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5 13:39:02 [編輯:nicolelee]
「不擴產,毋寧死。」
兩年前,一位LED封裝業者用上述話語形容未來的競爭業態。而今,各大主流封裝廠商的動作似乎是對此語的驗證,它們在「擴產」的道路上已然越走越遠。
而伴隨擴產而來的還有產業間乃至產業外的兼併購,「大魚吃小魚」,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多家封裝廠紛紛擴產
13日,國星光電一紙公告宣稱,公司基於自身發展戰略規劃,結合對LED封裝市場的判斷以及現有客戶訂單需求情況,擬投入不超過人民幣2億元進行公司顯示屏器件項目的擴產。本次擴產項目建設周期為2017年3月至2017年7月。
事實上,這已經是國星光電自2016年4月以來的第三次擴產。
2016年10月11日,國星光電公告稱擬投入不超過4億元進行公司封裝項目的擴產,此次擴產項目建設周期為2016年12月到2017年6月。
2016年4月27日,國星光電公告稱擬投入不超過2.4億元用於公司封裝和組件項目的擴產,擴產項目建設周期為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
♦ 中國部分LED封裝廠商擴產計劃一覽
除了國星光電,同樣大力擴產的還有木林森。2016年5月26日,木林森發布公告稱,木林森擬募資淨額不超過 231,573.94 萬元,募集資金將全部用於小欖SMD LED封裝技改項目、吉安SMD LED封裝一期建設、新餘LED應用照明一期建設三大項目,分別擬投入總額61,575.50萬元、94,317.33萬元、75,681.11萬元。
在今年1月17日,木林森發布公告稱將「新餘LED應用照明一期建設項目」變更為「新餘LED照明配套組件項目」。變更後的募投項目擬在江西新餘高新區新建一個LED顯示屏照明板和LED室內照明板生產基地,項目設計產能為年產1,590.33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金額為103,529.91萬元。
同為封裝大廠的鴻利智匯、瑞豐光電也紛紛有擴產動作。鴻利智匯還在近期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提及,「2017 年,LED 封裝以擴產為主,通用照明、汽車照明等應用領域要在現有的業務上擴大規模。」
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伴隨擴產而來的還有行業間上下遊乃至行業外的多起兼併購案例。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兩年間,與LED行業相關的兼併購案例超過70起,涉及金額數百億元。
今年3月,木林森等聯合體收購歐司朗照明事業LEDvance案塵埃落定。本次交易的最終金額約為5億歐元。歐司朗還將收到買方團隊就未來幾年內使用其商標權而支付的高達1億歐元的專利許可款項。
木林森執行總經理林紀良曾表示,「歐司朗是全球第二大照明企業,其具有極其優秀的技術力量、品牌形象和產業優勢,營銷渠道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收購歐司朗,不僅有利於木林森品牌的提升,也是木林森一個很好的國際化『出海口』。」
大者恆大,在木林森等聯合財團拿下LEDvance之後,未來木林森將向百億元規模進軍。
其他封裝企業也紛紛在通過外延併購擴大規模。此外,依靠外延併購,不少企業的業績也顯得更為「靚麗」,譬如瑞豐光電將玲濤光電納入合併報表、萬潤科技將北京鼎盛意軒網絡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北京億萬無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納入合併範圍,紛紛入圍「十億元俱樂部」。
♦ 主要LED封裝上市企業2016年度業績一覽
註:1. 以上數據來源於各企業2016年度業績快報;2. 表中所述營收為相應企業2016年度總營收,表中所述淨利潤為相應企業2016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就LED封裝行業而言,除卻鴻利智匯收購斯邁得之外,大廠兼併小廠的橫向併購鮮有發生。
業內人士分析稱,LED產業已經逐漸進入成熟期,LED封裝行業也概莫能外,一般來說一個行業進入成熟期,都會伴隨企業數量減少,行業集中度提升,留在產業中的企業盈利水平才能逐漸恢復。只是企業數量減少這個過程在LED封裝行業表現與一般的電子產業有所不同。
一般的電子元件,進入成熟期後,產品工藝和技術會趨於穩定,生產設備更新速率會變慢,行業的企業往往會通過兼併的方式來實現擴張。而LED封裝目前在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進步空間,生產工藝和產品類型也還沒有完全固化,這樣一來,對領先的大廠,與其併購一些設備和工藝存在淘汰風險的同行,不如直接將資源用於直接採購最新的設備。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LED封裝行業一邊是中小封裝廠逐漸退出行業,而大廠仍在逆勢迅速擴產,但是大廠兼併小廠的橫向併購卻絕少發生的現象。
大型封裝企業不斷擴產和外延併購的背後,是中小企業的生存彌艱。國信證券10月11日的一份研報指出,2015年近4000家LED相關公司退出市場,中低端落後封裝產能更是已經充分淘汰,行業集中度顯著提升。(文:LEDinside Sophie)
如需轉載,需本網站E-Mail授權。並註明"來源於LEDinside",未經授權轉載、斷章轉載等行為,本網站將追究法律責任!E-Mail:service@ledinside.com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LEDinside官網(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眾帳號(LED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