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環科院副院長:中國對灰霾研究強度比國外大

2020-11-23 澎湃新聞
【寫在前面】

       又是一年全國兩會時間,不出意外,環保、治理灰霾仍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焦點之一。

       2013年以來,全國出現大面積灰霾天氣,汙染之重堪稱史上之最。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如今,將近一年半的時間過去,灰霾天仍時常出現。

       中國的灰霾研究與治理始於何時,目前達到了怎樣的效果?治霾之路應該怎麼走?現行環保體制應做出哪些調整,灰霾治理才能顯現效果?就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大氣汙染防治領域的專家柴發合。

       柴發合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副院長,長期致力於大氣環境管理研究,曾參與環保「三大行動計劃」(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之一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編制。

       在柴發合看來,中國在灰霾研究上已取得初步成效,對灰霾的成因、形態、來源等已有基本認識,但在灰霾控制,尤其是危害公眾身體健康的PM2.5控制上,仍需進一步研究和有計劃地應對,包括控制汙染源和規避灰霾危害的研究。

       柴發合認為,應當建立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環境管理體制。恰逢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之際,柴發合呼籲國家設立大氣汙染防治重大科技專項。

       柴發合說,國家原來有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其中有一個跟環境有關,是水汙染專項,但大氣一直沒列入。「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呼籲早一點列大氣專項。」

       據柴發合透露,現在國家在制定「十三五」規劃和汙染治理專項,「據我所知還是有所考慮的,但最後能不能成,不知道。」

環保部2010年設立了有關灰霾的項目中國環科院副院長柴發合 資料圖

       澎湃新聞

:灰霾的頻繁爆發,使得有關灰霾的研究越發迫切。國內對灰霾的研究始於何時? 在灰霾成因、來源解析、控制灰霾和灰霾監測等方面的研究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柴發合

:2009年,環保部當時在籌劃大氣汙染控制科技專項時,也是想搞個大課題來進行PM2.5的研究。2010年,環保部設立了有關灰霾的項目,當時也是我牽頭的,是關於重點地區灰霾成因的研究,針對京津冀、長三角和成渝地區做了一些研究。

       後來中科院有了灰霾追因的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是中科院重大專項B計劃裡的。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我們環科院、北大、清華等單位參加,以中科院為主。

       後來各個地方,也針對PM2.5來源、成因,都做了些研究。特別是2014年以來,環保部組織各個地方進行初步的PM2.5來源解析。

       澎湃新聞

:2010年環保部設立的灰霾研究項目,主要研究內容是什麼?

       柴發合

:那個項目重點是研究灰霾是怎麼發生的,確實研究出來,灰霾和PM2.5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灰霾本身是氣象詞,但它的成因和PM2.5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並且也研究了各個地方PM2.5的主要化學構成,PM2.5可能分布時間,以及基本成因。

       基本上分成四種類型:

       一是三四月份,由沙塵暴引起的能見度下降和汙染物濃度的增加,這是沙塵暴類型的灰霾。

       二是北方冬季排暖,燃煤增加,大氣穩定性增加,造成的冬季灰霾,主要是汙染物排放增加和穩定的氣象條件所造成的。

       三是十一前後,季節轉換帶來的灰霾,冷暖空氣都不是很顯著,頂在華北地區上空,造成靜穩高溼的天氣,風力很小,逆溫層很低,混合層高度也很低,容易造成汙染積累,同時臭氧濃度較高,導致這種現象。

       四是夏季七八月份發生的一些重汙染現象,排放的灰霾前體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還有揮發性有機汙染物,在強烈的臭氧作用下,大氣氧化層增強,大氣從氣態到顆粒物的轉化率提高,導致氧化型的灰霾。

       基本上可分成這四類,四類在不同地區的表現形式、發生頻率及發生時段不一樣。這是我們2010年開始的課題,到近期剛完成。同時,各個地方的研究,包括對PM2.5來源解析,也對灰霾的來源有了一定的認識。

