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有個奇怪的天氣現象!白巖松連線專家解讀

2021-01-21 手機鳳凰網

「直通商學院」,

中國財經院校報考權威平臺;

10,000,000+數據精準薦校;

30+名校直播引路;

點亮財經學子職業生涯↓↓↓

全球新冠疫情數據,請下滑到文末查看

7月以來,強降雨導致我國南方多地出現內澇、山洪等災害。24日至25日,江南、華南及新疆等地持續炎熱,北京、天津也將加入高溫行列,最高氣溫超35℃。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昨晚(24日)《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

今年異常的天氣狀況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形勢非常複雜。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梅雨開始早,持續時間長。今年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地區的入梅時間分別比常年同期偏早了7天、5天和11天。入汛以來經歷了9次強降雨過程,全國64%的縣都出現了暴雨天氣。

雨量大。長江中下遊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超6成,是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降水強度大。南方多個縣市日降雨量突破歷史紀錄,部分地區單日雨量達到一年總雨量的20%到30%。

異常氣候是怎麼形成的?

賈小龍表示,造成今年南方持續性強降雨,有兩個方面成因:

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我國處於氣候變化的敏感區,1961年以來,暴雨發生頻率明顯增加,暴雨天數每十年增加3.9%。

冷暖空氣對峙。去年秋季開始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副熱帶高壓顯著偏強,氣流把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源源不斷輸送到我國南方地區;北方強冷空氣活躍,冷空氣南下,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遊交匯,使梅雨鋒偏強,降雨明顯偏多。

以後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

賈小龍表示,今年6月以來,江南南部和華南地區平均氣溫創歷史同期最高,部分地區高溫日數比常年同期多了5到20天。根據目前預測,8月份,隨著副高的北抬,我國的雨帶會向北抬,南方大部地區可能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將出現持續晴熱高溫少雨氣候。

全球變暖對我國影響明顯。過去60年,全國平均高溫日數每10年增加0.5天。如果不加控制,高溫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將明顯增長。

今年或現1949年來首次7月「空臺」

7月份都快結束了,颱風還沒來,颱風去哪兒了?

賈小龍表示,一般年份,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區會生成26至27個颱風,其中6至7個會登陸我國。今年到目前為止生成的颱風只有2個,7月還沒有颱風生成。

今年入夏以來,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偏南,使得颱風生成源地——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對流活動受到極大抑制,使其缺少最關鍵的環境條件,擠壓了颱風生存空間。

今年副熱帶高壓長期偏強,不僅使得其控制中心颱風少,也使得江南等地入梅偏早和梅雨「暴力」。

後期要關注北方汛情影響

賈小龍表示,未來可能除了要防範長江上遊和西南地區、西北地區的降水,北方地區海河流域、黃河上中遊以及松花江流域、遼河流域可能有比較嚴重的汛情,後期也要關注北方汛情對各方面造成的影響。

中國為何易受到極端天氣影響?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表示,我國幅員遼闊,各個氣候帶可能出現的災害天氣都會在我國出現,起碼有30多種主要氣象和次生災害會在我國不同的季節發生。

災難和極端天氣越來越多,該怎樣應對?

朱定真表示,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國有很多對氣候極端性的暴露度和敏感度都較高的地區,對氣候的少許變化,反應或反饋會比較明顯,這個特別要當心。

農業生產最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科學應對。

未來防汛,哪些地區要格外注意?

朱定真表示,隨著雨帶的北移,江南地區、長江中下遊已經「出梅」,華北雨季開始了。我國東北地區、淮河流域和其他偏北的地區,往往防澇準備不足,所以在極端天氣情況出現的時候,要特別關注防汛準備。

