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華北降水為何難「現身」

2021-01-16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成成 賈敏

  進入12月份,北京市有效降水0毫米,石家莊0毫米、邢臺0毫米……在華北地區多地降水創下0毫米紀錄的同時,我國南方地區的降水卻正好相反,12月13日至17日,南方多地出現強降雨,超出12月中旬歷史極值。對於華北大多數地區來說,原本應該白雪飄飄的時節,此時卻絲毫不見雪花的蹤跡,部分地區甚至還發生了氣象乾旱。是什麼造成了目前華北多地降水偏少、雨雪難至?

  華北降水較常年偏少三成以上

  「自入秋以來,華北地區的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3至5成。」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評估室研究員張存傑表示,其中,河北中部和北部、河套附近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5至8成。

  10月份以後,華北北部地區降水尤其偏少,連續無有效降水日超過了60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5天到20天。「以北京地區為例,自10月2日以後,到現在已經80餘天,北京市基本無有效降水。」張存傑說。

  河北省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史印山也表示,自10月份以來,河北省降水持續偏少,屬於顯著偏少年份。12月1日至22日,全省平均降水量只有0.4毫米,除唐山、秦皇島、廊坊、滄州市有1至2毫米降水外,其他地區幾乎滴水未降。

  張存傑說,自10月1日以來,華北地區平均降水量為21.9毫米,較常年同期的35毫米偏少了37.4%,僅次於2005年和2006年,是自1990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的第三位。

  冷空氣「不給力」是主要原因

  由於華北地區是季風氣候區,秋冬季降水偏少屬於正常的氣候現象。「不過相對於常年來說,今年華北地區降水量偏少得較多,而且持續時間長,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柳豔菊說。

  一般來說,冬季華北降水量比其他季節偏少許多,其有效的降水主要依靠冷空氣活動和水汽輸送這兩個主要條件。

  「今年10月以來,冷空氣主要在極地盤踞,沒有大規模的冷空氣南下影響我國華北地區。」柳豔菊說,「此外,華北地區也主要盛行下沉氣流。」由於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熱源,氣流在向低處運動過程中,會因為溫度變高,水汽受熱被蒸發,所以盛行下沉氣流往往容易變得更加乾燥。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資料顯示,來自西北太平洋的中高緯度的偏東風水汽相對較強,因此,華北地區的水汽條件也相對較好。

  「由於冷空氣勢力較弱,沒有明顯的冷暖空氣在華北地區交匯,因而難以形成有效降水。」柳豔菊解釋道,「正是由於這樣的大氣環流形勢長期維持著,從而導致了10月份以來,華北地區出現持續乾旱少雨。」   

  華北多地氣象乾旱 影響不大

  降水偏少且部分地區連續無降水日數偏多,導致華北部分地區氣象乾旱的發生發展。張存傑表示,從目前來看,氣象乾旱對農業的影響並不大。「由於10月份以前,華北地區的降水量並沒有偏少,因此農作物的前期底墒條件較好。另外,目前冬小麥等主要農作物處於停止生長期,對水分的需求量不大,因此目前的氣象乾旱對農業不會造成較大影響。」

