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生育之神哈烏美亞為其命名的行星:妊神星

2020-12-05 小說要素

妊神星是柯伊伯帶的一顆矮行星,正式名稱為(136108) Haumea。妊神星是太陽系的第四大矮行星,它的質量是冥王星質量的三分之一。2004年,麥可·E·布朗領導的加州理工學院團隊在美國帕洛瑪山天文臺發現了該天體;2005年,奧爾蒂斯領導的團隊在西班牙內華達山脈天文臺亦發現了該天體,但後者的聲明遭到質疑。2008年9月17日,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將這顆天體定為矮行星,並以夏威夷生育之神哈烏美亞為其命名。 妊神星是一顆新近發現的大型柯伊伯帶天體,被編號為2003 EL61,並被暫時暱稱為「桑塔」,它的自轉速度非常快,沒有任何一顆直徑大於100公裡的已知天體擁有如此的自轉速度。 在所有的已知矮行星中,妊神星具有獨特的極度形變。

儘管人們尚未直接觀測到它的形狀,但由光變曲線計算的結果表明,妊神星呈橢球形,其長半軸是短半軸的兩倍。儘管如此,據推算其自身重力仍足以維持流體靜力平衡,因此符合矮行星的定義。天文學家認為,妊神星之所以具備形狀伸長、罕見的高速自轉、高密度和高反照率(因其結晶水冰的表面)這些特點,是超級碰撞的結果;這讓妊神星成為了碰撞家族中最大的成員,幾顆大型的海王星外天體以及妊神星的兩顆已知衛星亦是該家族的成員。 分類 編輯 妊神星是一顆類冥天體,該術語用於描述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外的矮行星。妊神星的矮行星地位,意味著它被認為有足夠的質量以自身的重力維持近似圓球的形狀,但不能清除鄰近的小天體。儘管妊神星和球形相差甚遠,但其橢球的形狀肇因於高速旋轉,類似水氣球旋轉時伸長的現象,而非其自身重力無法克服物質抗壓強度所致。

妊神星曾在2006年被小行星中心歸類為經典柯伊伯天體,但現已被除名。[1] 對標稱軌線的研究表明,妊神星是五階7:12共振天體,因為其35天文單位的近日點距離接近於海王星的穩定極限。帕洛瑪山天文臺的數字巡天曾於1955年3月22日發現過妊神星。[2] 但當時需要更多的觀察以確定其是否處於運動狀態。 質量 編輯 2003 EL61的質量可透過其衛星的軌道以及克卜勒第三定律去計算,初步得出的結果為4.2×10 kg,約為冥王星系統的28%。 地質 編輯 據雙子星天文臺所得的光譜資料,該天體可能存有冰水,與冥衛一的結果相似。同時也在2003 EL61表面找到甲烷冰,意味著它從未曾接近太陽。 軌道和自轉 編輯 據小行星中心的報告,該天體的日距約為51個天文單位, 其近日點約為35個天文單位,比冥王星平均日距的39個天文單位要近。由於該天體的運行速度緩慢,軌道傾斜角約為28°

,比冥王星的軌道(傾斜角17°)更為神秘,因此才較遲為人們所發現。該天體可能是類冥天體(Plutino)之一。 妊神星有著經典柯伊伯帶天體的典型軌道,軌道周期為283地球年,近日點約為35天文單位,軌道傾角約28°。1992年初,妊神星經過了遠日點,當前離太陽距離超過50天文單位。 妊神星的軌道離心率略大於其碰撞家族的其他成員,據推測,是妊神星對海王星存在微弱的五階12:7軌道共振所致;由於導致軌道傾角和離心率互換的古在效應,妊神星在近十億年來逐漸偏離了其原始軌道。 妊神星的目視星等為17.3,是柯伊伯帶第三亮的天體,僅次於冥王星和鳥神星,使用大型業餘望遠鏡也可輕易觀察到。然而,由於行星和多數太陽系小天體大都形成於太陽系的原始盤中,位於共同軌道路徑上;因此,絕大多數早期的遠距天體觀測都將目光聚集於共同平面在天空上的投影中,亦即黃道上。隨著對黃道附近天區的探索逐步充分,後來的天文觀測開始探索軌道傾角較高的天體,以及平均運動更慢的遠距天體。當這些觀測覆蓋到妊神星所在天區時,高軌道傾角、

