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社會生物學》

2021-01-19 哲學園

關注產生美 ▲▲▲轉發即為善


小編要出一趟遠門,大概一個月時間,期間推送可能會受到影響,希望大家諒解 ^_^ ^_^ ^_^



漫談《社會生物學》

作者: Gene


前言


一顆小小的細胞就像一個小小的宇宙,分子在宇宙裡宇宙間穿梭,跳著和諧炫麗的舞,舞出繽紛美妙的生命。生命是多麼地神奇啊!我們強烈的感受就能夠告訴我們,生命的現象絕不會是簡單的機械現象。和細胞分子之舞同樣叫人著迷的還有動物複雜美妙的行為。蜘蜘生來就會編織巧妙的網、鳥兒生來就會唱歌來討老婆、螞蟻生為蟻群家族的一員該做的是什麼、蜜蜂會跳舞告訴夥伴蜜源在那邊、土撥鼠見到敵人就會大叫通知同伴、母鳥會裝傷誘開敵人以保護小鳥……叫人不禁想要問說這些複雜美妙的行為又是怎麼來的?


科學界裡,幾乎所有科學家都相信今天我們能見到的繽紛複雜的生命都是從極簡單的分子和細胞所演化而來的,而天擇( natural selection )則是演化的最主要機制。對於生物的許多複雜的行為,許多演化生物學家也都認為那也是對適應環境有利,所以能夠通過天擇的考驗而演化出來的。為了解釋許多複雜到社會化行為的生物基礎,學界裡「演化」出了一門稱為社會生物學( sociobiology)的學門。


社會生物學可能對許多同學們來說是頗陌生的學問,可幸的是近幾年來臺灣的科普書界裡出現了幾本和社會生物學有關的好書。社會生物學家嘗試用一些有趣的理論來解釋我們熟知的社會行為是怎麼演化出來的。社會生物學在其發展的二十幾年裡,不僅帶來生物學裡頭的革命,其影響所及該延伸到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在歷史上,很少能有一門學問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的。想知道社會生物學到底如何有這麼大的魅力嗎?那請看看大師們怎麼說。


大自然的獵人──威爾森


因為有一雙眼睛瞎了,又聽不到高率的聲音,所以不方便研究鳥類和蛙類(因為無法聽到牠們的叫聲),於是威爾森立志研究他剩下的眼睛可以看得到又不會怪叫的螞蟻。相信當時他連做夢都不曾夢到,他一生對螞蟻研究的堅持,能夠在生物學史上立下一個個輝煌的裡程碑!從事螞蟻這種社會性生物的研究生涯裡,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在田野觀察、採集、歸納資料,一直到到理論模型的提出後,他在1975年出版了轟動學界一時的《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威爾森(Edward O. Wilson)是當代最重要的一位生物學家,他於1955年獲得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的博士學位後就開始在哈佛執教,目前他是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昆蟲學研究員。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和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諾貝爾獎未能涵蓋的科學領域所頒發的克拉福獎( Crafoord Prize)。1996年,他被《時代》(Time)評選為影響美國當代最巨的25位美國人之一。最令人稱道的是他不只在科學界享有盛譽,他還榮獲過報導文學的最高榮譽大獎──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而且還不只一次!


威爾森的《社會生物學》開創了一個研究動物社會性行為的生物基礎的學門,這個學門探討動物的許多社會性行為的演化機制。他在該書的最後一章結論道:從戰爭到利他主義的許多人類行為,亦有其生物基礎。他這樣時說法在當時惹火了一群人,他們認為他是在為可恥的生物決定論找出合理化的籍口!可憐的威爾遜甚至還在研討會上被反種族主義者潑以冷水。更令他難堪的是被當時的學界的學者們群起圍攻,使他背負上道德的黑鍋。在那些事件發生過後,讓他了解到他在社會人文面向的無知,於是他痛下決心來研讀社會人文方面的著作,進一步分析人類的天性究竟在文化上扮演著如何的角色,而他在的心得──1977年出版的On Human Nature更榮獲了普立茲獎的榮譽。


