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從電影院看完「後來的我們」回來,上海下著小雨,開車回家,點上一支煙,坐在書房裡,很安靜,想一想這個電影到底想表達什麼呢?也許劉若英只想講一個故事,但確實讓我的情緒產生了很大的波動,我想記錄下這一份波動,但又不知道這個波動到底是什麼引起的!
讓我波動的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個故事其實揭示了世間最大的一個本質,就是不完美,不完美也許是真實的,所有的所謂完美都是因為妥協,正像故事裡的兩個主人公,因為都特別的追求極致,所以註定是一場悲劇,其實悲劇才是事物的本質,你如果不想悲劇,只能妥協!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時代,是因為生活真的很不容易,物質生活的窘迫,不滿足的追求,這些都消耗了人的很多能量,也許是見清太想給小曉想要的物質生活了,以至於他變得特別的急躁,也使他在感覺自己很失敗很沮喪的時候甚至離開了小曉;到後來當見清有了物質條件以後,小曉才發覺,小曉要得並不是這些物質的生活,他們都沒搞清楚對方想要什麼,但就是想給對方想要的東西,這樣用力過猛,反而把自己的能量都耗幹了!
實際上,很多時候,過程和結果並不一致也許是常態,所以這就是太多的悲劇更能打動人心的原因吧,所謂見清的父親田壯壯的看透,實際上也只是更重視過程吧!見清也許更重視結果,小曉也許更看重過程,但註定每個人只能選擇一種,這也許也是一種無奈吧!
前任,也許就是一種回憶,因為沒真正走到一起,所以就把一些回憶停留在一個瞬間,無論是甜蜜的,還是痛苦的,註定是一種生活狀態,前任,是一種回憶,很虛幻,很多如果,如果沒有如果?如果。。就是一種假設和故事的開始!
在電影的最後,很多人寫著前任的名字,在表白,在回憶,在感嘆錯過了就真的錯過了,也許一生再也不會再見,也許再見了也激不起心頭的波瀾,還不如不再見面,還能把一種回憶停留在一個瞬間!
也許這個電影最大的好處就是只是講了一個故事,沒有主題,沒有中心思想,沒有共識,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每個人受觸動的點也不一樣,正如現在的我,敲下這麼多文字,我還是不知道我到底寫了些什麼,只知道心情很複雜,很波動,理了這麼久,還是沒有理出頭緒,就這樣吧,權作一個心情記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