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袋鼠|世界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

2020-12-07 椿兮如霖
紅袋鼠

紅袋鼠體長100-160釐米,尾長75-120釐米,體重23-70千克。雄性體長130-160釐米,體重70-90千克,雌性則小得多。紅袋鼠體色呈紅色或紅棕色,因而得名。但雌性體色呈藍灰色,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這是紅袋鼠獨具的特徵。

一隻正在秀肌肉的紅袋鼠

一般認為,袋鼠最早是由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發現的。其實並非如此。在他之前140年,荷蘭航海家弗朗斯·佩爾薩特於1629年就遇上了袋鼠。那一年,佩爾薩特的輪船在澳大利亞海岸附近擱了淺,看見了袋鼠以及懸吊在它腹部育兒袋裡的乳頭上的幼仔。但是,這位細心的船長竟錯誤地推測,幼仔是直接從乳頭上長出來的。不過,他的報導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很快就被人們完全遺忘了。

而庫克船長第一次看見袋鼠的時間是1770年7月22日,那一天他派幾名船員上岸去給病員打鴿子,改善生活。那是在澳洲大陸指向紐幾內亞的那個「手指尖」——約克半島附近。庫克豪斯就坐落在這裡,這個城市是以偉大的航海家庫克的名字命名的。人們打獵回來以後,說看到一種動物,有獵犬那麼大,老鼠顏色,行動很快,轉眼之間就不見了。兩天以後,庫克本人證實了船員們所說的並沒有錯,他自己也親眼看見了這種動物。又過了兩周,參加庫克考察隊的博物學家約瑟夫·本克斯帶領4名船員,深入內地進行為期3天的考察。後來,庫克是這樣記載的:「」走了幾裡之後,他們發現4隻這樣的野獸。本克斯的獵狗去追趕其中兩隻,可是它們很快就跳進長得很高的草叢裡,狗難以追趕,結果讓它們跑掉了。據本克斯先生觀察,這種動物不像一般獸類那樣用四條腿跳,而是像跳鼠一樣,用兩條後腿跳躍。」

有趣的是,由於他們對這種前腿短、後腿長的怪獸感到非常驚異,就問當地的原住民怎樣稱呼這種動物,原住民回答:「康格魯(Kangaroo)」於是,「康格魯」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並一直沿用。可是人們後來才弄明白,原來「康格魯」在當地語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紅袋鼠

紅袋鼠非常善於跳躍,在緩慢行進時,每一跳約1.2-1.9米,但在奔跑時每一眺可達9米以上。短期的逃跑速度可達每小時50-64千米。紅袋鼠平時比較安靜,也比較溫順,但在無退路時也會用後足猛踢人,它的後足強有力,一下子就可以使人致命。雄性在爭勝打架時動作如同人在拳擊。

紅袋鼠分布圖

紅袋鼠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除了北部、東海岸和西海岸)。由於其種群豐富,2015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其評估為無危物種。

紅袋鼠

紅袋鼠與所有袋鼠一樣,都是通過育兒袋撫育幼仔。紅袋鼠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平均孕期為34天,每胎1仔,初生幼仔體重約0.75克,兩個多月露頭,半年以後出袋活動。1.5-2歲性成熟。壽命為20-22年。