在和大自然長期的親近,使他地成為一名鼓吹生物多樣性最賣力的學者之一,他為此而寫的書《繽紛的生命》(The Diversity of Life)被紐約公共圖書館評選為「世紀之書」中的自然科學十大好書。他一生致力研究的螞蟻讓他以另一部和一位德國科學家霍德伯勒(Bert Holdobler)合作撰寫的巨著The Ants再次榮獲普立茲獎。由此可見,他不僅是一名好的科學家,還是一名好的說故事的人。在他的自傳《大自然的獵人》(Naturalist)裡可以見到他熱情地訴說著他一生的故事,書中處處可感到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對科學的熱情與執著,讀這本書有如在聽一位循循善誘的老伯伯講古,有一種很溫韾的感覺。其中有趣的一章──〈分子大戰〉,對生物科學在這幾十年來的研究方向的轉變與其中的衝突有精彩的描寫,是我們這些念廿一世界的科學──「生命科學」的人應該好好一讀以深思和反省的。


威爾森在去年的新書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中提出知識整合的觀點,他歸納道所有學科──人文的也好、科學的也好,都共同追問人從何而來,從何而去的問題。他認為從這點來看,人文與科學的知識可以做一種整合,以打破兩種文化之間的籓籬。



達爾文的獵犬──道金斯


如果達爾文的天擇理論是對的話,在個體間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為什麼土撥鼠在見到大敵老鷹的時候不會先落跑而是大叫其夥伴趕快跑?為什麼工蟻和工蜂幹願犧牲自個兒的生殖利益還拼死拼活地為蟻后或蜂后賣命?這些利他的行為究竟是怎麼可能演化出來?或許問題的答案可能會叫你非常驚訝,因為答案可能在「自私的基因」裡。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是英國牛津大學( Univ. of Oxford)動物系的動物行為學家,他早年曾受業於動物學大師、諾貝爾獎得主丁伯勤(Nikolaas Tinbergen)。他是金球知名的科學作家,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令他名聲大躁。


《自私的基因》是本非常有趣的書,裡頭的許多觀念雖然在當時的學術界並不是最新穎的,然而對一般大眾讀者而言,裡頭的觀念可說是非常前衛且聳動的。現在本書已成為要了解現今演化生物學最流行觀念的必讀聖經。書中充滿著一種極犀利的觀念──基因是最自私的,所有生命的繁衍、演化,都是基因為求自身的生存和傳衍而發生的結果;更嚴酷地說,我們只不過是機器人的化身,是基因在主宰我們這部機器!


當然以上的說辭看似非常聳動,但其實這不過是一種化約式的看法,把天擇的作用單位從個體化約到了基因。利用近親選擇( kin selection)的解釋,自私的基因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出雖然利他的行為對該個體可能不利,然而這樣的利他基因卻可以在被利他行為而獲救了的親屬裡傳開,所以照此來看天擇選擇了對其自身保存有利的基因──也就是夠「自私」的基因。


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裡,他把這個觀念用到解釋動物實行的家庭計劃、求偶策略的運用、父母對小孩的呵護、好人是否會出頭等有趣問題。書中的邏輯清晰,讀起來一點也不吃力,是難得的科普好書,值得向每一位對演化生物學和社會生物學有興趣的朋友們推薦。然而雖然如此,想要好好了解本書並較快進入況狀的話,最好能夠對演化有一定的了解,最好能用功一點先把普通生物學課本中有關演化的章節好好溫習一下吧。


道金斯是全球知名的科學作家,他可以說是比達爾文更達爾文主義( Darwinism)的人,因為他堅信天擇在基因層次上的作用是無遠弗屆的,可說是個蠻極端的化約論者。他甚至把自私基因的觀念衍伸到文化思想的領域,只不過主角換成了「沵」(Meme)──文化中各種新的複製觀念,思想的傳播就像傳染病,令人如同被催眠般著迷信奉,新的複製者也會如基因一樣彼此競爭,相互適當、被逃選,甚至能產生新變種,有興趣請參考The Meme Machine一書。他極厭惡創造論和神秘主義,極力捍衛達爾文主義,常愛和與他論點相左的人大辯一場,因而被稱為達爾文的獵犬。他其他重要的作品有《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River out of Eden)、The Blind Watchmaker、 The Extended Phenotype、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Unweaving the Rainbow等。道金斯的老友,在倫敦經濟學院哲學系及牛津大學動物系教書的柯若寧(Helera Cronin)的《螞議與孔雀》( The Ant and the Peacock)一書中對道金斯的理論有著精闢的見解,想深入了解的同學也可做為參考。



