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道「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什麼意思?

2020-12-05 炒米視角

文/炒米視角

衝上次拿了周海嬰的新書,這題炒米也來吐槽兩句。

炒米寫文章的時候,因為有些史料裡沒有明確的內容,只是提了個「大概率」怎樣怎樣,都會被吐槽。若是這個「大約的確」是本人寫的,一定會被罵出翔。

「大約」和「的確」放在同一個句子裡,從我們現在的語文課的教給我們的認知,那就是典型的語病,這沒問題。

但是那是近百年前魯迅先生寫的,那個時候,沒有魯迅先生這輩先驅,白話文還不知道在哪裡?我們交流可能還用的是文言文。

那個時代,魯迅先生們寫白話文文章沒有什麼具體語法邏輯作為參考標準,一切都是由他們在創造一種新的書寫文字的方式方法。

所以「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放在現代任何一篇文章中都是有問題的,至少是個病句。但是我們不能拿現在的語法標準去衡量「新文化」時期的文章。

但是如果真的說到「批判文學」,魯迅時期的批判文學要遠遠優秀於現在的所謂批判文學。

「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這個「病句」,實際上要表達的是,孔乙己這個虛擬的角色大約死了,但是造就孔乙己這類人的科舉制度的確已經滅亡了。

然而把兩層意思分開闡述,顯然達不到批判文學所要表達的效果。而這個表達方式是現在語文語法中無法逾越的瓶頸。

因為在你還沒有考慮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含義的時候,就已經被當作病句給否決了。

實際上魯迅先生很多文字你甚至覺得很拗口,這些都是當面在白話文探索過程中形成的形象。所以有些問題不必刻板較真,用不同的文化規則和概念去解釋不同的文章內容,得到的肯定是和你現在的邏輯背道而馳的東西。

