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2020-12-05 k12教學資料

閱讀下面《吶喊》中兩篇小說的節選,完成下面小題。

(一)《白光》節選

陳士成看過縣考的榜,回到家裡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見榜,便先在這上面尋陳字。陳字也不少,似乎也都爭先恐後的跳進他眼睛裡來,然而接著的卻全不是士成這兩個字。他於是重新再在十二張榜的圓圖裡細細地搜尋,看的人全已散盡了,而陳士成在榜上終於沒有見,單站在試院的照壁的面前。

涼風雖然拂拂的吹動他斑白的短髮,初冬的太陽卻還是很溫和的來曬他。但他似乎被太陽曬得頭暈了,臉色越加變成灰白,從勞乏的紅腫的兩眼裡,發出古怪的閃光。這時他其實早已不看到什麼牆上的榜文了,只見有許多烏黑的圓圈,在眼前泛泛的遊走。

考了秀才,上省去鄉試,一徑聯捷上去,……紳士們既然千方百計的來攀親,人們又都像看見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輕薄,發昏,……趕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門裡的雜姓——那是不勞說趕,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門口是旗竿和扁額,……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則不如謀外放。……他平日安排停當的前程,這時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覺的旋轉了覺得( huàn)____散了的身軀,惘惘的走向歸家的路。

他剛到自己的房門口,七個學童便一齊放開喉嚨,吱的念起書來。他大吃一驚,耳朵邊似乎敲了一聲磬,只見七個頭拖了小辮子在眼前幌,幌得滿房,黑圈子也夾著跳舞。他坐下了,他們送上晚課來,臉上都顯出小覷他的神色。

「回去罷。」他遲疑了片時,這才悲慘的說。

他們胡亂的包了書包,挾著,一溜煙跑走了。

陳士成還看見許多小頭夾著黑圓圈在眼前跳舞,有時雜亂,有時也排成異樣的陣圖,然而漸漸的減少,模胡了。

他忽而舉起一隻手來,屈指計數著想,十一,十三回,連今年是十六回,竟沒有一個考官懂得文章,有眼無珠,也是可憐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憤然了,驀地從書包布底下抽出謄真的制藝和試帖來,拿著往外走,剛近房門,卻看見滿眼都明亮,連一群雞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頭突突的狂跳,只好縮回裡面了。

他又就了坐,眼光格外的閃爍;他目睹著許多東西,然而很模胡,——是倒塌了的糖塔一般的前程躺在他面前,這前程又只是廣大起來,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別家的炊煙早消歇了,碗筷也洗過了,而陳士成還不去做飯。寓在這裡的雜姓是知道老例的,凡遇到縣考的年頭,看見發榜後的這樣的眼光,不如及早關了門,不要多管事。最先就絕了人聲,接著是陸續的熄了燈火,獨有月亮,卻緩緩的出現在寒夜的空中。

(二)《孔乙己》節選

孔乙已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鈔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麼?」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寫帳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柜也從不將茴香豆上帳;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10.下列填寫在橫線上的漢字字形、句中加點字的注音以及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他不自覺的旋轉了覺得(huàn)____散了的身軀

②臉上都顯出小覷( )他的神色

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

A.橫線上應填「煥」,「覷」讀作「qù」,「頹唐」形容驚慌害怕。

B.橫線上應填「渙」,「覷」讀作「qū」,「頹唐」形容敗興的樣子。

C.橫線上應填「渙」,「覷」讀作「qù」,「頹唐」形容敗興的樣子。

D.橫線上應填「煥」,「覷」讀作「qū」,「頹唐」形容驚慌害怕。

11.下列對小說節選中有關內容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A.陳士成看榜歸來,七個學童的一系列表現,和酒店裡的小夥計不願跟孔乙己學寫字的情景,都表現了孩子們對落第者的不屑。

B.陳士成屢試不第,覺得別人甚至動物都在笑他,說明他脆弱敏感,自尊心強,比起孔乙己偷書被抓,遭人嘲笑還要強辯,更讓人同情。

C.陳士成認為自己十六次落榜,是考官們有眼無珠,不懂他的文章,這與孔乙己常說些之乎者也為自己遮醜一樣,都是自欺欺人。

D.陳士成和孔乙己都想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但陳士成多次落第,孔乙己也連秀才都沒有考中,他們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