人類大歷史──賈德?戴蒙


人類這種自稱為萬物之靈的動物究竟有多麼地「人性化」?人類究竟和動物還有多少的不同?人類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一晃變了世界的徵服者?而為什麼有些民族就是能比其他民族「優秀」進得去徵服、消滅其他「落後」的民族?為什麼人類能夠夜夜春宵享受性愛的歡愉?想知道以上問題的答案嗎?請看看賈德.戴蒙的書吧!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是今年剛榮獲國家科學獎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醫學院生理學教授。他大學畢業自哈佛,是劍橋大學的生理學博士,研究專長是消化系統中的吸收作用。他在1973年以生理學的卓越研究成績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在1979年以在族群生物學(Population Biology)貢獻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院士,並在1988年以演化生物學上的創見當選美國哲學學會(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院士。


戴蒙真的是這個世界上少見最多材多藝的人!想想看,單單想要在一個專業領域裡有能被眾人肯定的成就已經是不容易的事了,況且還能橫跨實驗生理學和田野生物學這個性質極不相同的領域並且還同時大放光彩,這簡直就像神話一樣!然而就是有怎麼一個人辦到了!過去三十年間,戴蒙長期在紐幾內亞經行鳥類生態與演化的田野考查,他在書中舉的許多例子是他的一手資料,並且在許多觀點還是在田野觀察中得到的。


舉凡探討人類演化的科普書也不少,不過戴蒙的《第三種猩猩》(The third Chimpanzee)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人類,和最親近的黑猩猩只是不到2%的差異。如果一個從外星而來的分類學者,想當然的會把人類和黑猩猩分類到同一個屬底下,黑猩猩有兩種,所以說人類是第三種黑猩猩也不為過。戴蒙不是正統的人類學家,他以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的觀點切入探討人的演化──人類一些奇怪的文化現象的演化。書中提出許多有趣的觀念來討論人類的性象、語言與藝術的演化,他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論證來否定農業是造福人群的「發明」,並且還為人類的吸毒現象找「理由」。和其他人類演化著作不同的是他的焦點放在社會與環境的因素的影響。


戴蒙在最為人稱道的書《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中,他把《第三種猩猩》裡提道的人類文明的演化的不平等做出一個振耳欲聾的解釋。為什麼有些民族在好幾千年前就發展出傲人的文明,為什麼還有些民族仍生活在石器時代?其間的巨大差異是怎麼造成的?難道有些民族天生就比較聰明嗎?當然這不是答案,因為戴蒙會告訴你他在紐幾內亞的土人朋友可能比你還聰明,他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說穿了其實是生物地理的問題。人類文明的不平等發展一早就決定在起跑點,有些民族就是天生比較幸運能夠生處在有可供馴化的動植物的環境裡,如果沒有可以大量種植的高熱量植物和還算溫馴可以豢養的大型動物,那來充沛的食物來源可以餵飽一群吃飽沒事找事幹的人來發展文明?沒有可供農業發展的動植物怎麼可能讓一伙人長時期住在一塊以使得疾病得以傳播,得「剩下」有抵抗力的人才能夠「籍著」那些病菌輕易把美洲或澳洲的原住民幹掉!?這些可說是對人類文明發展史最有創見的假說,或許你會嫌他的解釋太簡單,但是請放心,這是一個簡單但是很棒的開始!


戴蒙的另一本書《性趣何來?》(Why is Sex Fun)探討的是人類這種「性」急的動物的許多有趣性象及其演化機制,想知道人為何不會像其他動物一樣定期發情叫春,而且還要偷偷躲起來辦事嗎?有「性」趣的同學可別錯過本書喔。另外,還有一本麥特.瑞德裡(Matt Ridley)的《紅色皇后》(The Red Queen),從性象(sexuality,與生殖有關的解剖、生理、行為)入手,探討「人性」的「本質」,想對人「性」有進一步的了解,趕快看看吧。



人是有道德的動物嗎?人類是最嗜血的動物嗎?


