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建立在對慣性的新理解和認識之上

2021-01-09 國學大觀

導讀:物理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建立在對慣性的新理解和認識之上。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把慣性概念視為一個重要的概念。而其實慣性概念是物理學的一個基石,對於此問題正確思考,有助於我們認識這個世界,這個宇宙。

其實真正物理學開始飛速發展,應該從伽利略開始說起。伽利略之前的,都算不得是真正科學的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伽利略被稱為「觀測天文學之父」,被稱為「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方法之父」、「現代科學之父 」。

比薩斜塔實驗大家應該都學過,這是伽利略的一個著名實驗。伽利略首創慣性和慣性系概念。以此結束了亞里斯多德的關於力與運動的關係。即力不是使得物體運動的原因,慣性才是。力是改變物體狀態的條件。

伽利略對運動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等都作了詳盡研究並給出了嚴格的數學表達式。尤其是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學史上是一個裡程碑。有了加速度的概念,力學中的動力學部分才能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而在伽利略之前,只有靜力學部分有定量的描述 。

他曾非正式地提出慣性定律和物體在外力作用下運動的規律,提出運動相對性原理(現稱伽利略相對性)。相對性原理是為答覆對哥白尼體系的責難而提出的,但原理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第一次提出慣性參考系(慣性系)的概念,被愛因斯坦稱為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是狹義相對論的先導。這些為牛頓正式提出運動第一、第二定律奠定了基礎。伽利略還提出過合力定律,拋射體運動規律。在經典力學的建立上伽利略可以說是牛頓的先驅

牛頓正是在在伽利略的基礎上,建立的牛頓力學體系,統一了天上地上的力。牛頓三大定律也是建立在慣性定律之上的的。

再之後愛因斯坦又一次注意了慣性概念,以此建立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廣義相對性原理,以及等效原理,從而建立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每一步思考都離不開慣性。

問題來了,即使到今天,我們也無法解釋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為什麼會嚴格相等?我沒有得出解釋的答案,總之它就是相等的。也許當我們可以真正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由會更上一層樓。

很幸運,我們初中就可以接觸慣性這個詞了,然後其實我們直到大學也弄不明白。我希望大家去思考這個問題,去解決這個問題。我也思考了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答案。我知道,它僅僅是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的答案。

關於慣性的思考:

1、任何過程要考慮時間,考慮時間就要涉及速度。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慣性作用的速度也是光速。超距作用不可想像,沒有理論基礎,也沒有實質想像的實驗,包括量子糾纏也不算。

2、任何具有質量的物質具有慣性,就說明這是一種普遍的性質。就要考慮到物質的整體。而這樣東西就是時空,就是引力場。慣性與距離無關,因為這是一種性質。我們不能說A物質對B物質的慣性是多少,沒有這樣的說法。我們只是說A物質的慣性怎樣,B物質的慣性怎樣?說慣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是說物體抵抗運動狀態改變的速度是光速。

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也就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物體在任何時刻,都處於抵抗運動狀態改變態中,且這種反應速度是光速。就好比一個靜止的杯子,它在以「光速」保持靜止的這樣的狀態。這種思維帶來一種「變態」情況,就是任何靜止和運動的物體,都處於隱形「光速」中。所以愛氏的光速不變理論,是真理!就是這一點,才是慣性讓人難以想像的地方!但一定要明白,這種光速不變的性質是由於時空賦予的。我曾經就此寫過文章。在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再重複一遍,任何物體在任何時刻,都以光速來抵抗運動狀態的改變!即都以「光速」來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就是慣性。這才是慣性的真諦!

3、根據上面的思考,我們可以得出。慣性大小其實和距離沒有關係。因為這是一種性質,處於引力場中的物體,都具有這種性質。你對於地球的慣性是多大,那麼對於其他星球而言也是多大。

4、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相等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同屬一個體系的東西。那就是「引力理論體系」。都與引力場有關。都以質量為量化衡量的標準。慣性強調「自身」狀態是咋樣的,而引力強調「與它物」的作用狀態是咋樣的。與其他物體的作用狀態,就必須考慮距離,和引力常數。這是引力和慣性的區別。

5、所以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廣義相對性原理是沒有錯的,也是基於此的。引力場中,物體慣性的存在與參考系無關!因為慣性的「光速」作用是恆定的。所以一切坐標系(包括非慣性系)都是平權的,即客觀的真實的物理規律,應該在任意坐標系下均有效。我不知道愛氏本人,是否也思考到關於慣性的這點認識。但他一定是通過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相等去認識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廣義相對性原理的。