12.《白光》節選中的畫線句子,用糖塔倒塌來比喻陳士成希望破滅。如果把糖塔倒塌換成「肥皂泡破滅」好不好?請說明理由。

13.魯迅的小說,內容豐富而深刻,「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是其主題之一,這裡的「涼薄」指人際關係的冷漠。請結合《白光》《孔乙己》《明天》《故鄉》《一件小事》等魯迅小說中的一篇,對「苦人的涼薄」加以解說。

答案:

10.C

11.D

12.不好。「糖塔」能表現出陳士成「希望」的高遠、美好。「受潮的糖塔」的倒塌,準確地表現了陳士成希望破滅的心路歷程。而「肥皂泡」飄忽不定,沒有「塔」的高聳、厚重之感,「肥皂泡的破滅」是瞬間的,無法表現陳士成希望一次次破滅的過程。

13.示例一:

《白光》中的陳士成十六次參加科舉考試,始終落榜。他敏感脆弱,以致神智昏亂,而周圍沒有一個人過問。陳士成總感覺周圍一切,甚至連他所教的學童都看不起他。他生活在一個孤寂、冷漠的環境中,內心極度苦悶,然而又無處宣洩,最終精神崩潰。

示例二: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生活窮困潦倒,處於社會底層。他讀書,參加科舉考試,一生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上。魯鎮沒有人關心他,反而嘲笑、歧視他,甚至連他想教小夥計識字,都受到冷遇。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表現出對他的冷淡。

示例三:

《明天》中的單四嫂死了丈夫,又死了兒子,生活上沒有了依靠,精神上也沒有依託。她境遇悲慘,希望得到周圍人的同情,但沒有人關心、安慰她,鄉鄰卻懷著不同動機來「幫忙」,從她的不幸中獲得好處,最終使她家徒四壁,精神上也受到壓迫。

【分析】

10.

本題考查字音字形的識記能力和對詞義的把握能力。

渙,散開;煥,光明;此處和散搭配應選用渙,形容精神鬆懈。「覷」讀作「qù」,看,偷看,窺探的意思。「頹唐」, 指衰頹敗落,精神萎靡不振的樣子。

故選C。

11.

本題考查鑑賞小說人物形象的能力。

A項,「都表現了孩子們對落第者的不屑」錯誤。再《白光》中學童的「表現」,更多是主人公的錯覺,表現其落地後內心的扭曲。

B項,「說明他脆弱敏感,自尊心強」表述錯誤。此處主要突出封建科舉制度對他的殘害。

C項,「自欺欺人」表述錯誤。陳士成未考中是因為科舉制度的黑暗,只不過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已,故而此處不存在「自欺」之說。

故選D。

12.

本題考查學生鑑賞文學作品語言的能力。

解答本題,主要比較兩句中不同喻體的表達效果即可。比較兩句中喻體「糖塔」「肥皂泡」的表達作用,「糖塔」,糖製成的高高聳立的塔,甜美而厚重,和陳士成「希望」更能匹配;而「肥皂泡」飄忽不定,內裡空洞,瞬息就會破滅。相對陳士成希望一次次破滅的過程,「受潮的糖塔」的倒塌,意謂美好的東西慢慢渙散,鬆弛,倒地……讓人痛心,這些更能表現出陳士成希望破滅的心路歷程。

13.