相關焦點

  • 袋鼠,考拉,袋獾 ~ ~ ~ 為什麼只有澳大利亞這麼多有袋類動物?
    原創文章 作者: 不同平臺轉載請告知澳洲有很多的有袋類動物,但是在人類主要生活的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大部分地區沒有見過有袋類動物(中國就沒有發現活的有袋類動物物種)。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下有袋類生物的話題。
  • 同樣是有袋類動物,為什麼袋鼠的口袋開口朝前,袋熊卻朝後呢
    導語:同樣是有袋類動物,為什麼袋鼠的口袋開口朝前,袋熊卻朝後呢?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要說澳大利亞有什麼動物,相信很多人脫口就是袋鼠、考拉、長頸鹿,其中,袋鼠的育兒袋向來為人們所驚奇,很多人至今都不肯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生物會在身上自然長出一個口袋嗎?不要懷疑,袋鼠真的有袋,而且世界上有袋類的動物並不只有袋鼠這一種,澳大利亞的袋熊,同樣身上有個口袋。袋熊是一種體形粗壯得像熊一樣,臉卻像老鼠的哺乳動物。
  • 史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像河馬犀牛一樣巨大
    說到有袋類動物可能大家都不陌生,比如知名度很高的袋鼠、樹袋熊、袋獾、袋熊等。這些動物我們也都分期做過專項的科普。
  • 史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 像河馬犀牛一樣巨大
    說到有袋類動物可能大家都不陌生,比如知名度很高的袋鼠、樹袋熊、袋獾、袋熊等。這些動物我們也都分期做過專項的科普。然而今天的有袋類其實已經落寞了,體型最大的袋鼠成年後身高也不過一米七左右,體重大概在兩百斤上下。其他的有袋類動物甚至已經淪為了弱勢群體。但其實有袋類動物的祖上也是有龐然大物的,它就是雙門齒獸。
  •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提到有袋類動物,人們首先會想到袋鼠和考拉。事實上,有袋類是屬於哺乳綱、有袋下綱(後獸下綱)的一個動物類群。
  • 科普:雙門齒獸,更新世時代的有袋類動物
    說到有袋類動物可能大家都不陌生,比如知名度很高的袋鼠、樹袋熊、袋獾、袋熊等。這些動物我們也都分期做過專項的科普。然而今天的有袋類其實已經落寞了,體型最大的袋鼠成年後身高也不過一米七左右,體重大概在兩百斤上下。其他的有袋類動物甚至已經淪為了弱勢群體。
  • 世界上4個自帶口袋的生物,只知道袋鼠的out了,網友:刷新了世界觀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存在著很多有趣的事情,而小編就非常喜歡這些有趣的動物,並且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它們。 1、袋鼠 一說起有袋動物,大家一定會想到袋鼠。
  • 袋鼠為什麼會在澳大利亞泛濫?有什麼動物可以制約袋鼠?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澳大利亞袋鼠如今的局面呢?有什麼動物可以制約袋鼠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是什麼造成了澳大利亞袋鼠的泛濫?袋鼠是澳洲獨有的哺乳動物,在澳大利亞有三種被稱為「國寶」的動物,第一是樹袋熊,第二是鴨嘴獸,第三就是袋鼠了。作為有袋類的代表動物,袋鼠在澳大利亞的地位僅僅是從貨幣、國徽上就能看出。
  • 有袋類
    後獸次亞綱中唯一的一個目就是有袋目。它在白堊紀起源於古獸類祖先後即經歷了大發展,在全世界廣泛分布,與原始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處於多少相等的地位而彼此競爭著。但是隨著新生代的來臨,有胎盤類開始顯示出更加強勁的進化優勢,使得有袋類在大部分的大陸區域內大大衰退並最終滅絕。  然而在兩個地區裡,有袋類在與世界其它地區隔絕的「世外桃源」裡繼續生存著。  一個地區是澳大利亞,在白堊紀或白堊紀末期在有胎盤類還沒有來得及侵入時就與亞洲大陸完全分開。
  • 袋鼠寶寶出袋啦!
    ▲在保育袋小袋鼠寶寶袋鼠出生時非常小,大約只有1粒花生米那麼大,當小袋鼠長到育兒袋裡再也容納不下了,它只好搬到袋外來住。可它還得吃袋鼠媽媽的奶,有時候就會把頭鑽到育兒袋裡去吃奶~小袋鼠直到6~7個月才開始短時間地離開保育袋學習生活。一年後才能正式斷奶,離開保育袋,但仍活動在母袋鼠附近,隨時獲取幫助和保護。
  • 男子一拳打懵袋鼠 袋鼠和人打架視頻圖片大全(實拍)
    「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裡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袋鼠屬有袋鼠為袋鼠科,結指鼠兒亞目,袋鼠目,有帶類,哺乳動物綱,脊索動物門,動物界,它們是澳大利亞著名的哺乳動物,在澳洲佔有很重要的生態地位。袋鼠前肢短小,後肢特別發達,常常以前肢舉起,後肢坐地,以跳代跑。袋鼠一般身高有2.6米,體重約有80公斤。
  • 澳大利亞有袋動物演化史:會不會進化出"袋人"?