  儘管降水條件不好,但今年冬天華北等地的氣溫卻較常年偏高。張存傑說,降水少、氣溫高容易導致風乾物燥,從而造成森林和草原火險氣象指數偏高。因此,華北等地需強化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加強監測預警,提前採取有效的防火措施。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3年12月25日三版 責任編輯:唐淼)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近期華北東北多雨 颱風「扎堆」原因
    人民網北京8月13日電 (施麟)近幾天,我國從南到北降水顯著。華北東北降水頻繁,黃淮江淮風雨明顯,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也有強降雨,為何這些地區都出現了強降雨?另外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三颱風共存,颱風也「扎堆」生成嗎?
  • 專家:氣象條件是華北霧霾發生主因
    根據氣象部門和專家預測,今年11月~12月,冷空氣活動強度較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氣象條件不利於大氣汙染物擴散,出現重汙染天氣風險高。2017年1月~2月,隨著大氣環流調整後,冷空氣可能增強,擴散條件好轉,霾日數或接近近10年同期。  專家表示,霧霾成因既與汙染物排放源強度和分布有關,也與不利氣象條件等有關,受諸多因素影響。
  • 專家解讀這次沙塵暴成因是啥?為何還伴隨霧霾天氣?
    為何同時會伴隨著霧霾天氣?沙塵天氣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會有哪些危害?又應當如何防禦呢?帶著這些疑問,騰訊科普採訪了中國氣象局相關專家。   此次沙塵天氣成因:風來自沙源地   3月以來我國北方地區降水偏少,氣溫偏高,其中內蒙古中部及華北等地降水偏少3-8成,氣溫偏高2-6℃,加之北方地區地表土壤已基本解凍,氣象條件對沙塵天氣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 全國雨雪稀少氣溫偏高 華北平原霧和霾藉機發展
    由於天氣靜穩,華北平原的霧和霾也藉機「加戲」,預計天津、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地將有重度霾。我國大部今明天雨雪仍稀少 17日中東部將迎大範圍降水過程昨天,我國大部地區雨雪稀少,主要的降水都集中在了新疆西部以及受颱風影響的華南沿海地區。像是海南島中東部、西沙群島部分島嶼出現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新疆西部出現降雪或雨夾雪。
  • 冬季江南東南部、華南東部、華北大部降水偏少
    冬季江南東南部、華南東部、華北大部降水偏少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時間:2020-11-11 10:20:36 據預測,冬季江南東南部、華南東部、華北大部降水偏少,上述地區局部可能出現旱情;今冬明春華南東部、江南東部南部、西北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將偏少二至五成,華南中東部、江南南部可能發生冬春連旱。
  • 專家解析近期華北黃淮等地霧霾天氣特點及成因
    2016年12月16日以來,我國華北黃淮等地遭遇大範圍霧霾天氣過程,多地出現了重度霾,尤其是京津冀以及河北南部等地。應對持續霧霾天氣,多地啟動最高級別的空氣重汙染預警,北京發布了今冬首個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本次霧霾天氣有怎樣的特點?為何持續時間很長?未來一段時間還有沒有大範圍的霧霾天氣過程?
  • 颱風「摩羯」影響華東 華北和東北地區降水持續
    8月12日夜間至15日,受高空槽、低層切變影響,西北地區中部、華北、東北等地仍有較強降水。預計8月12日20時至13日20時,浙江中北部、上海大部、江蘇西部、安徽大部、廣東南部、海南島大部、雲南中部和南部、內蒙古東北部、吉林中部、遼寧北部、北京東部、河北中部和東北部、新疆沿天山一帶、西藏東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其中,浙江北部、安徽東北部和大別山區、廣東西南部、海南島北部局地有大暴雨(100~200毫米);上述局地伴有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小時降水量20~50毫米,局地70毫米以上
  • 全國大部地區降水稀少氣溫回升 華北等地多沙塵天氣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13日至14日,全國大部地區降水稀少,氣溫顯著回升,回溫幅度4~8℃,局地可達10℃。內蒙古東北部、東北地區受冷空氣影響氣溫將下降3~6℃,局地8~10℃。
  • 鯰魚頭鯊魚皮鯉魚尾 怪魚現身專家難辨為何魚
    鯰魚頭鯊魚皮鯉魚尾 怪魚現身專家難辨為何魚據稱,江門水產研究所的專家也一時分辨不出此魚為何魚,只是初步認為屬鯰目。
  • 南方降水不停 北方降溫明顯 專家詳解五一前後天氣變化及特點
