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部分大城市灰霾天數約佔全年三成至一半

2020-12-03 中國網

資料來源:國家氣候中心宋嵩製圖底圖:劉震攝

航班大面積延誤,口罩成為熱銷品,喜歡晨練的人們不得不待在家裡……前一段時間,從南方的廣州、杭州到北方的北京、蘭州,霧霾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個地區。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今年9月1日至今,我國中東部地區霧霾天氣多發,共發生12次較大範圍的霧霾天氣過程,不僅霧霾日數多,而且影響範圍廣。

秋冬季為霧霾多發季節

特定氣象條件有利於霧霾形成,汙染物排放導致顆粒物濃度增加

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評估室高級工程師趙珊珊介紹,秋冬季為霧霾多發季節。國家氣候中心分析表明,特定的氣象條件是導致近期霧霾天氣多發的重要原因。

9月以來,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冷空氣活動偏少,且強度偏弱,地面風速小,有利於水汽在大氣低層積聚,對霧霾的形成較為有利;另外,青藏高原南側暖溼空氣活動偏強,使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溼氣流輸送極其活躍,這股暖溼氣流沿西南路徑將豐沛的水汽輸送到我國中東部地區,並且能到達北京附近,使這些地區溼度明顯增加,同時也有利於形成低層逆溫,非常有利於霧霾天氣形成。

專家指出,除了氣象條件,工業生產、機動車尾氣排放、冬季取暖燒煤等導致的大氣中顆粒物(包括粗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增加,是霧霾產生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城市的汙染物排放水平已處於臨界點,對氣象條件非常敏感,空氣品質在擴散條件較好時能達標,一旦遭遇不利天氣條件,空氣品質和能見度就會迅速下滑。

中東部灰霾日數有顯著增多趨勢

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數已達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達一半左右

「『霧』和『霾』實際上是有區別的。」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系統監測室高級工程師孫冷指出,霧是指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於1公裡時的天氣現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成因有三:

——在水平方向靜風現象增多。城市裡大樓越建越高,阻擋和摩擦作用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靜風現象增多,不利於大氣中懸浮微粒的擴散稀釋,容易在城區和近郊區周邊積累;

——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逆溫層好比一個鍋蓋覆蓋在城市上空,這種高空的氣溫比低空氣溫更高的逆溫現象,使得大氣層低空的空氣垂直運動受到限制,空氣中懸浮微粒難以向高空飄散而被阻滯在低空和近地面。

——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增加。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發展、機動車輛猛增,汙染物排放和懸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導致了能見度降低。

「灰霾形成的這些條件出現後,同時也會導致空氣中有大量塵埃、煙粒等凝結核存在,水滴容易凝結在上面而起霧,並且不易被風吹散。」孫冷說,「因此,霧和霾往往相伴出現。」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1961—2010年,全國平均的年霾日數呈顯著增加趨勢。本世紀以來,全國霾日數增加明顯,中東部地區霾日數有顯著增多趨勢。

據環保部門最新統計,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數,已經達到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全年的一半左右。

人為排放與灰霾天關係密切

PM2.5降低空氣能見度的能力更強,主要來源是人為排放

環保專家指出,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肉眼是看不見的,但它們能降低空氣的能見度,導致灰霾天。空氣中不同大小的顆粒物都能降低能見度,不過,與粗顆粒物相比,細顆粒物(PM2.5)降低能見度的能力更強,是灰霾天能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記者從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了解到,監測總站對2010年試點城市灰霾監測結果顯示,發生灰霾天氣時,PM10及PM2.5濃度明顯增加,而且細粒子與能見度呈明顯負相關關係(細粒子多,則能見度低;細粒子少,則能見度高),這表明灰霾天氣狀況與顆粒物濃度密切相關,顆粒物濃度增加是除了氣象條件以外,灰霾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環境科學博士譚知還介紹,PM2.5的主要來源是人為排放。人類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氣體汙染物,在空氣中轉變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來自燃燒過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燒、生物質(秸稈、木柴)的燃燒、垃圾焚燒。在空氣中轉化成PM2.5的氣體汙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氣、揮發性有機物。其他的人為來源包括:道路揚塵、建築施工揚塵、工業粉塵等。

