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謙虛公 時拾史事 收錄於話題#中越情仇史55個
|中越情仇史/周四更新/謙虛公(撰文)|
張輔三徵安南
上回說到張輔奉成祖之命再次殺回安南,徵討後陳朝,一戰俘獲簡定帝,重創重光帝。眼瞅著後陳朝的喪鐘已然敲響,結果在這節骨眼上,因淇國公丘福率領的韃靼討伐軍輕兵冒進,遇伏擊而遭團滅。盛怒之下的朱棣決意御駕親徵,遂將張輔召回負責戰備工作。
後陳朝這下算是撿到救命稻草,又能苟延殘喘了。黔國公沐晟被獨自留下負責鎮壓事宜。無奈如同《明史 張輔列傳》所載"……交人(交趾人,即越南人)所畏惟輔"——越南人除了張輔,誰都不怕。
沐晟面對此起彼伏的反抗,疲於奔命、心力憔悴。相比武功赫赫的名將老爹,自己這世鎮雲南的大明"西南王"、"東協扛把子"名頭著實有點摻水。
死後被追封為黔寧王,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的沐英(1344年—1392年)畫像
再說回到成祖北伐。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五十萬大軍深入漠北,親徵韃靼。同年五月,明軍在斡難河畔擊敗本雅失裡(為無辜被殺的郭驥報了仇),本雅失裡僅以七騎逃遁。其後,韃靼太師阿魯臺又被擊潰於興安嶺,阿魯臺部眾四散逃遁,明軍大獲全勝。
電視連續劇《大明風華》中王學圻飾演的明成祖飲馬斡難河的情節
帝國北方的威脅解除了,眼見沐晟控場能力太弱,無法鎮住安南日益敗壞的局勢,張輔又一次臨危受命,再戰安南——這已是他"三進宮"了。
後陳朝的覆亡
陳季擴(重光帝)算起來也就瀟灑了一年不到,安南的大煞星張輔又殺了回來。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正月,張輔返回安南後,見明軍號令不嚴、軍紀敗壞,索性發動了一場"整風運動"。都督黃中因"驕縱跋扈"被樹了反面典型,遭斬首示眾。全軍上下心驚膽寒,方才開始對張輔俯首聽命。
話說這老黃,當初與呂毅任廣西左、右副將軍時,奉著永樂皇帝聖旨領五千兵馬護送陳天平回國,遭胡季犛伏兵殺敗潰逃。後又隨朝廷徵討大軍平定胡朝,官拜交趾都指揮使司副都司。堂堂大明帝國交趾(越南)軍區的二把手,最終被英國公張輔殺了立威,一條小命最後還是(和他那位難兄難弟呂毅一般)交代在了異國他鄉,不禁令人唏噓。
明代官制示意圖
同年七月,張輔在月常江擊破阮景異率領的水師部隊,繳獲戰船一百餘艘,但因瘴癘而放棄乘勝追擊,回師休養(南國特色"烏煙瘴氣"又為後陳朝的續命發揮了一次"地利"作用)。
翌年(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八月,張輔又在神投海大敗陳軍,並且趁機開進到陳季擴的老巢乂安府城下紮寨。
兩軍相持到永樂十一年(1413年)四月,陳軍已近窮途末路,士卒十存其三,又缺衣少食。在明軍犀利的攻勢下,陳季擴選擇放棄乂安繼續南逃至鄧氏的大本營——化州。
後陳朝勢力範圍,化州已是其最南疆界
起初明軍攻佔乂安時,陳季擴的太傅潘季祐投誠,旋即病死(好日子沒享受到)。其子潘僚做了"越奸",被張輔任命為乂安知府。為了向新主子邀功,潘僚盡陳化州山川之險(如那張松向劉備獻《西蜀地形圖》那般),張輔得此情報遂決意揮師進軍。
光榮《三國志12》中張松獻圖的一臉諂媚形象
儘管沐晟進言:"化州山高海闊,未易圖也",也不知這兄弟是不是給越南人打怕了,患上了"恐越症"。張輔對這位"常敗將軍"的建議表達了激烈的反對:"生我也是化州,做鬼也是化州,未平化州,我有何面目見主上乎!"
