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年齡暴露!灶神星和穀神星的隕石坑幫了大忙,揭示出重要線索

2020-12-01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科學家利用巖石體上的隕石坑分布判斷行星表面年齡。但是氣態星球的年齡如何決定呢?信不信由你,也許通過隕石坑。

羅馬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說,小行星帶中兩個最大的行星灶神星(Vesta)和穀神星(Ceres),可以幫助查明木星何時再早期太陽系的演化過程中開始形成。他們研究模型這兩個小行星的隕石坑歷史—據說兩個小行星是太陽系中最古老的隕石坑,表明隕石坑的類型和分布在木星發展的不同階段表現出明顯的變化。

這項研究探究了一種假設,即這兩個小行星之一或也許全部,和木星同時形成,並且研究他們的隕石坑歷史可以提供木星這顆巨型行星誕生的信息。

研究團隊的模擬過程描述了木星形成的三個階段:核心的初始聚集,緊接著快速的天然氣聚集,接下來的階段中,氣體的聚集減慢,而木星達到其最終質量。在最後的兩個階段中,木星的引力開始影響越來越遠的物體。對於每一個階段,團隊模擬木星如何影響太陽系內外的小行星和彗星的軌道,以及他們被移動到與灶神星或穀神星碰撞路徑上的可能性。

「我們發現木星的發展階段對撞擊速度和潛在撞擊源產生了很大影響」,研究團隊的迭戈·特立尼(Diego Turrini)博士說到,「當木星的核心接近臨界質量石,它會導致灶神星和穀神星周圍運行的小型巖石體低速碰撞的急劇增加,從而導緻密集均勻的隕石坑分布模式。這些「低速碰撞可以幫助灶神星和穀神星聚集質量。一旦木星的核形成,並且行星開始迅速聚集氣體,它將更遠的物體偏轉到與灶神星和穀神星的碰撞路線上,並且衝擊變得更加活躍。儘管在此階段,來自內太陽系的巖石物體是主要的撞擊者,但與外太陽系的冰體碰撞的較高能量確實最大的標誌。」

木星形成的第三階段因為發生在大約3.8至4.1億年前發生的後期重磅轟炸而變得複雜。在這段時間內,來自外太陽系的大量富含有機化合物的物體被注入與巨型行星交叉的行星軌道上,並可能到達了小行星帶。此外,木星被認為大約在這個時候已經在軌道上遷移了,這導致衝擊波在灶神星和穀神星上的有額外影響。

當NASA的」黎明」太空任務在2011年到達灶神星並隨後於穀神星進一步回合時,該團隊將有機會確認他們的結果。「黎明」將收集這兩個小行星的結構和表面形態的信息,並送回隕石坑圖案的高解析度圖像。儘管認為這兩個小行星彼此靠近,但他們卻大不相同。灶神星時一塊巖石,而穀神星被認為含有大量的冰。

「如果我們能夠看到潛在的強烈統一的隕石坑圖案,它將支持這些小行星中的一個或者都是在木星增生的最後階段形成這一理論,前提是他們不會被後來的猛烈轟炸所掩蓋」,特立尼(Turrini)說,「黎明將會測量有機物質的濃度,這可能會為我們提供與來自外部太陽系的富含有機物質物體的碰撞歷史有關的更多信息。」

科學小組在德國波茨坦的歐洲行星科學大會上討論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相關知識

穀神星(Ceres,/sriz/;小行星序號:1 Ceres)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最亮的天體。它的直徑大約是945千米(587英裡),使它成為海王星軌道以內最大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排名第35,是在海王星軌道內唯一被標示為矮行星的天體。穀神星由巖石和冰組成,估計它的質量佔整個主小行星帶的三分之一。

穀神星也是主小行星帶唯一已知自身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天體。從地球看穀神星,它的視星等範圍在+6.7至+9.3之間,因此即使在最亮時,除非天空是非常的黑暗,否則依然是太暗淡而難以用肉眼直接看見。1801年1月1日義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在巴勒莫首先發現了穀神星。最初被當成一顆行星,隨著越來越多的小天體在相似的軌道上被發現,因此在1850年代被重分類為小行星。

