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的朋友們會開玩笑,如果我想自殺的話,我的選擇是有史以來最美味的「吃巧克力吃死。」她們大聲喊道,「不!吃冰淇淋吃死」 !
-----Sandra Beasley《過敏的人生》
Sandra 是一個患有嚴重過敏症的美國女孩。牛奶、雞蛋、大豆、花生、芒果、花粉,各種過敏原都能讓她產生過敏反應,用她的話說,「每次走進廚房,都能輕易找到不下於 15 種殺死我的食物」。
雖然曾被營養專家斷言她不符合 「適者生存」 原則,但 Sandra 依然堅強地生存了下來,上大學、談戀愛、工作,並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過敏的人生》。
過敏,是一種再常見不過的疾病,全球有數億人正在遭受和 Sandra 一樣的痛苦。根據資料顯示,全球約有 2.5 億人有食物過敏症,有 3 億人患有哮喘,4 億人有鼻炎。美國羅格斯大學新澤西醫學院教授薛敏對DeepTech表示,過敏性疾病未來的發病率恐怕還要繼續上升,並將與人類長期相伴。
在中國,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在 10%-30%,並呈逐年上升趨勢。拿困擾許多人的過敏性鼻炎來說,國內患者超過 2 億。根據相關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中國兒童過敏性疾病患病率持續上升,嬰幼兒也未能倖免。
圖 | 中國兒童過敏性疾病發病率 (來源:易觀智庫)
其實無需看數據,只要稍微留意身邊的朋友,就會發現過敏無處不在。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過敏性疾病列為 21 世紀重點研究和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此時,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過敏的人越來越多?
過敏頻發與氣候變化有關
過敏是一個宏大的問題,人類對其研究了幾十年,目前尚未有精確的答案。但是近期的相關科學研究,把過敏和氣候變化聯繫到了一起。
沒錯,看似兩個沒有交集的概念,有著本質上的聯繫。
羅格斯大學新澤西醫學院學者 Carly Ray 和薛敏教授經過研究發現:與呼吸道有關的過敏性疾病、免疫系統紊亂、炎症和神經系統疾病,都與氣候變化有關。
該論文發表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花粉,人類的主要過敏原之一,直接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會直接提高植物的花粉產量,並且延長花粉期。2019 年發布在《柳葉刀 - 星球健康》上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北半球的 17 個花粉監測點中,12 個出現了逐年的花粉濃度和花粉期增加。
更嚴重的是。這些多出來的花粉,在城市裡無處可去。我們的城市越來越多的地表被鋼筋水泥覆蓋,缺少足夠的土壤吸收這些花粉。
圖 | 花粉是重要的過敏源之一 (來源:東方IC)
花粉粒增加已經夠麻煩了,空氣汙染物更是火上澆油。
在薛敏的論文中提到,空氣汙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以結合花粉等過敏原,增加呼吸道黏膜的通透性,直接把過敏原送入人體。
說的簡單一些就是,氣候變暖和空氣汙染狼狽為奸,前者製造過敏原,後者把它們 「注入」 人體,完美配合。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像牛奶、花生這種普通食物(理論上不應當是過敏原),也開始有人過敏了?
