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每當孩子犯錯、無理取鬧、讓人心態崩潰的時候,家長肯定都考慮過這麼一個問題:這孩子到底像誰?自己身上好像沒有易怒、膽小、倔強等性格特徵,孩子怎麼會有呢?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可以遺傳的不僅僅是長相,還包括性格,儘管後天教育對其影響很大,但是先天遺傳也非常關鍵,正如古語所云:「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易怒、膽小、倔強,孩子的脾性標籤遺傳自誰?遺傳學家給出了答案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科學界早就做過了研究,並以專業知識給出了回覆:
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遺傳學家家漢·布魯納曾經做過這麼一個研究,他追蹤統計了當地一個大家族成員的性格數據,發現不分男女老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易怒。
他們會因為很小的事情而生氣,甚至出現歇斯底裡,進而攻擊他人的狀況。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員發現這個家族的遺傳圖譜中缺少了編碼單胺氧化酶的基因,這就造成他們體內的單胺氧化酶數目嚴重不足,進而幹擾腎上腺素的分泌。
無獨有偶,還有專家發現DRD4基因在獵奇心方面的重要影響力,體內含有這種基因的人,會頻繁更換工作、找新的女朋友、嘗試冒險,不是他們的大腦與我們不一樣,而是這些人可以從新奇事物中獲得遠超常人很多倍的快感。
人類的大腦會對這種感覺上癮,進而不自覺地追尋它,久而久之,當事人的性格也會在不經意之間發生轉變,由此孩子的性格脾性構成基本在娘胎就確定了。
孩子性格的基本構成
目前國際主流學說認為,孩子性格由兩部分構成:
娘胎情緒(基因決定)後天情緒(環境、遭遇、教育等決定)前者生來就有,在娘胎裡面就已經形成,屬於基礎性人格,誰也無法改變;至於後者,不確定就非常大了,哪怕是在一個家庭中長大的雙胞胎,最後形成的性格可能都不一樣。
因此,儘管我們可以站在宏觀角度大致猜測孩子的性格,但面對具體事件時,他們到底會如何反應?一切都是未知數。
也正是因為這樣,家長才能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孩子的性格塑成,儘可能引導他們向好的方面轉變。
8歲前是脾性改良關鍵期,錯過很難改
在《每天懂點孩子心理學》一書中有講,在孩子8歲之前,如果媽媽可以用正確的方式引導、教育孩子,那他們將有很大概率獲得好的性格特徵。
1、利用遊戲的形式,向他們灌輸正確理念
教育孩子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做遊戲,這是西方不少幼兒教育學派的指導原則,在嬉戲過程中,孩子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向他們灌輸一些理念教育,既不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緒,效率還比平時高,一舉兩得。
比如在玩角色扮演時,指導孩子跟他人交談時要禮貌用語,不能隨意打斷別人的發言,大方的孩子受歡迎等等。等他們養成習慣之後,哪怕脫離了遊戲,孩子依舊會牢記自己應該如何去做。
2、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以身作則很重要
美國加州監獄曾有過這麼一項調查,有學者統計了監獄中429名囚犯的家庭狀況,發現其中只有64名犯人的家族成員(父母、兄弟姐妹)沒有犯罪歷史。
凡是父母有違法犯罪行為記錄的家庭,孩子中招的概率達到驚人的91%,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人類天生的模仿本能在作祟。父母作為子女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給孩子做示範,上梁不正下梁歪,以身作則至關重要。
3、家庭氛圍是核心,家長別整么蛾子
離異家庭、家暴、長時間爭吵等等,這些都是孩子性格發育之路上的忌諱,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孩子的性格必然會扭曲。
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是寶寶健康成長的前提,哪怕是為了孩子,大家也別輕易將離婚掛在嘴邊,那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總而言之,要想孩子性格好,既要考慮父母自身條件,也得重視後天培養,缺一不可!
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分享你的觀點和大家一起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