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給了我什麼?在東莞圖書館留言簿上寫下「告別信」的他如是說

2021-01-13 魯班石夜讀

臨近中考,閏女因北京疫情反彈,又在停學回家裡上網課。一天下來,她時常喊累,但卻不在課間的時候起來活動,也不按時作息。令人擔憂之餘,講了不少道理,她口裡答應著,但就是不見行動。如此反覆幾次,我的脾氣就上來了,然後火氣就大了,然後我就大聲訓她,說她不好好讀書,將來如此這般那般滴……

結果,沒想到,她二句反問話就把我這個自詡「學富五車」的大書生給噎住了。

在我大聲教訓她的時候,她先反抗了一句話:「媽,您讀了那麼多書,都讀到哪裡去了?」

我不假思索地回她:「你說讀了哪裡去了,讀出了自己的還算光明的前程,讀出了一個你的好老爸,還讀出一個不聽話的你,還有……」

閏女不等我說完,又問了一句:「除了這些眼前有形的這些,還有別的什麼嗎?」

我一時想不起來,女兒就隨手甩給我一個連結,說讓我好好看看。

於是,就有下面的故事……

01 一則農民關於讀書的信息上了熱搜

這幾天,一張湖北農民工在東莞圖書館留言簿上的「告別信」刷屏了,不但上了熱搜,還被新華社點名……

內容是這樣的:

「我來東莞十七年,其中來圖書館看書有十二年。書能明理,對人百益無一害的唯書也。今年疫情讓好多產業(企業)倒閉,農民工也無事可做了,選擇了回鄉。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餘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願你越辦越興旺。東莞,識惠外來農民工。——湖北農民工 吳桂春 2020.6.24」

6月24日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前一天。這天,來東莞務工的湖北民工吳桂春,因為找不到工作,準備返回家鄉時,在東莞圖書館留言簿上的寫下了這封「告別信」。這封信被工作人員發現,上傳到網上後,很快就刷爆了朋友圈。

吳桂春說:「因為看這個書對我很有幫助,所以我在離開東莞,不能在這裡看書了,特別不捨得這裡。」

02 吳桂春愛看書,他都看了哪些書?

喜歡看書的吳桂春只有小學文化,2003年來東莞時打臨工。一些工友愛打麻將、打牌、上網,而他的愛好就是到小書攤看書。後來,慢慢地喜歡上了讀書,也花錢買書。有一次,一位工友告訴他,東莞圖書館有許多書,還有空調,關鍵是隨便看書還不要錢。

於是2008年6月份開始,吳桂春就去圖書館看書。當時,他就決定一定要多看書,增長自己的知識。

吳桂春開始只是看一些報紙、小說,過了一陣子後,他就開始讀起了名人文章,看歷史書籍,《春秋》《資治通鑑》等他都讀了,然後他發現歷史不見得就是完全真實的,就又開始對照二十四史和野史來讀,他還特別研究了嶽飛的生平和詩詞。

03 以讀書為第二職業後,吳桂春得到了什麼?

從2008年開始進圖書館讀書,過去12年裡,吳桂春說他的第一職業是打工,第二職業就是讀書,只要有空他就會去圖書館看書。

讀書對他的性格、心態和都有幫助,讓他不會脾氣那麼暴躁,不會動不動跟人抬槓,看任何事情都能平常心。

正如他在那短短的留言中所說:「我來東莞十七年,其中來圖書館看書有十二年。書能明理,對人百益無一害的,唯書也……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餘生永不忘記……」

得到什麼,很簡單,也很直接,明了事理,認識了讀書對人百益無一害,還有就是讀了書,看任何事都能有一個平常心,也就是吳桂春自己說的:讀書給了我人生最好的心態。

04 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

每個人讀書都是有一個目的性,增長知識,提高技能,開闊視野,豐富見識……

大多數人早期的讀書是因求學而讀,那個時候的書讀得有些辛苦,為學而讀,為升學,為成績而讀,目的性很強,享受不到讀書的樂趣,但也因讀書而改變了命運。

後來的讀書,也有一定的目的性,提高職場工作能力,增長一項技能,為了一個社交技巧,這樣的讀書時而辛苦,時而卻大有收穫,為自己的人生贏得了不少名和利,也因此而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由此,我們也發現,想要自己人生,並且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的人,往往是那些喜歡讀書而好學的人。

