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有一種趨勢席捲我們的生活,那就是所謂的"性自由"觀念起源於西方。
也許很多人都接觸過這個概念,這是指一種性取向完全正常,既不是同性戀,也沒有性別認知障礙,只是對他人沒有性慾的一群人。
這些個體之間也存在一些差異,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
首先,第一類是有生殖功能障礙的人,她們的性器官由於後天的原因發育不良或受損,因此不能做愛,性慾自然消失,最終變成無性的。
另一種情況是,有些人對他們的情感和性生活經歷了一些不好的記憶,導致他們暫時變得無性。
最後一種情況是沒有不良記憶的人不會因為一些經歷而變得無性,他們只是不想做愛,對性本身有厭惡。
最後,這類群體的情況比較複雜,他們中有些人有性慾,但不想和別人發生性關係,他們寧願手淫來解決自己的生理需要;還有一些人不想做愛。
目前,世界上這種無性生殖的數量非常大,甚至達到7000多萬。中國約有1000萬無性戀者,被稱為"第四性取向者",有些人會對這個群體的龐大數量感到非常驚訝,其實他們一直都存在,但他們以前並不想表達出來而已。
然而,這個群體對性的看法與大多數人不同。它不是一種病態或異常狀態。其實,沒有必要把他們當成變態,也沒有必要歧視他們。
有些觀點和習慣不同於大多數人的權利,即使他們不能被接受,他們也不應該受到歧視。
這個群體對性生活沒有必要甚至反感,所以在社會生活中,他們對婚姻家庭的看法往往比較牴觸,因為婚姻和性是互補的,夫妻關係也是如此。
一旦這類群體被父母或長輩催促結婚,他們將承受很大的痛苦:他們對婚姻的獨特看法是普通人無法理解的,尤其是那些觀念較為傳統的人。對於這個群體的成員來說,如果他們想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找到同樣的人是最合適的。
網際網路普及後,有這樣的人在網絡上搭建社交平臺,供其他人交流。例如,一個名為"無性"的在線交流平臺建立於21世紀初,目前已有約20萬用戶使用。
創始人林海創建這個網站的初衷是為了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們意外地失去了性能力。為了滿足他建立家庭的願望,林海建立了這個平臺。
這個平臺的建立對大多數處於抑鬱狀態的無性戀者來說是一個偉大的福音。不管他們的身份、年齡或性別,只要他們被這個問題困擾,他們就可以加入進來,得到同情和安慰。
許多因家庭長輩的"戶口"而被迫成為夫妻的婚姻被稱為"正式婚姻",通常由同性戀者組成。
但是,這樣的婚姻也有很多問題:比如夫妻關係很弱,會有很多差異,還有生育問題。事實上,它似乎只是表面上解決了問題。
除了本身的一些與人不同的點之外,還有很大的壓力是來自於社會以及輿論的,最基礎的就是很多家庭當中的長輩難以接受他們的觀念。
對於相對不會被困擾的大多數人而言,應該儘可能地了解、接受,最終為他們提供一些幫助。
只有各種群體都能夠獲得很好的接受,整個社會才是和諧的、有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