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孔乙己》中的「上大人,孔乙己」有什麼來歷?怎麼解釋?

2020-12-06 濉園主人

我們在中學課文中學過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一個舊社會低層知識公子,受封建科舉制度影響,雖然也讀過「四書」、「五經」,但因為連一個秀才也沒考上,人又懶,又不會經營,自認為是「讀書人」,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不屑於體力勞動,窮困潦倒,迂腐窮酸,常受人嘲笑戲弄。又有偷的毛病,經常挨打,最後被打斷腿,淪為乞丐,因窮而死。

大家都清楚,也不用多說了,只說說他的名字出處,看看究竟有什麼來歷,是什麼意思。上學的時候沒搞清楚,現在忽然想起來查個究竟。

小說中說,「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描紅」是過去兒童們剛學寫毛筆字時,在老師寫好或直接買來的紅色範字紙上,再蒙上紙用黑墨描摹,學習寫字,叫作描紅,也叫描朱、描紙等。這描紅紙上選的字就有「上大人孔乙己」等。

不查不知道,藉助現代發達的網絡系統一搜索,就查出用於描紅的字一般有二十五個,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矣」,有人稱之為《上大人》篇。並且,「孔」字原為「丘」字,「己」字有寫成「已」、「巳」字的,「矣」字也有寫成「也」字的。這幾個字除了「爾(繁體為,爾)」「禮(繁體為,禮)」筆畫複雜外,其它的都很簡單易寫,這為孩子們初學寫字的開始。就像現在的孩子們初學「山石土田日月水火人口刀手」一樣。

並且,這段話用於初學寫字的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在唐代敦煌石窟寫經卷子背面習字用的殘篇中也有發現。但具體是誰初創的,已無法弄清,只知道一直沿習到清末,廣為流傳。甚至有些地方(比如在湖南、湖北一些地方)還流傳著這除「也」之外的二十四個字的「花牌」「長牌」「葉子牌」等,男女老幼識字不識字的都念記得滾瓜爛熟。

這句話的意思,也有多種說法。一般都認為這句話中表示的是對孔夫子的崇敬,說孔夫子教書育人,門下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聖賢。然後,教導孩子們好好學習的。

明代著名書法家祝允明 (號枝山,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 筆記小說《猥談》中說,「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右八句末曳也,字不知何起,今小兒學書必首,此天下同,然書坊有解,胡說耳。」

「《水東日記》言宋學士晚年寫此,必知所自。又說《郛中曾記》之亦未暇檢。向一友謂予:向一友謂予:『此孔子上其父書也。上大人(句,上,上書大人,謂叔梁紇),丘(句聖人名),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句,乙一通言,一身所化士如許),小生八九子佳(句,八九七十二也,言弟子三千中,七十二人更佳),作仁(句,作猶為也),可知禮也(仁禮相為用,言七十子善為仁,其於禮可知)。大概取筆畫稀少,開童子稍附會理也。』」

祝允明,祝枝山

這位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並稱"吳中四才子"的書法家,說書坊老師解釋的意思是胡說。他的一位朋友給他解釋得更奇,竟成了孔給父親(叔梁紇)寫的信或上的書,讀成:「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說孔子給父親說:他以一己之力教化了三千零七十個學生,有七十二個更佳,為人仁,善知禮了。

這個解釋,我們看來也可以說是像祝老先生批評別人一樣,也是胡說。

還有人說,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異母哥哥叫伯尼,仲就是老二,二是乙,所以孔乙就是孔子。「己」字是指孔子生年,公元前552年己酉年,所以叫孔乙己。

而在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轉輪經及《五燈會元》、《列祖提綱錄》等多部經卷和釋家著作中,禪師多次提到「上大人,丘乙己」之語,作為參禪要旨。

在《古尊宿語錄-宋-賾藏》(卷二十九 第 187b頁)中有,北宋詩人郭祥正(1035~1113年,字功父,一作功甫,自號謝公山人、醉引居士、淨空居士),在拜謁白雲禪師時,白雲禪師就在禪堂上對他說:「上大人,丘乙己,……可知禮也。……言雖粗淺,理實甚深。若不會上大人,如何登孔聖門,通曉六經子史、百氏詩書?縱使身名顯達,不曉上大人,如何佐國安邦,使功成身退?至於百工伎藝、負販庸人、孩稚小童,無上大人,如何成就能事?山林河海,日月星辰,上聖下凡,無上大人不能安立。」

這是說,不學好「上大人」,就不能學到高深的學問,縱使坐到高官,也不可能名成功退,凡夫俗子和小孩,也不能成事,甚至上聖下凡也不能安身立命。這清楚地說明,學好「上大人」,不光是學習文化的基礎,也是「為仁知禮」學會做人的基礎。光有學問,不懂「禮」,即使做了高官,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所以說,「上大人」這名,不是光為了學習寫字的描紅字帖,也是從開始就教育孩子們學習做人。可見,這句話不僅有實在意義,並且很深刻。可惜後來連一些學者也搞不清他的涵義了,倒是這些禪師更清楚些。

