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市群灰霾天多出現在秋冬季 去年12月最嚴重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珠三角城市群灰霾天多出現在秋冬季 12月尤甚 多地頻發預警

  9市同處珠江口 區域輸送彼此影響 空氣治理聯防聯控迫在眉睫

  南粵觀察霧霾(上)

  新年剛到,霧霾緊跟著就來了。廣州氣象臺在1月3日6時35分發布了今年第一個灰霾黃色預警信號。而且氣象臺預計,霧霾還會糾纏廣東一段時間。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在北京街頭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咱們去賣口罩吧,一定能賺好多錢!」「賺啥!誰能看見你賣口罩!」京津冀地區近年來持續的霧霾天氣一度引得大量諸如此類的段子廣泛流傳。

  然而,就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12月,從東北到華北、到長三角,再到珠三角,在鋪天蓋地般的霧霾中鮮有大城市能夠倖免。走在大街上,看看越來越多的「口罩君」,你就會明白,就算身處南國海濱,同樣無法抵抗霧霾的侵襲。

  霧霾,在這個冬天裡以無可抵禦的力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然而「霾」這個可恨的怪物,顯然不是冬天才出現,它一直埋伏在我們身邊,只要有合適的氣象條件,它就會出來肆虐。

  什麼時候灰霾最重?

  綜合統計來看,不難發現灰霾最容易出現在秋冬季節。氣象專家用「鍋蓋說」解釋了這一現象。

  什麼季節灰霾最嚴重?大約在冬季

  2013年12月的灰霾天給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往這個季節也有灰霾發生,但肯定沒有今年這麼嚴重。」在江門市民李先生的眼裡,今年灰霾天給他的印象主要呈現兩點:天數多,程度重。李先生說,他隱約記得這種灰霾天氣在10月就開始出現,總感覺天空是灰濛濛的。

  進入12月,深圳、東莞、中山、佛山、珠海等珠三角9市相繼發布灰霾天氣預警信號。記者了解到,截至12月25日,去年年中山共發布6次灰霾黃色預警,其中1月3次、2月1次、12月2次。地處珠江東岸的深圳也遭遇了同樣的事情。

  深圳市氣象局發布的灰霾預警顯示,截至去年12月26日,1月13日、4月15日、9月23日、12月10日,深圳共發布4次灰霾預警,其中有3次是發布於秋冬季節。另外,從近20年的氣候統計數據來看,深圳出現灰霾天數最多的月份就是12月和1月,這兩個月平均每月有14天出現灰霾。

  根據省氣候與農業氣象中心對灰霾的季節性進行分析發現,從1961年到2002年40多年間,廣州灰霾天數最多的是12月份,平均達到5.9天,並且秋冬兩季佔全年灰霾天數的70%以上。

  肇慶的數據卻有些特殊,據肇慶市氣象部門統計,2013年,肇慶灰霾天氣達到144天。其中最嚴重的灰霾天氣出現在4月,為21天,其次發生在1月份和5月份,分別為19天和17天,並且從12月8日23時開始連續5天發布灰霾預警。從今年的數據來看,肇慶的灰霾天在春夏之交的季節也較多出現。

  綜合統計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灰霾最容易出現在秋冬季節。

  為什麼是冬季?都是「鍋蓋」惹的禍

  在談到為何灰霾天在秋冬兩季頻發,珠三角各地區都表達了相似的觀點——「鍋蓋」說。

  東莞市氣象臺臺長黃鋒介紹,東莞的霧霾天氣最容易出現在10到12月份,這一段時間東莞晴天持續時間很長,風很少,城市裡大樓越建越高,阻擋和摩擦作用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靜風現象增多,不利於大氣中懸浮微粒的擴散稀釋,容易在城區和近郊區周邊積累。「同時,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逆溫層好比一個鍋蓋覆蓋在城市上空,這種高空的氣溫比低空氣溫更高的逆溫現象,使得大氣層低空的空氣垂直運動受到限制,空氣中懸浮微粒難以向高空飄散而被阻滯在低空和近地面,導致出現灰霾。」黃鋒介紹。