人性究竟是孟子說的「本善」,還是荀子說的「本惡」,是千古爭論不休的老話題。或許,能夠提供我們答案的不是哲學,而是一門你可能聽都不曾聽過的「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


人類是一種極其複雜多變的動物,我們每天在做的行為有多少是我們的天性 驅使我們不得不做的?男人為什麼天生就比較好色?為什麼人會吃醋?為什麼人在有了伴侶後還不時想要偷吃?為什麼母愛硬是比父愛偉大?為什麼人類喜愛成群結黨?為什麼有些人會捨身取義?為什麼人在幹了壞事後總是會覺得怪怪的?以上的問題在羅伯.賴特(Robert Wright)的《性.演化.達爾文》( The Moral Animal)中皆有一一的解釋。在這本書中,作者很巧妙地把天擇之父達爾文安排成為天擇故事的主角,達爾文的一生,從他的婚姻到他的家庭、朋友甚至一直到他的社會成就,都成了書中理論攤開來放大檢視的樣本,讓我們冷眼旁觀達爾文也是如何地難逃出天擇的掌心!


今年是美國哥倫邦高中學生喋血案一周年,當時兩個高中生冷血地槍殺了十三名同校師生,而這幾年來幾乎每年在美國都三不五時來個幾場校園喋血案。既然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那些極嗜血的人盡然會是那些不經世事的莘莘學子?竟究社會文化出了什麼問題?還是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嗜血的?為了找尋答案,哈佛大學的生物人類學家理察.藍翰(Richard Wrangham)和作家戴爾.彼德森(Dale Peterson)遠徵殺戮處處的非洲大陸找尋答案。藍翰是著名的黑猩猩專家珍.古德( Jane Goodall)的學生,他們早在岡貝國家公園的黑猩猩觀察研究就發現原本被認為是溫馴的黑猩猩原來也會發動戰爭,極血腥地把鄰近的另一群星猩猩給一一幹掉!在《雄性暴力》(Demonic Male)這本書中,他們試圖為人類社會的亂象尋根,探討自相殘殺的自毀暴力行為是怎麼演化而來的。他們也發現第二種黑猩猩──巴諾布猿( bonobos,亦稱侏儒黑猩猩)竟然是一種極愛好和平的動物,牠們揭示了另一種可能性,大猿( great apes)的演化不一定是要往更暴力的方向進行的,並且人類是有機會選擇減少暴力的趨勢的!


演化心理學方面還有一本好書《天生反骨》(Born to Rebel)討論一個有趣的現象──歷史上有革新成就的老大少得不成比例,作者法蘭克.薩洛威(Frank J. Sulloway)為我們揭露在家庭內上演的演化戰爭,解釋為何龍生九子,各各不同。原來我們人生裡的第一場硬仗是先向手足開打的,我們在家裡的排行打造了我們造反與否的性格。想知道自己成為老大或老二的下場嗎?請看看這本書吧!


以上這些書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探討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歷史科學等各層面的有趣問題,這是社會生物學從自然科學衍伸到人文社會科學的最佳例子,社會生物學之父──威爾森更樂觀地認為今後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等各學科也都會愈來愈熱中於討論人類各種不同行為思想的生物學基礎。



「社會生物學」的異議分子──古爾德


看完了以上所有的書,是否你真的會認為我們人類不過是一種逃不出天擇手掌心的動物,我們的無私的付出原來不過為了讓自私的基因播種,偉大的愛情原來不過是為了播種而設的程序,原本我們認為極下流齷齪的強暴行為原來也有其生物基礎……

你是不是想到這些「事實」就會不寒而慄?人類難道真的就只能放任天擇的結果來操控嗎?不過免驚,因為還有一個人會告訴你,他相信「生物潛力」(Biological Potentiality)是無限大的,人能夠支配所有行為的可能性!他就鼎鼎大名的的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古爾德在哈佛大學教授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和科學史。他是位極博學的學者,他在紐約自然史博物館出版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雜誌發表專欄文章長達二十五年從不間斷!他的文章文詞華麗,喜愛用典,深從高級知識分子的歡迎,使他成為美國文化界的名人。


