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屆校友、核物理學家高海燕與清華學子暢談科研與人生

2020-11-30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5月12日電(通訊員 王方)清華大學1988屆傑出校友、實驗核物理學家、崑山杜克大學首任學術事務副校長……在高海燕教授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很多閃亮的標籤。近日,受清華大學研究生會的邀請,高海燕與清華園的學弟學妹們進行了一場「雲」上對話。

高海燕教授

5月10日晚,第14期TopTalk+暨首期「雲上TopTalk+」如期舉行,高海燕以「我的人生足跡:物理學家和中外合作大學建設者(Amazing Journeys in Physics and in Building a Joint-Venture University)」為題與同學們進行了線上分享。「TopTalk+」是由清華大學研究生會於2015年發起的全英文國際化高層論壇,本次論壇由交叉信息院2019級碩士生朱繁誠(Lawrence Kurowski)主持,吸引了27個院系來自12個國家的150餘名清華學子一同探討以學術全球化帶動中國全球化的歷史新機遇。

來自世界各地的清華學子積極參與TopTalk+

前輩寄語:不忘初心,成就源於熱愛

從上海行知中學到清華大學求學,再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讀博深造,高海燕向同學們娓娓道來,自己是如何在不同人生階段中藉助良師的力量找到興趣所在,並成功地在物理學領域深耕,「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女科學家的生活也可以很有趣。」高海燕笑著說。通過閱讀、下廚、園藝甚至越劇,高海燕發掘出自己不少的天分和愛好,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此外,作為一名曾經的留學生以及中美合作大學——崑山杜克大學首任學術事務副校長,高海燕還結合自己在海內外求學、任教的所見所感,與同學們分享了對中美高等教育模式的切身思考,並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博雅教育和跨學科教育之間建立連接。

當然,成長路上少不了「陣痛」。高海燕坦言,當她看到很多同時期出國的同學都從物理專業轉到電子、計算機工程或金融等行業時,她也曾多次叩問自己,是否真的要在物理這條道上「一路走到黑」。不過正是經過這樣的深思熟慮,比較了多個行業和職業可能性之後,她才更加堅定了自己對物理專業和核物理方向的喜愛,並在之後的科研道路上再也沒有動搖過。

在高海燕看來,熱愛可抵歲月漫長,而她正是把熱愛變成了工作、浸入了生活,才會如此樂此不疲。她建議同學們在考慮自己的人生規劃時也應該仔細思索興趣所在,並且勇敢追夢,而不是隨波逐流。這一心得引起不少同學的共鳴。正如計算機系2017級碩士生曾海天所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她在核物理專業難就業的情況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個專業、是否堅持下去的那段經歷。高教授無疑是幸運的,她的興趣和工作合二為一,我相信這種幸運來自於熱愛和心無旁騖的鑽研。高教授的分享,帶給正身處研究生階段的我們很多啟發和指引。」

對話青年:聲音與思想的碰撞

本次論壇上,還有三位來自不同專業、有著不同經歷的清華學子作為青年代表,與高海燕展開新鮮、前沿的「青年對話」。

在「對話青年」環節中,蘇世民書院2018級碩士生黃爾諾、公共管理學院2019級博士生施瑞祺和物理系2015級博士生王凌霄結合著各自的求學經歷,與高海燕進行了對話交流。

「面對人生中的改變和挑戰,如何才能充分激發個人潛力,成為一個為社會帶來貢獻的清華人?」經歷過留學、工作,再回國到清華園裡繼續攻讀的施瑞祺向高海燕提問。「要沉得住氣、培養堅韌的個性,紮根個人感興趣的研究領域。」這是高海燕給出的回答。她還鼓勵清華學子們不要放棄自己的興趣,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能做到持之以恆,「未來是你們的!」

王凌霄在清華大學和東京大學都有過科研經歷,經過與高海燕的交流,他深有感觸地說:「由於研究背景相近,高海燕老師的建議都非常觸及我的內心。她鼓勵我們要更多地傾聽自己的內心,熱點問題也好、重大問題也罷,找到自己所愛才是最重要的。另外,在職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必然會面臨諸多抉擇和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更要泰然處之,做好平衡。」

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學者,黃爾諾則更關注高海燕所提到的教育之道。「和高海燕老師的對話,讓我想起了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在1914年所說的,當時的大學對於實現『大學之道』,特別是在『明明德』和『親民』方面體認尚有未盡、實踐尚有不力。整整100年後,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等中國著名學府,並強調『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我相信,回答這些問題,完成這些使命,對於實現「雙一流」計劃至關重要。」

除了三位青年代表之外,其他參會同學也在網絡聊天室中積極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

同學們在聊天室中熱烈討論

從科學研究到教育事業,從學術全球化到中國全球化,高海燕從自身經歷出發,為同學們更好地開展學術科研、進行人生選擇提供了作為過來人的建議。正如高海燕所言,在成長道路上,選擇所愛並為之奮鬥終生,終有一天,你所熱愛的東西會轉過身來擁抱你。