  而中山市氣象臺相關負責人則以去年12月8日中山發生的霧霾為例,其表示當日8時至9時,中山市的風速不到1米/秒,低於1級,到下午風速1~2級左右。從氣象角度看,此次灰霾天氣產生的原因為大氣層穩定。「你可以想像成一個大鍋蓋罩住了中山,汙染物都無法擴散出去。」該負責人表示。

  肇慶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在談到去年12月11日至12日,PM2.5出現中度到重度汙染的情況時解釋,在靜風、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下,天氣系統層結穩定,局地汙染物和從外部輸送的汙染物容易累積,難以稀釋擴散,因而相比其他城市,灰霾可能更嚴重,持續時間可能更長。

  哪裡的灰霾最嚴重?

  去年8月,省環保廳首次公布珠三角九城一區(順德區)空氣品質狀況月報及排名情況,截至11月,從排名情況看,佛山、順德、江門、肇慶比較靠後。珠三角城市群要根治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城市群之間的合作必不可少。

  灰霾多否?這也要看「地段」

  城市的空氣品質的好壞,除了受本地汙染物影響外,還與當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環境也有關係。

  從省環保廳公布的城市環境空氣品質數據來看,珠海和惠州兩市空氣品質排名靠前。珠海位於珠三角南部,瀕臨南海,地形呈東西長,南北短,海陸風資源豐富,而海陸風對空氣起到較好的淨化作用。另外在夏季,珠海市盛行偏東和東南氣流,由海上過來的氣流,所含汙染物少,同時會帶來降雨,可以淨化空氣。惠州的地域環境也有優勢,地處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南臨南海大亞灣,丘陵和臺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集中在北部,中部為面積廣闊的東江沿岸平原。而惠州冬季吹東北風,夏季吹東南風,風力較大有利於汙染物疏散。

  廣東省氣象局首席專家吳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與珠海和惠州相比,肇慶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則不太利於汙染物的擴散,儘管境內的重汙染類工業企業不多,但肇慶的灰霾天數和PM2.5的數據一直在增加。這主要與肇慶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很大關係,肇慶境內三面環山,屬典型的山谷「口袋」地形特徵。在靜風、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下,局地汙染物和從外部輸送的汙染物容易累積,灰霾可能更嚴重,持續時間可能更長。

  怎麼治理?「九兄弟」誰也別想獨善其身

  吳兌分析說,城市空氣品質變差,灰霾多發,70%~80%都是由本地汙染造成的,城市間的相互影響只佔10%~20%。

  但談到珠海時,吳兌饒有興趣地告訴記者,從監測數據上來看,珠海的空氣品質東西兩地分化明顯。也就是說珠海東部的空氣品質極好,而西部鬥門則極差。他進一步解釋到,珠三角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在風力的作用下空氣汙染物也可能會在珠江口西側堆積,不利於汙染物擴散。而珠海西部鬥門地區靠近工業園區,並且從清遠、佛山、三水、順德、新會、鬥門產生的空氣汙染物會隨著風向堆積在該區域,從而造成珠海西部鬥門地區的空氣品質極差。

  另外,中山市氣象局也一再強調,由於中山處於珠三角中部偏西地區,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春冬季節受東北風的影響,受上遊其他城市大氣汙染的影響,部分大氣汙染物移動至中山地區,並在中山地區形成二次汙染物,造成中山市大氣汙染物濃度偏高。而廣東省環境保護大氣環境首席專家鍾流舉分析,去年10月至今年9月的數據顯示,由於中山空氣品質容易受到二次反應生成、區域輸送和天氣條件影響,相對而言,9月至次年3月中山的空氣品質相對較差。

  因此,面對灰霾天,要想標本兼治,珠三角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城市群之間的合作必不可少。

  老百姓說

  一到灰霾天 嗓子就難受

  市民:

  咳嗽一月多難痊癒

  從去年11月開始,佛山市民李先生就一直備受咳嗽的煎熬。「每天出門,明顯能感覺到嗓子不舒服,晚上睡覺時咳嗽尤其嚴重。」反反覆覆咳了一個多月,接受了中醫和西醫等各種治療,李先生的病情才逐漸好轉。