他是在《社會生物學》剛出版時抨擊威爾森為力的人。雖然他們是同所大學學系的同事,但是他對威爾森可一點也不客氣。他在《達爾文大振撼》(Ever Since Darwin)這本書中有一篇描準社會生物學開炮的文章〈生物潛能vs.生物決定論〉,他認為威爾森的論述無非是一種「生物決定論」,他堅信人類所特有的一小部分行為,跟白蟻、星猩猩或其他動物的行為仍然是相當不一樣的。或許,古爾德會反對社會生物學是因為他深怕一堆生物決定論的論點會伴著起舞而不幸地被野心家給利用了。如此看來,他真是苦口婆心啊!不過在我看來,古爾德對社會生物學的論戰倒像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他並沒有提出像社會生物學家們所提出般的有力證據來支持他的說法,所以就算他才高八鬥,現在也只能落得個非主流派的下場。和威爾森及道金斯等人所主張,複雜的現象可以通過研究簡單的事物來了解所不同的,他非常不屑這種「化約論」式的看法,他堅持複雜的高層次現象並非低層次現象的累加,天擇並非只作用在基因的層次而已,而是同時作用在多層次的高低階層級的。


在著名的出版家,跨國際的「科學大師」系列籌劃者布羅克曼(John Brockman)的《第三種文化》(The Third Culture)這本書中,還有幾篇雙方陣營大打口水戰的文章。對於這其中的孰是孰非,就得靠看官您自個兒來評斷了。


推薦好書

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楊玉齡譯,《 大自然的獵人──博物學家威爾森 》( Naturalist),天下文化。

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金恆鑣譯,《 繽紛的生命──造訪基因庫的燦爛國度》( The Diversity of Life),天下文化。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著,趙妙初譯,《 自私的基因──我們都是基因的俘虜?》( The Selfish Gene),天下文化。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著,楊玉齡譯,《 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 River out of Eden A Darwinian View of Life),天下文化。

柯若寧(Helera Cronin)著,楊玉齡譯,《 螞蟻與孔雀(上)──耀眼羽毛背後的性擇之爭》( The Ant and the Peacock (Part 1 & 2) Altruism and Sexual Selection from Darwin to Today),天下文化。

柯若寧(Helera Cronin)著,楊玉齡譯,《 螞蟻與孔雀(下)──舍自為群的利他之謎》( The Ant and the Peacock (Part 3) Altruism and Sexual Selection from Darwin to Today),天下文化。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廖月娟譯,《第三種猩猩──人類身世與未來》( The third Chimpanzee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時報文化出版。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譯,《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時報文化出版。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譯,《 性趣何來?》( Why is Sex Fu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天下文化。

麥特.瑞德裡(Matt Ridley)著,範昱峰譯,《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 The Red Queen sex an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nature),時報出版。

羅伯.賴特(Robert Wright)著,林淑貞譯,《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的動物?》( The Moral Animal Why We Are the Way We Are the New Science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張老師文化。

理察.藍翰(Richard Wrangham)和戴爾.彼德森(Dale Peterson)著,林秀梅譯,《雄性暴力──人類社會的亂源》( Demonic Males Apes and the Origins of Human Violence),胡挑木。

法蘭克.薩洛威(Frank J. Sulloway),張定綺譯,《天生反骨──家庭內的演化爭戰》( Born to Rebel Birth Order, Family Dynamics, and Creative Lives),平安文化。

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著,程樹德譯,《達爾文大振撼──聽聽古爾德怎麼說?》(Ever Since Darwin Reflections in Natural History),天下文化。

布羅克曼(John Brockman)著,唐勤、梁錦鋆譯,《 第三種文化──跨越科學與人文的鴻溝》( The Third Culture Beyo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天下文化。

Edward O. Wilson, 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Edition, Harvard Univ. Press (2000)

Edward O. Wilson, On Human Nature, Harvard Univ. Press (1988)

Edward O. Wilson, 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Random House (1999)

Richard Dawkins, The Extended Phenotype The Long Reach of the Gene, Oxford Univ. Press (1990)

Richard Dawkins, The Blind Watchmaker Why the Evidence of Evolution Reveals a Universe Without Design, W W Norton & Co (1996)

Richard Dawkins, 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 W W Norton & Co (1996)

Richard Dawkins, Unweaving the Rainbow Science, Delusion, and the Appetite for Wonder, Houghton Mifflin Co (1998)

Susan J. Blackmore & Richard Dawkins, The Meme Machine, Oxford Univ. Press (1999)

