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的大輪子
1
大概五六年前,我的泰國前領導每次來華,無論跟誰交談,總會想辦法問對方幾個問題:"您好,您買房嗎?個貸嗎?分期嗎?"
他想打聽的是居民負債率。
對於我國經濟周期的判斷,他不「W」不「V」也不「L」,靠的是"槓桿輪動"邏輯。這是他從97年金融危機中學到的:槓桿"去"了,不是消失了,而是轉移了,就像輪子一樣。
參考債務周期較為完整的國家,這個大輪子都是從企業,轉到居民,最後到政府。換成網際網路語言就是從2B,到2C,再到2G。
生產力不足,負債撬。參考債務周期較為完整的國家,比如50年前的美國,B端負債是絕對主力。後來總體不可控了,大輪子迅速轉至C端:90年代後二十年,居民負債率從50%升至近100%。所以美國老太太並不是天生愛負債,當槓桿從B轉到C,中國老太太一樣愛。這跟國籍無關。
再後來,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B端C端同時去槓桿,政府負債接過,如火山噴發:G端從60%一躍到90%,成為加槓桿的新主力。至此,就沒有去不去槓桿一說了,結果簡單幹脆的多:要麼不還(債務違約),要麼印錢還錢。
第一種吃相實在太難看。第二種就沒什麼心理壓力,既然印鈔機在手,當然還是先用一下——前提是您能說服「獨立」的央行配合配合。
央行配合就萬事無憂了嗎?
恐怕不能。除非您是美國,有本事自己印錢,逼全世界用;或者有膽量脫離金本位,讓所有友邦秒窮三成,否則副作用會很明顯:不管您借的是內債還是外債,印鈔印到本幣貶成水,國內超級通脹,透支本幣含金量,自損人民信任——等於自殺。輪子轉到這裡,是為終極通關。
我們呢?
2
我們的輪子,就在您熟悉的三輛馬車上。
您可還記得?去年年頭,B們正在「去」槓桿,「投資」號馬車走不動了。等馬吃草的功夫,這片綠油油的草地上,「消費金融」開始遍地發芽,嫩嫩的,香噴噴,引得另一輛馬車「消費」號四蹄翻騰,撒歡兒去了。到去年底,「消費金融」這茬狂草,一口氣長到九萬億,刺激「消費」這匹馬,立竿見影。
消費,無非衣食住行,都是離您最近的真實需求。那馬車是什麼時候變成大山的呢?
我常年不在國內,大媽和零零後們就是一面鏡子。他們經常令我想到貝多芬老師。貝老師三十二歲那年失聰,親朋好友苦勸他趕緊治療莫耽誤。可他就是聽不進去。
這就是親朋好友的不對了,失聰的人怎麼能「聽進去」呢?
大家把耳朵關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學習負債。我媽跳過信用卡階段,直接晉級分期專家,花唄高手,大媽和零零後,一起成為創造資產的主力。槓槓C端扛起來。
B們迅速配合。所有能變成資產的地方:買房,分期;買車,分期;買保險,分期。金融搭配快消,沒有最快,只有更快。任何消費品,只要在後面加個「貸」字,都能找到相關產品。銀行裡找不到,還有P2P、消費金融、小貸公司、電商、大數據零售、還有點.com、我愛我家和鏈家。
只可惜,這是個時間的遊戲。「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XX是要付出XX的」。您「消費」的是未來的好日子,最後承擔利息成本的也不是別人,是自己。又趕上人在慢慢變老,購房購車的壯年主力人口在慢慢變少,草蔫了,消費這匹馬也走不動了。
下面該輪到誰了?
這時您可能要先問一下:這些輪子是怎麼轉起來的?不是媽放水推起來的嗎?