(當前)距離黃道甚遠的妊神星終被發現。 妊神星的亮度波動周期很短,只有3.9小時,唯一的解釋是其自轉周期也是這一長度。[3] 這要快於其餘已知的太陽系平衡天體,以及其餘已知的直徑大於100千米的天體。妊神星的高速自轉被認為是一次碰撞導致的,這次碰撞同時創造了妊神星的衛星及其碰撞家族。[4] 形成 娜瑪卡是妊神星與其他天體相撞生成的另一個產物,它大約是在45億年前,在太陽系形成之初產生的。他們猜測的撞擊事件,告訴天文學家一些有關早期柯伊伯帶的事情。妊神星是一個非常大的天體,它可能曾與一個重量相當的天體撞在一起。布朗說,「柯伊伯帶裡很少有特別大的天體」,因此這可能是一次偶然相撞,或者也有可能是柯伊伯帶裡擁有比當前更大的天體。 希伊亞卡和娜瑪卡並不是這次撞擊事件的唯一產物;這顆矮行星周圍還有一些更小的碎片,它們圍繞著柯伊伯帶周圍的相同軌道運行。

布朗說:「它們中最大的一顆直徑有100英裡,最小的僅是一個小冰球。」這種結構使得妊神星的名字顯得格外貼切:妊神星是夏威夷生育之神,是夏威夷很多其他神的母親,其中包括希伊亞卡和娜瑪卡,這些神在出生時都是龐然大物。 速度 每兩小時妊神星的亮度會變的更亮或更暗,而且亮度增、減值大約都是25%。如果它是圓的,這項發現將意味著它每兩小時就能旋轉一周,這種旋轉速率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如果按照常理進行推測,它應該早已被撕成碎片了。於是天文學家推測說,這顆行星很有可能被拉長了,它每4小時旋轉一周。 形狀 編輯 這顆行星的直徑跟冥王星一樣,質量是它的三分之一,但是形狀「卻像一根被壓扁的雪茄」。從妊神星的形狀和它的衛星來看,它都稱得上是一顆奇怪的天體,然而它位於海王星的軌道以外,卻能反映出太陽系的衝撞史和柯伊伯帶的早期環境,更是一奇。

妊神星是太陽系裡旋轉速度最快的天體。它的奇怪形狀是快速旋轉的直接結果。 體積 編輯 在體積方面,如果它只是一顆普通的天體,便只能以猜測 妊神星 來估計其大小。同時,人們觀測得2003 EL61的光度變化頗大,比冥王星每6天自轉周期出現的35%光度變化還要大。這種情況是因為它的形狀被拉長,這樣也限制了其密度數字的上限,因為天體密度越大,便會越不容易被拉長,因此人們認為行星內部並非由冰塊,而是由巖石組成的,密度約為3 g/cc左右。憑著質量及密度數字,人們便可計算該天體的尺寸。 如果以上推測準確,它最長的直徑會與冥王星差不多,而最短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直徑的一半,使之成為最大的外海王星天體之一,小於鬩神星及冥王星,大於小行星90377「塞德娜」、90482「厄耳枯斯」及50000創神星,還有新發現的2005 FY9也可能比它稍大。天文學家阿西莫夫建議把該天體分類為「mesoplanet」,即大小介乎水星及小行星穀神星之間,全數7顆天體皆可納入。 2003 EL61的自轉周期少於四小時,人們相信這樣快的速度並非由距離行星漸近或漸遠的衛星所造成,可能是因為受到其他天體撞擊,其熱力使行星表面的水份蒸發掉,表面餘下冰層覆蓋。

