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以「建設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護航未來銀色夢」為主題的2020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先生,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先生,以及報告發起雙方代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教授和同方全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林先生,同方全球人壽總經理助理兼首席團險事業執行官兼健康險事業部總經理彭勃先生共同出席了此次發布會。
發布會揭曉了今年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 -- 6.23,相對於2017年的6.31與2018年的6.65有所偏低,但與2019 年的6.15相比略有回升。報告顯示,在「退休準備充分度」和「退休計劃完善度」方面較去年有所提升,而在「財務規劃認知水平」方面有所下滑,其他方面相差不大。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迎來人口老齡化的關鍵「窗口期」
據民政部公布數據顯示,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達到3億人。未來5到10年,全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將進入中高齡,我國養老服務將接受更大的挑戰和考驗。
目前中國居民養老保障方面呈現「兩高、兩大、兩低」的顯著特徵:人口老齡化態勢高速化、高齡化;退休人口基數大、差異大;社區養老社會化水平低、自我養老和社會化養老意識低。與快速發展的經濟相比,我國在老齡人口保障體系建設方面明顯不足,居民個人的退休準備越發引起社會關注。
2020中國居民退休生活信心保持高位
2020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顯示,中國居民對於退休生活的願景總體樂觀,信心保持高位。具體而言,居民對退休生活的聯想整體樂觀,其中未退休居民對未來的願景較為保守,已退休居民在享受良好退休生活的同時,自身健康或成更大憂患。
居民更加注重退休後的自我滿足,繼續工作意願不高;相較而言,年長者更傾向於自我享受,年輕人的選擇更加多樣,中、高收入群體退休後繼續工作意願更強。
2020年退休準備指數小幅回升至6.23
發布會現場,陳秉正教授對於2020年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進行了詳細解讀。他表示,今年指數回升至6.23,主要是在「退休準備充分度」以及「退休計劃完善度」方面較去年有大幅提升,而在「財務規劃認知水平」方面有下滑趨勢。
陳秉正教授指出,女性受訪者的退休準備指數超過男性,指數在性別上的差異不再固化。全國各地區退休準備指數之間的差異增大,整體上經濟發達地區及經濟增速較快的地區居民退休準備指數仍處於相對較高的水平。在家庭特徵中,擁有兩個子女的受訪者有較高的退休準備指數,可見穩定的家庭關係和未來子女的贍養能力是影響人們退休準備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適時推出漸進式的延長退休政策
2020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顯示,中國居民傾向於對發展第一支柱有更高的認同度,而對於發展第三支柱的認同度仍然不足,養老保障三支柱的平衡發展離不開居民觀念的進一步轉變。
陳秉正教授表示,具體來說,近五年,支持延長退休年齡的受訪者比例明顯提高,報告顯示支持延遲退休年齡的比例從2016年的63%增加到2020年的79%,年長者、教育水平高、職級較高、收入較高的群體、對於延遲退休的態度更為積極,單一年齡標準的退休制度很難適合所有人的意願,延遲退休在年齡的規定上應具有一定彈性。政府可以適時推出漸進式的延長退休政策。
陳秉正教授特別指出,個人退休準備計劃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如保險、應急現金儲蓄等,但無論採取何種形式,都應在退休前後為維持財務狀況穩定發揮關鍵作用。
未來退休壓力逐漸顯現在當下青壯年群體
報告顯示,青年人對未來退休生活願景相對保守,信心有所不足,其中80後相較於70後與90後更為樂觀。究其原因,首先是當代青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標準提高,滿足物質生活的經濟壓力增大。其次,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導致青年人對社會保障體系信心不足。此外,由於青年人距離退休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未來的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也導致青年人更加保守地預期自己的退休生活。此外現實中,國內大多年輕人也的確存在著職業規劃不清晰、自身定位不準確的問題,而職業規劃將直接影響養老和退休規劃。
對此,陳秉正教授也提出一些建議:一、青年人應當儘早明確職業規劃與發展路線,結合時代背景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下找準自身的定位,對個人的未來與退休生活產生理性的預期。二、青年人應當不斷地提升自身金融素養以及對財務規劃的認識,儘早為自身養老與退休計劃做好準備。三、青年人應當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為國家改善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升社會保障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