還有一種境界的讀書,就是享受讀書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快樂。人的休閒方式有多種,讀書其實也是休閒放鬆的一種方式。某一個周末,清晨,黃昏……讀一書自己喜歡看的書,享受讀書的樂趣,可以讓心靈得到徹底放鬆。

05 湖北的吳桂春先生一句話,點破了成年人讀書的真諦。

採訪吳桂春的視頻中,有一句他說的話,點破了成年人讀書的真諦,他說:「讀書給了我人生的最好心態」。

看到這裡,我明白了閏女發給我這個連結的意思。

對比吳桂春先生說的這句話,我知道,雖然我一直沒有停下來讀書,但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並沒有悟到成年人讀書的真諦。

讀書的功利心太強,讀書就缺少了樂趣;

讀書不懂得應用在生活中,書就算是白讀了;

讀書只是用來教育別人,那這個書就是讀瞎了,讀書成了說教的資本;

讀書如果不明事理,沒有一個好的心態,也不知道用讀了的書調整自己的心態,那只能會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就像我現在的樣子,閏女上了一天網課,其實真得挺累,可我不予理解心疼,也不對自己的情緒加以控制,還以不滿的壞脾氣訓斥,這就是我的心態不好。

對於閏女的學習來說,其實一直挺自覺的,成績還算說得過去,但我對她的期盼卻越來越高,所以在我這裡就是心態不好。自己讀了不少書,還不如吳桂春先生,一語點破了成年人讀書的真諦。

