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動脈有多老,他就有多老。」這是近代臨床醫學之父、英國著名內科醫師西德納姆的名言。一旦血管的年齡達到60歲以上,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腦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將大大升高。
而若有吸菸史,同時伴有「三高」等疾病,那麼血管年齡可能大大超過人的實際生理年齡。那麼,怎樣能得知自己的血管已經「老」了,或是可能潛伏一些致病因素呢?我們又該通過哪些方法令血管重回年輕呢?
1、血管裡哪種斑塊危害大?
健康的血管光滑而且有彈性,如果血管變得衰老了,甚至已經老到超過了這個人的生理年齡,那麼它會變薄、不光滑、粗糙,人體很可能就會呈現「死亡之紫」。
在粗糙的血管裡往往堆積著很多斑塊,讓血管迅速老化的原因其實就是這些斑塊。血液中通常含有兩種斑塊,穩定斑塊相對安全,最容易引起危機的是不穩定斑塊,或者叫易損斑塊。
這種斑塊不穩定,外皮薄,很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內裡充斥的物質流入血液中,會刺激血管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心肌梗死或者腦梗死。而穩定斑塊雖然短期內不會破裂,但也會堵塞血管使血流變慢,血液變黏稠,時間長了還會向不穩定斑塊轉換。
2、如何判斷自己體內的膽固醇是否超標?
膽固醇過高正是形成斑塊的重要原因,我們可以拿一個放大鏡觀察自己的指璞,也就是五指分開後兩指相連之處,人體中的膽固醇過高時,脂質就會在皮膚上沉積,因此指璞處如果變成黃色,表示體內的膽固醇和中性脂肪都已經出現沉積。
此外,膽固醇沉積有的還會表現為鼓起小的瘡疔,這種小瘡疔表面光滑,呈黃色,大多長在眼皮、胳膊肘、大腿、腳後跟等部位。中性脂肪過高時,皮膚上就會長出許多小指頭大小的小痘狀物,觸感柔軟,呈淡黃色,主要長在背、胸、腕、臀等部位,不痛不癢。
這些淡黃色的小皮疹其實是黃色素瘤,是血液中的脂肪沉積在皮膚裡所形成的,這種脂肪粒越多、越大,說明血液中的脂肪含量越高,動脈斑塊形成的可能性越大。
3、血管老化的3大「罪魁禍首」,及如何避免?
(1)血管裡的汙垢
很多人認為血管裡的汙垢就是油脂,也就是和我們平時吃的膽固醇有關。其實膽固醇的攝入和體內膽固醇的水平並沒有關係,人體內只有30%的膽固醇是靠吃攝入的,70%則是自己合成的。膽固醇並不是導致血管病變的最直接因素,被氧化的膽固醇才是。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在血管內膜下被氧化,而血液中還存在著一種巨噬細胞,它進入內膜後可以吞噬掉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成為脂質成分非常多的泡沫細胞,這些細胞才是形成斑塊、造成血管管腔狹窄的元兇,因此我們在飲食方法上要多加注意,減少膽固醇被氧化的可能性。
(2)血管裡的高壓
大約90%的高血壓患者均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因此高血壓時刻損傷著血管。血壓本身對血管內膜的衝擊就非常大,雖然沒有感覺,但正常人的血壓是120毫米汞柱,相當於16千帕左右的壓強。
高血壓不只是單純的血壓升高,它會使血流速度加快,對血管內膜造成破壞,薄薄的內膜長期經歷高速血液的衝刷就會嚴重損傷。內膜上原本緊密相連的細胞縫隙會越來越大,造成膽固醇酯、膽固醇磷脂沉積其中,形成高低不平的斑塊,使血管壁逐漸增厚,由彈性轉為脆性,管腔變小,甚至堵塞不通。
高鹽飲食、肥胖、吸菸、飲酒等都會引發高血壓,另外一樣重要的誘發因素就是壞情緒。學會做一頓「靜心早餐」,讓一天都保持放鬆的好心情吧。把牛奶、燕麥、蜂蜜調勻後加入兩小勺酵母,一碗燕麥酵母牛奶粥就做好了。
燕麥富含B族維生素,牛奶含鈣,酵母中含有小麥胚芽,富含鋅、鎂和B族維生素,都是保護心血管的元素。最後再加入三顆夏威夷果,這種堅果裡富含ω-3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幫助清除氧化膽固醇,這絕對是一頓對抗血管老化的營養早餐。
(3)血管裡的尿酸
血管中有一種酸性成分——尿酸。血液裡尿酸高,是損傷血管內膜的罪魁禍首。正常濃度的尿酸是人體血漿中重要的抗氧化劑,60%的尿酸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當尿酸濃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例如達到高尿酸血症水平時,尿酸的抗氧化能力則被氧化應激所掩蓋,從而導致心血管問題的發生。
尿酸含量升高可能是由於嘌呤代謝障礙,人體在攝入肉類、豆製品類食物時會產生很多嘌呤,一旦代謝存在問題就會產生過高尿酸,對血管造成損傷。全部食物裡嘌呤含量最高的三樣食物是小牛頸肉、小魚乾和白帶魚皮,尿酸高者應適當注意避免食用。
生活中很多美食的嘌呤含量都很高,但是適當的處理手段能夠有效地降低人體攝入嘌呤的量。嘌呤為水溶性物質,在高溫下更易溶於水。所以,在食用魚、肉類食物時可先用沸水汆過後再烹飪,這樣就能減少此類食物中的嘌呤含量,同時也減少了熱量。
另外,應儘量少喝或不喝肉湯。烤魚或烤其他肉時可以先用鋁箔紙將肉包起來,這樣烤制後鋁箔可以吸去溶出的嘌呤和油,從而降低食物中的嘌呤含量和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