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虎撲的步行街 的帖子《2000-2019年華語樂壇年度前三單曲盤點》有感,寫了一些粗淺的看法,有些地方記憶不準確,請見諒: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01
2009年之前是港臺傳統唱片工業的黃金年代,內地音樂在唱片工業上比不過港臺,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在網絡橫空出世,並伴隨著彩鈴業務席捲全國,在這之後內地很多熱門歌曲都是靠著彩鈴業務而火的,以至於2008年奧運會主題曲都要集結兩岸三地的人來共同製作,而不是內地樂壇獨自操刀;然而,在2009年內地廣場舞火了,下載下來的音樂隨著廣場舞火遍全國;2010年是網絡音樂播放平臺鼎盛時期(酷狗音樂、千千靜聽、QQ音樂),網絡歌手人才輩出,比如以汪蘇瀧、許嵩、徐良為代表的QQ音樂三巨頭;2011年後是OST時代,音樂隨著影視劇火爆而紅火。
這些現象,其實是音樂市場隨著網絡、行動網路的崛起,音樂的播放渠道平臺變多,從而告別了傳統唱片行業,在傳播學上開始進行受眾分層,傳統唱片依舊通過上電視、電臺進行打歌打榜,向自己的受眾群體進行傳播,但隨著2009年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大多數普通人已經有了自己選擇音樂的能力,不在吃這一套,大家都會上網聽歌、下載歌曲了。
02
2012年綜藝節目《好聲音》和《我是歌手》火爆,現象級綜藝的誕生,後來的音樂綜藝層出不窮;2013年電影主題曲火熱,電影院開到三四線城市,銀幕數量激增,之後電影院票房一年比一年高,音樂便隨著電影在傳播……
這些節目和影視劇都隨著網絡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人人都能通過電腦和手機觀看,聽歌的方式變多了。從技術上說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和3G變4G帶給人們的影響。
03
2015年短視頻平臺推紅的歌曲進入大眾視野,還有些偶像流量明星的歌曲出圈,與此同時,華語樂壇也在進行結構性變化,歌手出道不在依託於唱片行業,選秀出道正式成為主流渠道;到了2019年,火爆的歌曲大多來自短視頻平臺推送。
04
很多人抱怨2009年後,中國音樂審美滑坡,我想說,其實現在這情況才是廣大中國人的真實審美觀。就像微博有幾萬點讚、轉發就是普通用戶的熱門微博了,而快手老鐵一條短視頻幾十萬、上百萬的點讚和播放量,都屬於日常操作,按人頭算,快手才是真華夏。
現在音樂分層了,誰也代表不了誰。上億快手老鐵有自己喜歡的,比如快手舉辦的演唱會,一堆你我不熟悉的主播上臺表演。網絡綜藝又培養了一批喜歡偶像的小孩子,他們喜歡蔡徐坤、肖戰唱歌,上千萬的流量。中間還以數百萬流量進行分幾層,最後才是喜歡傳統唱片行業的人群,唱片能賣一百萬張就算成功。現在不同圈子的常聽的歌單差別巨大,市場更加多元化,圈子是有大有小,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05
時代在進步,2G到3G再到4G讓音樂榜單畫風突變,不懂到了5G時代,音樂市場又會如何變化。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隨著市場下沉,以前「沉默的大多數」,現在他們的發聲會被聽到,他們的選擇會被看到,他們能影響到榜單(不過,他們影響不到我的音樂喜好)。
06
以下是個人播放列表目前在聽的:
00後歌曲向:易烊千璽《冷靜和熱情之間》《Fall》、太一《第一次做人》《負重一萬斤長大》、劉思鑑《我一定會吃掉怪人細胞》《中產小孩》、魔動閃霸《對手》《魔動北極星》、莫宰羊《健康快樂》;
90後歌曲向:華晨宇、梁博、霍尊、周深、鄧紫棋、曾軼可、竇靖童、胡夏、毛不易;
80後歌曲向:周杰倫、林俊傑、蔡依林、陳奕迅等等,太多了就不列了;
樂隊歌曲向:萬能青年旅店、傻子與白痴樂隊、老破麻、五條人、老王樂隊、草東沒有派對、旅行團。
你看到後如果有興趣,可以搜來聽聽。
最後,以上榜最多的歌手周杰倫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