  自從出現連續不斷的霧霾天,李先生還暫停了自己的鍛鍊計劃,能少出門就少出門。「連上下班都要戴口罩,更別說鍛鍊了,現在都儘量選擇在戶內做做運動而已。」李先生說。

  醫生:

  呼吸科門診量激增

  像李先生這樣備受呼吸系統疾病「折磨」的患者,今年在佛山猛增不少。記者從佛山市第二醫院獲悉,2012年佛山市第二醫院呼吸科的門診量為6154人,但2013年,截至12月25日,門診量暴增至32774人,數據竟達到2012年五倍之多。

  呼吸系統患者數量猛增並非只有一家醫院,佛山中醫院2013年呼吸道疾病也比2012年增加了不少,與呼吸系統疾病相關的科室門診量都出現「直線上升」。其中呼吸內科門診量比2012年增加1.7%,住院增加了14%。以呼吸疾病為主的兒童門診量比去年增加19%;耳鼻喉門診量也比去年增加了7.6%。

  據江門中心醫院呼吸二區主任黃豔芬介紹,儘管沒有具體的患者數據統計,但明顯感覺病人多了很多。對於灰霾給市民帶來的危害,黃豔芬認為,這兩年變得越來越厲害。

  「過去接診的重症肺炎病人,一年也就二三例」。黃豔芬介紹,這兩年急性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炎的患者越來越多,其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也出現急性加重的症狀,而對於支氣管哮喘的病人,其急性發病也不斷增多。

  誰在我們身邊吐霾?

  PM2.5主要來自三源:能源排放、工業源、交通源

  汙染哪裡來?當推「三大惡」

  討論灰霾始終繞不過PM2.5,用吳兌的話來說,它們兩者是因果關係。毋庸置疑,PM2.5超標,大都是由本地汙染造成。機動車尾氣、工業排放以及揮發性有機物等都是PM2.5的組成部分。

  那麼珠三角地區PM2.5主要來源是什麼呢?吳兌表示,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珠三角各地的PM2.5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能源排放、工業爐窖(工業源)、機動車(交通源),它們各佔22%~25%左右,三者相加約佔70%~80%,其次則為揚塵、餐飲、溶劑等成分。

  說到治灰霾,各有各的痛

  對廣州而言,能源結構不合理,煤炭使用量過大一直被認為是廣州灰霾天的元兇。據介紹,廣州目前8個電廠中有7個在燒煤。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也曾表示,廣州的PM2.5來源中,除了數量龐大的機動車排放外,發電廠是最重要的固定排放源,發電廠的PM2.5排放量佔廣州PM2.5來源的20%。另外,吳兌認為VOC排放過量是廣州灰霾天的獨特成因。

  東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相關負責人介紹:「東莞的情況比較特殊,家具和製鞋行業特別集中,因此VOC排放量比較大。」根據初步分析,東莞的PM2.5汙染物主要來源於電廠、工業鍋爐、揮發性有機物氣體、機動車尾氣和揚塵等,其中機動車尾氣對PM2.5的貢獻率大概佔2~3成。

  而深圳機動車保有量增速大大超過預期,年均增速高達15%,至今年9月已超過240萬輛。

  對肇慶而言,工業企業特別是陶瓷、水泥行業消耗煤炭等能源大幅增加,機動車尾氣排放量上升,工地揚塵二次汙染未能及時消除等因素致使肇慶空氣品質不高。(文/表 記者劉鵬飛、秦仲陽、秦松、黃江傑、關旭東、李雨白、黃健源、李傳智、潘慕英、周文吉、肖陸軍、陳治家、陳杰、於敢勇)