相關焦點

  • 你對遙遠的冰凍世界 - 妊神星又了解多少呢?
    矮行星----妊神星(Haumea)妊神星最初的臨時名稱為2003EL61(曾被研究小組親切地稱作聖誕老人,Santa),位於柯伊伯帶,其大小與冥王星在一個量級上,質量約為冥王星的1/3。妊神星以夏威夷的生育女神哈烏美亞(Haumea)命名。大小和距離妊神星的平均半徑約為718公裡,假如地球變成一枚硬幣大小的話,那相應的妊神星就大約是一粒芝麻的大小。
  •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妊神星(Haumea)
    )命名:妊神星是以夏威夷神話中的女神Haumea來命名,她是繁殖,生育,分娩女神。由於Haumea是分娩女神,在中國,人們就將這個星名譯作「妊神星」。數據:經過科學家多年來的地面觀測,對於妊神星樣子有了大致的了解,它呈雞蛋類似的橢圓形,妊神星對應球體的等效半徑為700公裡,是地球的1/9。 妊神星也是一顆柯伊伯帶天體,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64.52億公裡,約43個天文單位(AU)。
  • 太陽系的七顆矮行星
    2006年9月15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齊娜星正式命名為厄裡斯(Eris),中文名鬩神星;將鬩神星的一顆衛星命名為戴絲諾米婭(Dysnomia),即鬩衛一。通過對亮度等數據的分析,科學家認為2003UB313的直徑比冥王星還大,約為2326千米,沿著一條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轉,每560年才運行一周。從2003UB313所處的位置可知,它位於柯伊伯帶。
  • 給孩子看的矮行星簡介(內含中文視頻)
    千年之前,古天文學家仰望星空並且看到某些他們認為是星星的物體在他們預料之外的路徑上運動他們稱這些遊蕩的物體為行星,意為遊星(行星古稱)其中五個——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在古時被發現以及命名數個世紀以來,用於探索星空的天文工具變得更加精良(功能)更加強大,並且又發現了三顆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 為什麼「妊神星」也有光環?表面溫度達零下223攝氏度!
    於2004年發現的妊神星(Haumea)是一顆矮行星,位於太陽系柯伊伯帶冥王星軌道之外。2006年由於發現了妊神星和其他矮行星,冥王星被從行星的行列中降級為矮行星,妊神星在2008年被正式確認為矮行星。
  • 妊神星為何無法獲得球形外觀,其行星環在矮行星中普遍嗎?
    個地球年才能完成繞太陽的循環;妊神星於2003年被發現,這顆矮行星具有細長的形狀,其最長尺寸約為1960公裡,由於它的旋轉速度非常快,所以是所有矮行星中最短的一天。沿著其中一個方向看,妊神星比冥王星還要長很多,但在另一個方向上, 它卻又與冥王星非常相似,但從第三個方向來看,妊神星則小得多。有時,妊神星的軌道會使其比冥王星更接近太陽,但通常情況下它都位於距離更遠的地方。 如下圖所示,科學家們將妊神星視為被一個均勻的環所環繞的橢圓體隕石。於2003年被發現的它,被臨時指定2003 EL61,而後又於2008年由 IAU更名為夏威夷女神。
  • 冥王、天王、海王……一張圖看懂行星名字的由來!
    比如海衛一特裡同(Triton)是希臘神話中的海之信使,是海王波塞冬與海後安菲特裡忒的兒子,一般表現為人魚的樣子(男的人魚哦!),帶著一個三角戟和一個用作號角的海螺殼。矮行星除了8大行星之外,太陽系還有許多矮行星,包括冥王星、穀神星、鬩神星、鳥神星和妊神星。它們的名字也都是來自於神話。
  • 天文學家發現妊神星有光環
    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丨 觀測方式:2017年1月21日,妊神星恰巧與URAT1 533-182543掩星,天文學家利用此機會在歐洲12個不同位置望遠鏡聯合觀測,意外發現妊神星擁有環!妊神星為第三大矮行星,僅次於鬩神星、冥王星,位於海王星之外的古柏帶(Kuiper belt 中國大陸譯作:柯伊伯帶)。發現者有些爭議,加州理工學院團隊與安達盧西亞天體物理研究所團隊都宣稱是第一個發現,最後以西班牙團隊發現日期編號為2003 EL61。而以加州理工學院提議,夏威夷島的保育女神Haumea命名。妊神星由於高速自轉呈現奇特的橢圓形,大小為1960×1518×996公裡。
  • 太空雞蛋——妊神星