大氣中的細顆粒物PM2.5,往往會附著硫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屬顆粒等大多由工業汙染源排放的汙染因子,因而對人體的傷害很大。

不要讓藍天變成奢望

大氣汙染物排放增加的趨勢仍然在延續,須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讓人擔憂的是,目前,PM2.5等大氣汙染物排放增加的趨勢仍然在延續。

環保專家指出,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不少地區汙染排放嚴重超過環境容量,一些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甚至倒退了幾十年。而且,以水泥、鋼鐵、焦化等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還在持續增大。

我國對「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提出了約束性的硬目標,然而,完成今年目標的難度不小。今年前三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6%,與全年3.5%的目標相距甚遠。上半年,氨氮排放量僅下降了0.73%,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同比還大幅上升了6.17%。

來自於燃煤電廠、機動車尾氣排放等方面的氮氧化物,正是可以在空氣中轉化成PM2.5的氣體汙染物之一。

12月15日,知名環保民間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了《藍天路線圖——工業汙染源定位》。多家環保組織參與調研的這份報告,針對的是環境主管部門確認的4400餘家中國最大的廢氣汙染源企業。報告指出,這4400餘家企業的排放量在全國廢氣排放量中佔的比例非常高,很多超出標準、違規排放。

這幾天,隨著冷空氣到來,北京的霧霾煙消雲散。「很遺憾,很多時候我們發現,見到藍天在全國很多城市變成了一種奢望。讓我們找回這樣的藍天。」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