媽有水龍頭開關在手,控制貨幣總量。但不是所有的水管管道(貨幣投放渠道)都是媽開的——媽坐在三架馬車的車座上,爸從頭到尾都在副駕上坐著。經濟好時,媽有辦法遏制銀行放貸,別吃太多;可是經濟不好時,銀行不想放貸,媽卻沒有辦法強迫銀行放貸。結果就是錢越來越少。
B、C和媽為了我的國,槓槓已經扛了好多年;現在媽推不動了,也該是爸表現的時候了——財政多支出,多負債,讓槓桿輪動到G,補上M2。
可是爸好像不太情願,還去跟媽掐架。
結局會是什麼呢?
3
猜結局之前,先換個角度理解「槓桿輪動」這件事:
熱力學裡面的「Entropy(熵)」,是個自發的反應程序。意思是,世間萬物,天生趨「亂」。
能量越密集,亂度相對越小;能量越散亂,亂度越大。當某種能量被聚集,一定有某種能量被消耗;而且鬆散化的能量一定比聚集的能量大。所以您現在的感覺:全球局勢越來越亂,領導講話越來越亂,專家解讀越來越亂,股市越來越亂,職場越來越亂,家裡也越來越亂…都是正常的。
舉個例子:倆陌生人,互相吸引在一起了,倆人的能量聚集,熵變小。但這需要一種「元素」來維持:原本各走各的路,現在手牽手能量聚集在一起散步;原來一個看書一個看劇,現在能量聚集在一起看電影;原來一個早起一個賴床,現在能量聚集在一起吃早點……都是因為有這個「元素」來維持,讓熵變小,降低「亂度」。
當這「元素」消失,約束熵、能聚集倆人能量的東西沒了,他們之間的「亂度」就越來越大,不再有「聚集」的欲望,只有「偏離」的驅動。
這個元素是什麼?就是「愛」的存在啊!
以上是「熵」在男女關係中的作品。在投資中,「熵」的作品就是「泡沫輪動」。
寫《Business Cycles:History,Theory and Investment Reality(逃不開的經濟周期)》的拉斯·特維德(Lars Tvede)老師,一輩子都在投機。從網際網路、對衝基金、到交易員;進軍過高科技,遨遊過股海,叱吒過金融衍生品江湖。
偷雞(投機)了一輩子,拉斯老師發現,泡泡不是吹起、吹爆、再吹起,而是滾動的:任何單個市場所發生的泡沫,會在相隔至少15年後再出現,形成父泡沫、子泡沫、再父泡沫的「泡沫循環」之勢。
比如1980年代的貴金屬、鑽石、收藏品;1990年代的日本土地;和2000年代的股票。2017年開始的科技股FAANG+承接的是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而2002-08年的次貸金融泡沫,承接的是97年的那堆泡沫——新興市場,房地產,金融和大宗商品。
槓桿輪動,泡沫也輪動,周期變換,春夏秋冬。每次泡沫的膨脹,就是貪婪失控的「熵」增加的過程。而hold住一切的那個「元素」,是人對痛感的記憶,這會讓人收斂,讓一切暫時恢復秩序。
不破不立。只要進入冬天,就有回暖那一天。只要春夏秋冬分明,交易仍然會很舒服。您只需要掌握節奏。
現在回到我們的大輪子。
道理是一樣的。槓槓每一次轉動,都是一次「亂度」被暫時hold住的過程。當下,輪子轉到G,我們又需要一個「元素」來hold住熵。它是什麼?
信仰!是「噴灌,滴灌,不要漫灌」的信仰啊!
於是,烈日與颱風交織的七月,大刺激又出現了。一個接一個。拖,拖住,緩解壓力,不要冒險。要有信仰,相信未來有大利好包裹住一切;如果沒有,到時候再撲街也不遲:畢竟拖到不能拖的時候,解決問題的阻力才最小。
因為不想過冬,就永遠憋在了秋天。
長長的深秋該怎麼過?
老中醫說,時序入秋,天乾物燥,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代謝變慢,易生燥邪。所以衣服要加厚,血液要循環,保持流動,莫綁住自己,也別凍住出口。