Matt Ridley, The Origins of Virtue Human Instinct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Penguin USA (1998)

Robert Wright, Nonzero The Logic of Human Destiny, Pantheon Books (1999)


點讚啦 ^_^

相關焦點

  • 威爾遜:社會生物學的誕生
    威爾遜因為他的社會生物學理論,在美國思想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在威爾遜1994年撰寫的自傳《大自然的獵人》中,他回顧了自己的生物學研究生涯以及社會生物學理論的誕生過程。《大自然的獵人》威爾遜給社會生物學的定義是「有關動物社會行為與複雜社會組成這兩者的生物學基礎的系統研究」。社會生物學的理論基礎是動物行為學、族群動物學和進化理論。
  • 書單《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
    當1975年這部經典之作首次出版時,它創立了一個新學科——社會生物學,並觸發了一輪圍繞先天(nature)與後天(nurture)古老議題甚囂塵上的論爭。儘管得到了國際動物行為學學會官員和同仁的襄贊,但更廣為人知的是,《社會生物學》這本歷史上有關動物行為的重要著作卻成為當時許多社會科學家和其他學者猛烈抨擊的對象,他們強烈反對人的社會行為具有生物學基礎的觀點。這種爭論自本書出版以來激蕩不已。
  • 《奢望:社會生物學與人性的探求》出版
    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奢望:社會生物學與人性的探求》近日問世。作者是[英]菲利普·基切爾(Philip Kitcher),英國當代著名科學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約翰·杜威講席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翻譯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郝苑副研究員。
  • 守望者新書 | 拉卡託斯獎作品《奢望》:社會生物學的野心與缺陷
    社會生物學在誕生之初就有這麼大的野心。自1975年以來,社會生物學家們試圖研究一切動物社會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其中,涉及人類社會的部分最為引人注目,自伊始就激起了學術界的激烈爭論,一直持續至今。基切爾認為,在非人類的動物研究領域,社會生物學的研究工作在方法論上大致是可靠的,但在將這些理論適用於人類的過程中,許多社會生物學家做出了倉促的推論。社會生物學在方法論上呈現的種種缺陷,讓它迄今仍無法成為一門關於人類行為的真正可靠的科學,但流行的社會生物學已經由於其創建者的奢望而步入歧途。
  • 社會生物學的罪過——關於「強暴」這一概念
    社會生物學家的諸多罪過大多數方法論者都有他們自己最中意的過錯一覽表。先前批評社會生物學的人們也不例外,他們撰寫了大量的文獻來譴責社會生物學在方法論上的墮落。批評者暗示,社會生物學成了粗俗的擬人論的犧牲品。
  • 引起了強烈反響的社會生物學,是許多學科最新成果的一個大綜合
    社會生物學是近年來美、英等西方國家提出出現並已產生了很大影響的一門屬於進化生物學範疇的最新學科。這個學科的誕生標誌是一部近700頁的長篇巨著—《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Sociobiology:the New Synthesis)。
  • 再創丨周二晚9點,一起來Clubhouse聊合成生物學!
    節奏太忙,沒有時間了解合成生物學的科技和產業的最新進展?
  • 漫談玻璃隕石市場看好
    漫談玻璃隕石市場看好 近年來,中國己躋身於世界上少數幾個對隕石開展綜合研究的國家,期望在隕石中尋找到更多外星生命的痕跡。同時,隨著當代各國對於隕石研究的需求和隕石能量體驗應用的推廣,隕石的收藏價值越來越被重視。尤其那些品種稀 少的玻璃隕石,受到市場的追捧,收藏價格也是一路飆升。
  • 近代量子理論若干專題漫談
    社會兼職:1998年5月當選為《全國高校量子力學研究會》理事長。先後受聘為中科院理論物理所客座教授;北京《高等學術中心》協聯成員;華東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兼職教授。1997年4月當選為奧地利科學院通訊院士。
  • 劉大禾教授來市婦聯講輻射漫談啦!
    劉大禾教授來市婦聯講輻射漫談啦!THE END微信ID:sgfulian長按二維碼,關注韶關婦聯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劉大禾教授來市婦聯講輻射漫談啦
  • 漫談碳在生物圈內的循環