這才是氣候變化誘發過敏性疾病的重點——它影響了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免疫系統紊亂。
眾所周知,免疫系統是人體防禦病菌攻擊的重要屏障。這個屏障要想發揮正常功能,必須具備分辨致病性抗原和良性抗原的能力:前者要堅決消滅,後者放行。
比如花生,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食物,即良性抗原。如果免疫系統把它當致病性抗原,發動猛烈進攻,人體就會出現嚴重過敏症狀,重則死亡。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免疫系統變得不穩定了,開始敵我不分,大量外界的良性抗原成為其攻擊對象。這種免疫系統紊亂,原因指向了氣候變暖。
氣候變暖至少從兩條路徑影響了人類的免疫系統。
第一,全球氣候變化改變了抗原的自身特性,導致免疫系統無法識別。
舉個例子,隨著環境的變化、汙染以及人為對農作物的改造,現在吃的花生,其成分和 20 年前已經有所不同。
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免疫系統已經學會了分辨哪種抗原是有害的,哪些是應該放行的。而這種「新型花生」,免疫系統從來沒見過,只能當致病性抗原處理,對其攻擊,產生過敏。
所以現在對食物過敏的人越來越多,這甚至改變了美國一些公立學校的管理方式,比如實施更嚴格的食品管理措施,教室內不能出現堅果等等。
第二,氣候變化導致人體內微生物菌群生態失調,使人體更易過敏。
在人體腸道內,存在 160 多種、大約 100 萬億個微生物。現代醫學已經證明,這些微生物對維持人類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其中就包括識別致病性抗原和良性抗原的能力。
然而,由於氣候變暖,全球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資料顯示,至少有 100 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宏觀多樣性的喪失,會降低人體內的微觀多樣性,進而誘發微生物菌群生態失調,免疫系統受損。
通俗的說,人類接觸生物多樣性環境的機會越少,人體內的微生物菌群免疫調節能力越低。早在 2005 年的一項研究就支持了這一點:人體接觸富含更多微生物的環境,則患過敏和免疫性疾病概率越小。
圖 | 人體腸道微生物 (來源:東方IC)
在實驗中,對照組被安排生活在農場裡,農場被認為是富含微生物的環境,經過觀察,這一組個體有更低的哮喘和特異性反應發病率(過敏)。
在另一個試驗中,科學家發現,那些具有過敏反應的患者,和健康人相比,往往生活在低生物多樣性地區。進一步發現,他們身上的γ- 保護細菌多樣性處在較低水平,這種細菌能夠參與到人體生化反應裡,具有抗過敏的作用。
但是,這種細菌來自於土壤和地面植被。
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什麼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更易患過敏症,他們距離大自然更遠了。
了解了這些,人們不免對過敏症的治療感到悲觀。氣候變暖是全球問題,非數十年無法遏制與解決。新的過敏原層出不窮,人類的免疫系統持續受到威脅和擾亂,我們是否真的拿過敏性疾病沒有辦法呢?
也並不是如此。往往存在問題的地方,就會產生需求,需求催生商業機遇。
全球過敏症治療市場格局
總的來說,過敏性疾病治療有 3 種方式。一是通過對患者的教育,避免接觸過敏原,該方法堅持 「打不過躲得過」 的原則,是一種最簡單、最經濟的應對方式。
第二種則是藥物治療。即用藥物控制病情,見效快,但是無法根治過敏性疾病,本質依然是控制症狀。
第三種是脫敏治療。其原理是讓機體對過敏原產生耐受力,根治過敏性疾病。缺點是價格較高,數周后才會見效,整個治療周期持續數年。
從全球市場來看,過敏性疾病的治療呈現出這樣的局面:藥物治療依然是主流,但脫敏治療增速更快,並且得到了政策推廣。
2015 年,美國發布《臨床實踐指南:過敏性鼻炎 2015》,將脫敏治療作為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控制下的推薦療法;歐盟在 2017 年表示,強烈推薦花粉導致的過敏性鼻炎患者使用脫敏治療。
在國內,從 2015 年起,脫敏治療作為一線治療方案進行推薦。在過敏性鼻炎 / 哮喘領域,脫敏藥物近 6 年來(2013-2018)保持了 17% 的高速增長。
2018 年,國內脫敏藥物銷售額達到 4.6 億元,但在整個抗過敏藥物中佔比僅有 2.3%。相比於抗過敏藥物已經覆蓋了全國 2 萬多家醫院,脫敏藥只進入了 800-900 家醫院。根據財通證券測算,當前用脫敏藥物治療過敏性鼻炎 / 哮喘,滲透率不足 1%。
可以預見,隨著過敏患者持續增加以及對脫敏治療接受度的提高,脫敏療法正在成為主流治療手段,脫敏藥物當前雖然佔比小,但是潛力巨大。
當前,全球脫敏治療市場呈現寡頭壟斷格局。
丹麥公司 ALK 作為龍頭企業,佔據全球脫敏市場份額 40%,但是其 75% 營業收入來自脫敏治療最發達的歐洲市場。
中國浙江企業我武生物,作為國內最大的脫敏治療企業,2019 年營業收入只有 ALK 的 18%,但是卻佔據國內 80% 的市場份額。
形成這種格局的原因,主要是各個地區政策差異較大。以點刺為例,作為檢測患者過敏原的產品,在中國被認為是診斷試劑,在歐盟是實驗室用品。診斷試劑分類歸醫療類,實驗室用品可能是化學類或者生物試劑類,無論如何,其與醫療類產品有本質差異。這種差異帶來的是註冊和審批程序上的不同。
此外,一位杭州三甲醫院的醫生對 DeepTech 表示,國標和國際標準差異性較大,轉換過程繁複,並且經濟效益也會縮水。
另一方面,不同地區過敏原有很大不同。同樣對花粉過敏,在歐洲,以牧草為主,在北美以豚草為主;而在中國,是蒿草類花粉為主。諸如此類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跨國公司跨區域發展業務。
我武生物如何成為國內脫敏市場霸主?