相關焦點

  • 天氣乾旱灰霾珠三角可能爆發光化學煙霧(圖)
    珠三角可能爆發光化學煙霧    珠三角部分城市正遭受光化學煙霧汙染的威脅。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系列氧化劑,如臭氧、醛類、酮等,它的毒性很大,對人體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嚴重時會使人出現呼吸困難,視力衰退,手足抽搐等症。在上世紀世界環境汙染八大公害事件中,光化學煙霧事件便佔了5起。1955年,洛杉磯發生的高濃度光化學煙霧導致了兩天內400多名65歲以上老人的死亡。
  • 珠三角可能爆發光化學煙霧 汽車增長太快為主因
    珠三角可能爆發光化學煙霧  專家稱機動車快速增長和近期天氣乾旱灰霾是主要原因  本報訊 (記者楊傳敏 通訊員黃慧誠 鍾奇振)珠三角部分城市正遭受光化學煙霧汙染的威脅。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系列氧化劑,如臭氧、醛類、酮等,它的毒性很大,對人體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嚴重時會使人出現呼吸困難,視力衰退,手足抽搐等症。在上世紀世界環境汙染八大公害事件中,光化學煙霧事件便佔了5起。1955年,洛杉磯發生的高濃度光化學煙霧導致了兩天內400多名65歲以上老人的死亡。
  • 2019中考地理知識點:珠三角可能爆發光化學煙霧
    珠三角部分城市正遭受光化學煙霧汙染的威脅。這是廣東省環保規劃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近日在廣東省環保規劃論證會議上指出的。 光化學煙霧是一種淡藍色的煙霧,汽車尾氣和工廠廢氣裡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這些氣體在陽光和紫外線作用下,會發生光熱化學反應,光化學煙霧由此而生。
  • 去年12月多地出現重汙染 京津冀地區持續時間最長
    去年12月多地出現重汙染 京津冀地區持續時間最長 2016-01-25 11:18:05周小雲 攝     中新網1月25日電 環保部今日發布2015年12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74個城市空氣品質狀況。12月,我國北方地區全部進入採暖期,受採暖期汙染物排放量大和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我國除華南地區外,均出現了重汙染天氣。
  • 珠三角有望提前實施新空氣標準 優良率直落30%
    記者了解到,目前官方雖未有明確說法,但種種跡象表明,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可能提前實施。  今年4月全省環境監測工作會議上就提出,「十二五」期間要擴展對臭氧、PM2.5、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等影響人體健康的汙染特徵因子的監測,這個時間早於國家要求的2016年。而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更在本月11日公開表示,PM2.5這一重要監測數據,明年將有望在京滬穗三地推行。
  • 去年河南秋冬季遭遇最差氣象條件,空氣品質卻成功「逆襲」
    其中,2020年我省實現了245個優良天數,同比增加52天,增幅全國第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秋冬季以來,我省遭遇了近年來最差的氣象條件,卻實現了最好的環保成績。  2020年我省有245個優良天,增幅全國第一  1月7日,河南省生態環境廳通報了我省去年的大氣汙染防治多項成績。
  • 中國部分大城市灰霾天數約佔全年三成至一半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今年9月1日至今,我國中東部地區霧霾天氣多發,共發生12次較大範圍的霧霾天氣過程,不僅霧霾日數多,而且影響範圍廣。「灰霾形成的這些條件出現後,同時也會導致空氣中有大量塵埃、煙粒等凝結核存在,水滴容易凝結在上面而起霧,並且不易被風吹散。」孫冷說,「因此,霧和霾往往相伴出現。」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1961—2010年,全國平均的年霾日數呈顯著增加趨勢。本世紀以來,全國霾日數增加明顯,中東部地區霾日數有顯著增多趨勢。
  • 中國城市細顆粒物汙染嚴重 長期危害甚於核輻射
    而PM2.5正是形成灰霾天氣的元兇。  大氣汙染最嚴重國家之一  我國現行的空氣品質標準編制於1982年,後又分別在1996年和2000年進行了修訂。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PM2.5濃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第一階段的排放標準。
  • 京津冀地區灰霾將持續至月底 空氣重汙染過程與原因
    重汙染天氣走了又來,10月來襲3次  灰霾天為何頻繁襲擊京津冀  環境保護部今天發布的信息說,華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從10月22日起持續至今日的灰霾汙染或將延續至月底。這已是10月以來京津冀等地區遭遇的第3次大面積空氣汙染。
  • 大氣汙染物排放超環境承載力 12地區聯防聯控
