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譯者|孫文文
如果兩性之間沒有相互吸引,我們都無法來到這世上。兩性之間吸引力的由來十分複雜,背後牽涉到從腦生物學到時尚等多種因素。
假如解決了兩性吸引力之謎,人類心理學知識當比當前更進一步。我們已經知道這種現象涉及不同層面的生物學解釋,不同人的見地也各不相同。
性趣天註定
有關性取向的研究表明,分娩之前母體的激素水平會影響下一代的性選擇。性激素對男性胎兒大腦的影響會增加其被女性吸引的可能性。有線索表明,若在分娩前暴露於非常高水平的激素環境中——比如母親在孕期服用DES避孕藥——胎兒在日後有更大的機率被女性吸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曾被暴露在激素環境中的女性並未發展成女同性戀。或許產前激素影響較弱,在兒童期和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被磨滅。
步入兒童時期,兩性在行為上的差異開始顯現。這不完全是對其他人的模仿,在猴子身上做的實驗表明,產前睪酮激素的水平對個體的身體活動和侵略性行為有所影響。另一方面,通過觀察社群中成年人的行為,兒童也會產生自己終會與一名異性結合的期許。
青春期是另一個開始
少男少女在青春期迎來性覺醒。大量產生的性激素不僅導致胡茬變粗和乳房豐滿等第二性徵,還在大腦中引發性慾。
女孩比男孩更早熟,通常在青春期到來之前就能產生性意識。女孩子在很小的年紀就懂得用細微的眼神調情。在性觀念開放的社會,女孩比同齡的男孩更早進入性活躍期。總的來說,青春期引起的改變增加了兩性對異性的吸引力。
以金賽為代表的性學家們指出,不同性取向之間並非邊界分明,只是不同指標之間程度的差異而已。有人只喜歡異性,有人只喜歡同性,而雙性戀感到兩種性別都有吸引力。不過這種觀點尚未得到廣發認同,因為自認為是雙性戀的還是少數。
金賽對人類性行為可變性的強調當然是正確的,性吸引力可被後天經驗塑造和改變。
戀物癖和巴甫洛夫條件反射
有實驗人員使用有爭議的實驗在人身上訓練條件反射。很少有男人對女靴感到興趣,不過實驗中男性被成功「訓練」成戀靴癖。實驗人員將靴子的圖片同裸女照片一同展示給受試者,很快,僅用靴子的圖片就能激發男性被試們的性幻想,且沒有跡象表明這一後天反射會消失。
此類研究揭示了人類性反應存在明顯的靈活性。這對正常性行為的影響顯而易見。對身處穩定性關係中的伴侶來說,伴侶身體的部位尤其能引起另一方的性反應。
除了上文所述的生物因素和後天反射,性吸引力還受到社會時尚和傳統觀念的影響。
傳統與時尚
發展中國家的男性認為體脂豐滿的女性更吸引人,而發達國家則以瘦為美。
這一轉變背後的邏輯並不難理解。在果腹都成問題的社會中,豐乳肥臀說明女性有豐富的脂肪儲存,能更好地面對懷孕和哺乳的挑戰。發達國家早已擺脫生存憂慮,苗條的女性被認為更有專業素養,更可能獲得職場成功。
同女性身體曲線的轉變一樣,在社會的變遷中,男性對自己鬍鬚的審美也發生轉變。
在婚前性行為尚為禁忌的保守社會,男性更喜歡蓄鬚。這暗示在風流成性的社會,男性用剃鬚來向伴侶表示忠誠。然而在後者社會中婚前性行為更常見,女性會被誘拐而後又遭拋棄。
無論背後有何理由,某些社會的男性更喜歡豐滿的女性,而另外一些地方的男人認為苗條才性感。同樣地,有些地方的女性喜歡有鬍鬚的男人,而其他地方的女性認為剃鬚是講究個人衛生的體現。
以上討論的僅限於性吸引的物理性因素,除此之外,配偶選擇的心理因素要更為複雜——可能也更重要——涉及社會地位、宗教、政治,還有性格匹配度、興趣喜好、宗族和智力等多個方面。(孫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