本題考查理解小說主題的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要準確理解對「苦人的涼薄」的含義,相對這幾篇小說來說,即社會及社會上的人對小說中主人公的冷漠。圍繞這點解說即可。

《故鄉》中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比較,簡直讓人不寒而慄。我和少年閏土之間無拘無束、無話不談。少年的我們不知道什麼等級,有的只是孩子間如同手足一樣的情感。成年後,閏土的那一聲看似符合禮數的「老爺」,一下子在我們兩人之間豎起了「厚障壁」。由「迅哥兒」到「老爺」,只是稱呼變了,但是,兩個人之間的隔膜、冷漠,在不經意間變化的稱呼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一件小事》中的「我」一直懷疑伊的「故意」跌倒表露無疑。 面對一個「花白頭髮,衣服都很破爛的」老女人在跌倒以後,「我」說,「沒有什麼的。走你的罷!」 「我」內心的冷漠,也隱透著某種程度的殘忍與自私,不顧老婦人是否真的摔壞了,只是擔心「誤了我的路」。這種人性的冷漠帶來的社會悲劇,是更讓人備感沉重的。

相關焦點

  •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今日一聊《孔乙己》
    《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小編相信大家都知道,因為這篇文章就是在我們的漢語教科書裡學的。儘管這篇短篇文章被魯迅寫出至今已過去了一百多年,在過去的人們對於《孔乙己》的解讀一直集中在這八個字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道「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什麼意思?
    但是那是近百年前魯迅先生寫的,那個時候,沒有魯迅先生這輩先驅,白話文還不知道在哪裡?我們交流可能還用的是文言文。那個時代,魯迅先生們寫白話文文章沒有什麼具體語法邏輯作為參考標準,一切都是由他們在創造一種新的書寫文字的方式方法。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當之無愧的偉大文學家和思想家。他以卓越的才華和犀利的文筆,寫下了無數驚世名篇,諸如:《朝花夕拾》、《孔乙己》、《紀念劉和珍君》、《祝福》等等。魯迅的文章適合中小學生看嗎?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除了識字認字、造句作文以外,最根本的是學習如何思考。
  • 《旺角卡門》張學友:歇斯底裡的吶喊,卻是黑幫裡的孔乙己
    張學友飾演的烏蠅是電影裡色彩最鮮明的一個角色,他卑微、他懦弱、他浮誇,但他背後卻是所有小人物對抗命運掙扎的縮影,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過去魯迅先生筆下孔乙己的影子。王家衛在拍《旺角卡門》之前一定讀過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因為《旺角卡門》裡的烏蠅跟《孔乙己》裡的孔乙己實在是太像了。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一、魯迅作品比較深奧、內涵深,理解有難度 這一點深有體會。 這種現象對於現在青少年並無二致,而被移除的文章,相對來說比較晦澀難懂,尤其是先生的雜文,只有豐富生活閱歷和文化修養的人才能領略其中的深意。 比如,魯迅先生的雜文《堅壁清野主義》《論「費厄潑賴」應該緩刑》《評心雕龍》《狗的駁詰》,等等,雜文雖是大家最感興趣的,但同樣也是最不好教的。
  • 小說《孔乙己》中的「上大人,孔乙己」有什麼來歷?怎麼解釋?
    我們在中學課文中學過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一個舊社會低層知識公子,受封建科舉制度影響,雖然也讀過「四書」、「五經」,但因為連一個秀才也沒考上,人又懶,又不會經營,自認為是「讀書人」,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不屑於體力勞動,窮困潦倒,迂腐窮酸,常受人嘲笑戲弄。又有偷的毛病,經常挨打,最後被打斷腿,淪為乞丐,因窮而死。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如《開明國文讀本教學參考書》中,對《孔乙己》的評論是,「這樣一個平常的墮落的酒徒,給作者這麼一描寫,遂使人深深覺到我國社會的冷酷和長衫幫的日即沒落」。解說《雪》:「這樣一篇小品文,實在是用詩的寫法來寫成的。如果把形式改排一下,便不啻是一首新體詩」。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後來魯迅先生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鑄劍》,遂成了現在的14部。包括《吶喊自序》、《狂人日記》、《一件小事》、《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