       可以說,從世界範圍來說,沒有哪個國家像我們國家這麼重視對灰霾的研究,沒有那麼多的研究項目來專門對PM2.5和灰霾來源、成因進行研究。當然,人家也沒有我們問題突出,我們國家在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內,發展非常快,國外上百年積累的問題,中國在二三十年內集中爆發,特別是大氣汙染問題。所以我們的研究強度比國外大,複雜程度也大得多。雖然也做了一些研究,對灰霾有足夠的認識,科學上也提出了一些措施,但應對灰霾,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進一步有計劃應對。

       澎湃新聞

:這個項目的投入是多少?

        柴發合

:按照課題需要進行投入,從汙染治理費用來衡量,投入非常小,但對汙染治理確實發揮了作用。這個研究不光是對灰霾的認識,而且當時對整個複合型大氣汙染、區域性大氣汙染的認識,以及制定新的空氣品質標準,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呼籲早一點設立大氣汙染防治重大科技專項

       澎湃新聞

:目前研究重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柴發合

:原來主要是認識它的成因、形態、來源,現在我們重點研究怎麼控制,包括灰霾控制技術及灰霾生成來源的控制技術、大的方向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還有一些具體的控制技術,比如原來的脫硫脫硝、除塵控制技術,這些技術怎麼提升,管理技術上怎麼加強。這都是從控制上要做的。

       還有就是怎麼規避汙染。發生了灰霾,我們怎麼更好地保護公眾的健康,各種各樣的除霾裝置、防護裝置的研發。

       兩方面都在研究,一是怎麼控源,二是怎麼規避汙染。

       澎湃新聞

:環科院目前的主要項目有哪些?

       柴發合

:我們院在做典型地區灰霾的研究,圍繞PM2.5的控制,做一些技術研發。這是一般的公益性科研項目。大項目的話,前幾年,我們一直在呼籲國家像水汙染控制專項一樣,能夠設立大氣汙染控制專項,提了一些建議。我們也期待著國家這次科技體制管理的改革,能真正集中精力,實現我們這個願望,把大氣汙染防治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來列入,從成因、管理、技術、示範應用到解決灰霾頻發問題,系統進行研究。

       另外,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立了三個項目,分別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區域大氣聯防聯控技術支撐研究,時間是到2017年底。這是科技部最近比較大的項目,三大區域加起來一億多元。京津冀這個項目由我負責,從技術上怎麼支撐聯防聯控,建立哪些技術體系,搞清楚區域方面的問題,制度怎麼建設,怎麼推進京津冀地區的統一監測、統一規劃、統一監督管理、統一評估等等。

       澎湃新聞

:你說的這個項目是國家層面的大氣汙染防治科技專項?

       柴發合

:我們環保部自己有清潔空氣研究計劃,主要是利用公益項目費用,更傾斜做一些大氣汙染防治方面的工作,這幾年也是安排了許多課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但國家層面的大氣汙染防治科技專項一直沒有。

       現在國家在制定「十三五」規劃和汙染治理專項,據我所知還是有所考慮的,但最後能不能成,不知道。

       澎湃新聞

:現在問題比較突出,為何遲遲沒有這方面的重大專項?

       柴發合

:國家有國家的安排,國家原來有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其中有一個跟環境有關,是水汙染專項,但大氣一直沒有列入。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吧。我們呼籲早一點列大氣專項。

       澎湃新聞

:環保部本身也有專項,為什麼還需要國家的重大專項?

       柴發合

:環保部的資金力度、研究覆蓋面,都不足以支撐。公益性項目主要是做一些跟環境管理有關的研究,但汙染防治不僅是管理問題。灰霾技術研究、技術應用研究、技術研發,一直到示範應用,需要大的資源配置。

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直是個問題

       澎湃新聞

:可以看到,現在一些地方應對汙染天氣的主要措施是暫時關停一些汙染排放大的企業。但是等這些企業重新運作時,還是會有汙染排放。像APEC期間的控制汙染模式,可持續嗎?