6、而關於質量的產生,必須回歸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也就是說用希格斯場,希格斯機制來實現。所以整個理論體系,一定是一個圓圈。大統一理論的構想,是沒有錯的。數學家精於計算,但不一定也這樣考慮問題。所以我必須說出自己的思考,來告訴人們,簡單的物理現象中【慣性現象】,蘊含著直達宇宙真理的秘密。

不看此文,你無法想像,你時時刻刻在以隱形的「光速」運動,雖然這種光速你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於一切物體之中。

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祝君學習愉快,思考愉快。

2018年2月19日晚。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

相關焦點

  • 人類對慣性的認識和研究過程,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
    導讀:人類對慣性的認識和研究過程,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在物理學裡,慣性(inertia)是物體抵抗其運動狀態被改變的性質。物體的慣性可以用其質量來衡量,質量越大,慣性也越大。牛頓的慣性原理是經典物理學的基礎之一,並且對慣性原理的理解也隨著現代物理學的發展而出現了改變。牛頓說:「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馬赫馬赫對牛頓的慣性概念做了重要的補充,認為慣性來源於物體與宇宙其餘部分的相互作用。(不僅僅是物體本身的質量決定的)。愛因斯坦及相對論,對於慣性認識的一個重要進展是慣性與能量的關係。
  • 愛因斯坦沒有解釋出慣性的本質,但他深化了我們對慣性的認識!
    【牛頓第一定律成立的參照系叫做慣性系】還有慣性和慣性定律也不是一回事。慣性是物質本身的屬性,我在上面已經說了。而慣性定律描述的是運動和力的關係。即這種關係標明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因素。我們都知道了,慣性是物質的固有屬性,慣性的大小隻於物體質量大小有關,與運動狀態無關。
  • 倘若引力不存在,慣性必然不存在!
    倘若引力不存在,慣性必然不存在!慣性和引力是物理學中的兩大謎團。慣性是和物質一樣一直存在於這個世界的。但是我們對慣性的研究僅僅4百年多年,由於慣性現象人們無從解釋所以被人們認為是物質與生具有的一種性質,故稱之為慣性。關於慣性的客觀實在性無可懷疑,但對其產生的機理即本源問題卻一直困繞著每一個物理學家。
  • 慣性
    電的這種慣性在電感器(線圈)上體現的尤為明顯,物理學稱之為自感現象:動力學上物體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電學上通過自感產生感應電流也體現了保持原來狀態的性質,都可以理解為慣性。那麼有生命的我們人類,又何嘗沒有總想保持原有狀態不想做出改變的潛意識呢?
  • 八年級物理 如何理解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
    八年級下冊物理中,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的基礎知識,能夠正確把握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學好力學知識的基礎。我們在此來具體理解一下慣性和慣性定律,分析一下影響慣性的因素以及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之間的關係。
  • 思想、邏輯、數學、實驗是人類科學進步的四大基石
    人類每一次思想認識提升,藉助科學,都會帶來人類文明的飛躍。思想變革造成科技變革,科技變革帶來文明提升。因而,可以說,科技是人類進步的決定力量。但科技進步是靠什麼來推動的呢?推動人類科學進步的四大基石是思想、邏輯、數學、實驗。
  • 慣性定律的建立過程
    慣性定律是牛頓力學的重要基石之一,從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轉變到牛頓的經典力學,最深刻的變化就在於建立了慣性定律。前者認為一切物體的運動都是由於其它物體的作用;而後者認為「每一個物體都會繼續保持其靜止或沿一直線作等速運動的狀態,除非有力加於其上,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這就是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作為第一條公理提出的基本原理。
  • 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源頭:慣性系的不同理解,重溫基本物理概念
    一、對於慣性系認識的混亂我們從中學到大學的物理課上一直都在談慣性系。然而,隨著學習的增加,你不問我,我很明白,你一問我,我卻茫然。這是因為不同教材中關於慣性系的表述並不是統一的,你讓我拿出一個明確的概念出來,確實是不能一下子說明白。
  • 金民卿: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
    不論遇到什麼樣的風風雨雨,我們都決不能忘記更不能放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和遠大目標,「如果丟失了我們共產黨人的遠大目標,就會迷失方向,變成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但是,必須注意的是,一個時期以來,一些黨員幹部甚至某些中高級領導幹部忘記了初心,迷失了方向。
