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吸引力的奧秘:戀物癖可後天養成 性取向天註定

2021-01-15 環球網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譯者|孫文文

如果兩性之間沒有相互吸引,我們都無法來到這世上。兩性之間吸引力的由來十分複雜,背後牽涉到從腦生物學到時尚等多種因素。

假如解決了兩性吸引力之謎,人類心理學知識當比當前更進一步。我們已經知道這種現象涉及不同層面的生物學解釋,不同人的見地也各不相同。

性趣天註定

有關性取向的研究表明,分娩之前母體的激素水平會影響下一代的性選擇。性激素對男性胎兒大腦的影響會增加其被女性吸引的可能性。有線索表明,若在分娩前暴露於非常高水平的激素環境中——比如母親在孕期服用DES避孕藥——胎兒在日後有更大的機率被女性吸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曾被暴露在激素環境中的女性並未發展成女同性戀。或許產前激素影響較弱,在兒童期和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被磨滅。

步入兒童時期,兩性在行為上的差異開始顯現。這不完全是對其他人的模仿,在猴子身上做的實驗表明,產前睪酮激素的水平對個體的身體活動和侵略性行為有所影響。另一方面,通過觀察社群中成年人的行為,兒童也會產生自己終會與一名異性結合的期許。

青春期是另一個開始

少男少女在青春期迎來性覺醒。大量產生的性激素不僅導致胡茬變粗和乳房豐滿等第二性徵,還在大腦中引發性慾。

女孩比男孩更早熟,通常在青春期到來之前就能產生性意識。女孩子在很小的年紀就懂得用細微的眼神調情。在性觀念開放的社會,女孩比同齡的男孩更早進入性活躍期。總的來說,青春期引起的改變增加了兩性對異性的吸引力。

以金賽為代表的性學家們指出,不同性取向之間並非邊界分明,只是不同指標之間程度的差異而已。有人只喜歡異性,有人只喜歡同性,而雙性戀感到兩種性別都有吸引力。不過這種觀點尚未得到廣發認同,因為自認為是雙性戀的還是少數。

金賽對人類性行為可變性的強調當然是正確的,性吸引力可被後天經驗塑造和改變。

戀物癖和巴甫洛夫條件反射

有實驗人員使用有爭議的實驗在人身上訓練條件反射。很少有男人對女靴感到興趣,不過實驗中男性被成功「訓練」成戀靴癖。實驗人員將靴子的圖片同裸女照片一同展示給受試者,很快,僅用靴子的圖片就能激發男性被試們的性幻想,且沒有跡象表明這一後天反射會消失。

此類研究揭示了人類性反應存在明顯的靈活性。這對正常性行為的影響顯而易見。對身處穩定性關係中的伴侶來說,伴侶身體的部位尤其能引起另一方的性反應。

除了上文所述的生物因素和後天反射,性吸引力還受到社會時尚和傳統觀念的影響。

傳統與時尚

發展中國家的男性認為體脂豐滿的女性更吸引人,而發達國家則以瘦為美。

這一轉變背後的邏輯並不難理解。在果腹都成問題的社會中,豐乳肥臀說明女性有豐富的脂肪儲存,能更好地面對懷孕和哺乳的挑戰。發達國家早已擺脫生存憂慮,苗條的女性被認為更有專業素養,更可能獲得職場成功。

同女性身體曲線的轉變一樣,在社會的變遷中,男性對自己鬍鬚的審美也發生轉變。

在婚前性行為尚為禁忌的保守社會,男性更喜歡蓄鬚。這暗示在風流成性的社會,男性用剃鬚來向伴侶表示忠誠。然而在後者社會中婚前性行為更常見,女性會被誘拐而後又遭拋棄。

無論背後有何理由,某些社會的男性更喜歡豐滿的女性,而另外一些地方的男人認為苗條才性感。同樣地,有些地方的女性喜歡有鬍鬚的男人,而其他地方的女性認為剃鬚是講究個人衛生的體現。

以上討論的僅限於性吸引的物理性因素,除此之外,配偶選擇的心理因素要更為複雜——可能也更重要——涉及社會地位、宗教、政治,還有性格匹配度、興趣喜好、宗族和智力等多個方面。(孫文文)