    專家: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採訪者:中國氣象報記者 申敏夏 新華網記者郝多記者:請詳細介紹一下未來南方強降雨情況。陳濤:受高空槽和低層切變線影響,從今天晚上開始,貴州、江漢、江南、華南等地的降水將明顯加強。其中貴州中南部、江漢東部、江南、華南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有大暴雨,並伴有局地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或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 ...對流性降水明顯——中央氣象臺專家解析近期南方強降雨特點和成因
    5月20日以來,我國江南華南等地迎來新一輪較強降水過程。廣西廣東貴州湖南等地出現了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加上前期南方多地密集的降雨「車輪戰」,部分地區出現了降水疊加效應,山洪、泥石流等災害氣象風險較高。此次降水過程主要影響了哪些地區?未來是否還會有降雨疊加?
  • 為何今年上海多暴雨?專家:弱厄爾尼諾現象所致
    6月2號以來,中央氣象臺已連續28天發布暴雨預警,持續時間為近年來少見,而今年上海的梅雨季節也是屢遭暴雨光顧,為何今年的雨水特別充沛?上海何時出梅呢?來看專家解讀。自上海6月9日入梅以來,雨天頻繁上陣,氣象專家表示,這是由於弱厄爾尼諾現象所致。市氣象局首席服務官鄔銳介紹:「我們去年十一月到現在已經連續幾個月到達了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但是還是一個弱厄爾尼諾事件,這代表著降水偏多。
  • 中央氣象臺:四川盆地有強降水 華北和東北地區多陣雨或雷陣雨
    華北、東北地區等地多陣雨或雷陣雨,局地有大雨或暴雨。二、重點天氣預報1.四川盆地有強降水未來三天,四川盆地中西部和南部以及攀西地區局部有大到暴雨,其中盆地西南部的部分地區有大暴雨,最大小時降雨量30~60毫米,局地60毫米以上;累積降雨量30~80毫米,部分地區有100~200毫米
  • 全國大部地區降水稀少氣溫回升 華北等地多沙塵天氣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13日至14日,全國大部地區降水稀少,氣溫顯著回升,回溫幅度4~8℃,局地可達10℃。內蒙古東北部、東北地區受冷空氣影響氣溫將下降3~6℃,局地8~10℃。受冷空氣大風影響,13日至15日,受冷空氣大風影響,內蒙古中西部、甘肅中北部、寧夏、陝西北部等地多揚沙或浮塵天氣;受沙塵傳輸影響,華北、黃淮等地的部分地區也有沙塵天氣。中央氣象臺1月13日06時繼續發布沙塵天氣預報。
  • 專家釋疑北京初雪為何還不來 降雪需具備三個條件
    中東部多地降大到暴雪  專家釋疑今冬北京初雪為何還不來暖溼空氣自西南方向進入中國,與北方南下的弱冷空氣在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南部、黃淮、江淮、江漢等地交匯,持續溼冷,促使大範圍雨雪形成。但因交匯點偏南,暖溼氣流還沒到北方就遇到了冷空氣,因此京津冀等地沒有在本輪降雪範圍內。  北京市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科長施洪波告訴記者,從氣候平均資料來看,常年同期北京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出現在11月29日,所以這個冬天,北京初雪確實偏晚。
  • 氣象專家解析華北黃淮及四川盆地強降雨特點
    專家: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劉佳 新華網記者 郝多  何立富:此次強降水過程集中在華北中部和黃淮中南部,主要影響北京、天津、河北中東部、河南中部及山東等地,上述地區局地會出現100-180毫米的大暴雨。此次降水過程特點是持續時間相對較短、影響範圍大,同時部分地區還伴隨強雷電或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本次降水過程到7日白天就趨於結束了。
  • 今年七月有個奇怪的天氣現象:「空臺」,白巖松連線專家解讀→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昨晚《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
  • 白巖松連線專家解讀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昨晚(24日)《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
  • 專家解讀全球變暖天氣變冷現象
    氣候「全球變暖」背景下為何頻現大冷天?氣象專家為您帶來權威解答。京津日降雪量破1月份歷史極值新年的第一場大雪,從1月2日到3日,紛紛揚揚降臨京津冀等地。北京和天津地區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年以來的1月份歷史極值。中央氣象臺3日預計,未來三天,強冷空氣將繼續影響我國大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