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根據疆行水木公眾號綜合編輯
採訪:範虎 李家豪 供稿:李家豪
清華,普林斯頓,哈佛,清華。
擁有如此人生軌跡的他,
究竟是誰?
白雪寧 題圖設計 雨田
他叫白雪寧。
2003年,他保送清華數理基礎科學班,但參加高考並成為當年新疆理科狀元。
2007年,被評選為「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天體物理博士學位。
2012年,進入哈佛大學天體物理中心理論計算研究所從事相關研究。
目前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於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兼職,致力於理論與計算天體物理研究。具體研究領域為原行星盤與行星形成、等離子體天體物理等。已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20篇為第一作者文章),被引用總數達2000餘次(Google Scholar),在行星形成的理論研究與等離子體天體物理研究中開展原創性工作,且於該領域作出突出貢獻。
說起白雪寧白師兄,清華園裡,不只是新疆學子,凡關注學術科研的同學們都對他不陌生。高考是他大放異彩的舞臺,但他的精彩從未謝幕。本科四年,清華擁有方圓四百餘公頃的有限佔地,卻給予他可輔之騰飛的無界舞臺。
人物訪談
Q1 : 2003年白師兄其實已經保送到了清華,但為什麼還選擇參加高考,並成為了理科狀元?
當時在新疆,保送生一般都會參加高考,這也是中學母校的期望。當時會抽出一部分時間開始自學本科的教材,另一方面,跟周圍的同學一起經歷高考,收穫的還有同學間感情的升華。
其實在選擇學校和專業的時候,我有在清華的基礎科學班和北大的元培實驗班之間猶豫過。當時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還不明晰,但有志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想過之後,還是更認可清華基科班的理念——先把基礎夯實,再給你選擇的機會。
Q2 :基科班具體是什麼呢?
我當時的基科班有兩個班將近60人。前兩年強化學習數學物理的基礎課,之後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專業方向和導師,大三就可以開始做一些科研了。那時本科生做科研的機會比較少,而基科班比較特殊,強調大三就開始做學術研究。而且前兩年一方面通過比較紮實的基礎訓練後,積累了一定的功底,另一方面對各個學科方向也有了一定了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會看得更清楚一些,就有自己大致的規劃。
基科班還有一個優勢——如果你對於純數學純物理這樣的基礎科學沒那麼大興趣,也可以選擇其他方向。我們當時就有人選擇經管,計算機,電子這些專業。能選擇的路徑比較寬是基科班的一個特點。
現在清華的大類招生也是對這種模式的推廣,想要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
Q3 :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新疆的孩子獲得的教育資源是有差距的,基礎也相對弱,師兄在對學生數理基礎要求高的基科班學習時有什麼體會嗎?
作為新疆學生,剛進學校確實有一些壓力,周圍同學超前學過很多課程,視野開闊,博聞強識。但是大學有四年的時間,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你能學到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在本科結束後,回顧那四年,發現當時和同學的差距與自己的成長相比可以說微不足道。所以就算新疆的孩子基礎相對弱一些,只要願意付出努力並沒有什麼影響。
Q4 : 回顧本科四年生活,師兄覺得感觸最深、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本科階段是人生中的一個快速成長的時期,你要學習幾十門課程,還有大量的課餘生活。清華在這方面的資源是讓人受用不盡的。這些資源可以是科研、教育資源、文體、社團資源、人脈資源等等。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取捨,但無論如何,學校往往都能為你提供一個發展和提升的平臺。
我本科四年的重心在專業學習,我想這對每個人都是適用的。即使到現在,我仍然覺得本科階段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有些課程中細枝末節的知識點可能我都不記得了,但是老師講授的知識體系與框架,在之後的科研工作中都非常有用。
清華的校園文化生活也非常豐富,我當時也在班級和院系做一些學生工作,也在學校的鍵盤隊參加過幾場演出。畢業離校才能體會到園子裡這些生活是多麼難能可貴,進入社會之後可能再難有這種機會了。所以我想最重要的是,要珍惜好本科這段時光,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來完善和提升自己。
Q5 : 本科之後,您為什麼去普林斯頓大學就讀,並在哈佛進修博士後呢?最終選擇回到清華做科研又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現在,一半以上的學生本科期間都有出國機會,研究生更是如此。交換,暑期研修,還有一些聯合培養的項目,都是很不錯的選擇。我上學的時候學校這方面資源還比較少,並且我選擇的天體物理專業,在國內很長一段時間都比較薄弱,出國留學是勢在必行的選擇。在哈佛做研究時,在國內和國外找職位都有考慮,但是最終選擇回國還是因為,一方面國內的科研發展很快,天體物理學科有了長足的進步,科研環境也有很大改善;另一方面,歐美近年來對科學的支持力度後勁不足,這與國內對科研的大力投入形成鮮明的反差,所以最終選擇回母校清華作研究。
Q6 :對本科生的科研有什麼建議嗎?
本科生在大二大三開始做科研在清華已經相當普遍。清華的本科生科研氛圍,無論是學生的積極性,還是學校的配套政策,都比過去更加完善。除了直接進入教授的研究組,學校還有一些項目支持本科生科研,比如校團委的「星火計劃」。科研和課本上的知識不一樣,課本上是成熟的理論,而科研是探索未知,思維活躍的本科生還沒有被太多定勢思維所束縛,不時會有一些別人沒有的新思路,他們提出的問題時而會讓人眼前一亮,這是本科生的優勢。另一方面,也希望本科同學做科研不要急功近利,為了攢科研經歷或發文章而做科研。做科研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為基礎,因此不要為做科研而忽視專業課程的學習。本科生同學做科研時往往更熱衷鑽入技術細節,而忽視學術背景、項目動機和對整體圖像的把握。對於一個成熟的科研人員,後者往往更為重要。
Q7:師兄對我們的大學生活還有什麼建議嗎?
本科階段,你最大的資本是你的年輕,有很強的可塑性。很多同學總是覺得迷茫。迷茫永遠都是和年輕相伴的,是年輕的一部分,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要因為迷茫而焦慮。之前說過,學校的資源非常豐富,擺在你們面前的選擇很多。在本科的大好時光裡,與其在迷茫中困惑,不如大膽地去嘗試、去體驗、去發現,並為自己的選擇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在本科階段,失敗的嘗試很多時候甚至比成功對你更有指導意義。
與此對應的是,清華在本科階段改變規劃是比較自由的,尤其在去年開始實施的大類招生以後,另有新雅等專業也提供其他專業方向的選擇。不管你去了什麼方向,前面都有太多東西等候你去發現,也有更多的路口等待你去選擇,希望你們可以把目光放長遠,心態放平和,積極迎接屬於自己的未來。
「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這是被無數個體與時代不斷思索的問題,年輕的我們在眾多選擇中迷茫彷徨再正常不過,但不能永遠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也不能永遠在別人的輝煌中漫無目的地遊蕩。看著白師兄的經歷,從此刻問問自己,有眼下的目標嗎?有長遠的理想嗎?有願意為理想付出全部努力的勇氣嗎?
如果你點了點頭,這個園子就給你一片可快意揚鞭,揮斥書生意氣的天地;如果你還心有困惑,這個園子也給你一方尋找自我、培育各種能力的沃土。
沒有比前方更好的風景,身在清華園中,你有無限的可能。
(清華新聞網5月29日電)
編輯:趙姝婧 審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