       柴發合

:不是不可持續。首先,APEC這種應對方式是必要的。現在汙染這麼重,通過臨時措施進行汙染防控,保障會議召開。

       第二,這些過程取得的成效,使得我們對汙染防治有信心。原來我們總覺得中國汙染問題不好解決,但通過這樣的機制,特別是APEC期間採取的措施,可以看到減排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減排不僅是關停大的汙染企業,還要同時採取其他汙染防控措施,比如限排等綜合性措施,才能取得效果。

       實際上,中國的環境問題出在哪兒,已很清楚——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都要大的調整,把高耗能高汙染企業逐步調整掉,大力發展低汙染低耗能產業,通過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甚至環保產業本身的發展,來代替粗放型高汙染行業企業,既解決發展問題,也解決汙染控制問題。

       澎湃新聞

:中國在大氣保護和大氣汙染治理這塊的制度體系是否完整,有哪些需完善的機制,如立法方面?

       柴發合

:立法確實是個大問題,《大氣汙染防治法》正在修訂,發布的徵求意見稿裡,已有一些很好的措施,當然還需公眾討論,全社會來參與,豐富這部法律的內容。需要趕快修改法律,以滿足汙染防治的要求。

       澎湃新聞

:現行的《大氣汙染防治法》不足之處應怎樣完善?

       柴發合

:原來的法律重汙染防治,沒把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作為立法根據和考核政府的約束指標。汙染防治工作本身要做好,但更重要的是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以這個為核心,建立環境管理體制,規範政府行為。

       第二,關鍵的一些制度,包括環境標準、排汙許可證、怎麼動員全民參與、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怎麼調整、揚塵及機動車汙染怎麼控制,圍繞這些問題,建立相應的控制體系和方法體系,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明確相關部門的義務和責任。原來法律中都有,但都不具體。

       第三,保護公民健康、社會信息公開、動員社會全面參與監督,需要很大的加強。還有,大氣汙染為什麼老得不到扼制?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直是個問題。違法成本不光要體現在經濟上,處罰力度大大提高,對排汙者和監管人員,在刑罰處罰上都要更嚴厲。

制定灰霾控制總體技術路線

       澎湃新聞

:為了治理灰霾,中國科學院欲斥資5億元建立世界最大灰霾實驗室,航天新光公司與航天一院18所聯合研製生產蒸汽閃爆樣機(可把有機垃圾通過高溫高壓蒸汽閃爆方式,轉為有機肥料)。不難看出,灰霾之下,人們正在思考各種對策,但歸根結底,您覺得根治灰霾,需要怎麼做?

       柴發合

:治理灰霾關鍵有這麼幾點:

       第一對它的特徵認識要進一步深化,在科學上進一步做研究。

       第二,灰霾是綜合性的影響結果,需要制定更好的灰霾控制總體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法。需要總體方案,不僅是技術。

       第三,圍繞灰霾的防治,健全環境管理的制度和體系,包括汙染物控制的思路、區域聯防聯控的機制、排汙許可證為主對固定源的管理,以及未來對移動汙染源的管理,都要進行研究。

       第四,要開發更為高效的汙染控制措施,一部分針對源,一部分是保護公眾健康的措施。

       澎湃新聞

:控制灰霾的總體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法,需要從哪些層面去制定?

