡的龍巖山巔,又稱龍巖囤、龍巖屯,是一處宋明時期的「土司」城堡遺址。其行政區劃屬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海龍囤村雙龍組。屯上最高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對高差300-400米左右。屯頂平闊,面積約1.59平方公裡。
  • 遵義海龍屯景區12月30日起臨時閉園!
    海龍屯景區臨時閉園公告尊敬的遊客朋友:因受冬季低溫雨雪凝凍天氣影響,海龍屯景區不宜正常遊覽。為確保遊客安全,海龍屯景區於2020年12月30日起臨時閉園,恢復時間視天氣情況另行通知。由於冬季氣溫多變,請各位遊客朋友關注海龍屯景區官方微信公眾號及時獲取景區訊息。給您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特此通告。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景區2020年12月30日來源:海龍屯貴州發布兩節期間疫情防控緊急通知2020年,貴州農村低保平均標準提高到4318元/年!這個會上,還說了這些消息.....
  • 《海龍屯保護條例》7月1日施行 拒絕破壞,景區保護將有法可依
    3月30日,貴州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遵義市海龍屯保護條例》。
  • 青花瓷瓶看乾坤——讀長篇小說《古今海龍屯》
    在《古今海龍屯》(新星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中,他將筆觸伸向貴州遵義古播州土地上的海龍屯,展現了四百多年前這裡發生的「萬曆三大徵」之一的平播之戰,同時書寫了一段發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愛情故事。如果只是單純表現這其中一面的話,小說則可能會因為不那麼接地氣或者炒剩飯而顯得有些許單薄與陳舊,但當慘烈曲折的明代戰事與纏綿悱惻的現代愛情被作家精心縫合在一起時,小說就變得氣韻生動、意蘊豐厚了。
  •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來魯參訪
    4月2日至4日,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來魯參訪交流,先後拜訪了省臺港澳辦、省博物館、省教育廳和省實驗小學,探討加強魯臺青少年科普教育交流與合作,舉辦了「太空創新發展」講座。
  • 葉辛作品精選,《古今海龍屯》評分高達8.8
    《古今海龍屯》豆瓣評分:8.8作品簡介:一六〇〇年,明萬曆年間。明廷官軍攻入海龍屯,播州楊氏第二十九代土司楊應龍自盡身亡,被稱為「萬曆三大徵」之一的平播之戰就此落下帷幕。二〇一二年,海龍屯入選成為「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重新回到人們視野之中。
  • 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調任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
    今日(11月6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獲悉,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已調往上海大學博物館任館長。紅星新聞記者發現,9月25日,上海大學確實在網絡上發布了擬聘人員公示,其中提到了李明斌。 隨後,李明斌接受紅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並向紅星新聞記者證實他確實已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走馬上任,擔任館長。
  • 瑞士洛桑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館長訪問中國體育博物館
    瑞士洛桑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館長訪問中國體育博物館 發布時間:2018-08-14 來源:體育文化發展中心 字體:
  • 如何成為一名博物館/美術館館長
    3.比較看重學歷,更青睞本科或研究生學歷,大型博物館招聘大學畢業生作為實習館長工作場合:博物館,美術館,畫廊,遺址等做博物館館長需要高知識人才,需要他們在自身興趣與專業領域致力研究或教學,內行的知識與自身名譽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機會,如管理更大規模,更有聲望的收藏展品或晉升博物館的高級管理職位。
  • 世界最牛的博物館館長是老子
    原標題:世界最牛的博物館館長是老子   孔子問禮老子   江南時報訊 (記者 程嵐嵐) 你知道全世界最最牛X的博物館館長是誰麼?提示一下:是他最先提出了「文物不能孤立的去研究,必須要還原於它的共生環境」的理論;他曾經寫過一本書,被《紐約時報》評為全世界十大著作之首,排名比《聖經》還靠前;他是第一個可以通過聽聲音去辨別和田玉真假的高手高高手,他的弟子繼承並將這一理論發揚光大……   一代文物鑑定專家   昨天,南京國學研究會副會長王濤告訴記者,全世界最牛的博物館館長其實是一個大家平時絕對想不到的人
  • 第一個提刀登上海龍屯的男人——王鳴鶴
    據鄭珍《遵義府志》記載,在播為官的汾陽人林桐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秋七月憑弔海龍戰場時,有感而作《題王羽卿詩後碑》,碑文見載於《遵義府志》。此時是戰爭之後的第41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重修海朝寺時所刻的碑文(舊碑新用)。碑文中的一些細節,不見諸史乘,即王鳴鶴還是平播戰役中最先登頂海龍屯的將領。
  •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的「抗疫日記」
    3月17日8:22,記者如約收到了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發來的「抗疫日記」。春節剛過,記者就通過微信聯繫採訪,但方勤說:「這幾天正吃勁,過幾天吧。」然而,這「勁兒」一直「吃」著,始終沒松下來。偶然間記者發現他在寫工作日記,於是約定,「我一直在線,想到什麼、得空兒就發給我幾句」,太忙、太累,就把自己的「抗疫日記」發過來。
  • 孔學堂國學書博會·30本最受讀者歡迎的國學圖書|《海龍屯(彩色...
    「30本最受讀者歡迎的國學圖書」將陸續在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推介(不分先後)《海龍屯(彩色精裝版)》貴州教育出版社國內首次邀請西方著名漫畫家執筆,以獨特的圖像語言展現中國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