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趕走身體的疲勞感,有精力去健身?只需要掌握這3點

2020-11-22 騰訊網

原創內容,擅自搬運者必究!

最近有點朋友跟我吐槽,自己的身材走樣太快,已經快達到控制不住的局面。他知道自己應該去多多跟我去健身房鍛鍊,但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他每天都要在趕往工作的路上,要麼就在996的生活中無法自拔,一下班就感到精疲力盡,沒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去運動。

這個現象在我國十分普遍,根據11980個人的健康數據調查發現,68%的人在休息後依然處於輕度疲勞,29.8%的人休息後仍是中毒疲勞,2.2%的人休息後依舊重度疲勞,這樣長期的高壓狀態下,身體都出現亞健康,又談何運動健身?

不僅如此,即使是有些經常健身的人,也是帶著疲勞身體去鍛鍊的,只不過他能承受得住疲勞,因為他有一顆鍾愛健身的心,但是這是不建議的,受傷風險實在太大了。

鑑於此,要想將身體快速恢復正常狀態,去除疲勞感,你得做到這3點:

1. 調整習慣

我們要根據工作時間合理安排休息時間,即使你是996一族,中午時間也能利用起來休息,而不是玩手機,吹水。

你沒有運動的習慣就不要抓著健身房不放,從慢跑開始,再遊泳,再力量訓練,循序漸進,讓身體適應。

2. 注意飲食

飲食做的好和不好簡直是天壤之別,蛋白質給身體是一種積極的信號,而脂肪和碳水則是放鬆的信號,三者都是營養所需,就需要我們合理分配,營養均衡。如果你總是愛吃單一的高熱量,高油脂食物,身體一定是憔悴,疲勞的。

3. 適當吃補劑

補劑的作用在於補充身體所需,它不是一種藥物,而是一種合法合理的補充物質,性質上和飯菜是一樣的,只不過食用起來更方便,你可以選擇穀氨醯胺、HMB、氮泵等去除疲勞感。