  • 為什麼有人說物理學近100年都沒有重大突破?
    這樣矛盾的答案,小夥伴們肯定是不滿意的,就請大家跟著我的思路一起來回顧一下物理學的發展歷史和近況,一起來感受一下這個問題。一、物理學歷史上的重大突破「長」什麼樣?我們就把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作為第一次突破吧。因為這次突破,總結了克卜勒的天文學和伽利略的慣性理論及相對運動理論,第一次,用牛頓三個定律,把地面物體和天體運行聯繫起來。
  • 物理學關於世界本源的思索已迫在眉睫
    數學工具固然強大,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數學分析必須以正確的物理框架和方向為前提。那麼,是什麼指導著人們不斷調正物理框架和方向呢?不妨簡要回顧下近代人類認識自然的幾次重大進步事件來找回這個指導依規和初心。哥白尼在認為地球沒有理由那麼特殊成為宇宙必然中心驅使下,利用天文望遠鏡和數學工具推翻了地心說理論,建立了更貼合實際的日心說理論。
  • 情感與物理學!單身的人都中了慣性定律的魔法嗎?首發
    而物理學中的慣性定律可以簡單定義為,「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這個是由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提出來的,我們也稱之為牛頓第一定律。情感與物理學,大家一定感到很奇怪,表面看起來完全沒有什麼聯繫的啊。
  • 經典力學的局限性和物理學的發展
    到了19世紀末,面對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發生的現象,經典力學遇到了困難.在新事物面前,愛因斯坦打破了傳統的時空觀,於1905年發表了題為《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創建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指出:長度、時間和質量都是隨物體的運動速度而變化的.長度、時間和質量隨速度的變化關係可以用下列方程表達式:
  • 文小剛:物理學的新革命——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
    事實上,數學的發展常常得益於物理學提出的問題,而物理學的每一次重大革命,則往往伴隨著新數學的引入。《返樸》總編文小剛特為此撰文,回顧歷史上幾次物理學革命,從數學的眼光看待物理學,並闡述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在他看來,範疇學、代數拓撲等近代數學理論在物理學中的應用意味著,物理學正在進行一場新的革命。
  • 客觀來說,慣性成因至今是個謎題
    慣性和慣性系是兩個概念。慣性被認為是物質固有的屬性。無論是固體、液體或氣體,無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都具有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且慣性的大小隻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大的物體運動狀態相對難於改變,也就是慣性大;質量小的物體運動狀態相對容易改變,也就是慣性小。
  • 運動物體都存在地球自轉慣性
    這種自轉慣性本質上就是地球的自轉所引起的,地球上的物體便具有了和地球一樣的自轉慣性屬性,並不是大腦和意識可以控制的形態。我們甚至會在運動中很多次無意識地轉圈旋轉。我們坐汽車為什麼容易暈車,特別是轉彎較多的公路,如果再轉彎得比較快,加上我們第一次坐這種車,那就一定會暈車。
  • 近代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
    無論在數學、物理學還是在化學、生物學方面都出現了飛速的進步,以牛頓、愛因斯坦為代表的科學巨人和以雨果、高爾基為代表的文學巨匠層出不窮,燦若繁星。他們在各個領域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數學方面,17世紀的法國數學家迪卡爾(1596-1650年)綜合幾何學和代數學的特點,創立了一門新的學科——解析幾何學。
  • ​現代物理學革命(慕課講稿)
    後來,危機的解決引發了物理學的基本框架的變更,引發了時空觀、物質觀的大變化。新的理論不是由舊理論在邏輯和實驗上進行修補而得出,有很多另起爐灶的工作,得出了令人震驚的新理論,所以叫物理學革命。§2.相對論的建立現在我們來考察第三步。簡單說,現代物理學革命主要就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
  • 慣性——通往宇宙真理的必經之路,懂的人不多!
    只要你認真的去看看物理學的發展,物理學重大的理論成果,你就能發現,慣性的影子無處不在。比如我這樣來闡明一下。宏觀物理學有兩個時代代表人物。一個是牛頓,一個是愛因斯坦。牛頓在物理學上最大的貢獻,是牛頓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理論。其次是光的色散,微積分理論。而愛因斯坦的最大貢獻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其次量子力學也有貢獻。
  • 從牛頓、愛因斯坦再到楊振寧,五分鐘帶你看懂物理學300年發展史
    雖然物理學從古希臘時期開始萌芽,並且在亞里斯多德手裡經過了第一次發展,可是真正意義上物理學的建立,進行系統地研究,並且形成一個體系,還是要等到17、18世紀經典物理學的創立,在此之前都屬於經驗物理,也就是通過直覺觀察與哲學的猜測性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