    「近日北京的灰霾表明中國大氣汙染防治形勢十分嚴峻。」一位環保政策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在傳統的煤煙型汙染尚未得到解決的情況下,以臭氧、細顆粒和酸雨為特徵的區域性複合型大氣汙染十分突出。」該專家表示,靠單個城市進行大氣汙染防治的管理模式已經失效,因此國家借鑑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空氣品質保障工作的經驗,擬在大氣汙染嚴重的「三區九群」建立「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和統一協調」(以下簡稱「五個統一」)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根據環保行業專家測算,在聯防聯控上的投資需求大約為3000多億元。」
  • 「珠三角城市群綠地固碳與降溫生態效益定量評價」通過驗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王春林 湯海燕報導 1月31日,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珠三角城市群綠地固碳與降溫生態效益定量評價」通過驗收。該項目由廣東省氣候中心牽頭,聯合華南農業大學和廣東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共同完成。
  • 珠三角拉響「藍色煙霧」警報 需警惕光化學煙霧汙染
    人民網廣州11月2日電廣東省環保規劃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近日在參加廣東省環保規劃論證會議上指出,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長,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存在著發生光化學煙霧汙染的潛在危險,一些城市在局部區域已經出現了光化學煙霧汙染的徵兆,加強機動車汙染防治刻不容緩。
  • 去年成54年來最暖一年 北京靜穩天氣多致霧霾頻發
    去年全國共11次大範圍霾過程  據統計,去年全國共出現11次大範圍、持續性霾過程,其中11-12月中東部霧霾持續時間長、範圍廣、汙染程度重。  11月27日至12月1日華北、黃淮等地的霧霾過程為2015年最嚴重的一次。  此外,大氣環境容量方面,京津冀2015年大氣環境容量是1961年以來同期最低。
  • 「新冠去年12月中旬就在美國出現。」
    北京日報 #新冠去年12月就在美國出現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近日發表的研究顯示,早在去年12月中旬,新冠病毒就已在美國出現,且新冠在美國的傳播比檢測結果表明的還要廣泛得多@央視新聞 視頻號 在這項研究中,美國紅十字會將收集於2019年12月13日至2020年1月17日的全美9個州居民的7389個獻血樣本提供給美國疾控中心。結果顯示,有106個發現了新冠病毒抗體,說明病毒感染於2019年12月就在美國出現。報導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在中國境外出現的時間要早於先前的認知。
  • 番禺區2020年汛期氣候特點及 11-12月氣候趨勢預測
    1 暴雨少,龍舟水接近常年 龍舟水期間(5月21日到6月20日)我區降雨量317.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2.7%,佔前汛期總雨量的55.6%。其中6月上旬較常年偏多50.0%,6月中旬較常年偏少54.7%。
  • 昨日廣西多個地方出現大霧 17個市縣出現灰霾天氣-廣西新聞網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南寧訊(通訊員吳毅傑 李菁 記者梁為)9月21日,廣西多地出現能見度降低的天氣,其中既有霧水朦朧,也有灰霾不散。當天上午8時,梧州市及河池、百色、崇左、來賓、桂林、柳州六市部分地區共16縣出現大霧,全區其它大部地區出現輕霧。
  • 灰霾天不宜晨練 廣州不大可能爆發光化學煙霧(圖)
    專家建議,灰霾天氣裡最好暫停晨練,改在下午或黃昏進行戶外鍛鍊  灰霾天:多喝水停晨練  有市民擔心廣州會爆發光化學煙霧汙染,環保專家認為可能性不大  廣州連續15天的灰霾天氣令人備受煎熬,不少市民直嚷「空氣汙濁」。有關醫學專家提醒市民,灰霾天氣會影響身體健康,應多飲湯水,有晨運習慣的市民最好暫停晨練,或選擇在下午和黃昏時分做戶外鍛鍊。
  • 中國城市群發展潛力排名:2019
    趨於成熟期城市群2018年GDP在5萬億以上,A+H股上市公司數在190家以上,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在1.6萬件以上,城市群分工體系逐漸形成、基礎設施處於快速建設期。快速發育期城市群2018年GDP多在1萬億以上,但多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尚處於虹吸階段,中心城市與幾乎所有周邊城市的人均GDP差距都在擴大。
  • 世界六大城市群排名 長三角被稱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
    城市群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設的「主體形態」,成為2014年最為關注的城市話題。2014年12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和《瞭望東方周刊》等聯合承辦的「《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2014》發布會」在上海舉行。   報告顯示,中國六個城市群綜合指數水平的排名依次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