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課文閱讀在語言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本文從英語課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解讀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對「讀」這一技能的目標要求;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運用英語閱讀的相關理論,論述了高中英語課文的五大閱讀策略:意群閱讀、主題定位、信息推進、批判閱讀和讀寫結合,並結合教材中的課文進行了實例分析;同時也提出,英語學習者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並適時地擴大閱讀範圍,以提高語言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課文閱讀;閱讀策略
一、引言
我們為何閱讀?又該怎樣閱讀呢?閱讀,是我們進行工作、豐富生活的一個基本途徑,也是我們了解信息、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來源。作為語言學習的主要輸入方式,閱讀在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常用作提高英語水平的主要手段。
新課標高中英語教材中,閱讀材料的體裁豐富,題材廣泛。這些材料都是編寫者花了心思挑選出來的讀物,考慮過學生語言水平、讀物難度、練習深淺等因素(王初明,2010:124)。廣大高中教師非常重視教材中的這些閱讀課文,運用各種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領悟隱含在英語文字中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但是,有不少教師在課文閱讀教學中過分注重詞和句子層面的教學,忽視語篇語義教學(張獻臣,2009),造成課文教學結束了,學生還不理解文章內容、寫作意圖,更談不上培養閱讀策略和文化意識;或者,片面追求活動的真實情境,急於實現語言的交際功能(林才回,2008),導致對課文處理過於粗放,淡化甚至取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其實,長期以來,英語教學注重對課文的講解、語言知識的傳授、句式語法的分析,這是英教師再熟悉不過的教學方法。可是,不與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關注等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就不會產生必要的和自然的互動,就不是「真教」。所以,作為教師,不但要懂得「教」,更要學會「學」(夏紀梅,2012:10-11)。也就是說,英語教師其實就是英語學習者,既要懂教也要懂學,而且往往是和學生一起學。
因此,筆者在本文中主要從學習者的角度,探討英語課文的閱讀策略,幫助學習者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有效地提高英語語言能力。
二、閱讀技能目標
高中英語課文閱讀有哪些技能目標呢?《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教育部,2003:6-13)規定了高中學生「讀」這一項技能的具體目標,其終極目標是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標準》把高中英語閱讀技能設置為四個級別(六至九級)的目標要求,這就使得閱讀能力的培養具有了階段化、具體化的特點,體現了語言學習的過程性、動態性。其中,八級目標是普通高中畢業生應達到的要求,其目標描述如下:
《標準》(教育部,2003:12)
筆者以為,《標準》所列的閱讀技能目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在閱讀材料上的要求,另一個是在閱讀能力上的要求。
在閱讀材料上,拓展了閱讀材料的範圍,從一般文章逐步過渡到英語報刊等簡易讀物,乃至於英文原著。其中八級目標要求學生能從多種多媒體中獲取信息,並能對其加工處理;九級目標要求學生能閱讀一般的英文報刊、英文原著以及各種商品的說明書等非專業技術性的資料。同時,課外閱讀量的要求也在逐漸增加,其中七級、八級目標要求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分別要達到23萬、30萬詞以上。
在閱讀能力上,處理英語閱讀信息的複雜程度在逐步加深。八級目標要求學生能通過分析句子結構理解難句和長句;能理解閱讀材料中不同的觀點和態度;九級目標要求學生能根據情景上下文猜測不熟悉的語言現象。
概括起來,根據《標準》的描述,高中英語課文閱讀要達到的核心技能目標主要有以下六點:(1)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圖;(2)獲取和處理主要信息;(3)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結構猜測詞義;(4)通過分析句子結構理解難句和長句;(5)根據上下文線索預測和推理故事情節的發展;(6)理解閱讀材料中不同的觀點和態度。
三、課文閱讀策略
究竟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英語課文閱讀?一般來說,閱讀方法大致可分為四種(範存忠,2010:101):朗讀(oral reading)、默讀(silent reading)、精讀(intensive reading)和泛讀(extensive reading),訓練的程序是:從朗讀到默讀,從精讀到泛讀。
筆者以為,英語課文的閱讀應該主要是朗讀和精讀,朗讀是基本的訓練,精讀則有利於透徹了解。閱讀課文時,學習者要理解其中的詞彙用法、句法結構,也要理解其中語篇層面、主題思想等方面的內容。
結合英語閱讀的相關理論和多年基礎英語的教學實踐,筆者以為,英語課文的閱讀策略可以從意群閱讀、主題定位、信息推進、批判思維和讀寫結合等五個方面進行培養。下面,以高中英語教材(選修6)第四單元的閱讀課文(劉道義,2007:26-27)為例探討課文閱讀策略。
1.意群閱讀
意群閱讀,是指根據句子結構、語法成分以及短語搭配等將句子的詞語一組一組地映入眼帘,讀通讀懂整個句子的每一部分(比如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等語言單位)(韓滿玲等,2006:6,199)。
一個句子可以按照意義和語法結構分成幾個部分,每一個部分可稱為一個意群(張冠林等,2001:100)。意群,也可以稱為預製的語塊(chunks),是固定或半固定的詞與詞的組合,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被快速地提取,使用語塊閱讀可以減少信息處理的時間,提高閱讀理解的速度(何軼君,2010)。隨著閱讀能力的提高,意群會從一個單詞擴大為一個詞組、一個短句、一個句子……乃至「一目十行」。
我們可以運用意群閱讀的方法反覆閱讀課文,在注意語言內容的同時,對語言的表達形式多加體會(範存忠,2010:98),這是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下面以課文的第一段為例,介紹意群閱讀的實際操作方法(畫斜線處為閱讀時應該停頓處,文章中的標點符號也標誌著閱讀時的停頓。):
During the 20thcentury /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 / rose about one degree Fahrenheit. That probably does not seem much / to you or me, but it is a rapid increase / when compared to other natural changes. So / how has this come about / and does it matter?Earth Care’s Sophie Armstrong / explores these questions.