相關焦點

  • 身體容易疲勞?或許跟這3種飲食習慣有關,做對4件事,緩解疲勞
    這種身心俱疲的狀態,往往出現在中年人身上,因為他們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承擔起「頂梁柱」的責任。這個時候,及時補充營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是補充能量的關鍵,也是我們保持活力的前提。很多朋友一邊為了工作加班加點,一邊在飲食上「糊弄」自己,動不動就點外賣,不吃早飯,這些習慣都會影響我們的體力和工作效率,最終影響身體健康。
  • 學會這幾招快速趕走隱患和疲勞
    現代化快節奏的生活,碰上高強度的任務,工作的時候難免會昏昏欲睡狀態不佳,此時不僅需要你工作刻苦努力和你的聰明才智,旺盛的精力也是必要的重中之重,以科學的方法調整身心,隨時令人感覺到你旺盛的精力與你的思維敏捷。
  • 過度疲勞,身體會發出抗議!這3種信號提醒你身體已達到極限
    而很多人在面對這種長期疲勞的情況時,簡單地認為自己只要找個時間補一補覺,休息一下身體就能緩過來,也並不當成什麼大事,久而久之這種錯誤的觀點便會為身體埋下隱患。當我們的身體因為長期疲勞出現這三種情況時,那我們就得注意了!
  • 對大齡健身者來說,有這3個問題需要注意,讓你科學健康的健身
    導語:隨著全民健身時代的到來,有越來越多的大齡人士走進了健身房進行健身。在健身房中,小年輕的身影是非常常見的,但是最近也多了很多大齡健身者,對於他們來說,有這3個問題需要額外注意一下,因為他們比年輕人更需要科學健康地進行健身,一起來看看吧!
  • 健身小科普:運動強度與運動疲勞度,兩者有什麼區別?
    健身的學問是博大精深的,運動時候的心率,決定了我們的燃脂速度,重量的選擇,決定了肌肉的緯度跟身體的力量。不同的健身計劃,鍛鍊出來的身材也是不一樣的。 今天筆者為大家做一個健身小科普,運動強度以及運動的疲勞度,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
  • 為什麼得了癌症,經常會感覺到疲勞、乏力?醫生分析出3點原因
    媽媽問完之後,孩子突然感覺到有些不對勁,最近爺爺總是特別能睡,還總是感覺很累,即使是睡很長時間,精神狀態也還是不好,於是母女倆想著帶著爺爺去醫院做個檢查,檢查中,腫瘤標誌物有明顯升高現象,但還不能確定是何種疾病,需要經過一周的化驗才能知道。一周後,母女倆去拿檢查報告,上面寫著肝癌兩個字。慶幸的是,癌症處於早期,立刻治療預後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 有沒有人告訴你,越冷就越要健身?冬季健身需要注意的事項了解下
    你們只知道冬天是最容易發胖的季節,但其實冬天更加適合減肥和健身!冬天確實很容易囤積脂肪,這不僅是因為冬天人的惰性更加嚴重,很難堅持下去,而且身體的合成代謝率加快了。但是越是這個時候,減肥的效果就越好。這是因為冬天是消耗熱量最多的時候,身體會消耗更多的脂肪來維持正常體溫。
  • 擺脫疲勞感的6條建議
    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很重要」「必須做」,但就是提不起動力,一點都不想動 —— 這就是缺乏多巴胺的典型表現。 所以,為什麼當我們「心累」的時候,明明知道必須學習、健身、做有用的事情,但還是會癱在沙發上玩遊戲、看電影、追綜藝、玩手機?
  • 春光美,健身去!
    3月28日,孩子們由大人帶著在洨河溼地公園跑步健身,緩解平日上網課的疲勞。本報記者 杜瑋攝4月1日,市民們在西安環城公園打羽毛球。 本報記者 杜瑋攝4月3日,一市民在西安一家健身俱樂部進行坐姿下拉訓練。 本報記者 杜瑋攝一場疫情讓老百姓的健康意識陡然提高,擁有健康的體魄對抗擊疫情的重要性更是深入人心。
  • 雕刻身體:青年健身群體的身體實踐
    在上述訪談表中,涉及10位青年男性,其中有7位都曾是瘦子。他們通過健身去改變自己的形體,各自的動機都不一樣,但都有這樣一個共識:一個勻稱的形體和健康的身體,能夠增強人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另外,健身運動有這樣一個特點,即它會讓「肌肉發脹」,而這也成為瘦人尋找成就感的來源。為了讓自己保持強壯的感覺,瘦人就需要持之以恆地鍛鍊。
  • 精力爆棚的秘訣——壓力篇
    全馬的高負荷特點,導致它需要更長的準備和恢復周期。所以,練突破兩小時世界紀錄的基普喬格,去年也僅僅只參加了一場。這就很好地解釋了什麼叫「勞逸結合"。了解了肌肉的增長原理,我們再看看精力是如何成長的。王石先生,每天5:30起床,精力過人,而且休息能力一流:找個地方一閉眼,靠著就能睡著——俗稱「秒睡」。能「秒睡」,絕對是一門硬核技能。白天,我們有兩個時間容易犯困,睡眠動力變大:一是中午1-3點,二是下午5-7點。
  • 選品趨勢 | 這個夏季,懶人家用健身器材可能會大熱!
    你只需站上去,邊聽著音樂,邊自動抖動身上的脂肪,完全不需要在健身房練得滿頭大汗。 除了瘦身塑型之外,這款塑身機的功效可多了,例如減壓放鬆、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消化系統、有效改善人體的平衡反應和移動速度,同時還配備了人性化無線遙控器及輔助拉力繩。 厲害的是,產品還設置了APP系統,隨時可以掌握運動數據、追蹤卡路裡、做到智能提醒,還可以一鍵分享朋友圈。
  • 每天都健身真的好嗎?這幾種症狀要注意,過度運動並不好
    導言: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開始健身,在我們潛在的思維中,都想更快地完成自己的目標。所以說有的人就會採取過激的方法,兩天之內的任務量,總想在一天之內解決,這就會導致過度運動。一般情況而言,這種酸痛並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基本在2到3天左右。但是如果我們出現這種酸痛並且持續較長時間的情況,就有可能是過度運動。我們可以對酸痛的肌肉進行拉伸,或者進行按摩放鬆,但是要記住不要再繼續投入大量運動當中,因為這樣只會讓情況更加加劇。
  •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這兩天和朋友聊天,說我2021年一定要對自己狠一點,把證書考出來。其實2020年失戀的時候,我就對自己有點狠了,拿到了三個機構的BIM高級證書,又把二建證書考出來了,年底還去參加了考研。因為我發現,無論是男孩女孩,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身邊的人可能會輪換,可能會來,也可能會走,今天對你好,明天可能在後面說你的不是,這可能就是人情世故。但是自己努力考出來的證書,永遠都是自己的,自己努力提升,得到的成果也是自己的,這可能就是那句,安全感是自己給的。
  • 最理想的健身時間是下午4點,那麼晚上健身會不會對身體有影響?
    接近傍晚的這個時間是人體體溫最高的一個時段,肌肉與身體的協調配合會達到最佳狀態,這個時候進行健身運動受傷率會相對降低很多。所以,從理論上來說一天當中最理想的健身時間是下午4點左右,那麼,照這樣說的話晚上健身會不會對身體健康有影響?
  • 健身老鳥一說就明白
    【「健身食課」第150期文章】 前言: 健身的人都非常清楚,其實增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你不斷地在一周有一周的健身訓練中不斷地鞭策自己,讓自己在鍛鍊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從而才能夠得到的更多。
  • 如何緩解疲勞 趕走疲勞就靠它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如何緩解疲勞1、拳頭按壓,釋放疲憊嚴重的疲憊感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很多的不便,那麼在這個時候怎麼緩解呢,拳頭握緊,放在耳朵斜後方,靠近頸部中央的頭骨位置,閉上眼睛,頭往後仰,感覺拳頭支撐著頭部的力量,會有一种放松的感覺,能釋放疲憊感。
  • 當出現這幾種情況,你需要讓身體充分休息,才能更好地進行健身
    健身是一項令人愉悅的運動,筆者2年前開始健身,健身的頻率從每周一兩次到現在的每天一次,因為現在是到了「每天不去就渾身不自在」的地步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第一是因為你形成了習慣,每天你都會在那個時候去進行訓練,其次,跑步和力量訓練都會刺激你的大腦產生胺多酚,胺多酚是什麼?
  • 健身過程中,我們需要吃肌酸嗎?肌酸的作用都有哪些?
    原標題:健身過程中,我們需要吃肌酸嗎?肌酸的作用都有哪些? 大多數人對於健身補劑的了解較少,只知道如果要很大程度上增肌和加強力量的話需要補充高純度的蛋白粉,。但是還有一種健身補劑已經逐步被認可與接受,那就是肌酸。
  • 你時常身體感覺疲憊,打不起精神?你就可能是慢性疲勞受害者
    關於慢性疲勞症候群其實有一個講了全世界都會震驚的的故事。話說我只要看到文章,這種標題我就會真的很震驚的不得不點下去看。紐約時報記者Julie Rehmeyer寫了一篇報導,揭露有學者為了要發表論文,他們只挑選對自己有點數據來支持他的假說。在2011年極有影響力的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發表了一篇建議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做漸進式的運動,然後加上心理諮詢來幫助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