相關焦點

  • 有戀物癖的人是不是變態?超職教育心理學
    關於戀物癖的新聞層出不窮,大多是一些男子古怪變態的行為影響甚至威脅到了被害者的生命,所以我們一聽到戀足、戀絲襪、戀頭髮,就覺得好噁心,好變態。戀物癖中,最常見的一種是戀足。義大利的研究表明,對身體有特殊癖好的人中,戀足癖佔到了47%。
  • 有多少種物體,就會有多少種特殊情結 —— 戀物癖
    搜查了他的寢室,發現一堆證物,那時大家才明白了,原來他有強烈的戀物癖!   可以這麼說,有多少種物體,幾乎就會有多少種戀物癖。   戀物癖患者可以在對物體迷戀的過程中達到性高潮,這些物體通常都是非生物的,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女士們的內衣和鞋子。除此之外,一種特定的接觸性刺激,比如橡膠、塑料,特別是表面膠皮製的衣物,滑滑惹人愛。
  • 記者潛入變態網站:充斥性虐待、性變態和戀物癖
    這個網站是一個有關性虐待、性變態和戀物癖的社交網站,2008年由加拿大人約翰·巴庫創建,現在擁有500萬會員,自稱在此類網站是全球第一。  這個網站很隱秘,用谷歌等搜尋引擎根本搜不到它,必須登錄進去才能查看。網站起初實行邀請制,不能開放註冊,後來雖然開放,但要求註冊者必須使用手機簡訊驗證,而且對很多地方的手機號都有限制。
  • 歐陽妮妮一床被子曾盤了27年,關於孩子的戀物癖,挖掘需求是關鍵
    前段時間歐陽娜娜的姐姐歐陽妮妮,就因為一床盤了27年的被子而引發熱議,同樣是戀物癖的一種體現。而面對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其實不能說是疾病,關鍵在於家長如何疏導。是他安全感的一個來源,而且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幼兒戀物癖」。02為什麼孩子會對某一樣東西情有獨鍾?一般原因出自這三點:第一:父母的陪伴質量不高有的父母,雖然是陪在孩子的身邊,可是他們卻不是在用心陪孩子,只是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情。
  • 性向測試題:這道性取向綜合評估,可以告訴你性傾向可以轉變嗎
    本文為您分享的主題包括:國際權威性取向測試、性取向測試題女生版、青少年性取向測試、女生攻受測試題、測測你的性取向、國際女生性取向測試題、非常準的性取向測試、雙性戀的六個表現、彎直測試題。
  • 簡單聊聊什麼是性別和性取向
    2019年參加了性與親密關係諮詢師的培訓課程,培訓期間經過授課老師的推薦閱讀了幾本書,其中一本叫做《肯定性諮詢法》。如果你對性、性別方面存在著諸多困惑,這本書絕對能幫助你答疑解惑。下面藉助書中的內容,簡單聊聊性別和性取向。
  • 戀物癖新聞:吞食癖之極端噁心人的「生吞幼鼠」
    2020年11月中旬,某邪B站點會員不知從哪個邪B戀物癖網站挖到一部剛拍的邪B視頻,引起群眾熱議.提示:超大概率造成生理/心理不適,尤其是飯前!請酌情觀看!視頻中一位身著黑色內衣的女性,以張開大嘴的姿勢進場。
  • 性吸引力的根源是什麼?
    是什麼使我對某人產生性吸引力?人類的性吸引力是複雜的,研究人員正在學習它並非完全基於外觀或個性。某人的肢體語言(傾聽,目光交流)是潛在的性吸引力的標誌,觸摸也是如此研究發現,人們傾向於真誠地渴望那些擁有同等水平的身體吸引力的人們。
  • 性取向不是非黑即白
    研究證據表明,性取向是一個連續譜,也就是說,和身高與頭部寬度一樣,性取向也可能是隨著時間流逝而產生連續變化的。在此之前,許多人認為同性戀與異性戀是兩個離散的類別,就像眼睛顏色的類別那樣彼此獨立、沒有重疊。但是,這類觀念恰恰忽視了性取向的內在複雜性,個體的真實情況也並非同性戀、異性戀之類的標籤能夠一舉概括的,在家庭、社會等外部環境的影響之下,性取向或許會以與本性相違背的形態出現在個體認知之中。
  • 性自由的時代已經來臨,另一種性取向將成為未來的主流
    在當今社會,有一種趨勢席捲我們的生活,那就是所謂的"性自由"觀念起源於西方。也許很多人都接觸過這個概念,這是指一種性取向完全正常,既不是同性戀,也沒有性別認知障礙,只是對他人沒有性慾的一群人。這些個體之間也存在一些差異,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