       柴發合

: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是到2017年的,更長遠的中長期計劃,應該趕快進行科學制定。這是第一個維度,是時間的維度。

       第二個,涉及層面,包括中央地方和城市,都需制定這樣的規劃。

       第三,這種規劃的制定,特別是灰霾的汙染防治,涉及各個部門,不光是環保部門,能源、通信、交通、建設等部門都應參與進去。

       第四,一定要體現對多種汙染物的控制,後面還要關注臭氧汙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副院長陳宜瑜院士:解決湖泊富營養化問題一定要做好基礎研究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宜瑜院士是提出開展該項目研究的建議人之一。他參加了工作會並發表講話,強調解決湖泊富營養化問題一定要做好基礎研究。 我國處於不同富營養狀態的湖泊達85%,湖泊富營養化尤其的藍藻水華暴發加劇了我國水質性缺水的局面,威脅到飲用水供應,嚴重製約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陳宜瑜副院長指出,解決湖泊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暴發既是科學問題,又是國家需求。
  • 中國部分大城市灰霾天數約佔全年三成至一半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今年9月1日至今,我國中東部地區霧霾天氣多發,共發生12次較大範圍的霧霾天氣過程,不僅霧霾日數多,而且影響範圍廣。9月以來,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冷空氣活動偏少,且強度偏弱,地面風速小,有利於水汽在大氣低層積聚,對霧霾的形成較為有利;另外,青藏高原南側暖溼空氣活動偏強,使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溼氣流輸送極其活躍,這股暖溼氣流沿西南路徑將豐沛的水汽輸送到我國中東部地區,並且能到達北京附近,使這些地區溼度明顯增加,同時也有利於形成低層逆溫,非常有利於霧霾天氣形成。
  • 京津冀地區灰霾將持續至月底 空氣重汙染過程與原因
    重汙染天氣走了又來,10月來襲3次  灰霾天為何頻繁襲擊京津冀  環境保護部今天發布的信息說,華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從10月22日起持續至今日的灰霾汙染或將延續至月底。這已是10月以來京津冀等地區遭遇的第3次大面積空氣汙染。
  • 專家談大氣灰霾溯源研究:與光化學煙霧成分一致
    專家談大氣灰霾溯源研究:與光化學煙霧成分一致 China’s smog similar to L.A.’s in 1950s more>>   中新網石家莊2月18日電(記者 黃芳)中國科學院最新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稱,今年以來京津冀的強霾天汙染物主要化學組成與上世紀美
  • 中國PM2.5標準僅超印度 與世衛指導值存在差距
    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透露,PM2.5世衛指導值10微克/立方米,中國標準值35微克/立方米  羊城晚報記者 楊輝 通訊員 穗環宣  中國新近頒布的PM2.5標準到底怎樣?廣州PM2.5監測數據公布後,很多時候數據顯示並不超標,但依然是灰霾天氣,為什麼?
  • 中國「霧霾防治」首席科學家:我是邯鄲二中畢業的
    ——首位邯鄲籍中國工程院院士、「霧霾防治」首席科學家賀泓專訪圖為賀泓回訪二中((資料片資料片))2017年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官網消息:經過兩輪評審以及學部選舉等程序,共產生67位新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泓研究員順利當選
  • 中國首次光化學煙霧汙染「遺產」
    (何籽/圖)   39年前,中國在蘭州首次出現光化學煙霧汙染事件,這開啟了我國大氣汙染的研究。我們把時針撥回到當時,是為了觀察北京這次霧霾將走向何處。   2013年春節剛過,籠罩京城的霧霾風波再起波瀾,一項中科院的研究成果讓全民再度聞「霾」色變。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課題組的最新結果。
  • 官方談中國基礎研究問題:財政投入強度不夠
    官方談中國基礎研究問題:財政投入強度不夠 2016-06-14 11:52:25中新社記者 張勤 攝   中新網6月14日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文表示,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基礎研究面臨很多問題,和美國基礎研究的投入相比,現在投入的強度還不夠。  國新辦今日舉行發布會,高文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的情況及答記者問。
  • 珠三角城市群灰霾天多出現在秋冬季 去年12月最嚴重
    什麼時候灰霾最重?  綜合統計來看,不難發現灰霾最容易出現在秋冬季節。氣象專家用「鍋蓋說」解釋了這一現象。  什麼季節灰霾最嚴重?大約在冬季  2013年12月的灰霾天給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往這個季節也有灰霾發生,但肯定沒有今年這麼嚴重。」
  • 人為排放是造成灰霾的主因