  • 造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故居,記憶撩人紹興被稱為「東方威尼斯」,而魯迅故裡則是紹興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這個魚米之鄉,魯迅故裡被他的故鄉人們很好地保留了下來,為人們呈現出一個現實立體版的魯迅故裡。魯迅故居所在的整個新臺門約建於19世紀初。故居原為兩進,前面一進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間平房已被拆除。
  • 原創| 莫泊桑/魯迅同為大師,且看二者小說結構的巨大差異!
    莫泊桑和魯迅都是大文豪,莫泊桑是世界三大小說巨匠之一,魯迅被稱為」中華民族的靈魂「。二者的文學成就在文學史上有目共睹,仔細看,二者小說的差別也是顯而易見。橫斷面結構大放異彩,以」我「增強故事的真實性魯迅的短篇小說往往是橫斷面結構。
  • 2013中學語文教師招聘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四)
    參考答案第一部分 教育理論與實踐一、中學語文教學示例分析1.首先要表揚學生能運用現代漢語的規範來審視語言現象。然後指出,「五四」時期現代漢語的規範還沒有形成,按照當時的語言習慣魯迅這麼寫並沒有錯。但我們現在要能夠運用現代漢語的規範來審視不同歷史時期的語言現象,寫文章也要遵循現代漢語的規範。2.首先要表揚學生有現代意識。
  • 2020年北京合格性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解析
    (一)《白光》節選閱讀下面《吶喊》中兩篇小說的節選,完成下面小題。陳士成看過縣考的榜,回到家裡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見榜,便先在這上面尋陳字。陳字也不少,似乎也都爭先恐後的跳進他眼睛裡來,然而接著的卻全不是士成這兩個字。
  • 吶喊被稱為經典,不在於他是魯迅所寫,而在於他寫的是「我們」
    由於時局的變換,或許我們看不到魯迅先生所經歷過的,聽說過的某些東西,也沒有魯迅的那個文採和筆力,去將這個時代的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去描繪出來。但單就吶喊而言,可能我們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魯迅吧!《吶喊》一書收錄了魯迅早期所寫的十四篇小說,是魯迅早期所寫的一些短篇小說的集合體。
  • 陪孩子英語閱讀的時候 如何才能做到高效提問?
    這本書選取的魯迅小說《孔乙己》,文後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說)上半部分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引起,以下一直照顧著,兩次說「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又說「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末了以「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作結。試想,「使人快活」的孔乙己,他本身也快活嗎?這個提問本身優秀在什麼地方呢?
  • 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今年7月,收錄錢理群最近兩年在民間讀書會上講讀《野草》和魯迅雜文的演講文字由中華書局出版,並邀錢理群精選、附錄部分魯迅作品的原文。新書《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是錢理群宣布「告別」之前的最新著作。本文節選自《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為錢理群此前從未公開出版的演講實錄,由中華書局授權澎湃新聞使用,略有刪節。
  • 「學生作品」生命的吶喊——讀《孔乙己》有感
    孔乙己,是悲劇,為什麼,因為他僅僅在生存著,沒有為生活而吶喊過,他從生存的狼狽當中來,最終在生存的戲謔當中死去,他是悲哀的。他不知道,生活和生存,千差萬別!生存,是生活的最低要求。孔乙己,不是個體,他代表了他所處的時代裡所有和他一樣,只在生存的人們。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魯迅,原名周樹人,自他棄醫從文之後,筆名有很多,「魯迅」是1918年發行《狂人日記》所用的筆名,憑藉著此書,魯迅「一夜成名」,因此沿用魯迅。《狂人日記》中絲毫都不避諱「吃人」二字,封建禮教的「吃人」充斥著整篇文章。
  • 王朔:魯迅光寫短篇是可疑的,被認為是雕蟲小技?
    就拿魯迅來說:今天的作家們看待魯迅,本身是後輩學生展望前輩大師的,隨著後人對魯迅的解讀,曾經叱吒文壇的魯迅,其"毛病"也被多次吐槽。而隨著"去魯迅化"的推進,加之當代文人大咖的看法,魯迅也慢慢變成了"過去式"。
  • 我們都應該讀懂魯迅,他用高聲吶喊,喚醒了那個時代的人們
    我猜這個人曾經一定是你在上學時期最不想在書本上看到的人名,不僅僅是因為屬於他的課本後面一定會有著「閱讀並背誦全文」的標記,更是因為屬於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是考試的重點,比起害怕見到他的名字出現在課本上,小編覺得你應該更害怕他的名字出現在試卷上,尤其是翻開閱讀題,發現正巧就是一篇他寫的你從來都沒有看過的文章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