作者: universetoday

FY: YangY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揭秘灶神星黑色隕石坑 或為生命起源找到線索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灶神星(Vesta)上最大的一些撞擊坑內部和邊緣部分呈現出暗黑色,有些地方甚至比黑炭還黑。當科學家第一次看到這些的時候,他們為此感到大惑不解。隨著後續的研究發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撞擊形成的,其中黑色的沉積物是富含碳的撞擊物體在過去45億年的漫長歷史中逐漸累積形成的。
  • 小行星——灶神星,穀神星,智神星
    灶神星落入第一宮(命宮) 時不時的,你都必須從每個人和每件事中逃離出來,以便重新給自己休息和充電。如果灶神星離上升點很近的話,在你出生的時候很可能受到了一些阻力。 灶神星落入第四宮(田宅宮) 在家呆得太久會令你精疲力盡。這將是很容易解決的,多出出門就行了。
  • 當黎明號遇上穀神星——穀神星是否存在地下海洋?
    2015年3月6日,美國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飛抵穀神星進行探測。該探測器是於2007年9月27日發射升空的,它在2011年7月首先進入了灶神星軌道,對其展開了14個月的探測,採集了關於灶神星的珍貴數據和圖像;然後,又飛往穀神星進行探測。穀神星是顆什麼樣的行星?這件事對於人類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 「黎明」號首次進入灶神星軌道 明年奔赴穀神星
    灶神星(資料圖片)據美國《大眾科學》7月17日的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已經歷史上首次進入太陽系的小行星帶,目前已被灶神星捕獲進入其軌道。NASA科學家表示,它將圍繞灶神星運行1年,對這塊巨大的太空巖石進行拍攝研究。太陽系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其中存在大量種類各異的小行星。灶神星是與地球類似的巖狀天體,也有地核、地殼和地幔,是小行星帶中僅次於穀神星的第二大小行星。「黎明」號會對灶神星的幾個核心特點進行研究,科學家希望藉此能對這顆小行星的形成進行解釋。
  • 「黎明」號揭秘穀神星
    8月10日,《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發表的7篇論文報告了此次觀測的若干成果。研究顯示,穀神星曾是一個海洋世界,而且「不久前」可能有活躍地質活動,這為矮行星的歷史和形成提供了進一步認知。「『黎明』號延長任務的高解析度圖像證實了滷水的暴露時間不到200萬年。此外,可見光和紅外測圖光譜儀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合物——冰鹽。
  • 太陽系小行星帶三傑:灶神星、智神星和婚神星
    小行星帶是位於太陽系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一個小行星密集分布的區域,科學家估計在這一區域小行星的數量可能超過50萬顆,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12萬顆的小行星進行了編號。目前太陽系內發現的小行星,有超過98.5%都發現於此區域。
  • 美「黎明」號探測器將先探灶神星再赴穀神星
    新華網華盛頓9月27日電(記者張忠霞)美國「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於該國東部時間27日早晨順利發射升空,它將遠赴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首先探測灶神星,此後再趕往穀神星繼續觀測,幫助專家尋找太陽系誕生的線索。
  • 科學網—NASA呈上灶神星3D大片
    美國宇航局(NASA)剛剛製作了一部3D電影,凸顯了灶神星的一些最神秘的特徵,其中包括一座高大的山脊,以及深槽環繞的赤道。 這些圖像採集自今年7月至8月,當時NASA的「黎明號」探測器正在接近灶神星,並隨後在距離小行星表面2700千米的高度環繞其運行。
  • 人類即將與穀神星進行史上最親密的接觸!
    2018年5月16日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宇宙飛船在接近小行星帶中這顆矮行星的最低軌道時,抓拍到了這張穀神星的照片,在這張照片中,黎明號距離穀神星大約270英裡(440公裡)。圖片: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黎明」任務的首席研究員卡羅爾·雷蒙德在一份聲明中說:研究小組正在急切地等待新的近距離檢查的詳細成分和高解析度成像。這些新的高解析度數據讓我們能夠測試從以前的數據集得出的理論,並發現這個迷人的矮行星的新特徵。穀神星上的一個目標在新低軌道上尤其誘人,那是八卡託隕石坑,有奇怪明亮的白斑。
  • 「黎明」號揭秘穀神星:過去曾是一個海洋世界
    8月10日,《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發表的7篇論文報告了此次觀測的若干成果。研究顯示,穀神星曾是一個海洋世界,而且「不久前」可能有活躍地質活動,這為矮行星的歷史和形成提供了進一步認知。「『黎明』號延長任務的高解析度圖像證實了滷水的暴露時間不到200萬年。此外,可見光和紅外測圖光譜儀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合物——冰鹽。