    灰霾,最近幾天,跨越了大江南北,成為很多地區難以迴避的問題。灰霾的成因是什麼,會造成什麼危害,該如何應對?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說,統計分析發現,顆粒物中,即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PM2.5)的危害是多重的。它不但會形成灰霾,降低能見度,還會威脅人體健康、生態環境,並通過遠距離輸送,造成區域性或全球性環境問題,甚至影響氣候變化。
  • 《未來媒體藍皮書: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0)》發布 產業智能化...
    央廣網1月6日廈門消息(記者呂葉松 吳婉瑜 方黎)《未來媒體藍皮書: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0)》6日在廈門發布。該書系統分析了中國未來媒體的年度進展、發展狀況、行業熱點及個別案例剖析,一方面總結了全國傳媒業前沿領域的發展,另一方面為行業管理和學術研究提供參考,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 張兵會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等量子科技領域院士
    張兵會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等量子科技領域院士 2020-10-19 2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航空四君子」之一、中國航空研究院原副院長胡溪濤逝世
    「航空四君子」之一、中國航空研究院原副院長胡溪濤逝世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記者 蔣子文 2021-01-12 18:12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環科院張新民:揮發性有機物(VOCs)防治是解決臭氧汙染之鑰
    中國環科院張新民:揮發性有機物(VOCs)防治是解決臭氧汙染之鑰北極星VOCs在線訊:過去三年來,十堰市中心城區臭氧汙染物濃度呈明顯升高趨勢,據了解,臭氧是由揮發性有機物(VOCs)、氮氧化物(NOX)等在太陽光照射下產生的。十堰市作為汽車城,VOCs治理難度異常艱難,更需要儘早著手,深謀遠慮。
  • 唐孝炎院士:人為排放是造成灰霾的主因—新聞—科學網
    灰霾,最近幾天,跨越了大江南北,成為很多地區難以迴避的問題。灰霾的成因是什麼,會造成什麼危害,該如何應對?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說,統計分析發現,顆粒物中,即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PM2.5)的危害是多重的。
  • 環科院舉辦「新興環境汙染物的環境行為和生態效應」博士論壇
    新興環境汙染物的環境行為和生態效應是目前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也是教育部環境汙染過程與基準重點實驗室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論壇以「新興汙染物的環境行為和歸宿探討」為主題,包括納米材料及新興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生態毒理學效應、納米材料及新興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納米材料及新興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人體暴露與健康、納米材料與有機汙染物在環境中的相互作用四個方面。
  •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看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反而促進了中國各界對科學鏈完整性「中國的應用型研究和應用型產業比較發達,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力量,這是應有的、必然的過程。但在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後,就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去發展原始創新,夯實產業創新之前的基礎。因為這是科學鏈條不可缺少的一環。」寧光說。
  • 施一公:中國最好大學不遜色美國頂尖大學
    6月16日,河南商報記者專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施一公教授,考生們可以聽聽他的建議。 施一公 鄭州人,中學就讀於河南省實驗中學。他是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及終身講席教授,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醫學院常務副院長。
  • 中國城市細顆粒物汙染嚴重 長期危害甚於核輻射
    當大量細顆粒物浮遊在空中,大氣能見度就會變小,天空看起來灰濛濛的,氣象學把這一現象叫做「灰霾天」。而造成這種灰霾天的罪魁禍首就是細顆粒物。  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公布的一張世界空氣品質地圖顯示,全球細顆粒物汙染最高的地區是北非以及中國的華北、華東和華中全部,中國大部分地區細顆粒物平均濃度接近80微克/立方米,超出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有關汙染指標的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