花粉和塵蟎是人類最廣泛的過敏原,全球各大公司主要針對它們研發脫敏藥物。目前國內上市的脫敏治療藥物只有 3 種,其中,我武生物的 「粉塵蟎滴劑」 是唯一一款舌下含服藥品。
資料顯示,公司產品毛利率常年維持在 90% 以上,淨利率 40% 以上,加之在國內市佔率超過 80%,可謂「暴利」。究其原因,主要是舌下含服產品在國內的稀缺性。
圖 | 國內僅有的 3 種脫敏藥物 (來源:國盛證券)
舌下含服與皮下注射相比,優勢明顯。首先,前者的不良反應率比後者低。嚴重不良反應,皮下注射為 0.1%,而舌下含服僅有百萬分之一。
第二,世界過敏組織(WAO)建議皮下注射方法在 5 歲以上患者中進行,而舌下含服可以降低到 3 歲。也就是說,它更適合對兒童的過敏性疾病治療。
再者,對於患者而言,最直觀的感受是,能吃下去的藥,為什麼要來一針呢?
然而,ALK 並非沒有舌下含服產品。其舌下免疫片劑 ACARIZAX 在全球 18 個地區上市銷售,只是該產品在中國地區還處在臨床階段,最快也要等到 2021 年上市。
圖 | 我武生物脫敏藥物市佔率 (來源:國盛證券)
德國公司 Allergo Pharma 產品銷售波動性很大,對我武生物已經不構成威脅,近年來,兩款海外產品市佔率不斷被擠壓,當前綜合佔比已不足 20%。
對於一家製藥企業而言,研發能力永遠是核心競爭力,我武生物制霸國內脫敏市場並不是偶然。公司通過了 13 項國內發明專利和一項美、日、歐專利,實現了核心技術在國內外的防禦性保護。
核心技術之一:過敏原活性檢測。過敏原活性檢測,是長久以來脫敏治療的技術障礙。老辦法是通過稀釋過敏原,給患者注射皮下,根據腫起來的包判斷,但是由於人體有特異性,該方法很不可靠。
圖 | 過敏性檢測示意圖 (來源:公司公告)
我武生物通過技術研發,以標準血清混合物作為標定蛋白活性的衡量工具,通過定量檢測變應原蛋白與 slgE 的結合程度做判斷,大大提高了檢測準確度。
核心技術之二:變應原製品 「常溫保存技術」。該技術可以讓「粉塵蟎滴劑」 在陰涼處(不超過 20℃)保存兩年以上,利於藥品儲存和運輸。
由於我武生物的舌下含服產品最先上市,後來的產品想要上市必須提供優效性實驗結果,意思就是新藥效果要比老藥更好,但是這些競品企業的技術目前均難以實現。
此外,我武生物具有領先的成本優勢。雖然全球脫敏巨頭 ALK 實力不俗,但即便 ALK 舌下含服產品在未來上市,市場估計,治療年費會在 3000 美元以上,難以與我武生物每年 2500-3000 元人民幣的治療費用競爭。
我武生物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基本反映了其在國內脫敏市場的地位。
圖 | 我武生物股價走勢圖 (來源:谷歌)
對抗過敏等疾病,人類的終極方案是什麼?
全球氣候變暖,在可預見的若干年內不會得到根本性改善。隨著自然環境破壞、陸地海洋汙染,這些變化最終會反饋到人類自己身上。薛敏對 DeepTech 表示,能夠讓我們過敏的東西會越來越多,過敏性疾病將會和人類長期相伴。
脫敏治療可以針對廣泛存在的過敏原如花粉和塵蟎來研發藥品,但是無法針對每一種特定過敏原開發藥品,比如牛奶、冰淇淋、堅果。雖然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群體對它們過敏,但是這些數量還不足以支撐起一個「生意」。
薛敏在她的論文結尾呼籲:人類應該停止破壞環境而採取更綠色的生活方式;同時要回歸自然,更多地接觸自然而不是遠離它們。這才是遏制過敏性疾病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