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們生活在土地上,卻不知道安於土地」,這句話出自於《沙鄉年鑑》。這麼多年來,人類一直都在重視經濟的發展,提高科技水平和軍事水平,卻在無形之中慢慢的讓自然環境變得越來越差。不過隨著最近今年地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天災,人們也開始注意保護環境,在儘量不對環境造成汙染的情況下進行經濟發展。在這方面,我們中國的表現格外出色。
太空中的綠色
在地球的上空,有著各個國家的偵查衛星,能夠看到整個地球表面的樣貌,這項技術自然也就作為監視地球汙染情況的技術,衛星會對世界各國的環境變化進行跟拍。早些年的時候,因為環境的汙染,地球上的綠色越來越少,但是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地球表面的綠色正在不斷的增加,這也就意味著,人們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而且還開始了一些保護環境的行動。
美國在發現這一情況之後,就對地球的綠色面積開始統計,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地球新增加的綠色,幾乎都來自於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印度,兩個發展中國家。如果說這兩個國家在為保護環境而努力,這些發達國家肯定是不相信的,他們認為,一定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人口太多了,才導致了綠色植物增長。
中國為環境保護做出傑出貢獻
雖然美國對中印兩個國家充滿了偏見,但是後來的一項研究,徹底推翻了美國的猜測。新研究表示:在最近的20年裡,中國和印度兩個國家一直都在致力於種植樹木,已經種植了上百萬棵樹,因此這兩個國家在地圖上才呈現出了綠色,這說明了中國和印度兩個國家對於保護環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中印兩國中,中國的貢獻明顯是更多的,因為在這些變綠的區域中,除了種植的樹木之外,還有一些是農產品生產地。有專門的數據統計過,從2000年開始,中國和印度的種植地雖然沒有明顯得增長,但是種植物產量卻明顯增長了。其中中國32%的綠色和印度82%的綠色都是由種植物所貢獻的。
一個名為Myneni的工作人員發現,全球的綠化面積增加了5%,而其中的42%幾乎全部都是來自於中國。由於之前環境的破壞,亞馬遜森林的面積越來越小。而中國所彌補的這42%的綠化,面積就相當於一個亞馬遜熱帶雨林,所做的貢獻是非常明顯得。而且就在最近幾年裡,我國對於環境所做出的貢獻,已經得到了世界上各個國家和組織機構的認可,並且對我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是值得全世界學習和效仿的。
中國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進步,原因是我們已經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20世紀末期的時候,我們就注意到土壤沙漠化的危害性,一直都在侵害著人類可利用的土地。而且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前幾年突然被人們關注起來的「霧霾」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標誌。為了應對這一情況的繼續惡化,我國把環境保護也放在了關鍵地位上,確保在發展的同時不能危害自然環境。
對印度的擔憂
和中國相同,印度也為地球貢獻了巨大的綠色。但是相比之下,印度所增長的大部分面積,都是來源於農業種植,雖然對於環境保護也有一定的益處,但是這種做法依舊存在隱患和弊端。對土地的過度利用,很有可能造成土地貧瘠化,時間變成之後也可能出現荒漠化的情況,這是值得印度政府注意的。畢竟印度如今依舊是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存在,對土地的依賴性也比較強。
除此之外,印度還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讓美國的研究人員感到擔憂,那就是隨著種植物的不斷增多,印度可能會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如果地下水被耗盡,那麼他們國家所貢獻的綠色,就會慢慢的消失,對環境不但沒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還造成了破壞,所以目前印度的情況並不樂觀。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國內的貧富差距特別大,財富只掌握在部分人的手中,大部分人都是窮人,沒有足夠的食物,有的甚至連衣服都穿不起。如果這些窮人想要掙到錢,就必須加大農作物的種植,通過出售農作物掙錢。除了會耗盡地下水之外,還會浪費大量的河水資源。尤其是目前印度的恆河,已經充滿了垃圾,這種情況如果再不加以控制的話,對環境可能會造成巨大的損害。
保護地球,人人有責
在《只有一個地球》中寫道: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是生命的搖籃。我們作為地球上的一個物種生活在地球上,卻一直都不知道保護他,僅僅是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我們人類的科技有了飛速的發展,同時也是在這一百年裡,我們所生活的星球已經被搞得烏煙瘴氣。保護地球,保護自然,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情。不需要要有多大的貢獻,最起碼不要去破壞他。如果人類還是一味地去破壞,那麼距離人類的滅亡也就不遠了。
但是令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們國家一直都在走保護環境的前列。從綠色增長的面積就可以看出,我們一直都在做實事,而不僅僅是口頭說說。很多改變其實從我們的生活中就能體現出來:電動汽車的出現,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垃圾分類的提倡,保證了那些難以處理的垃圾不會汙染到環境;國家政策的推行,讓人們認識到保護環境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目前的地球多災多難,但是我相信,只要各個國家都能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大家攜手共進,在不久的將來,地球上的綠色會越來越多,而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只有一個地球》《沙鄉年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