俄國哲學家赫爾岑說:「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鑑別力。」

吳桂春或許並不知道這個被稱為俄國社會主義之父的赫爾岑,但他那句「讀書給了我人生最好的心態」卻與這位名人之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我們讀書是否也可以有破解人生難題的收穫呢?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廣東一農民工在圖書館留言走紅,外出務工17年,結局令人暖心
    無論你是什麼文化程度,只要認真的讀書,總是會有一些收穫。而圖書館就成了讀書人最喜歡去的地方。近日在廣東,一個農民工就因為在圖書館的一則留言而走紅了,最後還幫他解決了工作的問題。在12月2日,根據某媒體報導,一位名叫吳桂春的打工人,從他所在的物業公司辭職了。
  • 讀書有什麼用?這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答案……
    識惠東莞,識惠外來民工。湖北農民工 2020.6.24還有網友補充道留言中「識惠東莞」的出處,2004年我國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任繼愈,為東莞圖書館題字時寫下了「知識惠東莞」。東莞圖書館官方微博隨後也轉發了這張照片並表示「我們一直在,等您再來!」據了解,留言的主人公是在東莞打工17年的湖北農民工吳桂春,他因之前所在的工廠關閉而失業,本打算近期返回湖北老家。
  • 村民在自家超市辦圖書館請孩子們看書,孫儷黃磊從小教育孩子讀書
    李翠利說,想在村莊「種」下文化,「能堅持多久就堅持多久」!村民在自家超市辦圖書館請孩子們看書,孫儷黃磊從小教育孩子讀書一個白手起家的開超市女士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我想各位家長應該能夠清楚讀書到底有多重要。
  • 72小時慢直播,在這一平米的「朗讀亭」,讀我的故事給你聽
    他們中有得了阿爾茨海默症的古稀老人,有在疫情中接受人生第一次大考的高考生,也有因為在東莞圖書館的一段留言成為「網紅」的那位打工者……在這裡,他們說出了心中的故事,用一段朗讀,呈現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一平方米,是朗讀亭的面積,它很小,小到只容得下三兩人站立,它又很大,大到可以傾聽數以萬計的人的心底的聲音。
  • 28年前在醫院被抱錯,如今患肝癌病危,他給醫院寫下絕筆信:不甘心!
    「醫生告訴我,我現在已經不可能換肝了。只能保守治療,我知道我身體裡的癌細胞已經侵蝕了我的全身,每天疼痛加劇,如萬千螞蟻般的蝕骨。」 「我不甘心,為什麼28年前,我在河南大學淮河醫院出生,醫院明明知道我生母是B肝患者,卻沒有給我注射最為寶貴生命第一針-B肝疫苗?」
  • 天才少年蘭波與男人痴戀寫下曠世奇作,法國圖書館花千萬尋他手稿
    作為一個修辭班的學生,蘭波本來是可以上大學的,可是他在那個宗教社會裡,膽大包天地在校園外牆上寫下「殺死上帝」,老師說他是個壞小子,而後他離家出走,去參加巴黎公社運動。  十六歲那年,他寫下著名的長詩《奧菲莉亞》。  1871年,蘭波十七歲,他突發奇想,覺得詩人都應該是通靈的,只有通靈的詩歌,才能達到「未知」的世界,寫出真正的詩。《元音》和《醉舟》就是在「通靈說」理念下創作的,成為了象徵派詩歌的代表作。
  • [贈書]《神奇圖書館》獲獎網友名單公布|杜江|神奇圖書館|霍思燕|...
    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選取5名網友,各送出一本《神奇圖書館》(注意:是一本,不是一套哦)。嗯哼太可愛,以至於有人留言說想「偷娃」!當然,所謂偷娃只是說說而已,但如何培養出嗯哼這樣的娃?我們找到一些「蛛絲馬跡」。首先,夫妻恩愛,杜江與霍思燕已經秀得明明白白了,我們今天不必多講。更重要的是另一點——懂得用孩子能接受的語言去與他們溝通,教會他們如何與世界交流。
  • 吳業勝:錢學森錢老與圖書館給予我們的啟示
    一、錢學森與圖書館的不解之緣中外偉人、聖賢與卓越人士的成長與圖書館關係密切。老子、馬克思、毛澤東、錢學森即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而錢學森在學生時代就是圖書館裡的常客了。錢學森曾在寫給西安交大圖書館的信中,深情回憶初三時一位同學說起:你們誰知道20世紀的兩位偉人?……一個是愛因斯坦,一個是列寧。
  • 「我願意」!東莞醫生捐骨髓救白血病男童,這封信讓人淚目……
    工作人員告訴她,如配型成功,會電話通知進行下一步體檢,如果一直沒接到電話,就是配型失敗,或者患者病情惡化已經離世,又或者患者沒有足夠資金進一步治療。王秀文說:「有的人得知自己可以捐獻骨髓後,特別激動,經常打電話去追問配型是否成功,一旦沒有配型成功就很失落。
  • 藏千秋史料 收百家之說——百年湖南圖書館故事記述
    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與圖書館情緣 1912年,青年毛澤東考入湖南第一中學,因學校開設的課程限制很嚴,規則也一無足取,他深感厭惡,便退學寄居長沙新安巷湘鄉會館,編排了一個自學課程表,每天到定王臺的圖書館去讀書。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接見美國記者斯諾時,深情地回憶起這段經歷,「在這種方法之下所耗去的半年,我認為對我是極有價值的。每天早晨當圖書館開門的時候,我就進去。