「TopTalk+」是由清華大學研究生會於2015年發起的國際化高層論壇,致力於邀請享譽世界的政府、商業、文化、學術等領域的領軍人物與清華學子面對面交流,聚焦重大國際議題,提升清華學子的國際視野和全球勝任力。目前「TopTalk+」已成功舉辦14期,先後邀請了美國福茂集團董事長趙錫成、美國第24任勞工部長趙小蘭、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副總裁兼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麥可·格林(Michael Green)、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莫漢·莫納辛(Mohan Munasinghe)等嘉賓,活動議題涵蓋氣候變化與能源合作、中國多邊外交政策、醫工結合研究等多個領域。

供稿:校研究生會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清華土木系1977屆校友畢業四十周年座談會
    亨嘉之會,後會有期清華土木系1977屆校友畢業四十周年座談會----「郝老師,好久不見啦,您今年有八十了?」----「八十一啦。」----「那您的身體可真硬朗!」…… 清華新聞網4月30日電 (通訊員 吳志軒) 4月30日上午,土木系1977屆校友(73級)慶祝母校106周年華誕、紀念畢業40周年紀念會在土木系系館多功能廳舉行。多功能廳裡,歡聲笑語,白髮蒼蒼的老師們和雙鬢斑白的學生們坐在一起,一起回憶當年的點點滴滴,絲毫沒有許久未見的疏離感。
  • 化工學院舉辦學習陳薇校友事跡座談會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專業1988屆畢業生陳薇校友榮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喜訊傳來,在浙大化工學院師生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引發了全院師生「如何向陳薇校友學習」「如何培養更多的像陳薇校友一樣的優秀人才」的大討論。
  • 清華校友總會:傳承清華文化,打造國際化校友家園
    志同道合者結伴而行,乃是同方部對清華學子相伴相扶的美好希冀,更是對清華校友們攜手並進的高度讚揚。  如今,這棟灰色的小樓已不再作為禮堂使用,而是成為了清華校友總會的辦公地點。難忘那段校友雲集的崢嶸歲月,今天的同方部更堅守歷史傳承下來的使命,傳播著清華校友遍布海外的清華情。
  • 4位清華校友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
    4位清華校友獲得2019年斯隆研究獎清華新聞網2月25日電(通訊員 田陽)2月19日,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 公布了2019年斯隆研究獎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獲獎名單,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57所高等院校的126位研究人員榜上有名,其中有4位清華校友:2007級物理系碩士校友、中佛羅裡達大學助理教授馮小峰獲得化學獎;2004級計算機系校友、杜克大學助理教授的鬲融獲計算機科學獎;2002級物理系校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助理教授周鑫獲數學獎;
  • 材料學院第二屆校友導師計劃總結大會暨第三屆校友導師計劃啟動...
    2020年11月28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校友會之材料學院第二屆導師計劃總結大會暨第三屆校友導師計劃啟動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材料學院院長孫寶德,材料學院校友會常務副會長沈欽碩,校友會秘書長金曉鍾,校友導師計劃負責人、材料學院校友會副會長王虹,常務副秘書長劉巍,校友總會等領導嘉賓出席活動。
  • 清華送校友 舊居跪先生
    清華學生昨辦悼念儀式 讀者趕到楊絳家中送別清華送校友 舊居跪先生來源:法制晚報 2016-5-26 李東 馬曉晴  在楊絳去世的消息刷遍網絡的同時,更多的讀者希望用更莊嚴的形式來紀念這位大先生。  昨晚,數百名清華師生在清華園裡以點蠟燭和摺紙鶴的方式來表達對校友的悼念,而在昨天下午,已經有幾位讀者趕到楊絳先生在三裡河的家中,面對舊居,睹物思人。
  • 校長邱勇與2015屆本科畢業生代表座談
    「母校是你們永遠的精神家園」校長邱勇與2015屆本科畢業生代表座談清華新聞網7月1日電(記者 王 蕾 通訊員 呂 婷)6月30日下午,校長邱勇、校黨委副書記史宗愷來到綠蔭滿窗的清華大學圖書館老館,與2015屆本科畢業生代表圍坐在一起,認真傾聽大家暢談大學期間的感受與收穫
  • 清華老校友合唱團:金曲深情寄,銀髮赤子心
    清華老校友合唱團:金曲深情寄,銀髮赤子心 今天故事的主角
  • 清華2013屆研究生畢業 校長箴言:堅守良知!
    清華大學(招生辦)昨天舉行201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  清華校長送箴言:堅守良知!  「希望你們多年後重回清華的時候,帶回的不僅是出色的業績,更是堅守良知的故事。」在昨天(16日)舉行的201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寄語4000多名博士和碩士畢業生「堅守良知」。  畢業典禮在清華綜合體育館舉行。由於今年的研究生畢業生比較多,體育館座位有限,所有畢業生的親友都被邀請到清華三教和主樓的大教室裡,觀看電視直播。典禮開始前,記者在體育館門前看到,很多畢業生穿著學位服和父母合影留念。