2.主題定位
閱讀文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理解它的主旨大意,即文章的主題。那麼,我們如何定位主題呢?這裡涉及到一個閱讀理論——圖式理論。圖式(Schema)一詞,指「過去的反應,或過去的經驗的積極的組織」(轉引自,姚喜明等,2004)。
我們在處理信息時會把它們與自己已有的圖式知識結合起來理解。結合具體的課文,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去著手判斷它的主題:標題(有的文章還有小標題)、首段尾段、每段的首尾句、圖片、字體等等。
尤其是標題,它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可以從中預測到文章的文體特徵。一般來講,標題包含話題(topic)和焦點(focus)兩個方面的內容,話題是文章要討論的對象,焦點是文章要論述的中心,有的標題可能只包含其中之一,然後在文章的第一段或者就在第一句會作進一步的說明。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 – BUT DOES IT MATTER?這個標題是一個句子的形式,而且是一個轉折關係的並列句。可以結合已有的知識推測,文章要講述的話題可能是「全球變暖」,文體特徵可能是科普文,但是文章的焦點是什麼呢?
然後,我們可以一眼看到課文中有兩個圖表(Temperature difference, Carbon dioxide content),全文共有7個段落,還可以捕捉到這樣的詞彙:rise, global warming, global temperature, go up, increase, keep on warming等等,這些信息進一步印證了對文章話題的猜測。
接著,細讀第一段,四句話中的前三句是對標題的詳細描述,而且提出了兩個問題:How has this come about? Does it matter? 第四句提出新信息,即課文的焦點:「探究結果」,也就是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這可能構成了下文的基本框架。
概括起來,這篇課文的主題是以「全球變暖」為話題,以「探究結果」焦點,論述「全球變暖的原因」和「人們對此的態度」。這就是我們對這篇文章主題的定位。
3.信息推進
文章中的信息是如何逐步推進呢?這涉及到語篇的銜接和連貫方面的知識。語篇通常指一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黃國文,1988:7),它有一定的邏輯結構,句子之間有一定的邏輯聯繫。
銜接是語篇的有形網絡,體現在語篇的表層結構上,利用語法手段和詞彙手段表現結構上的銜接;連貫指語篇中語義的關聯,是語篇的無形網絡,通過邏輯推理達到語義連接(黃國文,1988:10-11)。下面結合課文從篇章模式、段落關聯、句際關係三個層面來分析文章中信息的推進:
(1)篇章模式。語篇的結構是有條理、上下連貫、前後一致的有機的語言整體。常見的篇章模式(劉辰誕等,2011:153-167)有:問題-解決模式、主張-反主張模式、提問-回答模式、概括-具體模式和敘事模式等。
通過上文對第一段的分析可知,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對兩個問題的探索結果,所以全文篇章模式為「提問-回答模式」:
第1段提出關於「全球變暖」的兩個問題;
第2~5段運用「概括-具體」的篇章模式回答第一個問題,即「變暖的原因」;
第6~7段運用「主張-反主張」的篇章模式回答第二個問題,即「人們的態度」。
(2)段落關聯。段落之間的聯繫主要從語義邏輯的角度進行分析。以課文的第2~5段為例,這一部分運用了「概括-具體」的模式,先概括陳述然後具體陳述,並引用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進行論證,回答了這個問題:How has this come about? 下面簡要分析如下:Human activity (Para. 2)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Para. 3) Carbon dioxide (Para. 3) Greenhouse effect (Para. 3) Increase of CO2(Para. 4) Rising temperature (Para. 5)。
(3)句際關係。句際關係指在連貫的語篇中句子與句子之間在結構和意思上的聯繫,比如重複、並列、順序、分解、轉折、解釋、因果等(黃國文,1988:19-24)。下面以第6段為例進行句際關係的分析:
However, the attitudes of scientists towards this rise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On the one hand, Dr Foster thinks that the trend … would be a catastrophe. She says, 「We can’t predict the climate well enough … but it would be very serious.」 Others … think there may be a rise of several metres in the sea level … the disappearance of spec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those … who are opposed to this view and believe that we should not worry … in the air.They predict that any warming will be mild … In fact, Hambley states, 「More carbon dioxide is actually a positive thing … all of which will make life for human beings better.」
句與的句際關係是解釋關係;與是解釋關係;與是並列關係;與是轉折關係;與是並列關係;與是遞進關係。同時,注意其中的銜接方式,比如連接詞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代詞she, others, this, they;相關詞rise, trend, climate, view, warming, carbon dioxide,又如a catastrophe, serious, storms, floods, droughts, famines等等。可見,語義邏輯與顯性銜接,使得句子之間更加連貫、更有條理。
4.批判閱讀
什麼是批判閱讀?其實,它指的是批判性地進行語篇分析。「批判性」一詞意思是辨別力、洞察力和判斷力,批判性思維是面對相信什麼或者做什麼的問題時能夠做出合理決定的思維能力(喬輝,2010)。
批判性地分析語篇,指用批判性思維對語篇的各個維度(比如:語篇內容、作者情感、寫作意圖、語言形式等)進行分析,它有助於有效鑑別語篇提供的信息,同時鍛鍊並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張志敏,2003)。