    它被歸為矮行星,目前還沒有更深入的研究,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對它有更深入的了解。baidu在外太陽系中有一個奇怪的小行星,叫做136108 豪梅(妊神星),簡稱豪梅(妊神星)。它每四小時繞軸旋轉一圈,它的質量約為冥王星的三分之一,行星科學家將其歸類為矮行星,類似於冥王星。由於豪梅的冰石成分以及其在太陽系中與冥王星處於同一區域,所以它被歸為類冥天體更為恰當。儘管它已經被觀察了幾十年,但是直到2004年的「官方」發現並且在2005年宣布才被認為是一個矮行星。
  • 妊神星:瘋狂自傳將自己「甩」成橢球體的矮行星
    2008年9月17日,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將這顆天體定為矮行星,並以夏威夷生育之神哈烏美亞為其命名。 妊神星是一顆新近發現的大型柯伊伯帶天體,被編號為2003 EL61,並被暫時暱稱為「桑塔」,它的自轉速度非常快,沒有任何一顆直徑大於100公裡的已知天體擁有如此的自轉速度。
  •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鳥神星(Makemake)
    )鳥神星圖片版權(By Good202 - Own work from Fandom CC BY-SA 4.0)命名:鳥神星是以復活島拉帕努伊(Rapa Nui)原始部落神話中的神靈Makemake來命名,她是創造之神,生育之神。
  • 妊神星——首顆擁有星環的矮行星
    由微粒和碎屑組成的、69千米寬的星環,環繞著鵝卵形的星球妊神星。 撰文:Michelle Z. Donahue 天文學家在觀測一顆行星從遙遠恆星前經過的過程中,有了意外的發現:這顆鵝卵狀的行星周圍環繞著一條69千米寬的星環,星環由微粒和碎屑組成。
  • 妊神星,「一根被壓扁的雪茄」
    ,正式編號為136108,太陽系的第四大矮行星。 妊神星的軌道傾斜角約為28°妊神星,質量為冥王星質量的三分之一,直徑與冥王星相近,形狀「卻像一根被壓扁的雪茄」。 妊神星具有獨特的極度形變,雖然直至今日尚未直接觀測到妊神星的形狀,但由光變曲線計算的結果表明:妊神星呈橢球形,長半軸是短半軸的兩倍。
  • 妊神星發現擁有光環:發生撞擊事件的線索
    這是妊神星的老版本藝術示意圖,可以看到它並沒有描繪出它周圍的光環妊神星的運行軌道與冥王星很相似,同樣具有較高的偏心率,這也就意味著它的軌道比較「扁」,會在運行過程中穿越其他行星的公轉軌道。也與冥王星一樣,妊神星也有衛星,並且至少有兩顆。目前科學家們已經確認的它的衛星有兩顆,分別命名為Hi『iaka 和Namaka。
  • 被拉長的星球,怪異的妊神星,你到底經歷了什麼?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我們都知道,但你知道太陽系的五大矮行星嗎?這五大矮行星是:冥王星、穀神星、鬩神星、鳥神星、妊神星。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就是這顆「妊神星」(Haumea)。因為妊神星的形狀並不是圓形,而是像一顆雞蛋的形狀,呈現橢圓狀。 這顆夜空中的純白雞蛋神奇在哪裡?它與土星一樣擁有自己的環系統,卻沒有土星龐大的質量。它的質量不大,只有冥王星的1/3,是一顆小小的矮行星。
  • 你知道鳥神星嗎?它「長」什麼樣?這顆矮行星在哪裡?
    矮行星——鳥神星鳥神星與其他的矮行星冥王星、鬩神星和妊神星,一同位於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鳥神星比冥王星要稍微小一些,是柯伊伯帶從地球上看第二亮的天體(冥王星是最亮的)。這顆矮行星繞太陽一圈大約需要305年的時間。
  • 新發現,妊神星也有一個光環
    新發現,位於遙遠柯伊伯帶的矮行星妊神星(Haumea)也有一個光環,這是海王星軌道外首個發現帶有星環的天體。
  • 太陽系第十顆行星:鬩神星 Eris
    Steven Forrest為此寫了生動的推薦: 已知第二大的屬於柯伊伯帶及海王星外天體的矮行星,在所有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質量排名第九比冥王星重約27%, 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0.27%軌道極為傾斜,公轉周期為557年由麥可·E·布朗、查德·特魯希略和戴維·拉比諾維茨利用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