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演進及對傳媒業的影響
一、概念題
1融媒體(北大2019年研;中傳2019年研)
答:融媒體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融媒體是一種信息共享,依據媒介屬性進行信息傳播的新型媒體,能夠打破新舊媒體的壁壘和「界限」,實現信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融媒體平臺倡導的是信息源中心化,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進行有效結合,實現資源通融、傳播互融共享、利益共融。融媒體中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設計了「中央廚房」或稱指揮中心的地方,得到同一傳播信息源後,經過傳播技術處理,分發到不同的新舊媒體平臺,供該平臺屬性用戶群進行閱讀與傳播。
2MCN(清華大學2019年研)
答:MCN即Multi-Channel Network,是指一種多頻道網絡的產品形態,是一種新的網紅經濟運作模式。作為舶來品,MCN模式源於國外成熟的網紅經濟運作,是一種多頻道網絡的產品形態,通過將平臺下不同類型和內容的優質PGC(專業內容生產)或UGC(用戶原創內容)聯合起來,以平臺化的運作模式為內容創作者提供運營、商務、營等服務,幫助PGC或UGC變現。在資本的有力支持下,MCN能夠保障內容的持續輸出,最終實現穩定的商業收益。
3阿帕網(清華大學2019年研)
答:阿帕網(ARPANET)於1969年問世,是現在網際網路的前身,它是美國國防部的高級計劃研究署(ARPA)的一個實驗性網絡,最初阿帕網只有4臺計算機相連。為了應付可能的戰爭,阿帕網的設計目標之一是,即使它受到外來襲擊,仍能正常工作,即計算機可以通過任一路由而不是固定路由發送信息。這種特性,使計算機網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阿帕網的主要特點包括:可以共享硬體、軟體和資料庫資源;利用分散控制結構;應用分組交換技術(包交換技術);運用高功能的通信處理機;採用分層的網絡協議。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利用ARPANET發展出TCP/IP通訊協議,出資建立名為NSFNET的廣域網。至此,網際網路基本擺脫軍方控制,並且逐漸成為一種便捷的「民用」媒介。20世紀90年代開始,商業機構開始大舉介入網際網路,從而進一步推動其民用化趨勢,充分挖掘了網際網路通訊、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至此,網際網路的基本平臺已經搭建完成,接下來全球資訊網(即World Wide Web——WWW,又稱Web)和網絡「瀏覽器」的普遍使用使它的發展又步上一個新的臺階,網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傳播媒介,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生態與傳播生態,其中自然也對兼及社會與傳播的新聞媒介產生巨大的影響。
4全媒體(安徽大學2019年研)
答:全媒體是指媒介信息傳播採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多媒體),利用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報紙、雜誌、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融合),通過融合的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網際網路進行傳播(三網融合),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全媒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全媒體是人類現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最大化的集成者;②全媒體並不排斥傳統媒體的單一表現形;③全媒體體現的是全方位融合——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乃至通訊的全面互動、網絡媒體之間的全面互補、網絡媒體自身的全面互融;④全媒體在傳媒市場領域裡的整體表現為大而全,而針對受眾個體則表現為超細分服務。
5社會化媒體(北郵2019年研)
答:社會化媒體又稱社交媒體,是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網站和技術的總稱。它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社會化媒體是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它具有以下特徵:①參與:社會化媒體可以激發感興趣的人主動地貢獻和反饋,它模糊了媒體和受眾之間的界限。②公開:大部分的社會化媒體服務都可以免費參與,它們鼓勵人們評論、反饋和分享信息。③交流:傳統的媒體是一種「廣播」的形式,內容傳輸或散發到用戶那裡,是一種單向的流動。而社會化媒體的優勢在於,信息的傳播是雙向的,是一種交流。④社區化:在社會化媒體中,人們可以很快地形成一個社區,並就共同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溝通——攝影、政治話題或者電視劇等。⑤連通性:大部分的社會化媒體都具有強大的連通性,通過連結和整合,將多種媒體融合到一起。
6新媒體(湖南大學2019年研)
答:新媒體是指以數位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位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絡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徵。
7SNS(湖南師大2019年研)
