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1889年3月6日,天空晴朗,午後有風。黃曆上說,這是個好日子。
清朝皇室決定在這天辦個喜慶的飯局——光緒皇帝的謝婚宴。幾天前,他剛剛辦完婚禮,冊立了皇后。按禮制,皇室得答謝一下皇后的娘家人和王公大臣。
飯局很隆重,菜品很華麗。大中午的,「國丈」桂祥帶著一大班子親戚,在太和殿等了很久,早就餓了。可等來等去,皇帝就是不來。氣氛開始不對了,新郎官不來,這飯還怎麼吃?誰謝他們啊?誰稀罕他們啊?好不容易聽到殿外有急匆匆的腳步聲,大家振作了一些。結果,進來的是皇帝的老師、戶部尚書翁同龢。
翁同龢也愣住了,他今天有公務耽擱了時間,本以為遲到了會罰酒,所以匆匆往太和殿趕,沒想到一進來,看到的是這種局面。皇后親屬憤怒地走掉了,文武官員尷尬地走掉了。翁同龢詢問值事太監:「皇帝怎麼了?」太監說,皇帝早上嘔吐,頭暈目眩,只好臨時取消。
這話騙騙別人就算了,作為朝夕相處的帝師,翁同龢自然不相信。看著這場飯局豪華開場,卻草草收場,翁同龢生出不祥的預感:難道皇帝是在表達對慈禧太后包辦婚姻的不滿?
果然,光緒皇帝隨後下令將婚宴上的果脯賞給王公大臣,算是圓場。但就是沒賞給太后的人馬。翁同龢察覺到,這場刻意缺席的謝婚宴預示著一場權力鬥爭的到來。
皇帝的「大婚典禮」是清宮裡的頭等大事。整個清朝,在紫禁城裡舉行「大婚典禮」的,只有順治、康熙、同治和光緒4位皇帝。這次大婚,慈禧太后可謂用心良苦,提前一年半開始準備,任命醇親王奕譞全面負責,諭令戶部「先行籌劃銀200萬兩,並外有預捐200萬兩,備專辦物件」。最後,「大婚典禮」共花費至少600萬兩。奕譞等為了照顧慈禧的面子,不惜截留髮往山東、河南的賑災銀兩。
按照清朝的慣例,「大婚典禮」過後,皇帝就要親政了。但慈禧不這麼想。她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死後,沒有留下子嗣,她把4歲的光緒抱進皇宮,繼續垂簾聽政。若從1861年她的丈夫鹹豐皇帝死亡算起,到光緒大婚時,她在清朝最高位置上已經坐了28年。她捨不得放權。
所以,慈禧給光緒找的是「管事婆」。1887年冬天,她故作開明,將一柄白玉如意交到光緒手裡,告訴他,5個女孩,如意交給誰,誰就是皇后。光緒連忙推脫:「母后,此等大事,還請您做主,子臣不能自主決定。」慈禧假裝客氣,讓光緒自己選。光緒試著把如意交給江西巡撫德馨的女兒,結果剛一遞出去,就聽到慈禧在使勁咳嗽。光緒順著慈禧的目光看過去,哦,是她親侄女靜芬,於是他洩氣地把如意扔到靜芬手裡。
這次,光緒稱病將宴請皇后娘家人的飯局給搞砸了,是他的不滿公開發作,也是他對太后權力的大膽挑戰。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慈禧,雖然極其不滿,但不動聲色。當天,飯局尷尬結束後,翁同龢見到「西邊戲未停,聽戲者照舊」。
慈禧知道有些戲還得演下去。一個月後,她在光緒的陪同下前往頤和園頤養天年,擺出不管國事的姿態。不久,一個名叫屠守仁的御史揣摸慈禧不願放權的心態,上奏懇請慈禧繼續訓政。慈禧大怒,將屠守仁革職,永不敘用。她這場戲還演得很足。
實際上,慈禧「身雖在頤和園,而精神實貫注於紫禁城也」。她覺得一個衝動輕率到連婚禮答謝都不參加的人,如何能做出正確決定?如何能治理江山?她加快了攬權的行動。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帝後黨爭的公開化,連英國人濮蘭德都能察覺到:「李(鴻藻)、翁(同龢)同入軍機,於是爭鬥愈烈,以至牽引宮廷。蓋太后袒北派,而皇帝袒南派也。當時之人,皆稱『李黨』『翁黨』,其後則竟名為『後黨』『帝黨』。『後黨』又渾名『老母班』,『帝黨』又渾名『小孩班』。」
這場皇帝缺席的飯局,加劇了皇室家變,家變又導致國變,影響了晚清政局的走向。有人說:「人生有三碗面最難吃,人面、場面和情面。」在謝婚宴這場飯局中,光緒皇帝顯然「三碗面」均未吃好,顯得衝動、幼稚、任性,這直接造成他個人的悲劇,也加深了國家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