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4日電 題:第一次邊境排雷:促進中越邊境繁榮穩定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解放軍報記者黃超
2016年6月4日,雲南省軍區掃雷指揮部掃雷三隊一班下士程俊輝,在執行中越邊境第三次較大規模排雷任務時光榮犧牲,年僅22歲。
在中越邊境線上,當年的一場自衛還擊作戰,留下了441片大小雷區,分布在1445.8平方千米的邊境線上,給戰爭之後兩國邊民的生命財產和生活造成嚴重威脅和困擾。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高寶新介紹,中國和越南關係正常化後,我國政府於1993年至1994年,組織進行了中越邊境第一次大排雷。
至1994年9月,雲南、廣西邊防掃雷部隊已清除雷區9872萬平方米,排除大量地雷、爆炸物,移交地方政府安全土地9148萬平方米,打通邊貿口岸和通道160個(條)。
掃雷對發展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立竿見影。1993年文山州邊境貿易進出口總額比掃雷前的1992年增長63.8%,麻慄坡縣1993年糧食產量比上一年增加100萬公斤。掃雷後,者陰山地區開闢的萬畝茶園、萬畝杉林已經開始創造經濟效益。
然而,由於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約,第一次大掃雷未能徹底清除中越邊境上的地雷。地雷,仍然宛如一把惡魔之劍,高懸在中越邊境各族人民的心頭。
邊民為生產生活而誤入雷區,或是在已掃過雷的地段踩上被洪水衝刷下來的地雷或其他爆炸物,傷、殘、亡的事件時有發生。
1997年7月,國務院、中央軍委再次下令:到本世紀末必須徹底清除中越邊境上的殘雷。
第二次大掃雷拉開了序幕。和第一次掃雷相比,這次掃雷難度大、要求嚴,多為上次掃雷留下的死角地區,山高坡陡,地形複雜,掃雷作業和後勤給養都非常困難。
1998年5月22日,中越邊境雲南段第二次大掃雷中最硬的一塊 「骨頭」——老山百米生死線,經過雲南省軍區掃雷二隊43天的攻堅,終於被打通。
「百米生死線」是當年邊境作戰中經歷了數次團級規模戰鬥的一條長140餘米、寬90餘米的軍事通道,埋有5個國家製造的20餘種地雷。掃雷二隊掃除地雷及各類爆炸物2.9萬餘枚(件)。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