  • 像少年啦飛馳,告別微小如塵
    《像少年啦飛馳》「最大的反派,就是索然無味的一生」-《乘風破浪》裡,徐正太站在天台疾呼:「我就像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飛馳人生》裡,歸來是少年,歸去已是中年,銀幕暗了,燈光亮了,你我生活或許暗淡,但一切不還要繼續嗎?中學時代,一本韓寒的小說印象很深,《像少年啦飛馳》。
  • 公交司機用火星文寫留言薄 被網友贊最時髦(圖)
    留言簿上,鍾雪梅用上了網絡流行的「火星文」和「華康少女體」,乘客則用打油詩和簡筆畫與其PK。  鍾雪梅的留言簿,被網友「咕咕樂」稱為「最時髦最拉轟的留言簿」,上網發帖號召網友去圍觀。  用火星文留言 老年乘客也懂得起  鍾雪梅說,採用火星文和華康少女體,既是想迎合年輕人的習慣,也是因為自己喜歡。  工作之餘的鐘雪梅喜歡聊QQ、看網絡小說,漸漸熟悉了火星文,一手華康少女體也寫得有模有樣。她覺得這是一種輕鬆愉悅的表達方式,與她想要創造的乘車氛圍很吻合,用到留言簿上應該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 面對死亡,用愛告別,才能不留遺憾
    在你最需要我的時候,很遺憾不在你身邊 | @萬法唯識我和他結婚11年,兒子9歲,8月1日建軍節那一天他選擇了自己離開了這個世界。醫生說他是抑鬱症,這是他走後我知道的,他在時總是害怕一個人在家,我把這種症狀看作是沒男人的擔當、膽小。
  • 掌握六個步驟,做好讀書筆記
    在讀到一些重要段落時,可以拿筆在旁邊寫上一兩句話,寫下自己當時的感受和心得。還可以通過把內容寫在便利貼上的方式,來提醒自己這段講了什麼內容、讓我想到了什麼、以後應該如何運用,這是便籤讀書法的優勢和特色。在沒有筆和便利貼的情況,還可以採用折頁的方式標記出重要內容。二、收集當讀書筆記做好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收集。
  • 東莞家庭斬獲廣東省十大「最美家庭」和「十大優秀書香之家」
    他不顧個人安危,三次返回戰場營救戰友,當他最後一次返回去時,卻不幸落入敵人手裡,敵軍將他吊在樹上,進行慘無人道地折磨。王烘壯烈犧牲後,遺體上的槍眼有20多個……在父輩誓死捍衛國家安全的精神影響下,王盈力的父親王鎧接過鋼槍,成為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批緝私警察。「爸爸說,爺爺是他的偶像,而爸爸也是我的偶像!」
  • 「我的讀書經驗」|陳子善:要有眼光選擇適合自己的書
    魯迅有封信中寫到買了張恨水和另一位鴛鴦蝴蝶派作家程瞻廬的小說,寄給他在北京的母親當作消遣讀物。按照注釋的要求,我要註明程瞻廬是什麼人、生卒年月等基本信息。在今天看來很容易,網上一查就可以查到,但是當年是沒有工具書可查的。那時,我突然想到鄭逸梅先生,就給他寫信。鄭先生馬上就回信了,據他所知的為我一條條非常清楚地列了出來。所以,現在《魯迅全集》裡這條注釋算是鄭先生做的,我只是把他的回信搬上去罷了。
  • 讀書是一種什麼樣的愛好
    當一個人說「咱就是個讀書人」,他不僅在自謙——相對於世俗的評價尺度,他也很自負——相對於超然的文化標準。「讀書人」曾是一種社會身份,指接受過傳統教育的人,老百姓將他們稱為「上過學堂的」或「喝過墨水的」。在人們普遍不識字的農業時代,讀書與否本身就是地位的重要標誌。如今初等教育已經普及,專業化分工細緻,讀書逐漸演變為一種業餘愛好。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愛好?
  • 「這一次真要說再見了!」我的世界:告別殭屍豬人,一段感人故事
    「大家跟《我的世界》zombie說再見吧,一個叫作pigman的傢伙。」這是Minecraft玩家在社區中自發組織的一場關於「告別殭屍豬人」的活動。起因是Mojang在1.16下界更新正式發布,而老豬人被移除,加入了新的豬靈。
  • 寫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選擇辭職的老師,最後結局怎樣
    她的辭職信並不冗長,只有短短十個字,內容為:「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但這樣的一句話,卻如當頭棒喝一般,敲在了無數人的心頭。誰又不想與庸碌無為的生活說再見呢,誰又不想如《月亮與六便士》裡的查爾斯那般「追上命運的烈馬」呢?誰又不想如這位老師一樣,勇敢的去追求自己希冀的生活呢? 但是,我們能嗎?在這個紛繁嘈雜的世界裡,即便自己曾經夢想仗劍天涯,可誰敢輕易的走出圍城?這裡面有對工作的顧忌,有對人際關係,家庭未來的擔憂,更有對自己前進的不篤信。
  • 用38張照片,2600字,與花溪告別
    那些從外地過來的迷茫的花溪學子,於是常年蝸居校內,渾然不知走出花溪是一種什麼感覺。而貴陽土著小孩,曾經做好走讀的準備,誰又能想到,結果回家的頻率從每周一次變成兩周、一月一次。1942年,書法家陳恆安先生寫下十分精當的評語:「花溪景色,本已翛然有致,今更煥然一新。昔為科頭亂服,不掩國色;今則淡妝濃抹,無不相宜也。」到 50 年代,花溪就有了「高原明珠」的美譽。著名作家陳伯吹先生也在《花溪一日間》中說道:「過貴陽不上花溪,如入寶山而空手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