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中低體溫是手術常見的併發症,特別是長時間手術、大手術、老年患者和小兒手術後易發生。術中低體溫使術中與術後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外周血管收縮,循環阻力增加,而且血液黏滯度增高。「Jurkovich等」發現創傷後低體溫與患者的存活率相關,低體溫者比正常體溫者病死率明顯增加,因此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術中低體溫對患者的危害。
近期Anesthesiology雜誌上報導的一篇研究,對比了複雜心胸外科手術中標準室溫儲存血小板(20 °C~24°C)與低溫儲存血小板(2 °C~6 °C)止血潛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初步數據以期為將來的進一步的重要試驗提供數據。
該研究是一項單中心兩階段的初步研究,納入了擇期或半緊急的複雜心胸外科手術的成年患者。第一階段是一項雙臂隨機試驗,對在低溫儲存7天內的血小板與在室溫儲存血小板輸注的止血潛力進行比較。在隨後的Ⅱ期階段的單臂試驗中,使用低溫儲存8~14天的血小板。主要監測指標是通過胸腔引流量判定臨床效果。次要監測指標是通過多電極阻抗凝集法測量血小板功能、收集全血用量、即時和長期(28天)不良事件、重症監護室住院時間以及病死率。
結果發現,在第一階段試驗中,輸注室溫儲存血小板患者的胸水引流量中位數為720 ml,而輸注存儲血小板患者的胸水引流量中位數為645 ml,兩者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雙臂隨機試驗中,輸注室溫和低溫儲存7天內血小板之間的胸水引流量中位數差異為75 ml。在第二階段試驗中,胸腔引流量的中位數為690 ml。在Ⅱ期單臂試驗中,輸注室溫儲存與非並行低溫儲存8~14天血小板之間的胸水引流量中位數差異為30 ml。體外輸注室溫和低溫儲存的血小板會增加輸注後血小板的聚集。本研究認為輸注低溫儲存或室溫儲存血小板患者的總血液使用量、不良事件的發生量、重症監護病房的住院時間以及病死率是相似的。
因此,該初步試驗結果證實了輸注低溫儲存14天內血小板止血潛力的可行性,為心胸手術高風險出血患者未來的試驗提供了重要指導。
人體正常體核溫度介於36.3 ℃~37.2 ℃之間,而低體溫被定義為體核溫度小於36℃發生率為50%~80%,多發生在手術麻醉中。
術中低體溫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
1. 增加傷口感染率:低體溫直接損害機體免疫功能。
2. 影響凝血功能:出血時間與皮膚的溫度成反比,出血量與傷口的溫度成反比,嚴重的低溫可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生。
3. 寒戰發生率增加:人體的中心體溫接近37℃,患者中心體溫降低1℃,就出現寒戰。寒戰增加圍術期的氧耗和二氧化碳的生成,還可引起心臟傳導阻滯的加劇和心肌收縮力降低會因吸入麻醉劑而加重;寒戰增加患者的不適感和傷口疼痛。
4. 增加心血管併發症:低體溫時肺血管對缺氧的反應性降低,通氣/血流比例失調而導致缺氧加重。術中低溫的患者術後心肌缺血的發生率是術中正常體溫的3倍;當中心體溫低於正常的37℃時,室速和心臟異常的發生率增加2倍。
5. 其他:延緩術後的恢復、延長住院時間等。
術中為患者採取的保暖措施
1. 手術室的溫度保持在22 ℃~25 ℃,根據手術方式及患者自身情況為患者選用合適的保溫用具,包括棉被、充氣式加溫毯、護肩墊、外用液體恆溫箱、輸液加溫儀等,讓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感受到溫暖與舒適。
2. 在接送患者時,根據不同的轉運方式選用棉被或毛毯為患者進行保暖。
3. 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用充氣式加溫毯與棉被先將手術床預熱,使患者入室後即可以感受到溫暖。
4. 在整個手術過程中,根據術式為患者選用不同毯型的充氣式加溫毯持續保暖。
5. 術前1日,將外用衝洗液放置於液體恆溫箱中,使它在術日使用時溫度達到人體體溫。為患者輸注液體時,酌情選擇液體加溫儀進行加溫,減少患者在輸注液體時的不適。
圍術期醫學論壇(zhwsyx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