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詩家光緒翰林翟化鵬
原創 展恩華
翟家是平陰的名門望族。金朝進士翟升就是著名的平陰籍詩人。其詩《 題左丘明墓》今人猶能耳熟能詳:
春秋好惡聖人同,聞說英雄葬此中。
愚俗豈知賢者墓,荒村易作梵王宮。
壠頭藉藉人相踐,泉下悠悠恨莫窮。
前弊革除今可喜,盡歸醇德作詩功。
(此詩是歌頌平陰第一鄉賢王去非的,詳見筆者公眾號《誰是平陰第一賢》)
到清末民國初,翟家又出了一位大詩人——光緒進士翰林院庶吉士翟化鵬。
翟化鵬,字溟南,號鹿樵,平陰城裡人。生於清鹹豐丁巳年(1857),卒於1926年。
翟化鵬出生剛三個月,父親就去世了。父親沒有給他留下多少遺產,卻給他起了一個很好的名字。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像鯤鵬一樣,扶搖一上九萬裡。
母親何氏含辛茹苦把翟化鵬撫養成人。翟化鵬弱冠(20歲)進縣學,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各科成績往往都是冠軍。
清光緒甲申年(1884),翟化鵬以五場第一的優異成績登拔萃科(正常考試之外的特設科目班),乙酉年(1885)中舉人。此年,翟化鵬28歲。此後,先後供職德平、汶上、堂邑、菏澤等地。光緒十八年(1892)中二甲賜進士出身第39名,與蔡元培同科,授翰林院庶吉士(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等事宜)。後,先後任刑部主事(司法部內的處級幹部)、工部員外郎(中央部委裡面的副司長)、記名總理衙門章京(總理各國外交事務的官)。光緒三十四年(1908)任外務部榷算司主事(外交部財務司司長)。民國初年,翟化鵬在北京北洋政府任外交部僉事(分掌各廳、司事務,常兼任科長,地位則略高於科長。其實,是用他的經驗整理外交資料)。
翟化鵬除幼年喪父之不幸外,一生境遇還是一帆風順的。他雖未成為國家棟梁之臣,但能筮仕京曹,在中央部委混飯,亦實屬不易。無論官職大小,翟化鵬始終做到兩袖清風,這一點更是難能可貴。所以,縱其一生,翟氏的日子都過得十分清苦。
由大清到民國,朝代更替,翟化鵬人生也屢經變故,可謂閱歷滄桑。特別是大清亡,民國興,他被解職為民,生活陷入不堪之境。面對艱難境遇,翟化鵬都無不怡然處之,從不發榮辱得失之喟嘆(這一點,很有點和聖柳下惠的味道)。
翟化鵬一生最愛的不是權、不是勢、不是利,而是詩。興之所至,託諸吟詠,以抒懷抱。在詩風上,他特別欣賞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以他的詩洗盡鉛華,去盡雕飾,如芙蓉出水,既清新自然,又十分雋永,「凡有井水處」,皆能道翟氏詞。
翟化鵬博學多識,有很強的記憶力。民國時,外交部改革,舊職人員多廢。然,整理舊時檔案,卻變得甚為困難。無奈之下,外交部禮聘翟化鵬回部工作。當時,翟化鵬患有眼疾,但記憶良好,「凡有諮訪,指示其處,毫無舛誤,人鹹服其長才」。
為了家計,在外交部供職之外,翟化鵬靠寫應酬文字謀生。因眼疾日重,他讓妻侄孫偉為之代筆。
翟化鵬情系故裡,熱愛家鄉,1895年參與光緒《平陰縣誌》纂修,立下汗馬功勞。
翟有一子名春昭,曾任工部主事,河南信陽、南召縣知事。在翟春昭任陽信縣令期間,翟化鵬想知道兒子幹得怎麼樣,於是就微服而至。當他聽到春昭官聲很好時,才進縣衙和兒子會面。見面後,在為官處世方面對兒子進行了數日教誨,然後北歸故裡。
1926年,年近七旬的翟化鵬病逝於北京。因其太過清貧,所需費用多虧好友資助,才得以讓親屬扶其靈柩回老家平陰安葬。
翟化鵬是有成就的作家、詩人。光緒年間,在上海刻《會試硃卷》1卷(載《清代硃卷集成》第78冊)。著有《樵語》2卷1冊(傳奇小說類札記文集)、《鹿樵詩存》1卷(民國元年即1912年由北京宣元閣刊印)。孫偉的兒子、著名導演孫宗潞,據民國印本又自費印刷了繁體字排印本《鹿樵詩存》。
肥城籍文化學者梁聖軍先生曾輯翟化鵬詩一組。特錄於下,以饗讀者。
肥城道中
行盡牛山又馬山,一鞭風雪指煙鬟。
何須灞水橋邊路,自有詩情在此間。
徵衣初點雪花輕,一線天開又放晴。
拼得朦朧雙病眼,飽看山色到肥城。
泰安道中小試歸途作
朝別天門萬丈霞,暮投邨落入桑麻。
夕陽欲下野煙起,開遍山田蕎麥花。
過陶山下
昔我髫齡採芹藻,十年奔走陶山道。
今我白髮重經過,山色依然如前好。
憶昔陶朱來此間,等閒系住五湖船。
千金坐擁尋常事,西施網得非偶然。
至今煙雨空濛裡,淡妝濃抹想容顏。
我來尋幽傷遲暮,言訪古人埋骨處。
但見蒼松鬱郁橫山椒,白雪茫茫迷樵路。
採香徑與響屧廊,回首吳宮隔煙霧。
幽棲置酒空徘徊,幽棲寺名美人高士安在哉?
日暮烏棲牛羊下,我亦長歌歸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