編輯|趙雲 杜恆峰

相關焦點

  • 今年七月有個奇怪的天氣現象:「空臺」,白巖松連線專家解讀→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昨晚《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
  • 今年七月有個奇怪的天氣現象!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昨晚《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形勢非常複雜。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梅雨開始早,持續時間長。
  • 今年七月有個奇怪的天氣現象!未來七天雷陣雨頻繁!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昨晚《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形勢非常複雜。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梅雨開始早,持續時間長。
  • 今年七月有個奇怪的天氣現象~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昨晚《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今年異常的天氣狀況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形勢非常複雜。
  • 七月還有個奇怪天氣現象……
    明天(27日)西部地區轉為多雲天氣,東部地區仍有較強降水。今明兩天的天氣預報今天天氣:鄂西南、江漢平原、鄂東北、鄂東南北部陰天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他地區陰天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而今年的天氣還有一個「異常」的地方就是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至今還沒出現。
  • 今年這個七月有點怪,這種天氣現象為啥遲遲未到?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昨晚(24日)《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
  • 今年七月還有個奇怪的天氣現象,咋回事?答案→→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而今年的天氣還有一個「異常」的地方,就是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至今還沒出現。這樣的「異常」到底正不正常?《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
  • 專家:今年極端天氣並非厄爾尼諾現象所致
    今年是否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強度如何?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來勢洶洶的極端天氣?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公報稱,鑑於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已達到出現厄爾尼諾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專家檔案楊學祥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地球動力學研究。
  • 七月暴雨高溫天氣與颱風沒來有關?專家解讀「空臺」原因
    今年7月以來,強降雨導致我國南方多地出現內澇、山洪;7月24日之後,江南、華南及新疆等地持續炎熱,北京、天津也加入高溫行列,最高氣溫超35℃;更異常的是,以往7月經常登陸我國的颱風,今年罕見缺席。這兩者有何關聯?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的相關專家。
  • 白巖松談打工人現象:打工者有打工者的痛苦 老闆有老闆的絕望
    白巖松談打工人現象:打工者有打工者的痛苦 老闆有老闆的絕望時間:2021-01-08 15:41   來源:中關村在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白巖松談打工人現象:打工者有打工者的痛苦 老闆有老闆的絕望 近日,知名主持人白巖松對2020年流行詞打工人做出了自己的看法。
  • 明天入七月,為何今年的農曆六月只有29天?七月後天氣會涼快嗎?
    進入7月後,天氣會變得涼爽嗎?我們先來看一下為何農曆6月只有29天。「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這句童謠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句童謠的意思是,公曆的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都有31天,除了2月有28天或29天以外,其他幾個月份都是30天。其實不僅是公曆分大小月,農曆同樣也分大小月。
  • 地球七月發高燒 全球平均氣溫為61.89華氏度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7日說,包括南北半球在內,今年7月全球平均氣溫為61.89華氏度(16.6攝氏度),是1880年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一 原標題:地球七月「高燒」:地表溫度創歷史新高-----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19日電(記者侯鴻博)地球今夏再次經歷 的熱浪。
  • 專家:今年農曆七月潮水已相當於...
    現在剛進農曆七月,錢塘江卻已迎來非常猛烈的錢塘潮,讓不人激動不已,也讓不少人心生疑惑:威猛秋潮七月乍就早早地來了?八月十八的潮水也會最大嗎?8月22日,農曆七月初四,按海寧當地人的話說屬於海寧潮(錢塘潮)的大潮日。當天下午,在海寧鹽官觀潮勝地公園,遊客爭睹潮水的到來。
  • 雷暴天氣原因解讀 專家:與地震無關颱風有份
    為何蓉城會接連兩日出現強雷暴天氣?為此,昨(24)日記者採訪了氣象專家,專家們表示:連續不停地強烈電閃雷鳴與地震並沒有關係,是跟控制高溫天氣的副熱帶高壓和颱風「黑格比」共同在作用。解讀原因 颱風「黑格比」也有份成都市防雷中心新聞發言人季海向外表示,造成這次強雷暴天氣過程有幾大原因。
  • 為何今年上海多暴雨?專家:弱厄爾尼諾現象所致
    6月2號以來,中央氣象臺已連續28天發布暴雨預警,持續時間為近年來少見,而今年上海的梅雨季節也是屢遭暴雨光顧,為何今年的雨水特別充沛?上海何時出梅呢?來看專家解讀。自上海6月9日入梅以來,雨天頻繁上陣,氣象專家表示,這是由於弱厄爾尼諾現象所致。市氣象局首席服務官鄔銳介紹:「我們去年十一月到現在已經連續幾個月到達了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但是還是一個弱厄爾尼諾事件,這代表著降水偏多。
  • 白巖松現場連線
    接下來我們馬上連線何盈。白巖松:主要要接的是這兩架飛機上的誰?我們看到的還只是人數6或者30,是否存在30和6之外高危地區來的人?記者何盈:確實因為這兩天有8例的確診病例一下輸入,而且都是從義大利返回青田的華僑,有這樣的情況,所以這兩天我所在的蕭山國際機場也似乎更加緊張起來。
  • 為何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氣候專家這樣說
    今年汛期,我國南方多地遭遇因強降雨引發的內澇、山洪等災害,多地群眾和財產受災。24、25日兩天高溫範圍擴展,江南、華南及新疆等地炎熱持續。一邊是汛情,一邊則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為您解答。
  • 成語知識|「七月流火」指的是「天氣變涼」
    這幾天南方的天氣已經逐漸進入寒冬了,廣東的朋友也已經入冬了,請大家要多多注意添衣保暖呀!前幾天天氣突然升溫,偶然間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朋友形容天氣氣溫驟升居然用「七月流火」一詞,聽得小編是一身冷汗。可見,有時候對一些成語的不了解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誤會,所以小編從「七月流火」這個詞入手,開始為大家普及一些常見卻又經常誤會的成語。「七月流火」一語出自《詩經·國風·蝴風》《七月》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淚目,84歲鍾南山院士連線央視節目突然「短路」,他實在太累了
    1月20號,白巖松主持的新聞1+1節目連線鍾南山院士,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最新情況。就是它的,哦——剛才講到是——額——我看——」直播連線中,之前對各個問題對答如流的鐘院士,突然短路,說著說著就忘記了正在進行的話題。雖然白巖松對突然的冷場做了帶過處理。但相信很多觀眾都感到意外。第二天的新聞1+1節目裡,在連線採訪衛健委專家高佔成結束時,白巖松提醒專家要注意休息,並解釋了昨天鍾南山院士突然想不起話題的原因,他這幾天實在太累了。
  • 你知道「七月流火」是指天氣轉涼了嗎?
    「七月流火」這個詞語,因為某位大學校長的致辭,而讓我們不得不注目。某大學校長在一次歡迎外賓來訪的儀式上,致辭道:「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用「七月流火」代指歡迎外賓到來的熱情,這看似很對。公曆七月正值盛夏,赤日炎炎,火熱的天氣比喻火熱的情緒,很是理所應當。然而,事實卻不是這麼的順理成章。「七月流火」一語出自《詩經國風豳風》《七月》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大意是說,每到農曆七月黃昏,大火星出現在西邊天空時,暑熱開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添加厚衣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