    漫談碳在生物圈內的循環          陳祖驥    所有生物以及它生存的環境,構成一個生物圈,碳元素在這個生物圈內不斷循環。碳在循環過程中總是以單質、有機物和其他化合物的形式不斷生成和轉換。
  • 【漫談馬克思小課堂】第四講:什麼是辯證唯物主義?1分鐘給你標準答案
    ……如果你對回答這些問題還沒有十足把握,「漫談馬克思」小課堂不能錯過!一系列由權威專家把關、匠心手繪的短篇動畫,集生動有趣與理性客觀於一身的知識漫談,帶你1分鐘GET一個知識點!戳頂部手繪動畫↑↑ 1分鐘GET辯證唯物主義在哲學發展的歷史中,始終貫穿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同時也交織著辯證法和形上學的鬥爭。
  • 所有的生物學都是計算生物學
    ,就是計算生物學。生物學就是計算生物學Florian Markowetz英國劍橋大學,劍橋研究院摘要在這裡,我認為計算思維和技術成為了追求理解生活的核心,今天所有的生物學已經成為了計算生物學。計算生物學帶來了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它使生物學概念變得嚴格和可測試,它提供了一個參考範本,可以規範個人對生物學的見解。生物學中的下一個重大進化將由數學、統計和計算方法驅動,需要被吸收到主流生物培訓中,將生物學轉變為定量科學。
  • 《袁亞湘院士:數學漫談》科普報告
    3月14日,國際數學節,也稱「圓周率日」,即π日,袁亞湘院士將在這一天給大家漫談數學。此報告主要面向大中小學生。觀眾如有特別想了解的內容,請於3月14日前回復在下方留言區內。主講專家將傾聽大家的反饋,並在報告中談及大家普遍感興趣的內容。機會難得,歡迎大家踴躍留言!
  • 零起步學習 電源知識及技術漫談第三期
    第三期《電源知識及技術漫談》今天與大家見面了。在過去的兩期文章中,我們主要向大家介紹了有關電源外觀、銘牌、工作原理等知識,同時,我們還對電源內部的各個部分電路做了大體的介紹。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主要把電源內部的各個部分電路做詳細的介紹。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的是EMI濾波電路。
  • 世界電影漫談——日本電影物語
    世界電影漫談第三站,一起來聊一聊日本電影的發展史。說到日本電影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誕生了許多偉大的導演和優秀的作品,單拎出一個板塊都夠洋洋灑灑寫一篇精彩的文章。本篇漫談,我想從熟悉的話題及角度入手,試著與大家從宏觀層面就日本電影的文化進行一個交流,如果大家感興趣,日後我們可以再拆分細節,慢慢分析品味。
  • 學易心得之漫談五行火
    漫談五行之火大家都認識火,火是文明的象徵,人類主動用火那一刻,代表著人類文明的開始。在野外生存中,生火是必備技能。直到現在火對於人類來說依然重要,離開了火,我們無法想像該如何生活。到時我們的社會環境會更加文明,雖然現在還不咋地,但我們也看到大家都在往這個方向努力。離卦為中女,為漂亮,為包裝,為文化,為網絡,為眼睛,為心臟...類象無窮盡吶,關鍵要明理呀。有錢不知道投啥項目好的朋友,聊到這兒是不是有點啟發呢?任何一個五行都有陰陽兩個方面,火也分陰火和陽火,類象的事物也一樣具有陰陽兩面性。比如火主禮、那麼禮就好嗎?
  • Z3:生物學思維
    今天來說一說近來頗受關注的生物學思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讓我們先來看作為學科的生物學思維是怎樣的。 教育部制定的國家課程標準中關於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內容的闡述,是從四個方面來展開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
  • 漫談外國話 || 拯救飢餓松鼠的「橡果保護隊」
    2019.11.05 十月初九 周二 早間節目 漫談外國話叄 實用英語 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 度量衡: 計量,古稱度量衡,是實現單位制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是現代國家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 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和治理問題
    從生物學觀點看,生命是區分活的有機體與無機物的條件。但生物學意義的生命與社會情境中的生命(即生活)是不同的。例如,在希臘文中Zoe用於所有生物共有的生命過程(類似中文的「生物」),而Bios是社會和文化層面的人類生命(類似中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