答:SNS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縮寫,譯為「社會網絡服務」,它是基於「六度分隔」理論的一種應用。SNS網站向每個用戶提供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的服務,用戶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朋友去認識他們的朋友。每個用戶都有自己的朋友,都可以利用SNS建立自己獨特的朋友圈,這些朋友圈又相互交織,這樣就會擴展成一個龐大的關係網絡,網站也可以為他們提供以興趣為基礎的社群服務。由於SNS建立的是實名的、熟人的網絡,因此其交流的信任度更高。美國的Facebook、中國的人人網和開心網等,都屬於提供SNS服務的網站。
8話語分析
答:話語分析是指藉助於符號理論和話語理論,致力於對傳播活動的各種符號、象徵、文本及話語進行解剖,從表象中發現其中隱含的深層寓意與真實用意的分析方法,是傳播學定性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話語的社會作用在於構建各種至關重要的實體,並以不同的方式將人們置於社會主體的地位,以揭示話語如何由權力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所構成以及話語對於社會身份、社會關係、知識和信仰體系的建構性作用。話語分析的另一個關注點是歷史變化,即不同的話語如何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結合起來,通過變異、變化和鬥爭,建造一個新的、複雜的話語,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具體說明變化著的話語結構。
9三網融合(北大2016年研)
答: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在向寬帶通信網、數位電視網、下一代網際網路演進的過程中,通過技術改造使其技術功能趨於一致、業務範圍趨於相同,實現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並能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的一種融合轉型。它是一種高層業務應用的融合,其表現為技術上趨向一致,網絡層上可以實現互聯互通,形成無縫覆蓋,業務層上互相滲透和交叉,應用層上趨向使用統一的IP協議,在經營上互相競爭、互相合作,以向人類提供多樣化、多媒體化、個性化服務為統一目標,業務逐漸交匯,行業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漸趨向統一。
三網融合中的三網代表現代信息產業中三個不同行業,即電信業、計算機業和有線電視業的基礎設施。就狹義而言,三網融合是電信網、有線電視網與計算機網的融合與趨同;就廣義而言,三網融合是電信、媒體與信息技術等三種業務的融合;從服務商的視角而言,三網融合是指不同網絡平臺傾向於承載實質相似的業務;從終端用戶而言,三網融合是指消費者用戶裝置(如電話、電視與個人電腦)的趨同。
10網絡廣播
答:網絡廣播又稱網絡電臺,是傳統廣播的網絡化。網絡廣播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的產物,是廣播在網絡時代發展的新探索。它把傳統意義上的空中電臺搬到了網上,由專業的網絡電臺主持人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實時廣播,用戶通過登陸電臺網站即可進行收聽。網絡電臺不需要佔用衛星軌道和頻率資源,其播出效果受網絡帶寬的影響。網絡廣播有兩種主要的播放形式:①「點播」,即按聽眾需要提供點擊收聽服務;②「直播」,即在網上同步播出電臺正在播出的節目。廣播以網際網路為平臺進行播放的現象已相當普遍;近年還出現充分發揮網絡媒體互動功能、聽眾可點播並下載所需節目的網上廣播電臺。
11自動新聞
答:自動新聞又稱自動化新聞(Automated Journalism),是指計算機軟體根據已知的數據自動撰寫新聞稿,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發展趨勢。自動化新聞的制稿通常有五個步驟——收集數據、辨識元素、編列順序、編撰敘述、最後發布。每個步驟雖然都是運算邏輯的處理,但必須依據默認的規則,然後配合文字或數據,按步制出結果。自動化新聞是人工智慧的一種,適用於快速、時效性的事件報導。目前已知的運用自動化的新聞機構,有美聯社、《福布斯》雜誌、《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以及中國的騰訊、新華社等。
二、簡答題
1簡述新媒體和自媒體語境下,新聞記者角色定位的變化和堅守。
答:新媒體的產生給新聞生產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給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帶來了許多變化。但與此同時,報導事實、追求真相、傳播美好、揭露醜惡永遠是新聞記者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新聞理想需要堅守。
(1)新媒體語境下記者角色定位的變化
在自媒體盛行,人人都是「公民記者」的形勢下,新聞記者必須重新定位,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生存和發展。
①記者變為「信息員」。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瞬息萬變,通過各種媒體,記者可以從轉發、分享中獲得大量有用的新聞線索,通過篩選、比較找到時下大眾關注的熱點,經過進一步採訪核實,做出專業、有深度的新聞。記者要多渠道向用戶傳播新聞。
②記者變為「服務員」。媒體融合如今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集中採集,融合處理,一鍵分發,多屏適配」的模式下,新聞記者要改變為單一媒體服務的習慣,要熟悉新、老媒體的傳播特點、運行要求,具備多種媒體的操作技能。
麻煩大家關注+點讚!!謝謝
考研真題、考資格證、考試題庫就選才聰學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