比如,針對課文我們可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要求對課文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層次思考和個性化解讀,回答問題時既給出觀點又說明理由:
(1)What has caused global warming in your opinion?
(2)What would happen to the earth if there were much more carbon dioxide in the air?
(3)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esult of Keeling’s observation of the levels of CO2??
(4)What would become of human beings with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 disaster or a better life? Why do you think so?
(5)What is the attitude of the author towards the global warming?
(6)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this passage?
(7)Do you agree that global warming has nothing to do with us? Why?
5.讀寫結合
在聽、說、讀、寫四項能力中,輸入(聽和讀)與輸出(說和寫)是語言習得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環節。Krashen(轉引自,徐浩等,2007)的輸入假設認為,可理解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發生的重要條件,且以輸入的語言材料略高於學習者現有水平為最佳,學習者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內化相應的語言結構才能完成習得的全過程。
因此,我們可以藉助於閱讀過的材料進行寫作的訓練,進一步促進並加強語言結構的內化,可以複述課文、寫讀後感或者仿寫等等。其中,仿寫訓練可以是句子層面的,也可以是段落或篇章層面的。我們以仿寫句子(劃線部分是課文中句子的部分內容)為例,略舉三例如下:
(1)There is no doubt thatEnglish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s in the world.
(2)It islow-carbon lifethatis of great conseque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our environment.
(3)All scientists subscribe to the view that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the end of the world.
四、小結
怎樣才能有效地利用英語課文全面提高語言水平呢?本文嘗試著從《標準》對課文閱讀的六大基本技能出發,論述了高中英語課文的五大閱讀策略:意群閱讀、主題定位、信息推進、批判閱讀和讀寫結合,以幫助學習者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大量閱讀各種英語讀物打好堅實的基礎。
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光靠讀幾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要學好英語,主要還是要靠課外多讀,在英語語言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閱讀英語原著的簡易本是非常有益的,不僅豐富英語語境知識,包括文化知識,同時在文字構建的語境中去擴充語言知識(王初明,2010:124-125)。
所以,按照《標準》對「讀」 這一技能的目標要求,我們英語學習者不僅要通過教材中的課文提高自己的閱讀技能,而且還要適時地擴大閱讀範圍。也就是,要做到「課內得法,課外延伸」,這才是「真學」。唯有如此,我們的語言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範存忠.範存忠英語學習十二講[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93-109.
韓滿玲,鄧保中.英語閱讀的奧秘[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1-7,198-205.
何軼君.語塊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10,(10):127-128.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3-4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13.林才回.高中英語閱讀後活動設計的問題與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8,(11):35-38.
劉辰誕,趙秀鳳.什麼是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153-167.
劉道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選修6)[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27
喬 輝.批判性思維及其在英語閱讀中的考查[J].中國考試,2010,(4):45-49.
王初明.外語是怎樣學會的[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123-129.
夏紀梅.外語還可以這樣教[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5-16.徐 浩,高彩鳳.英語專業低年級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現代外語(季刊),2007,(2):184-190.
姚喜明,潘攀.英語閱讀理論研究的發展[J].外語教學,2004,(1):72-75.
張冠林,孫靜淵,英語發音與糾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00.張獻臣.加強英語語篇教學 提高英語閱讀效率[J].課程·教材·教法,2009,(6):51-57.
張志敏.語篇的批判性分析[J].延安大學學報,2003,(10):103-106.
作者簡介:
中學英語高級教師,華中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碩士,湖北省優秀外語教師。
獨家首發,版權所有。
您的點讚轉發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編輯: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