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年輕的朋友而言,遊鴻明已經算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字。作為一個成名於90年代末的「音樂詩人」,遊鴻明的「遊式情歌」曾打動了無數聽者的內心,也安撫過很多寂寞的心靈。華語樂壇從不缺乏優秀歌手,縱然過客匆匆卻始終眾星璀璨。那麼,當遊鴻明的名字被越來越少地提及到,50歲的他是否已被華語樂壇埋沒?
多年以來,作為歌手的遊鴻明,總背負著音樂詩人、創作型歌手和大情歌的三個標籤。其中,「大情歌」是他細膩內心的情感表達,也是我們對他的最初印象以及愛他作品的原因。諸如《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白色戀人》等代表歌曲中,遊鴻明略顯沙啞的唱腔總能給人「聲嘶力竭」的悲傷感。即便後來他放棄了這種「大悲」的基調,嘗試著用溫和的情緒去歌唱,但柔聲的訴求之中仿佛掩藏著更大的悲傷,終是延續著「遊式情歌」慣有風格。

「創作型歌手」是華語樂壇以及歌迷對遊鴻明才華的認可,也是他對音樂的初心和理解。自1993年入行流行樂壇,26年間他創作的歌曲數量超過400首,其中有數十首都可以稱得上是膾炙人口的「遊式情歌」,是名副其實的實力派加創作派歌手。
性情平易,詩意浪漫,遊鴻明「音樂詩人」的稱號,不只因為旋律的美妙和歌詞的韻味,還由來於他對待音樂和生活的態度。他在《下沙》裡唱,「每個人都有無法忘記的人,思念會像細沙穿過你的靈魂」,當恢宏的管弦樂營造出壯麗的沙漠美景,遊鴻明的歌唱卻充滿孤寂,像一個孤獨的旅人。以歌動人,他靠的從來都不是迷人嗓音,而是感情投入:唱歌,要先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
2015年,專輯《最近的遊鴻明》發行,全部十首歌的編曲全由他本人完成。縱然在樂壇已經沒有太多號召力,他也未將自己的音樂交付給商業歌曲製作人。這並不代表著他對音樂市場有足夠的了解,亦或是對自己的創作能力有足夠的信心,而是他對內心完美音樂的執著和追求。
當卸下藝人光環,創作和演出間隙的遊鴻明,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走歌人」。天涯海角,抑或大江南北,他遊歷世界卻不忘邊走邊唱。與光鮮的舞臺刻意保持距離,又能把生活、旅行中的所想所悟,沉澱成他音樂創作上的源泉。所以,他或許稱不上是一個「職業化」的歌手,但絕對擔得起「生活化」的音樂詩人。
不可否認,屬於遊鴻明的音樂時代確實早已過去。發行於20年前的《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下沙》等歌曲,已被列入經典老歌的歌單,即使距離他上一張專輯《最近的遊鴻明》僅僅過了5年,但他仍然如同泛黃的老唱片一般,成為了記憶裡的歌聲。但是,儘管已到知天命的年紀,但遊鴻明並沒有遠離,他只是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音樂。同樣,華語樂壇也不會埋沒任何一個用心創作的歌者,遊鴻明只是換了一個舞臺,到距離生活更近的地方去歌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