  • 姚期智做客學術之道 暢談科學家的道德與責任
    姚期智做客學術之道  暢談科學家的道德與責任  清華新聞網6月10日電 (通訊員 劉洪強)6月5日下午,「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計算機科學實驗班首席教授姚期智院士在六教為現場近400名清華師生帶來題為「科學家的道德與責任」的演講。
  • 5位清華校友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現場 本年度有5位清華校友獲獎:北京大學顏學慶教授、澳門大學宋永華教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王國慶研究員榮獲2009年應邀回國,擔任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及校長助理。2012年任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2018年出任澳門大學校長。長期從事電力系統領域的研究,研究成果促進了電力市場的發展,並在能源、信息及控制工程等領域享有國際聲譽。
  • 三位清華校友獲選2019 ACM Fellow
    三位清華校友獲選2019 ACM Fellow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 12月12日,國際計算機學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 ACM)公布了2019年新選會士名單(ACM Fellow),清華大學1995屆計算機系校友李向陽、1997屆電子系校友謝源、1996屆物理系校友宋曉東當選
  • 白雪寧:清華+普林斯頓+哈佛 新疆學子傳奇之路
    白雪寧:清華+普林斯頓+哈佛 新疆學子傳奇之路來源:根據疆行水木公眾號綜合編輯採訪:範虎 李家豪 供稿:李家豪清華,普林斯頓,哈佛,清華。擁有如此人生軌跡的他,究竟是誰?說起白雪寧白師兄,清華園裡,不只是新疆學子,凡關注學術科研的同學們都對他不陌生。高考是他大放異彩的舞臺,但他的精彩從未謝幕。本科四年,清華擁有方圓四百餘公頃的有限佔地,卻給予他可輔之騰飛的無界舞臺。人物訪談Q1 : 2003年白師兄其實已經保送到了清華,但為什麼還選擇參加高考,並成為了理科狀元?
  • 兩位清華校友當選2020年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清華新聞網9月25日電 9月22日,英國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RAE)公布2020年新選院士名單,新當選的50位院士和3位外籍院士中有7位華人學者,兩位清華校友榜上有名,他們是英國肯特大學教授閆勇和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羅開紅。
  • 清華舉行巔峰對話 圖靈獎得主暢談人工智慧—新聞—科學網
    活動旨在邀請國內外各學術領域的頂尖名家與清華學子進行平等自由的對話,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勇敢挑戰學術權威與現有學術範式。此前的15場嘉賓包括了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的獲獎學者。(原標題:清華大學舉行「巔峰對話」  圖靈獎得主暢談人工智慧)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 中國農業大學傑出校友朱健康勉勵青年學子
    首頁 » 人物 » 中國農業大學傑出校友朱健康勉勵青年學子 中國農業大學傑出校友朱健康勉勵青年學子 來源:中國農業大學
  • 高考報考:北大PK清華,你會如何選擇
    清華學子不僅在工業界出類拔萃,在解放後的政壇上出現了一批領袖顯要人物。相比較,北大學子雖"志向遠大",期待著"鐵肩擔道義",但在現實政治官場上卻望洋興嘆。   但隨著中共十八大的召開,新當選的205名中央委員中,有一個醒目特徵, 9成具有文科背景,北大校友逐步走向政壇高層。 人文社科類背景出身的官員上任和更合理的專業搭配對其所在部門的治理理念將會產生深刻影響。
  • 清華北大如果在美國:排名30左右,距「常春藤聯盟」還有差距
    「清華北大」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頂尖學府,在生源上毫無疑問匯聚了我國最優秀的學子,在大學四年的培養中又提供了最優質的教育,背後有整個國家的全力支持,金字號招牌又廣受用人單位的肯定。不過通過一些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坐擁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這批最讓人驕傲的學子仍然會有相當的比例選擇出國 (境) 深造。
  • 土木系1957屆校友畢業六十周年座談會
    土木系1957屆校友畢業六十周年座談會清華新聞網4月30日電 (通訊員 龍彥江)4月30日上午,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1957屆畢業六十周年座談會在清華大學近春園第二會議室舉行。劉天澍 攝早晨9時20分,便有老學長早早到達會議廳,20分鐘內,會議廳中就站滿了白髮蒼蒼的老學長學姐們,很多人都是從外省趕來,還有一些專程從香港、國外趕來,他們興奮地詢問著對方的近況,激動相擁,歡笑中聽到一位學姐老校友動情地說道:「我們都已經60年沒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