這種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氣勢使得明軍士氣大振,在愛子江一戰中,後陳軍雖然又一次祭出屢試不爽的南蠻特色"必敗"兵種——象兵,且果不其然地又被明軍擊潰,負痛的大象扭頭敗走,踐踏衝擊自家部隊,後陳軍潰不成軍、降者無數。
從我國史籍上來看,南方政權使用象兵出戰的記錄中基本毫無勝績可言,卻仍無法阻礙他們對這個兵種的蜜汁自信
此役之後,陳季擴只能帶著殘兵與阮景異、鄧容藏身於政平州的山林間打起了遊擊。
到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正月,張輔率明軍尾隨而至。見後陳軍屯駐在暹蠻、昆蒲等地的山中,遂命將校徒步潛行於懸崖之間的山路小徑,準備夜襲後陳軍。
毫無防備的後陳軍突遭精準打擊,主將阮景異、鄧容在亂軍中被生擒,陳季擴則隻身逃往哀牢(今寮國)尋求政治庇護。
張輔為了"斬草除根"對其窮追不捨,一路攻破哀牢三座關隘,陳兵耀武,逼迫哀牢國王交人。哀牢王自然無力抵禦來自天朝上國的軍事威脅,遂乖乖將陳季擴一家老幼拱手奉上。
——二百五十餘年後,在中國與緬甸之間又上演了這麼一出同樣的戲碼:南明最後一帝永曆朱由榔為避吳三桂之追擊,逃至緬甸避禍。最終緬王迫於清軍兵盛,將朱由榔交予吳三桂。公元1662年六月,朱由榔被絞殺於昆明篦子坡,明祚由此斷絕。
位於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華山西路7號旁的"明永曆帝殉國處"永曆帝死難雕像
陳季擴、阮景異、鄧容這幫"殘陳餘孽"最終被解往北京獻俘。作為後陳末代君主的陳季擴,有著頗具英雄主義悲劇色彩的歷史謝幕:在押送過程中,他尋機投海自盡。(不知是去拜會南海龍王還是東海龍王?)而鄧容等人亦殉節隨舊主赴陰曹報到。
著有《越南通史》的越南學者陳重金評價鄧容父子:"悉心輔佐皇帝復國,雖未獲成功,但其忠烈氣節也值得後人常加緬懷。"
據說鄧容有一首敘懷詩存世,傳誦至今。詩云:"事事悠悠奈老何,無窮天地入酣歌。時來屠釣成功易,事去英雄飲恨多。致主有懷扶地軸,洗兵無路挽天河。國讎未復頭已白,幾度龍泉帶月磨!"
字裡行間頗有點文天祥《過零丁洋》去國懷鄉、壯志未酬滴趕腳。
南宋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與其詩作《過零丁洋》
無論如何、總而言之,苦苦支撐的後陳小朝廷維繫不過七年,最終在大明帝國優勢兵力的碾壓之下土崩瓦解、灰飛煙滅。
中國歷史學家將1407年明廷消滅胡朝,設置行省至1427年明軍撤出安南的這二十年間定義為越南的"屬明時期"。不過越南方面將其中1407年-1413年的這七年劃為了"後陳朝",1418年-1427年則為黎利領導的"藍山起義"直至將明廷侵略者徹底趕出國境的"抗明十年"。因此勉強能算成是大明"風平浪靜"地打理安南領土的時間也不過1414年-1417年的三年光景。
至於大明是如果治理越南,又是如何最終丟失了這一塊來之不易的領土,我們下回再表。
資料來源:陳重金(越)《越南通史》、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古小松《越南:歷史國情前瞻》、煮茶《笑翻越南史》
中越情仇史目錄
END
原標題:《後陳朝的滅亡 | 中越情仇史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