    現存的有袋類動物非常少,只有270種,絕大部分都生活在澳大利亞及其周邊島嶼。除了剛才提到的袋鼠、樹袋熊、袋食蟻獸、袋獾等,還有已經滅絕的袋獅、袋狼、袋猴等等。科學家研究認為:在我國東北發現的生活在距今1.25億年前的「中國袋獸」的化石,可能是最早的有袋類動物的化石(學術界有爭議),如果這是事實,那麼袋鼠、樹袋熊共同的祖先其實就生活在我國東北,東北才是它們的「老家」。當然東北至今還沒有出現過長著育兒袋的人類,這麼看也許和環境無關?那麼後來有袋類怎麼又跑到澳大利亞去了呢?
  • 除了袋鼠,這五種動物還有口袋,除了蜂蜜袋,你知道哪一個?
    在我們的生活中,世界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小編也喜歡這些有趣的動物,每天都會和大家分享。作為有袋動物的一種(袋鼠和袋鼠等溫血動物的有袋動物),蜂蜜袋起源於紐幾內亞和南澳大利亞,大部分時間都在樹上度過。蜜袋在身體兩側都有滑動膜,從手關節一直延伸到腳踝,這有助於他們在樹上滑動。
  • 生物奇觀:以跑代跳的袋鼠!你對這種澳洲生物了解有多少?
    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育兒袋裡有四個乳頭。「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裡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袋鼠是有袋類動物,屬袋鼠科,其分類上指袋鼠亞目,袋鼠目,雙門齒目,有袋亞納,哺乳動物綱,脊索動物門。它們是澳大利亞著名的哺乳動物,在澳洲佔有很重要的生態地位。
  • 10種澳洲特有動物,好想見樹袋鼠一面啊
    說到澳洲特有的動物,你們一定會想到考拉跟袋鼠吧!
  • 旅遊:澳大利亞的袋鼠
    袋鼠的種類有四十多種。其中大袋鼠和紅袋鼠比人還高。袋鼠在澳大利亞遍地可見。夜間在公路上開汽車,袋鼠見到燈光以為是敵人來襲擊,即從森林跳到公路,與汽車相撞,小汽車往往被撞翻。有時早晨看到路上開過的汽車頭,上鮮血淋淋,其實就是撞袋鼠了,並非撞了人。在澳大利亞旅行,可以經常看到,有些公路旁往往插著畫有袋鼠的牌子,那是警告司機此乃袋鼠出沒之地方,行車要慢,要注意安全。
  • 我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改寫有袋類動物的起源歷史
    該重大發現表明亞洲可能不是有袋類動物的起源中心。  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2018年6月14日凌晨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據介紹,現生的三大類哺乳動物,包括了單孔類、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單孔類的泌尿、生殖和消化都通過唯一的「洩殖腔」,包括我們熟悉的鴨嘴獸、針鼴等;有袋類的最大特點是雌性在腹部有一個育兒袋,幼體出生非常不成熟,必須在母體袋內長期哺乳,包括袋鼠、袋熊和袋貂等;而有胎盤類最大特徵是雌性具有胎盤,幼體在母體的子宮中能通過胎盤吸收營養,包括鯨魚和人類。  畢順東說:「單孔類哺乳動物的數目十分稀少,只有3種。目前現存的哺乳動物中,99%是有胎盤動物或者有袋類。
  • 有袋類除了袋鼠和考拉等著名的明星物種,還有這些相貌怪異的成員
    現存的哺乳綱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即原獸亞綱和獸亞綱,其中獸亞綱又分為後獸下綱和真獸下綱。原獸亞綱是哺乳動物中最原始的,以鴨嘴獸和針鼴為代表;真獸下綱是數量最多的,貓狗牛羊和人類都是真獸下綱的成員;而後獸下綱則是比真獸下綱古老、比原獸亞綱更「先進」的一類,代表動物就是各種有袋類。
  • 有袋類動物生活在北極恐龍中
    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有袋動物物種,它們在恐龍時代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北極地區,為複雜的古代景觀增添了生動的新細節。拇指大小的動物,名叫Unnuakomys hutchisoni,在大約6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北極地區。
  • 澳洲為什麼是有袋動物的天堂,幾乎所有的有袋動物都生活在這裡!
    距今4500萬年~3800萬年前,澳大利亞與其他大陸因漂移逐漸隔離開,隨之離開的哺乳動物只有有袋類動物。這些動物在這塊孤立的大陸上經歷漫長的演化,最終成為獨特的種群,而澳大利亞也成為有袋類動物的樂土。有袋類動物的樂土不久前,一支專業考古隊深入澳大利亞內陸地區進行考察,結果在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發現了大量史前動物的骨骼化石,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具保存相當完整的袋獅骨骼化石。袋獅是一種早已滅絕的有袋類動物,現在世界上已經沒有與之血緣接近的動物了。袋獅的咬合能力超強,即便是體形更大的非洲雄獅也無法與之相比,在澳大利亞動物界,它位於食物鏈的頂端,被稱為「王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