  • 隨著時代發展,性取向到底有多大變化?
    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我寫這篇文章就是想告訴大家性取向到底是怎麼分的。性取向實際上大致分為男男女,男男男,男女男,男女女,女女男,女女女,女男女,女男男,雙性戀和無性戀。首先來說佔大多數的男男女和女女男,其含義是性別男身份男性取向女和性別女身份女性取向男,這類就是大家所說的直男直女,也是最常見的情況。
  • 知否|性取向研究新發現:左撇子男性更可能成為同性戀?
    「同性戀性取向是否在家庭中遺傳,在某種程度上性取向可能受基因影響。」之前研究表明,這些生物特徵與性取向存在關聯性,而目前範德蘭恩和同事所做的是調查這些生物標記對男性同性戀群體是否具有共性。他們研究了這些生物標記在男性標本中的分布情況,發現儘管大多數男性都屬於「無生物標記」,但其餘的男性可以根據其中一種生物標誌物分為3個亞組,在每一個子群體中,非異性戀男性的比例都較高。
  • 最新發現:同性戀、異性戀之外,確實存在"第三種性取向"
    性取向,也叫做性傾向、性指向、性位向,是指一個人在情感上,或性活動中,長期持久地被特定性別的人所吸引。一般將性取向歸為三類:異性戀(被異性所吸引並與其產生浪漫情感與性行為)、同性戀(被同性所吸引並與其產生浪漫情感與性行為)、雙性戀(被兩性所吸引並與二者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行為)。此外,還有無性戀的概念(對兩性均無法產生浪漫情感或性行為)。
  • 你們如何看待李銀河公開自己性取向這件事?
    後者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斷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這句話換到男人頭上也是同樣適用的。男性女性是自然屬性,但男人女人這個社會屬性卻是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物。絕大多數的男人女人,按照一定的社會期待完成了自己從自然屬性到社會屬性的轉變。但也有少部分人因為家庭、生理、成長環境的原因,出現了一定的偏差。
  • 同性戀緣何不敢見光 性取向研討會記者遭驅逐
    一個很有意義的性取向研討會原本「正大光明」,但卻拒各路媒體記者於門外,倒是顯出幾分神秘。同性戀無疑是這次研討會的主要話題之一。同性戀,這種未能被絕大多數人接受的社會現象,在社會走向多元化、人們越來越包容的今天,本不應再成為禁忌的話題。但會務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你們進去了,他們可能就走了。他們對人們有戒備心理。」
  • 性吸引力的起源也許比想像中還要古老
    性吸引力的起源也許比想像中還要古老(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葉子):國外媒體報導,我們很難觀察到單細胞生物的性交過程。如今他們認為,即使是古真核生物也存在性行為。性行為的基本要素——吸引力與遺傳物質的交換——也許出現得遠比性別要早,也遠遠早於「男人+女人=寶寶」這個大家都熟悉的關係式。「雄性和雌性的概念一直到很晚才演化出來。」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家莎拉•奧託(Sarah Otto)表示。如果性行為和性吸引出現的時間遠比性別要早,那麼性吸引力就一定不僅僅與性別分化和性別有關。
  • 戀物癖、甩皮鞭,這隻蝙蝠俠很蒂姆波頓
    而米歇爾·菲佛詮釋的Latex哥特貓女,也因為戀物癖,BDSM,女權主義等標籤成為了最令人難忘的哥譚魅影。今日,正值《蝙蝠俠歸來》上映25周年,我們不妨重返俠影重重的哥譚市,在重溫蝙蝠俠銀幕傳奇的同時,感受蒂姆·波頓美學的獨特魅力。重返哥譚:三男一女譜寫亂世紛爭  千萬別以為蒂姆·波頓是DC吹或者漫威黑,這位怪才壓根不喜歡披紅戴綠的超級英雄。
  • 什麼是「可證偽性」?
    可證偽性,是指「可以被證明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