相關焦點

  • 珠三角城市群灰霾天多出現在秋冬季 去年12月最嚴重
    根據省氣候與農業氣象中心對灰霾的季節性進行分析發現,從1961年到2002年40多年間,廣州灰霾天數最多的是12月份,平均達到5.9天,並且秋冬兩季佔全年灰霾天數的70%以上。  肇慶的數據卻有些特殊,據肇慶市氣象部門統計,2013年,肇慶灰霾天氣達到144天。
  • 全球房價最貴的10大城市,亞洲佔一半,中國有4個,香港排名第一
    全球住宅價格最高的十大城市中,一半位於亞洲,40%位於中國。  根據報告數據,在中國香港買一套住宅均價格為125.44萬美元,約892萬人民幣,中國香港是全球住宅套均價格最高城市;  全球住宅價格排名第二的是德國慕尼黑,套均價格100萬美元,約人民幣707萬人民幣;排名第三的新加坡,套均價91.56萬美元,約647萬人民幣。
  • 中科院研究員:重度汙染有望3至5年內得到好轉
    昨天,中科院通報大氣灰霾相關研究進展,中科院區域大氣環境研究卓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賀泓研究員指出,從趨勢上說,全國空氣品質總體向好,從根本上解決灰霾汙染,仍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重度汙染的狀況有望在3至5年內得到好轉。  霾從哪來?
  • 北京2013空氣狀況:PM2.5超標1.5倍 好天氣不到一半
    剛剛過去的2013年,PM2.5全年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89.5微克。昨天,市環保局首次發布2013年全年空氣品質狀況及首個PM2.5年均濃度值,相比每立方米35微克的國家標準,去年北京的PM2.5濃度超標約1.5倍。
  • 人為排放是造成灰霾的主因
    灰霾,最近幾天,跨越了大江南北,成為很多地區難以迴避的問題。灰霾的成因是什麼,會造成什麼危害,該如何應對?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說,統計分析發現,顆粒物中,即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PM2.5)的危害是多重的。它不但會形成灰霾,降低能見度,還會威脅人體健康、生態環境,並通過遠距離輸送,造成區域性或全球性環境問題,甚至影響氣候變化。
  • 中國城市細顆粒物汙染嚴重 長期危害甚於核輻射
    中國環境科學院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說:「珠三角、長三江、京津冀、四川盆地和瀋陽等地城市群,大氣細顆粒物汙染日益嚴重。」還有資料稱,上海、廣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灰霾天數佔到了全年天數的30%~50%。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大氣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國際通行的衡量空氣汙染的標準是測量每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懸浮微細粒子,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20微克。
  • 天氣乾旱灰霾珠三角可能爆發光化學煙霧(圖)
    珠三角可能爆發光化學煙霧    珠三角部分城市正遭受光化學煙霧汙染的威脅。這是廣東省環保規劃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近日在廣東省環保規劃論證會議上指出的。    光化學煙霧是一種淡藍色的煙霧,汽車尾氣和工廠廢氣裡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這些氣體在陽光和紫外線作用下,會發生光熱化學反應,光化學煙霧由此而生。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系列氧化劑,如臭氧、醛類、酮等,它的毒性很大,對人體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嚴重時會使人出現呼吸困難,視力衰退,手足抽搐等症。
  • 唐孝炎院士:人為排放是造成灰霾的主因—新聞—科學網
    灰霾,最近幾天,跨越了大江南北,成為很多地區難以迴避的問題。灰霾的成因是什麼,會造成什麼危害,該如何應對?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說,統計分析發現,顆粒物中,即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PM2.5)的危害是多重的。
  • 泡泡瑪特將成「盲盒第一股」,存貨周轉天數升至126天
    01IPO前,歷經8輪融資市場預估,泡泡瑪特在港股上市後估值最高或超6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94億元)。2019年4月,它從新三板摘牌時,估值20億元(未標註,均為人民幣),一年半的時間,泡泡瑪特估值飆升18.7倍。
  • 京津冀地區灰霾將持續至月底 空氣重汙染過程與原因
    重汙染天氣走了又來,10月來襲3次  灰霾天為何頻繁襲擊京津冀  環境保護部今天發布的信息說,華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從10月22日起持續至今日的灰霾汙染或將延續至月底。這已是10月以來京津冀等地區遭遇的第3次大面積空氣汙染。
  • 專訪|中國環科院副院長:中國對灰霾研究強度比國外大
    如今,將近一年半的時間過去,灰霾天仍時常出現。       中國的灰霾研究與治理始於何時,目前達到了怎樣的效果?治霾之路應該怎麼走?現行環保體制應做出哪些調整,灰霾治理才能顯現效果?就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大氣汙染防治領域的專家柴發合。
  • 2020年北京優良級別天數276天 全年嚴重汙染日為零
    去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首次降到「30+」全年優良級別天數276天;今年將深度減排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深入推進「一微克」行動2020年北京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76天,其中一級優天數為106天。全年嚴重汙染日為零。
  •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 約佔全國總量一半
    近日,記者從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目前珠江口累計識別白海豚2381頭,約佔全國總量一半,且種群世代完整。據悉,本月26-27日,第二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全國主會場活動將在珠海舉行。 記者了解到,中華白海豚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沿岸,從東印度洋、東南亞沿岸一直向北延伸到我國東南沿岸,總數在6000頭左右。
  • 成都空氣實現3年連升,去年質量優的天數較2013年多一倍
    成都空氣實現3年連升,去年質量優的天數較2013年多一倍 辜迅/中國環境報 2016-05-16 11:21 來源:澎湃新聞
  • 北京去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超六成 pm2.5仍是大氣主要汙染物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鬱):記者3日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19年北京市空氣品質得到有效改善,空氣品質優良天數超六成。根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公布的數據,2019年北京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240天,全年重汙染天數降到4天。
  • 山東海洋生物醫藥產值約佔全國一半
    山東是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大省,產值超過200億元,約佔全國比重的一半。「十三五」期間,山東加大海洋創新藥物研發攻關力度,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中國藍色藥庫開發基金」,創建山東省海洋藥物製造業創新中心。「藍色藥庫」建成現代海洋藥物、現代海洋中藥等6個產品研發平臺。
  • 2019全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分析
    受惠於2018年8月歐洲MIP取消,中國組件可直接輸歐,以及越南630項目搶裝、中南美與中東等新興市場政策與項目的支持,2019年海外市場需求良好。其中荷蘭作為轉口大港,成為2019最大出口市場,累積出口達8.8GW,與日本、印度、越南、澳大利亞為前五大出口目的國。2019整體歐洲需求增加,出口至歐洲的組件達22.8GW,佔中國組件總出口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