鑑於孩子們和禪師們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那斷句必定也是三字一斷,而不會是亂七八糟。解釋起來,也就是上大人孔夫子,以一己之身教化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聖賢,(七十是個概數了),你們這些小學生,只有八九歲,要好好修身做人,知仁知禮,最後才可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上大人」後來成為學習讀書或讀書人的代名詞,有時也成了對那些一知半解讀書人的嘲諷。並且廣為流傳,在小說、戲曲裡都有許多提及,如《西遊記》裡豬八戒變個小和尚不會念經時,也哼哼的是「上大人」。

相關焦點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今日一聊《孔乙己》
    《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小編相信大家都知道,因為這篇文章就是在我們的漢語教科書裡學的。儘管這篇短篇文章被魯迅寫出至今已過去了一百多年,在過去的人們對於《孔乙己》的解讀一直集中在這八個字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 《旺角卡門》張學友:歇斯底裡的吶喊,卻是黑幫裡的孔乙己
    但在王家衛早期的執導生涯中,他的第一部作品《旺角卡門》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業劇情片,是一部夾雜著愛情與友情的黑幫電影,在旺角光影斑駁的街頭下,講述著年輕人奮不顧身的故事。但儘管只是一部簡單的黑幫愛情電影,《旺角卡門》也至少要看三遍,才能明白其中的滋味:第一遍,看劉德華與張曼玉的愛情。
  •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道「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什麼意思?
    那個時代,魯迅先生們寫白話文文章沒有什麼具體語法邏輯作為參考標準,一切都是由他們在創造一種新的書寫文字的方式方法。所以「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放在現代任何一篇文章中都是有問題的,至少是個病句。但是我們不能拿現在的語法標準去衡量「新文化」時期的文章。
  • 「學生作品」生命的吶喊——讀《孔乙己》有感
    孔乙己,是悲劇,為什麼,因為他僅僅在生存著,沒有為生活而吶喊過,他從生存的狼狽當中來,最終在生存的戲謔當中死去,他是悲哀的。他不知道,生活和生存,千差萬別!生存,是生活的最低要求。孔乙己,不是個體,他代表了他所處的時代裡所有和他一樣,只在生存的人們。
  • 原創| 莫泊桑/魯迅同為大師,且看二者小說結構的巨大差異!
    莫泊桑和魯迅都是大文豪,莫泊桑是世界三大小說巨匠之一,魯迅被稱為」中華民族的靈魂「。二者的文學成就在文學史上有目共睹,仔細看,二者小說的差別也是顯而易見。著名的小說《項鍊》採用了歐亨利結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特徵讓讀者耳目一新,但是後來這種結構用的太多,未免就失去了新鮮感;但是莫泊桑的小說中經常實用另外一種結構,倒是新穎,就是用」嵌入式「講故事。讀者都知道小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在故事中又有故事講述人再次講述一個故事,這就構成了作者的創作形式是虛構,但是卻務求要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如何做呢?
  • 「茴」字有四種寫法,你知道幾種
    近三十年,我都讀了些什麼了書呢?有人會問,四大名著都應該全讀了吧?我身冒汗了。四大名著中,我僅囫圇讀完一遍《紅樓夢》。因為有好些字不會讀,為此我甚至專門在書本邊放了一本詞典,以便隨時可查詢。也因為如此讀得慢,中途我甚至曾想著放棄,後來碰到不知道的字跳過,才勉強讀完整本書。原本計劃著有時間在好好看第二遍的,結果至今應該有四五釀了,我卻沒再讀到第三回,至於讀完整本,可說是遙遙無期了。
  • 為什麼七八十年代,人身上會長蝨子,這些寄生蟲是怎麼來的?
    01說到蝨子,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在《孔乙己》裡面的一段描述:孔乙己醉醺醺地走在大街上,看到王胡坐在牆根,光著膀子在那捉蝨子呢,孔乙己忽然覺得身上也癢起來了,於是也脫下破夾襖捉蝨子,但是翻撿了許多次,只捉了個三四隻。
  •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科舉號稱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參加科舉的人員中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號。那麼,這些稱號有什麼來歷,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呢?「秀才」一詞現在泛指讀書人,但它最初的意思是優秀的人才,不止是讀書人的優秀人才,其他方面的優秀人才都可以稱為「秀才」。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在他不足20年的短暫創作生涯中,為我們留下了頗為豐富的寶貴精神遺產:小說創作上有躁狂憤激的《吶喊》;有沉悶孤寂的《彷徨》;有記錄內心孤獨、矛盾、絕望、抗爭的情感,解剖自身「毒氣和鬼氣」的散文詩《野草》;另有六百多萬字「匕首」和「投槍」一般的雜文。
  • 《人生海海》「全書最惹人厭的可憐蟲」:有一種人,永不值得同情
    在我們身邊總是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的做事風格和為人處世與你格格不入,你怎麼看就怎麼不順眼。更可怕的是命運總是冤家路窄,當你越想躲開他,就越是會在拐角巧妙地遇見,就像命中早已註定。他們就如同狗皮膏藥一般,一輩子黏在你心上,即便你走得再遠,經歷的事情再多,他們也會在不經意之中再次出現,成為你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