所以什麼《記念劉和珍君》,別嘲笑魯迅寫錯字了,因為那會用的真不是「紀念」這詞;所以「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這種叫「情境即視感」的表述,或許真的不是魯迅為了多賺幾毛錢才刻意這麼寫的。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相關焦點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魯迅,原名周樹人,自他棄醫從文之後,筆名有很多,「魯迅」是1918年發行《狂人日記》所用的筆名,憑藉著此書,魯迅「一夜成名」,因此沿用魯迅。《狂人日記》中絲毫都不避諱「吃人」二字,封建禮教的「吃人」充斥著整篇文章。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閱讀下面《吶喊》中兩篇小說的節選,完成下面小題。(一)《白光》節選陳士成看過縣考的榜,回到家裡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見榜,便先在這上面尋陳字。陳字也不少,似乎也都爭先恐後的跳進他眼睛裡來,然而接著的卻全不是士成這兩個字。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中國的民族之魂,魯迅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作家、知識分子。魯迅極富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創作,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開拓了廣闊天地。作品真切展現了中國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社會民眾的生活畫卷,刻畫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觀念,表達了魯迅先生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以及渴望變革社會現狀的迫切願望。
  • 小說《孔乙己》中的「上大人,孔乙己」有什麼來歷?怎麼解釋?
    我們在中學課文中學過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一個舊社會低層知識公子,受封建科舉制度影響,雖然也讀過「四書」、「五經」,但因為連一個秀才也沒考上,人又懶,又不會經營,自認為是「讀書人」,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不屑於體力勞動,窮困潦倒,迂腐窮酸,常受人嘲笑戲弄。又有偷的毛病,經常挨打,最後被打斷腿,淪為乞丐,因窮而死。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然而最近,我突然覺得如果將魯迅先生的文章思想僅僅理解為去吶喊,去抨擊、諷刺社會,那和網絡上不理智的噴子有何區別?帶著疑問,我悄悄地從扉頁起,試著重新體會先生文章的本味,追尋魯迅先生的腳步。《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也應該是魯迅先生第一次正式執起民族思想解放手術刀的地方。於是,在《吶喊》的自序中,我管中窺豹,也的確見到了魯迅先生的初心與憂慮。
  • 吶喊被稱為經典,不在於他是魯迅所寫,而在於他寫的是「我們」
    由於時局的變換,或許我們看不到魯迅先生所經歷過的,聽說過的某些東西,也沒有魯迅的那個文採和筆力,去將這個時代的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去描繪出來。但單就吶喊而言,可能我們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魯迅吧!《吶喊》一書收錄了魯迅早期所寫的十四篇小說,是魯迅早期所寫的一些短篇小說的集合體。
  • 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魯迅製作的植物標本(資料圖片)  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  說起魯迅先生,大多數人會第一時間想起他筆下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人物,會在腦海中浮現他「橫眉冷對千夫指」實際上,在文學家、革命家之餘,魯迅還是一位興趣廣泛的博物學家。近日,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新書《魯迅與博物學》,就從博物學的角度帶領讀者走近魯迅先生的另一面。  從小愛種花,且多有研究  在《魯迅與博物學》中,作者塗昕通過爬梳資料發現,魯迅從小就有種植花草的習慣,並持續一生。
  • 不朽的魯迅先生
    今年是魯迅誕辰135周年,也是先生離開人世80周年。在人世間,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然活著。誠哉斯言!魯迅就是一位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偉大的歷史人物。 在20世紀中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艱難困苦、不懈奮鬥磨鍊出無數傑出人物,毛澤東和魯迅就是其中兩位空前的民族英雄。
  • 《旺角卡門》張學友:歇斯底裡的吶喊,卻是黑幫裡的孔乙己
    但在王家衛早期的執導生涯中,他的第一部作品《旺角卡門》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業劇情片,是一部夾雜著愛情與友情的黑幫電影,在旺角光影斑駁的街頭下,講述著年輕人奮不顧身的故事。但儘管只是一部簡單的黑幫愛情電影,《旺角卡門》也至少要看三遍,才能明白其中的滋味:第一遍,看劉德華與張曼玉的愛情。
  • 魯迅先生很像「貓頭鷹」,直到今天,他還在黑暗中睜著眼看著我們
    談到魯迅先生,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20世紀舊中國為數不多的「睜著眼」看世界的人。魯迅先生的存在對中國社會的意義魯迅先生這類「人」歷朝歷代都是統治階級不喜歡的一類人。魯迅先生把他自己這一類人稱為「烏鴉」,也就是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攪黃有些人的好事。事實確實如此,魯迅先生在他的筆下抨擊過的所謂英雄豪傑朕不在少數。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魯迅先生有多矮?不要在乎身高的多少,只要擁有高貴的靈魂
    如果以蔡元培先生作參照,蔡先生在自己的自傳中說過,他的身高是1米67,以此觀照,魯迅先生身高應該不會超過1米60。曾看到有的文獻中說魯迅身高為1米65,如果是這樣,在照片上與1米67的蔡元培之間的差距不會如此明顯,1米65似乎不太可靠。
  •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今日一聊《孔乙己》
    《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小編相信大家都知道,因為這篇文章就是在我們的漢語教科書裡學的。儘管這篇短篇文章被魯迅寫出至今已過去了一百多年,在過去的人們對於《孔乙己》的解讀一直集中在這八個字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
  • 造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故居,記憶撩人紹興被稱為「東方威尼斯」,而魯迅故裡則是紹興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這個魚米之鄉,魯迅故裡被他的故鄉人們很好地保留了下來,為人們呈現出一個現實立體版的魯迅故裡。魯迅故居所在的整個新臺門約建於19世紀初。故居原為兩進,前面一進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間平房已被拆除。
  • 魯迅先生的這幾句經典名言,有些什麼深刻含義?
    魯迅先生生活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鳳凰涅槃、久經苦難的烈火歲月,作為留學日本的海歸高級知識分子,他的作品裡面自然是到處都充斥名言警句,一直並且將長久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理念。魯迅先生下面挑選幾句他的比較經典的名言警句,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番吧。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1949年新華書店出版的 《初中國文》(第1冊),有關於魯迅的簡介,說他「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五四前後及大革命時代,是小資產階級急進的民主主義者,以他的小說和雜文向舊社會戰鬥。《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等出現在教科書中,目的是讓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立場和精神」,「痛打、消滅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以及「理解革命作家接觸實際社會鬥爭的重要意義」。這一時期,魯迅共有31篇文章被選入到教科書中。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當之無愧的偉大文學家和思想家。他以卓越的才華和犀利的文筆,寫下了無數驚世名篇,諸如:《朝花夕拾》、《孔乙己》、《紀念劉和珍君》、《祝福》等等。魯迅的文章適合中小學生看嗎?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除了識字認字、造句作文以外,最根本的是學習如何思考。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得出結論:先生作品確有減少,我們那時好像每冊有幾篇,現在初中每冊1至2篇,但也並沒有完全移除教材,甚至先生作品都放在單元第一篇,這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教材裡逐漸減少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 吳夜雨︱雜談魯迅先生與宋版書影箋及永樂大典箋
    然而,偏偏有人對此不以為意,這並非旁人,正是《北平箋譜》的編輯者魯迅先生。他雖然在《北平箋譜》中遍選北平十家箋肆的代表作品,卻偏偏將宋版書影箋和永樂大典箋排除在外。1933年9月,在與鄭振鐸商討箋譜的第二通信中,他便明言,「宋元書影箋可不加入,因其與《留真譜》無大差別也。大典箋亦可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