  • 「黎明號」新發現:穀神星上的鹽水遺蹟
    」上觀測到明亮區域的謎團,這意味著人類揭開了小行星帶中兩顆最大天體一一穀神星和灶神星的神秘面紗。根據這個定律,在數列的第五項(即火星和木星之間,距離太陽2.8個天文單位)附近,也應該存在一顆行星。 天文學家們再次踏上了尋星之旅,但這次的尋星之旅並不順利。1801年,義大利天文學家皮利亞在新年之際觀測到了一顆行星,並把它命名為穀神星。但在隨後的幾個月裡,穀神星卻消失了。
  • 來自大型小行星灶神星的隕石揭示太陽系在數十億年中所經歷的動蕩
    來自大型小行星灶神星的隕石揭示太陽系在數十億年中所經歷的動蕩(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BGR報導,科學家研究了來自大型小行星灶神星的隕石,發現了一個被稱為後期重轟炸的事件發生的證據,這與科學家此前認為的不同。
  • 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探測器解開了矮行星穀神星的多重謎題
    黎明號成為揭示穀神星迷霧的明燈圖解:這張全地圖顯示出穀神星表面較明顯的的光澤,其中包含了超出人類視覺範圍的紅外波長。而在今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黎明號太空飛行器剛剛公布了它在離地表僅240英裡(385公裡)的軌道上拍攝的圖像,由此我們現在可以分辨出穀神星上小到115英尺(35米)寬的特徵。我們過去所發現的這個領域,不僅有點類似於我們的月球,布滿中小型隕石坑,更多的是有大量的未解之謎,包括缺乏大型隕石坑,並且有奇怪的白色亮斑沿著表面分布在不同的地點,其地殼的化學組成更是五花八門。
  • 曾內定為超級地球的穀神星為什麼墮為矮行星?是下誰的「黑手」
    這「四小巖」中最大的就是我們地球了,但依然是小得可憐,正如我前面所說,它只有其它巖石行星的幾分之一,木星的1/318分之一。尋找50億年前的遺蹟為了得到答案,2007年美國發射了黎明號探測器,於2015年終於到達了「四小巖」與木星的分界處,探訪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兩個天體——穀神星與灶神星。
  • 銀幣中的太陽系,紐埃2018年太陽系灶神星隕石鑲嵌銀幣
    灶神星和灶神星銀幣「灶神星」銀幣的造型秉承著其他太陽系銀幣拱形幣的特徵,暗喻星球弧形的表面。拱形的造型讓銀幣有了「灶神星」的立體感,且銀幣的表面上更是高浮雕的復刻出了灶神星表面上的紋理,其表面布滿了由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顯得更加真實。
  • 穀神星上神秘的「光斑」,竟是一片片高鹽度的海洋
    原來,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其曾有一段地質活動活躍時期,直到最近才結束。通過研究穀神星的重力,科學家們對這顆矮行星的內部結構有了更多的了解,並且能夠確定穀神星的鹽水庫大約有25英裡(40公裡)深,數百英裡寬。穀神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要小行星帶。它並不像太陽系外的一些冰冷的衛星那樣,從與大型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內部加熱中受益。
  • 小行星帶內的重要發現——「高爾夫球小行星」
    而雅典娜也被重新歸類為大型小行星,成為該主帶中僅次於穀神星和灶神星的第三大小行星。幾個世紀以來,天文學家們一直試圖更好地觀察雅典娜,以更多地了解它的大小、形狀和組成。在世紀之交,天文學家得出結論:它是一個扁球體(一個細長的球體)行星。某國際團隊的一項研究,捕獲了第一批關於雅典娜的詳細圖像,這些圖像揭示了雅典娜的形狀更像是一個「高爾夫球」,也就是有很多凹陷進去的小圓坑。
  • 穀神星上神秘的「光斑」,竟是一片片高...
    原來,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其曾有一段地質活動活躍時期,直到最近才結束。通過研究穀神星的重力,科學家們對這顆矮行星的內部結構有了更多的了解,並且能夠確定穀神星的鹽水庫大約有25英裡(40公裡)深,數百英裡寬。穀神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要小行星帶。它並不像太陽系外的一些冰冷的衛星那樣,從與大型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內部加熱中受益。
  • 曙光號即將抵達穀神星
    穀神星是以羅馬神話中農業與豐收女神刻瑞斯的名字命名的。穀神星上的撞擊坑也同樣以世界各地神話中的農業和植物之神的名字來命名。其他特徵將以農時農節的名字來命名。曙光號探測器於2007年9月發射升空,在2011年和2012年曾花了14個月的時間探測過灶神星(Vesta),拍攝了這顆巨型小行星的清晰照片,也獲取了各項數據。
  • 最易被忽略的小行星—灶神星
    ),灶神星的存在感一直不高,甚至許多人還不清楚它的佔星學符號是什麼樣子。事實上,深入理解穀神星對於我們理解個人星盤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本命盤中灶神星的第一大作用就是可以看出我們最具有奉獻精神且甘願為其獻身的人生領域。例如,灶神星位於第五宮的人能真正做到為愛情捨棄一切,灶神星位於第九宮的人甘願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做出犧牲,而灶神星位於第十二宮的人都具有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